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和唐诗观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光波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2-55,共4页
本文立足闻一多的生命旨趣和治学精神,分析其新诗理论与唐诗研究之间的关系,指出其古典诗学研究构成新诗理论的基础,而新诗理论是对传统诗学遗产的扬弃,其对唐诗的研究成为现代唐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唐诗选本学。
关键词 闻一多 新诗理论 唐诗学 唐诗大系
下载PDF
陈衍的“新诗”观及其后期诗学的特征
2
作者 潘建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4-223,共10页
陈衍不但常以白话新词入诗,而且基本接受胡适创造的“白话诗”这一概念,在诗话中经常提及,这与他后期诗学的转向密切相关。前期的陈衍注重“学人之诗”,意在矫正诗歌质地单薄、情感空疏之弊,故提倡以“经史”来充实诗的根柢;后期他赞赏... 陈衍不但常以白话新词入诗,而且基本接受胡适创造的“白话诗”这一概念,在诗话中经常提及,这与他后期诗学的转向密切相关。前期的陈衍注重“学人之诗”,意在矫正诗歌质地单薄、情感空疏之弊,故提倡以“经史”来充实诗的根柢;后期他赞赏“诗人之诗”,则由于当时的部分旧诗刻意堆垛典故,以致窒息了感性,因而侧重强调诗要抒写性情,辞必己出。陈衍的诗学理论中本身就存在变革性的因素,如果平行对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能看出陈衍的持论与之极为相近。此外,陈衍论诗极为重视音乐性,这与现代派诗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殊途同归。只有结合新文化运动这一大背景来谈论后期陈衍的诗学,才能全面认识他与新诗理论之间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衍 “新诗”观 后期诗学 新诗理论
下载PDF
自我 大我 整体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三阶段 被引量:1
3
作者 邓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201-204,共4页
浪漫主义传统贯穿了中国新诗的历史。浪漫主义的理论侧重点随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时期而变化,有着一些微妙的理论转换:从小我到大我的理论转换,再由大我到整体精神的转换。
关键词 中国 现代诗歌 浪漫主义 诗歌理论 自我 大我 政治抒情 整体精神
下载PDF
新旧之间:胡怀琛“新派诗”理论抉微
4
作者 刘立群 李金钉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胡怀琛"新派诗"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对该理论特点的把握,无疑会为认识新诗发生初期新旧诗之相互关系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新派诗”理论 新旧之间
下载PDF
论胡适新诗理论中的跨界式叙事——从“作诗须得如作文”的诗学命题谈起
5
作者 姜玉琴 《长江学术》 2018年第4期80-86,共7页
在新诗理论初创之时,胡适曾提出过"作诗须得如作文"的诗学命题。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诗歌从业者都认为这是个"非诗"主张,会把诗歌的创作引入歧途。传统观念认为"诗"与"文"势不两立,然而,胡适... 在新诗理论初创之时,胡适曾提出过"作诗须得如作文"的诗学命题。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诗歌从业者都认为这是个"非诗"主张,会把诗歌的创作引入歧途。传统观念认为"诗"与"文"势不两立,然而,胡适却提出了一个不同文体间的相互引入与融合的美学转向问题。具体地说,胡适为了扭转"诗"愈来愈狭小、单薄的精神空间,决定把"文"的一些特长,诸如描写、叙事性汲取进来,从而扩大诗歌内在的表现力。这种把原本并驾齐驱的两种不同文体嫁接、融合到一起的实践,表明新诗的表达模式是一种跨界式表达模式,它既有传统诗歌的抒情性,又有了"文"的叙事性,形成了一种"抒情+叙事"的现代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理论 胡适 诗学 跨界式 叙事 “作诗如作文”
下载PDF
“现实主义”的限制——臧克家诗歌理论述评
6
作者 王永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6-50,共5页
贴近现实的精神取向、创作主体的伦理要求、博大雄健的风格追求,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是臧克家一直标举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主要内涵。臧克家的诗歌理论虽有一定的意义,但也有很大的局限。这种局限既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决定的,更... 贴近现实的精神取向、创作主体的伦理要求、博大雄健的风格追求,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是臧克家一直标举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主要内涵。臧克家的诗歌理论虽有一定的意义,但也有很大的局限。这种局限既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决定的,更主要是受其理论自身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克家 诗歌理论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诗是跟着时代又领着时代的”——朱自清新诗创作理论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方大卫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4-188,共5页
中国的新诗发展至今只有百年的历史,其间又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它凝聚了几代思想者和文学巨匠们的艰苦探索。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及理论探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他主张"诗是跟... 中国的新诗发展至今只有百年的历史,其间又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它凝聚了几代思想者和文学巨匠们的艰苦探索。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及理论探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他主张"诗是跟着时代,又领着时代的";"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入手";"诗要有深美的思想做血肉"等新诗评论及理论研究,这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新诗理论建设,还是对新诗创作和发展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新诗创作 新诗运动 新诗理论
