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化杜仲胶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及热解过程分析
1
作者 崔世超 郭乃胜 +1 位作者 张军 褚召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0-726,共7页
以天然植物基杜仲胶(EUG)为原料,制备了硫化杜仲胶改性沥青(VEUGMA),并对其微观结构和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VEUGMA具有更小的针入度、更高的软化点、更大的延度和黏度,以及较好的高温抗变形和低温抗裂能力;与基... 以天然植物基杜仲胶(EUG)为原料,制备了硫化杜仲胶改性沥青(VEUGMA),并对其微观结构和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VEUGMA具有更小的针入度、更高的软化点、更大的延度和黏度,以及较好的高温抗变形和低温抗裂能力;与基质沥青相比,VEUGMA蜂型结构数量更多且尺寸更小,均方根粗糙度更小,黏附力更大,热解温度更高,以及CO_(2)和CO释放量更小;在基质沥青中加入6%EUG和3.5%硫磺(以EUG质量计)取得的改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杜仲胶改性沥青 交联网络 微观结构 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 热解
下载PDF
农业秸秆烘焙热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波 王贤华 +3 位作者 杨海平 陈应泉 张世红 陈汉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1-126,共6页
以稻杆、麦秆、棉杆、玉米杆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方法(TG—FTIR)研究烘焙预处理对农业秸秆热分解特性及气体产物释放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时(200~230℃1,秸秆的热失重不是很明显,而随着温度进一步提高(... 以稻杆、麦秆、棉杆、玉米杆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方法(TG—FTIR)研究烘焙预处理对农业秸秆热分解特性及气体产物释放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时(200~230℃1,秸秆的热失重不是很明显,而随着温度进一步提高(〉260℃),秸秆中半纤维素分解剧烈,热失重明显,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气相产物中主要为水分、CO2以及少量的酸、醇、醛、酮等含氧有机碳氢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秸秆 三组分 烘焙 热重红外分析
下载PDF
生物柴油热解的TG-FTIR联用研究及动力学参数计算 被引量:10
3
作者 霍梦佳 牛胜利 +2 位作者 路春美 刘梦琪 李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35-1439,共5页
利用热重(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联用对生物柴油的热解及气体产物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非预置模型法的Vyazovkin算法和Avrami理论计算了生物柴油热解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等动力学参数。生物柴油在554~773K区间存在... 利用热重(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联用对生物柴油的热解及气体产物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非预置模型法的Vyazovkin算法和Avrami理论计算了生物柴油热解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等动力学参数。生物柴油在554~773K区间存在失重率约为87.59%的失重阶段,伴随的热解气体产物主要包括CO2、H2O、CH4和其他有机化合物,其中主要气相产物析出规律一致,但浓度存在差异。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生物柴油的热解向高温区移动。同时,生物柴油的热解呈现多段特性,在不同转化率区间,动力学参数变化较大,活化能为100.48~151.14kJ/mol,反应级数为1.21~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热解 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非预置模型法
下载PDF
煤自燃机制的TG-FTIR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朱建芳 申嘉辉 +1 位作者 宋富美 邓会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52,共7页
为研究煤自燃发生发展过程中煤分子结构变化特征,以阜生矿15号煤为例,分析中硫含量煤样的自燃机制。采用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TG-FTIR)试验,得到不同热失重阶段特征温度以及相应阶段内发生反应的煤分子结构和分解温度;分析原始煤样官能... 为研究煤自燃发生发展过程中煤分子结构变化特征,以阜生矿15号煤为例,分析中硫含量煤样的自燃机制。采用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TG-FTIR)试验,得到不同热失重阶段特征温度以及相应阶段内发生反应的煤分子结构和分解温度;分析原始煤样官能团分布特征和不同温度煤样官能团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特征,得出5种煤分子结构官能团组成及含量。研究表明:低温氧化过程中,阜生煤样关键反应温度范围为130~170℃;自燃原因为煤样中硫份的存在以及C-H键和C-O/C-O-C键氧化,提高了煤分子结构的化学活性,促进了煤自燃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煤氧复合反应 低温氧化 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TG-FTIR) 煤分子结构 官能团
