期刊文献+
共找到75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l_2O_4:Eu^(2+)、RE^(3+)长余辉发光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01
1
作者 张天之 苏锵 王淑彬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研究鳞石英结构碱土铝酸盐MAl2O4Eu2+、RE3+(M=Mg,Ca,Sr,Ba;RE=Y,La,Ce,Pr,Nd,Sm,Gd,Tb,Dy,Ho,Er,Tm,Yb,Lu)的荧光及长余辉发光性质.其发光由Eu2+的4... 研究鳞石英结构碱土铝酸盐MAl2O4Eu2+、RE3+(M=Mg,Ca,Sr,Ba;RE=Y,La,Ce,Pr,Nd,Sm,Gd,Tb,Dy,Ho,Er,Tm,Yb,Lu)的荧光及长余辉发光性质.其发光由Eu2+的4f-5d跃迁产生.RE3+作为辅助激活离子,提供合适的陷阱能级.即使用RE3+的特征波长激发,在MAl2O4Eu2+、RE3+的发光中也观察不到RE3+的发光.基于其荧光,热释光,X-射线,红外光谱等实验结果,分析这一结构对稀土发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荧光 热释发光 长余辉 陷阱 发光性质
下载PDF
掺镁的铝酸锶铕磷光体的发光特性 被引量:36
2
作者 宋庆梅 陈暨耀 吴中亚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研制了掺Mg的SrAl2O4:Eu磷光体.Mg作为杂质掺入后,并未改变磷光体的发射光谱,却使磷光体获得长余辉发光特性.余辉发光强度按t-1.1的双曲线形式衰减.热释光谱的测定显示出,在343K时磷光体存在一较宽的热释... 研制了掺Mg的SrAl2O4:Eu磷光体.Mg作为杂质掺入后,并未改变磷光体的发射光谱,却使磷光体获得长余辉发光特性.余辉发光强度按t-1.1的双曲线形式衰减.热释光谱的测定显示出,在343K时磷光体存在一较宽的热释光峰,这表明在磷光体中形成了Mg的杂质陷阱能级,其能级深度约为0.31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 热释光 铝酸锶铕 发光粉
原文传递
红色长余辉材料CaTiO_3:Pr^(3+)中两种电子陷阱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志平 王文杰 +1 位作者 郭智 朱胜超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用高温固相法制得了钙钛矿结构的红色长余辉材料CaTiO3:Pr3+。其发射光谱峰值为612.3nm和614.7nm,激发光谱的峰值为342nm和400nm;在温度110~400K内有4个热释峰,峰值温度基本在153K、242K、279K和327K附近。在不同掺杂下热释光曲线的变... 用高温固相法制得了钙钛矿结构的红色长余辉材料CaTiO3:Pr3+。其发射光谱峰值为612.3nm和614.7nm,激发光谱的峰值为342nm和400nm;在温度110~400K内有4个热释峰,峰值温度基本在153K、242K、279K和327K附近。在不同掺杂下热释光曲线的变化表明,153K和242K的热释峰分别对应于O空位和Ti4+形成的电子陷阱。从不同样品的热释光曲线和余辉曲线变化情况可看到,这两种电子陷阱是影响材料余辉性能的主要因素。Zn2+的掺入改变了陷阱的分布状况,提高了材料的余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长余辉材料 CaTiO3:Pr^3+ 电子陷阱 热释光 余辉曲线 钙钛矿结构 夜光材料
原文传递
Pr^(3+)摩尔浓度对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志平 郭智 +1 位作者 王文杰 朱胜超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73-476,共4页
制备了不同Pr^(3+)摩尔浓度下的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材料,测量了磷光体的的初始亮度、余辉曲线、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热释光曲线。研究发现CaTiO_3:Pr^(3+)合适的Pr^(3+)摩尔浓度为0.1%-0.2%,在该摩尔浓度下,材料具有较好初始... 制备了不同Pr^(3+)摩尔浓度下的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材料,测量了磷光体的的初始亮度、余辉曲线、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热释光曲线。研究发现CaTiO_3:Pr^(3+)合适的Pr^(3+)摩尔浓度为0.1%-0.2%,在该摩尔浓度下,材料具有较好初始亮度和余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余辉 摩尔浓度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热释光 发光材料
原文传递
杂质的添加对SrAl_2O_4∶Eu^(2+),Dy^(3+)余辉发光特性的改善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一诚 陈登铭 詹益松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2-506,共5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SrAl2 O4 ∶Eu2 + ,Dy3+ 磷光体 ,并在合成过程中添加硼或硅以探讨光致发光及长余辉发光性质。发现硼、硅添加物不仅是助熔剂 ,且能改良SrAl2 O4 ∶Eu2 + ,Dy3+ 之长余辉的持续时间及余辉发光强度。基于不同磷光体...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SrAl2 O4 ∶Eu2 + ,Dy3+ 磷光体 ,并在合成过程中添加硼或硅以探讨光致发光及长余辉发光性质。发现硼、硅添加物不仅是助熔剂 ,且能改良SrAl2 O4 ∶Eu2 + ,Dy3+ 之长余辉的持续时间及余辉发光强度。基于不同磷光体样品的实验结果比较 ,综合材料表面微结构观察、X射线衍射图谱、热释发光光谱与余辉衰减曲线的测量等实验结果分析 ,推断在SrAl2 O4 ∶Eu2 + ,Dy3+ 中添加硼、硅可导致磷光体缺陷增加并稳定活化剂Eu2 + 的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SRAL2O4:EU^2+ DY^3+ 热释发光光谱 余辉衰减 长余辉发光特性 铝酸锶荧光体 掺杂
下载PDF