下载PDF
“新诗与传统”专题笔谈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光明 荣光启 +5 位作者 赖彧煌 伍明春 殷鉴 龚奎林 黄雪敏 刘金冬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3,共3页
王光明认为 ,传统不仅是变化的 ,丰富复杂的 ,也是有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发现的。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意识 ,也是对现在的意识。应当从现代性出发去汲取传统 ,不是将传统视为标准 ,而是将其视为创造过程中不断对话的资源。应以之衡量新... 王光明认为 ,传统不仅是变化的 ,丰富复杂的 ,也是有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发现的。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意识 ,也是对现在的意识。应当从现代性出发去汲取传统 ,不是将传统视为标准 ,而是将其视为创造过程中不断对话的资源。应以之衡量新诗。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 ,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 ,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 ,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赖煌根据时下混杂相生、相互歧异的诗歌传统 ,提出应将现代汉诗的传统问题 ,放在其寄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判。现代汉诗是在现代性过程中展开的 ,它不可能和古典汉诗在同一平面对接。伍明春在对“五四”后新诗理论中有关形式观念的分析清理中 ,考察了古代诗歌传统对新诗形式潜在的影响 ,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诗被遮蔽的传统。殷鉴认为 ,在新诗的传统问题上存在三点误区 ,要走出误区的办法必须超越传统 ,而诗人及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超越传统的关键。龚奎林是从“五四”新诗的主体和创作角度看待新诗与传统的联系的 ,从而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黄雪敏认为 ,新诗在确定现代汉语为诗家语 ,抛弃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之日起 ,就开始了自身传统的探求与发展 ,并在不断地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发现传统” ,将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诗歌传统 新诗理论 现代性转化
下载PDF
闻一多新诗“绘画美”原则的质疑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春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绘画美”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三个原则之一。文章通过对“绘画美”和“格律”两个概念的剖析,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一是质疑“词藻”作为“绘画美”特征的合理性;二是质疑“绘画美”作为新诗格律的可能性。在质疑分析的基... “绘画美”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三个原则之一。文章通过对“绘画美”和“格律”两个概念的剖析,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一是质疑“词藻”作为“绘画美”特征的合理性;二是质疑“绘画美”作为新诗格律的可能性。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绘画美”原则从概念的定义上是不科学的,从范畴的归属上是不属于新诗格律的范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诗理论 格律化 绘画美 质疑
下载PDF
浙江诗人对中国新诗理论的探索
10
作者 马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5-37,共3页
浙江诗人在新诗草创期,以自身的努力与探索,壮大了对抗传统旧诗的新诗实力,并且为新诗每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关键词 浙江诗人 新诗 新诗理论
下载PDF
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霍俊明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6期57-61,共5页
何其芳的新诗和散文以及在文学史研究中的成就已经成了研究者的共识。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如对新诗本体的认识,对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以及民歌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启示性。何其芳认为判断是不是诗并不在于简单的外在的分... 何其芳的新诗和散文以及在文学史研究中的成就已经成了研究者的共识。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如对新诗本体的认识,对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以及民歌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启示性。何其芳认为判断是不是诗并不在于简单的外在的分行排列,而在于要尽可能提供感人、新鲜、深刻的内容和相当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和具体的诗人都有着个性和独特的创造,但是其共同的特征是有着形象的优美与丰富,语言的精练和谐、富于音乐性。同时,可贵的是,何其芳在肯定新民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时,也指出民歌体是有局限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当然,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因素,他的新诗理论与批评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新诗理论与批评 新诗本体 大众化 民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