下载PDF
微波脱水改性对我国典型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葛立超 张彦威 +3 位作者 王智化 闫科 周俊虎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17-1724,共8页
选取了我国主要褐煤产区不同变质程度的3种典型褐煤用微波进行了脱水改性处理,采用热重–红外联用仪着重研究了改性前后褐煤热解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微波处理后,褐煤中的水分大幅度下降,固定碳和热值上升,颗粒断裂和收缩,褐煤煤... 选取了我国主要褐煤产区不同变质程度的3种典型褐煤用微波进行了脱水改性处理,采用热重–红外联用仪着重研究了改性前后褐煤热解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微波处理后,褐煤中的水分大幅度下降,固定碳和热值上升,颗粒断裂和收缩,褐煤煤阶上升。改性褐煤热稳定性增强,热解曲线向高温区和烟煤方向移动,热解开始温度、失重峰温和结束温度升高,最大和平均失重速率及最终失重量降低,热解综合特征参数下降,活化能上升,热解活性变差。热解产物中的CO2、CO和甲酸等小分子活性物质在改性后的析出量减少,CH4和稳定的芳香类物质对二甲苯、苯酚的析出量增加,表明褐煤在改性后不稳定的结构发生分解和转变,稳定相组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微波 脱水改性 热解 挥发分 热重-傅 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G-FTIR)
下载PDF
烟叶原料种类对烟草颗粒热解和释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曹芸 张劲 +8 位作者 王成虎 王鹏 王孝峰 张亚平 周顺 张晓宇 金宇 管明婧 李延岩 《烟草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50,共9页
为揭示颗粒型加热卷烟烟芯材料热解与烟气释放规律,采用湿法造粒技术,利用热重-红外联用装置(TG-FTIR)与锥型量热仪(CONE),探究了烟叶原料种类对其热解与释烟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种类烟叶原料制备的烟草颗粒失重过程基本一... 为揭示颗粒型加热卷烟烟芯材料热解与烟气释放规律,采用湿法造粒技术,利用热重-红外联用装置(TG-FTIR)与锥型量热仪(CONE),探究了烟叶原料种类对其热解与释烟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种类烟叶原料制备的烟草颗粒失重过程基本一致,相较于烤烟颗粒而言,梗丝、再造烟叶、白肋烟、雪茄烟和香料烟制备的烟草颗粒最大失重速率温度向低温区偏移,且梗丝颗粒和再造烟叶颗粒易挥发性物质释放阶段的失重速率较大,该阶段烤烟颗粒具有最大失重比例,且热解完成后固体残余量最小。②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不同烟叶原料制备的烟草颗粒气相产物释放过程基本一致,因化学成分的差异使得释放温区范围略有差异。其中碳水化合物、酚类和醇类等含羟基化合物的释放温区主要集中在150~300℃之间;含C=O的羰基、酯类等化合物以及CO释放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250~400℃和500℃左右;当温度超过500℃时,烟草颗粒热解释放出NH_(3)和CH_(4)。③梗丝、再造烟叶以及雪茄烟制备的烟草颗粒的堆积密度约在0.54~0.56 g/cm^(3)之间,相较其他原料而言较小,但烟气释放速率较大,累积释烟总量较高,其中,梗丝颗粒起始释烟速率最大;CO与CO_(2)释放的整体变化趋势与释烟速率曲线变化规律一致,即释烟速率越大,CO与CO_(2)的释放速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烟草颗粒 热解 热重-红外光谱联用 锥形量热仪 释烟特性
下载PDF
甘油与丙二醇复配比例对烟草颗粒热解和释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曹芸 王成虎 +8 位作者 王鹏 金宇 鲍穗 王孝峰 张亚平 张晓宇 管明婧 李延岩 周顺 《烟草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8,共9页
为考察雾化剂种类和质量分数对烟草颗粒热解和烟气释放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湿法造粒技术,利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系统(TG-FTIR)、锥型量热仪(CONE)以及稳态热解装置与撞击采样器联用系统,研究甘油与丙二醇复配比例对烟草颗粒热解与烟气... 为考察雾化剂种类和质量分数对烟草颗粒热解和烟气释放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湿法造粒技术,利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系统(TG-FTIR)、锥型量热仪(CONE)以及稳态热解装置与撞击采样器联用系统,研究甘油与丙二醇复配比例对烟草颗粒热解与烟气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丙二醇量的增加,烟草颗粒起始失重速率明显增大,总失重比例增加,主要失重温区向低温区移动,且单一雾化剂制备的烟草颗粒主要失重温区范围较小,混合雾化剂则较为宽泛;有氧裂解阶段失重速率与甘油质量分数成反比。