SrAl_2O_4:Eu^(2+),Dy^(3+)发光粉体的长余辉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耿杰 吴召平 +1 位作者 陈玮 罗澜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0-484,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得了SrAl_2O_4: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该磷光体为SrAl2O4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其晶格常数为:a=8.4424A,b=8.822A,c=5.1607A,β=93.415°.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得了SrAl_2O_4: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该磷光体为SrAl2O4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其晶格常数为:a=8.4424A,b=8.822A,c=5.1607A,β=93.415°.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均为宽带谱,激发谱峰位在300~450nm,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在518nm处.这一结果表明该材料的发光是由Eu2+的4f65d→4f7(8S7/2)宽带跃迁产生的.其余辉衰减由初始的快衰减和其后的慢衰减所组成.通过热释光谱对材料中的陷阱能级进行了分析,该材料中存在两个较深的陷阱能细。苴深度分别为0.38和1.34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余辉 光谱 热释发光 陷阱能级
下载PDF
用于电子能谱测量的LiF热释光探测器标定 被引量:23
7
作者 蔡达锋 谷渝秋 +3 位作者 郑志坚 崔高显 温天舒 杨向东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用γ标准源对LiF热释光探测器 (TLD)的灵敏度因子、线性吸收系数、离散性、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子质量阻止本领的修正模型 ,理论上计算出电子等效质量阻止本领 ,给出单能电子的注量。由LiFTLD阵列可测量激光 等离子体... 用γ标准源对LiF热释光探测器 (TLD)的灵敏度因子、线性吸收系数、离散性、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子质量阻止本领的修正模型 ,理论上计算出电子等效质量阻止本领 ,给出单能电子的注量。由LiFTLD阵列可测量激光 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发射的超热电子能谱 (能量 注量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能谱测量 标定 LiF热释光探测器 质量阻止本领 电子注量 激光 等离子体 相互作用机制
下载PDF
天然热释光技术在海洋油气田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海生 程业勋 +2 位作者 王南萍 余慧 朱炳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沉积物热释光能有效地反映海洋环境下深部油气田引起的微弱放射性异常。热释光在不同的测试粒级、不同的岩性中的丰度不同 ,结果为粗粒级 >细粒级、砂岩 >粉砂质砂岩 >泥质粉砂岩 >泥岩。热释光也与部分金属元素含量有关 ,T... 沉积物热释光能有效地反映海洋环境下深部油气田引起的微弱放射性异常。热释光在不同的测试粒级、不同的岩性中的丰度不同 ,结果为粗粒级 >细粒级、砂岩 >粉砂质砂岩 >泥质粉砂岩 >泥岩。热释光也与部分金属元素含量有关 ,Ti、Ba、Zn、Fe3+ /Fe2 + 与热释光呈正相关关系。热释光与烃类也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不同采样深度热释光测量结果表明 ,热释光剂量随沉积物的沉积深度和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热释光 海洋沉积物 油气田勘探 海洋沉积物 油气藏
下载PDF
Y_2O_2S:Eu^(3+),Mg^(2+),Ti^(4+)红色材料的制备和长余辉性能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志平 郭智 +1 位作者 王文杰 朱胜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_2O_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余辉时间达到1h以上,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材料的晶体结构为Y_2O_2S。发射光谱对应了Eu^(3+)离子~5D_J(J=0,1,2,3)→~7F_J(J=0,1,2,3,4)的特征发射;激发光谱主峰位于345 ...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_2O_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余辉时间达到1h以上,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材料的晶体结构为Y_2O_2S。发射光谱对应了Eu^(3+)离子~5D_J(J=0,1,2,3)→~7F_J(J=0,1,2,3,4)的特征发射;激发光谱主峰位于345 um,另外在260,396,468,540 um等处也存在激发峰。对比测量了Y_2O_2S:Eu^(3+),Mg^(2+),Ti_(4+)和Y_2O_2S:Eu^(3+)的热释发光曲线,Y_2O_2S:Eu^(3+)的热释发光曲线可以拟合成3个热释发光峰的叠加:237,226,301K;而Y_2O_2S:Eu^(3+),Mg^(2+),Ti^(4+)的热释发光曲线可以拟合成5个热释发光峰的叠加:149,215,262,287,334 K,并计算了相应的陷阱能级。Ti^(4+)是引起较深陷阱能级的主要原因,Mg^(2+)起电荷补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长余辉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热释发光 稀土发光材料 发光效率 晶体结构 铒离子 镁离子
下载PDF
CaWO_4中Eu^(3+)的长余辉发光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正伟 刘应亮 +3 位作者 袁定胜 张静娴 容建华 黄浪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33-1436,共4页
Eu3+ activated CaWO4 was prepared by high temperature solid 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Red afterglow was observed for in the CaWO4∶Eu after exciting with 254 nm light due to Eu3+ transition from 5D0 to 7FJ (J=0, 1, 2,... Eu3+ activated CaWO4 was prepared by high temperature solid 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Red afterglow was observed for in the CaWO4∶Eu after exciting with 254 nm light due to Eu3+ transition from 5D0 to 7FJ (J=0, 1, 2, 3,4). By the cal culation of the thermoluminescence spectrum of CaWO4∶Eu, we conclude that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trap centers: VCa″ was formed by substitution of Ca2+ by Eu3 + and complex traps were produced because of substitution of W6+ by Eu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钙 铕离子 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热释光