(2)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添加丙二醇后,烟草颗粒在100℃即开始释放雾化剂;随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碳水化合物、酚类、有机酸类、烟碱等胺类化合物以及烷烃、烯烃等化合物的释放量变化趋势由先增大后减小变为逐渐增大;在有氧裂解阶段,单一甘油体系裂解的气相产物以CO_(2)、H_(2)O、CO和羰基化合物为主,随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碳氢和羰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增强,且CO和CO_(2)的特征吸收峰强度在350、400℃时明显增大,说明烟草裂解更为剧烈。(3)随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烟草颗粒的释烟时间范围减少,累积释烟总量降低,由30%(质量分数)丙二醇制备的烟草颗粒的起始释烟速率最小;增加甘油质量分数,烟草颗粒热解释放CO和CO_(2)的速率减小。(4)随甘油质量分数的增加,气溶胶总质量呈增加趋势,平均粒径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颗粒 甘油 丙二醇 热重-红外光谱联用 裂解 释烟特性 气溶胶粒径
下载PDF
TG-FTIR-MS联用分析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水和氨分子热失重脱除历程 被引量:2
8
作者 齐继 杨又缘何 张春婷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48-52,共5页
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Cu(NH_(3))_(4)SO_(4)·H_(2)O)的制备及组成测定是一个重要的综合化学实验,但是对其水和氨分子热失重脱除历程的研究鲜见文献报道。由于NH3和H2O的摩尔质量接近,很难只凭借热重和差热曲线判断每个失重平台对... 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Cu(NH_(3))_(4)SO_(4)·H_(2)O)的制备及组成测定是一个重要的综合化学实验,但是对其水和氨分子热失重脱除历程的研究鲜见文献报道。由于NH3和H2O的摩尔质量接近,很难只凭借热重和差热曲线判断每个失重平台对应的反应,因此将热重-差热(TG-DTA)和热重-傅立叶红外光谱-质谱(TG-FTIR-MS)联用技术用于Cu(NH_(3))_(4)SO_(4)·H_(2)O的热分析研究。明确了Cu(NH_(3))_(4)SO_(4)·H_(2)O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热分析曲线的分析能力,丰富了该实验项目的内容。同时通过对热分析曲线的解读,提出了一种可能存在但未见报道的新物质,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 热分析 热重-差热 热重-傅立叶红外光谱-质谱
原文传递
基于平行反应模型的稻壳生物油燃烧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睿 金保升 +2 位作者 仲兆平 傅旭峰 贾相如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89-95,共7页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hermogravimetric-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TG-FTIR)研究稻壳生物油的燃烧过程。基于平行反应模型理论,使用多峰高斯拟合方法分析不同升温速率下稻壳生物油的失重速率曲线,并对燃烧各阶段释...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hermogravimetric-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TG-FTIR)研究稻壳生物油的燃烧过程。基于平行反应模型理论,使用多峰高斯拟合方法分析不同升温速率下稻壳生物油的失重速率曲线,并对燃烧各阶段释放的物质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油燃烧的失重速率曲线可以描述为6个高斯函数峰的叠加。前3个拟合峰对应轻质有机物的挥发,第4个拟合峰对应重质有机物的分解和缓慢氧化,最后2个拟合峰对应二次焦炭的燃烧。升温速率的提高影响各拟合峰所占份额,加剧生物油挥发,减少二次焦炭生成,但仅对最后2个拟合峰的动力学参数有明显影响。最后结合多峰高斯拟合结果和红外分析结果提出稻壳生物油燃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生物油 平行反应模型 多峰高斯拟合 热重一红外联用技术 燃烧
下载PDF
β-环糊精四元阻燃体系对再造烟叶燃烧热解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艇 胡立中 +3 位作者 李东亮 李斌 耿宗泽 朱晓兰 《烟草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62,共11页
为明确β-环糊精(β-CD)膨胀阻燃体系对再造烟叶感官评吸和燃烧热解性能的影响,以β-CD为碳源,磷酸氢二铵(DAP)为酸源和气源,柠檬酸钾(PC)和柠檬酸钠(SC)为增效剂,采用造纸法制备了β-CD复合再造烟叶样品,结合光谱分析和热分析,研究了β... 为明确β-环糊精(β-CD)膨胀阻燃体系对再造烟叶感官评吸和燃烧热解性能的影响,以β-CD为碳源,磷酸氢二铵(DAP)为酸源和气源,柠檬酸钾(PC)和柠檬酸钠(SC)为增效剂,采用造纸法制备了β-CD复合再造烟叶样品,结合光谱分析和热分析,研究了β-CD基阻燃体系对再造烟叶的结构、感官评吸质量和燃烧热解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配方为mβ-CD∶mDAP∶mPC∶mSC=1∶1∶1∶0.5的四元阻燃体系不改变产品原有风格,甜润感增加,刺激性减轻,总体品质和舒适性提升。②β-环糊精复合再造烟叶中试样及20%复合再造烟叶掺配烟丝样的总热释放量和最大热释放速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复合阻燃体系促使其热解温度向高温区移动,延缓了焦炭阶段的热解,最终850℃焦炭量增加约30%。③复合再造烟叶中试样和20%复合再造烟叶掺配烟丝样不仅燃烧速率下降,卷烟燃烧锥最高温度也分别下降了69.2和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造烟叶 Β-环糊精 热重-红外光谱分析 燃烧热解 膨胀阻燃