下载PDF
释光技术测定年龄的现况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虎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8-257,共10页
本文从5个方面评述了释光测年方法的现况。它们是:历史的回顾;陷阱;热释光的定量描述;释光图谱;辐射剂量及其它。文章最后指出了加强对辐射剂量的研究在释光测年中的重要性;用光转换热释光来研究陷阱的性质很有前途;离子注入技... 本文从5个方面评述了释光测年方法的现况。它们是:历史的回顾;陷阱;热释光的定量描述;释光图谱;辐射剂量及其它。文章最后指出了加强对辐射剂量的研究在释光测年中的重要性;用光转换热释光来研究陷阱的性质很有前途;离子注入技术是研究磷光体中杂质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光测年 热释光 光释光 年龄测定 地质年代
下载PDF
释光测年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淑娥 李虎侯 庞奖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针对释光现象的研究,及其在地质和考古年代测定中的应用,将释光测年的研究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释光测年研究的萌芽阶段;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热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 针对释光现象的研究,及其在地质和考古年代测定中的应用,将释光测年的研究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释光测年研究的萌芽阶段;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热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最后,对释光测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对释光现象产生机制的许多细节还有待深入研究,对于非线性释光生长曲线的校正及提高测年的精度,仍是测量等效剂量(De)时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光测年 研究历史 研究现状 热释光 光释光 地质年代测定 释光现象
下载PDF
CaSO_4∶Eu磷光体的热释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纯祥 唐强 罗达玲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881-2886,共6页
用热释光三维发光谱仪和蓝色滤光片的热释光仪测定了CaSO4 :Eu2 + 的辐照后的发光曲线 ,得到峰温为 10 7和14 4℃波长 390nm的发光峰 .辐照 5 0d后 ,10 7℃发光峰已衰退 ,发光曲线呈现 14 4℃单个发光峰 .经一级力学方程式拟合得到的激... 用热释光三维发光谱仪和蓝色滤光片的热释光仪测定了CaSO4 :Eu2 + 的辐照后的发光曲线 ,得到峰温为 10 7和14 4℃波长 390nm的发光峰 .辐照 5 0d后 ,10 7℃发光峰已衰退 ,发光曲线呈现 14 4℃单个发光峰 .经一级力学方程式拟合得到的激活能E =(1.0 2± 0 .0 3)eV与初始升温法 (1.0 7± 0 .0 1)eV和峰形法 (1.0 2± 0 .0 1)eV的非常符合 .用通用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发光曲线 ,得到陷阱能级E =(1.0 4± 0 .0 1)eV ,频率因子s=(2 .0 7± 0 .8)× 10 1 2 s- 1 和动力学级数b =1.0 5± 0 .0 2等参量 .实验测量的剂量响应曲线 ,用复合作用函数拟合得到R =0 .999,表明该响应为线性 亚线性 ,有很宽的线性范围 .从 0 .0 5至 5 0Gy的剂量范围内 ,发光峰形状和峰温不随剂量增加而变化 ,多个不同剂量发光曲线的峰形参量形状因子 μg 的平均值和标准误差为 0 .4 16± 0 .0 0 2≈ 0 .4 2 ,表明它符合一阶动力学模型所预言的特性 .发光效率很高 ,表明电子从陷阱中受热激发到导带后的复合发光跃迁的概率很大 ,电子被陷阱能级再俘获机率则很小 ,甚至可以忽略 ,这些正是一级动力学模型成立的前提 .此外 ,从发光峰温分布可看出 ,硫酸钙磷光体中二价稀土Eu2 + 的发光机理与三价稀土元素Eu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体 CaSO4:Eu 剂量响应 动力学参量 热释光 发光材料 硫酸钙 铕掺杂 发光谱
原文传递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上土壤热释光异常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庆成 邓居智 +1 位作者 杨亚新 万骏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7-289,共3页
阐述了不同景观条件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土壤热释光发光曲线特征和异常特征 ;在扎吉斯坦等地的应用表明 ,铀矿床上形成了清晰的土壤热释光异常 ,异常特点表现为矿体两端异常高。
关键词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 土壤 热释光 景观 氢气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热释光——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方法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海生 王南萍 +4 位作者 侯胜利 余慧 余钦范 程业勋 李家熙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64-267,278,共5页