下载PDF
含油污泥的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宋薇 刘建国 聂永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6-290,共5页
利用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与管式电阻炉对含油污泥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热解过程及影响因素(污泥性质与升温速率),并由气体析出特性研究了热解机理。结果表明,热解过程包括水分挥发、轻质油挥发、重质油热解、半焦... 利用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与管式电阻炉对含油污泥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热解过程及影响因素(污泥性质与升温速率),并由气体析出特性研究了热解机理。结果表明,热解过程包括水分挥发、轻质油挥发、重质油热解、半焦炭化与矿物质分解五种反应,矿物油反应集中发生在220℃-480℃。污泥性质影响因素中,产生环节最为显著,罐底泥、污水污泥失重明显而落地油泥失重不明显,矿物质组分含量越高,挥发分转化率越低;而污泥的油源基属影响较小。升温速率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快,挥发分转化率降低。热解机理包括矿物油含氧官能团裂解,链烃及侧链上的断链,环化、芳构化以及缩合脱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热解特性 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管式电阻炉 热解机理
下载PDF
含油污泥组成及其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宋薇 刘建国 聂永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63-2067,共5页
对含油污泥及其主要组成矿物油与矿物质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利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仪与管式电阻炉对比分析了含油污泥及其组成的热解过程与热解气体析出特性.结果表明,①含油污泥具有较高热值(15 422.41 kJ/kg),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矿物... 对含油污泥及其主要组成矿物油与矿物质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利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仪与管式电阻炉对比分析了含油污泥及其组成的热解过程与热解气体析出特性.结果表明,①含油污泥具有较高热值(15 422.41 kJ/kg),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在含油污泥中所占比重较大(61.57%),并与热转化性能较好的矿物油紧密结合;②含油污泥热解过程依次经历干燥脱气(50-180℃)、轻质油分挥发析出(180-370℃)、重质油分热解析出(370-500℃)、半焦炭化(500-600℃)与矿物质分解(〉600℃)5个阶段;③矿物质通过表面作用与导热性系数提升作用影响矿物油的热转化反应,矿物油中的杂质元素会降低矿物质的分解温度;④矿物质的存在降低了矿物油热解气体的产量并促进H2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热解特性 热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管式电阻炉
下载PDF
农药生产废渣燃烧/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春雨 蒋旭光 +3 位作者 安春国 费振伟 池涌 严建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5-50,共6页
在30℃/min升温速率下,利用热重分析方法对农药生产废渣热解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农药废渣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50~400℃和400~600℃。在600℃时,农药废渣的燃烧反应程度已经达到了96%。农药废渣热解和燃烧过程的第1个失... 在30℃/min升温速率下,利用热重分析方法对农药生产废渣热解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农药废渣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50~400℃和400~600℃。在600℃时,农药废渣的燃烧反应程度已经达到了96%。农药废渣热解和燃烧过程的第1个失重阶段基本重合。利用Achar法求得了农药废渣燃烧和热解过程的反应机理函数,以及表观动力学参数。分析发现热解与燃烧第1阶段的反应机理函数相同。利用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对30℃/min升温速率下农药废渣热解和燃烧过程中的气体析出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农药废渣热解过程中,有大量的SO2析出,SO2的析出集中在300~600℃区间内,在此区间内,还有少量的CO2和H2O析出,CO的析出主要在高温段发生。对燃烧条件下的FTIR分析表明,氧气的存在使得SO2的析出提前,农药废渣中的N在较低温度下以NH3的形式释放,而在热解条件下,农药废渣中的N的释放主要是高温区生成的H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废渣 热解 燃烧 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活化能