概述了热释光的形成机理。从放射性方法探测油气藏的原理出发 ,提出了海洋沉积物热释光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对采自中国南海、东海的海底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烃、金属元素和热释光分析。结果表明 ,热释光与有机烃类呈正相关 ,天然气... 概述了热释光的形成机理。从放射性方法探测油气藏的原理出发 ,提出了海洋沉积物热释光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对采自中国南海、东海的海底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烃、金属元素和热释光分析。结果表明 ,热释光与有机烃类呈正相关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分解产生的碳酸钙、硫酸钙及硫酸钡沉淀是很好的热释光晶体 ,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加入的微量金属元素对热释光起到调节作用。热释光不受有机污染的影响 ,灵敏度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天然气水合物 找矿方法 热释光 形成机理 有机烃
下载PDF
α-Al2O3:C晶体的热释光和光释光特性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新波 李红军 +3 位作者 徐军 程艳 苏良碧 唐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900-7905,共6页
以高纯α-Al2O3和石墨为原料,采用温梯法生长了α-Al2O3:C晶体,使用RisΦTL/OSL-DA-15型热释光和光释光仪研究了其热释光和光释光特性.α-Al2O3:C晶体在462K附近有单一热释光峰,发射波长位于410nm.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热释光强度逐渐增... 以高纯α-Al2O3和石墨为原料,采用温梯法生长了α-Al2O3:C晶体,使用RisΦTL/OSL-DA-15型热释光和光释光仪研究了其热释光和光释光特性.α-Al2O3:C晶体在462K附近有单一热释光峰,发射波长位于410nm.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热释光强度逐渐增强,462K的热释光特征峰位置保持不变.α-Al2O3:C晶体的光释光衰减曲线由快衰减和慢衰减两个部分组成,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快衰减部分衰减速率变化不大,而慢衰减部分衰减速率加快.在5×10-6—10Gy剂量范围内,α-Al2O3:C晶体的热释光剂量响应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30Gy时达到饱和;光释光剂量响应在5×10-6—60Gy剂量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100Gy时达到饱和.与热释光相比,光释光剂量响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线性剂量响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L2O3 :C 热释光 光释光
原文传递
氡及其子体测量在东胜砂岩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必红 刘庆成 邓居智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19-522,共4页
通过对砂岩型铀矿地区氡及其子体的测量及对异常形成机理的分析,进一步研究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东胜地区实测资料表明了氡及其子体低值异常对应成矿相对有利的地段,说明了解释方法的有效性,为充分发挥攻深能力强的氡及其子体方法在铀... 通过对砂岩型铀矿地区氡及其子体的测量及对异常形成机理的分析,进一步研究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东胜地区实测资料表明了氡及其子体低值异常对应成矿相对有利的地段,说明了解释方法的有效性,为充分发挥攻深能力强的氡及其子体方法在铀矿找矿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勘探 氡及其子体 热释光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羌塘盆地沉积物热释光特征及潜在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志攀 祝有海 苏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2-456,共5页
热释光测量在探测陆地或海洋油气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在物源及运移机制上非常相似,可将热释光方法借鉴到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中。羌塘盆地147件沉积物样品的热释光测定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物热释光具有... 热释光测量在探测陆地或海洋油气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在物源及运移机制上非常相似,可将热释光方法借鉴到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中。羌塘盆地147件沉积物样品的热释光测定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物热释光具有近似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热释光异常与深部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的对应模型为:矿藏上方出现热释光高值异常。研究区热释光高值异常出现2处集中分布区域,大致指示深部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藏的位置。研究结果对羌塘盆地油气或水合物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 沉积物 羌塘盆地 油气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塔里木北缘晚新生代断裂活动的年代学 被引量:13
19
作者 朱文斌 舒良树 +3 位作者 孙岩 郭继春 郭令智 王锋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5-230,共6页
运用热释光测试技术,从断层泥中提取时间信息,得到塔里木北缘四条重要断裂晚新生代活动年龄:①辛格尔断裂:(4 06±0 33)万a;②兴地断裂:(4 72±0 37)~(9 61±0 75)万a;③库车断裂(11 89±0 95)万a;④柯坪—沙井子断裂:... 运用热释光测试技术,从断层泥中提取时间信息,得到塔里木北缘四条重要断裂晚新生代活动年龄:①辛格尔断裂:(4 06±0 33)万a;②兴地断裂:(4 72±0 37)~(9 61±0 75)万a;③库车断裂(11 89±0 95)万a;④柯坪—沙井子断裂:(19 79±1 52)万a。年龄数据说明,新生代印藏碰撞对塔北地区远距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造成新断裂的产生,而且造成老断层的重新活化。同时,晚新生代断裂活动年龄的获得,对研究天山地区盆山耦合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测试 断层泥 时间信息 印藏碰撞 晚新生代 断裂活动