下载PDF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制革污泥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春雨 蒋旭光 +7 位作者 费振伟 安春国 池涌 严建华 俞恺 傅娟娟 潘金华 施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01-1306,共6页
利用TG-FTIR对制革污泥的燃烧特性和燃烧过程气体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制革污泥挥发分和灰分含量较高,固定碳含量低、热值低。不同升温速率下,制革污泥的燃烧在800℃时已经比较充分,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制革污泥碳燃烧的失重... 利用TG-FTIR对制革污泥的燃烧特性和燃烧过程气体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制革污泥挥发分和灰分含量较高,固定碳含量低、热值低。不同升温速率下,制革污泥的燃烧在800℃时已经比较充分,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制革污泥碳燃烧的失重速率和峰值温度有所增加。运用Ozawa法进行活化能计算表明,制革污泥燃烧所需活化能随着反应程度的深入而增加。制革污泥的挥发分燃烧阶段符合三维扩散的Z-L-T方程反应模型,固定碳燃烧阶段符合自催化反应的P-T方程反应模型,且制革污泥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燃烧动力学参数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TG-FTIR分析表明,不同升温速率对气体析出基本特征没有影响,在低温阶段,制革污泥的燃烧产物中有少量的有机酸组分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污泥 热重-红外联用 燃烧 动力学特性 活化能
下载PDF
树脂纽扣废物的焚烧污染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思佳 何品晶 +1 位作者 邵立明 章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004-4012,共9页
有机树脂纽扣废物是一种典型的危险废物,且通常会加入含重金属和氯元素的颜料。将产生广泛的脲醛树脂和不饱和树脂纽扣废物作为对象,研究其焚烧处理过程中的特征分解温度、气相污染物及重金属分布规律,旨在为其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有机树脂纽扣废物是一种典型的危险废物,且通常会加入含重金属和氯元素的颜料。将产生广泛的脲醛树脂和不饱和树脂纽扣废物作为对象,研究其焚烧处理过程中的特征分解温度、气相污染物及重金属分布规律,旨在为其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脲醛树脂纽扣废物的热分解温度范围为240~600℃,特征性的气相污染物为NO;不饱和树脂纽扣废物的热分解温度在180~600℃,特征性气相产物为CO_2、H_2O、CO、CHn、R-OH、R -CHO和R-COOH,这些物质与原料中的氯元素为二英类物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具有装饰功能的树脂纽扣中Pb、Zn、Cu、Bi和Ti含量较高,主要来自含铅[PbCO_3和Pb(OH)_2]珠光浆和氯氧化铋(BiOCl)珠光浆等颜料,基于这些金属在焚烧过程中的分配特征,应重点控制Pb和Bi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醛树脂纽扣废物 不饱和树脂纽扣废物 焚烧处理 热重红外 重金属 化学分析 环境 废物处理
下载PDF
Fire Self-Extinguishing Cotton Fabric: Development of Piperazi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Phosphorous-Sulfur-Nitrogen and Their Flame Retardant and Thermal Behaviors 被引量:1
16
作者 Thach-Mien Nguyen SeChin Chang +1 位作者 Brian Condon Jade Smith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4年第11期789-802,共14页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interest in flame retardants containing phosphorus, nitrogen and sulfur a combination small molecule with a promising new approach in preparing an important class of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interest in flame retardants containing phosphorus, nitrogen and sulfur a combination small molecule with a promising new approach in preparing