下载PDF
Spurious Thermo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ca. 635–551 M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rin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eservoir 被引量:12
20
作者 Haiyang Wang Chao Li +1 位作者 Chaoyong Hu Shucheng Xi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883-892,共10页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ca. 635–551 Ma) deposi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last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and recorded the most prominent negative excursions of carbonat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δ^...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ca. 635–551 Ma) deposi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last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and recorded the most prominent negative excursions of carbonat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δ^(13)C(carb)). These excursion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a result of widespread remineralization of a larg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reservoir in the Ediacaran deep oceans. However,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so far found in rocks for the proposed DOC reservoir, which devalues such an interpretation. Here, we conducted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glow-curves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al origins of spurious thermoluminescence(TL)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at Jiulongwan in Yangtze Gorges area, South China, through sequential tests under CO2, N2 and air. Spurious TL intensities for test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removing soluble organic matter via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 are nearly identical. Further,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urious TL intensity and 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 content(R^2=0.7) indicate that the Doushantuo spurious T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peak at 393.5 °C from the sequential test is chemiluminescence(CL)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oxidation of a type of non-volatile organic matter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carbonate mineral lattice(termed as “X-OM”). A most likely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X-OM is a typ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which co-precipitated with carbonate minerals into sediments in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Ocean. Furthermore, a significant exponential negative correlation(R^2=0.55)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CL data and the isotopic difference between carbonate and coexisting bulk organic matter(i.e., Δ^(13)C(carb-org), a proxy for remineralization degree of DOC reservoir in proposed DOC hypothesis), suggesting that the X-OM was derived from the oxidation of the DOC reservoir in the Ediacaran Ocean. We thus propose that the X-OM and its CL detected in our study may have recorded the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shantuo Formation spurious thermoluminescence CHEMILUMINESCENCE carbonate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