an important class of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s. Tetraethyl piperazine-1,4-diyldiphosphonate (TEPP) and O,O,O’,O’- tetramethyl piperazine-1,4-diyldiphosphonothioate (TMPT), based on Piperazine derivatives, were prepared successfully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proved by means of 1H, 13C and 31P NMR. Cotton twill fabric was treated with both compounds to provide different add-on levels.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microscale combustion calorimeter (MCC), vertical and 45° flame test and limiting oxygen index (LOI) were performed on the treated cotton fabrics and showed promising results. When the treated twill fabrics (5 wt% - 7 wt% add-ons) were tested using the vertical flammability test (ASTMD6413-11), we observed that the ignited fabrics self extinguished and left behind a streak of char. Limiting oxygen index (LOI, ASTM 2863-09) was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lame retardant on the treated fabrics. LOI values increased from 18 vol% oxygen in nitrogen for untreated twill fabric to a maximum of 30 vol% for the highest add-on of twill. Furthermor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Infrared (ATR-IR),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TGA-FTIR) spectroscopy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n the treated fabrics, as well as,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char areas of treated and untreated fabrics. Additionally, analysis of the release gas products by TGA-FTIR shows some distinctive detail i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treated fabrics during the burn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me Retardant Cotton Twill Fabric Phosphorus-Nitrogen-Sulfur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TGA-FTIR) MICROSCALE Combustion CALORIMETER (MCC)
下载PDF
Cu-Zn氯化盐对生物质催化热裂解失重行为的影响
17
作者 王文亮 时宇杰 +1 位作者 党泽攀 王少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2,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Cl_2和ZnCl_2负载量的落叶松试样,利用XRD和TG-FTIR对制备的落叶松试样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CuCl_2和ZnCl_2负载量落叶松试样的热失重特性、动力学规律及产物析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ZnCl_2负载量的增多,落叶松...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Cl_2和ZnCl_2负载量的落叶松试样,利用XRD和TG-FTIR对制备的落叶松试样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CuCl_2和ZnCl_2负载量落叶松试样的热失重特性、动力学规律及产物析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ZnCl_2负载量的增多,落叶松在热裂解终温(950℃)时的残炭率从45.7%(w)逐渐降低到了29.8%(w),热裂解转化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CuCl_2能够显著促进落叶松热裂解生成以CO_2为主的小分子气体产物;CuCl_2和ZnCl_2金属盐在落叶松热裂解过程中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热裂解反应的活化能,促进酚类、醛类、酸类、醚类等热裂解有机相物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热裂解 落叶松 CUCL2 ZNCL2 热重红外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