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黄俊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7,共8页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肯定“心”之独立自主性,对孟子思想的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性掌握,常有未达之憾;“外在研究”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将孟子思想置于政治与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考察,使孟子学中的诸多概念或理念,取得了鲜活的具体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潜藏着某种未经明言的人性论预设:认为人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创造历史、进行思考活动,人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山林逸士,将孟子“脉络化”于历史情境中的研究进路,推至极端,就有所蔽。未来的孟子学研究必须“内”“外”兼顾,得其全貌。三个可能的研究新方向是:孟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论与修养工夫论;东亚孟子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的同调与异趣;全球化时代孟子思想的普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学 “性善论” 身心关系论 修养工夫论 知言养气论
下载PDF
董仲舒人性论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福滨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6-22,共7页
董仲舒的人性论,将"性"视为天生的性质,在人天生的性质之中,有善的成分,亦有恶的成分;人天生有"仁、贪",如天之有"阴、阳","仁"之性为"阳"、为"善","贪"之性为&... 董仲舒的人性论,将"性"视为天生的性质,在人天生的性质之中,有善的成分,亦有恶的成分;人天生有"仁、贪",如天之有"阴、阳","仁"之性为"阳"、为"善","贪"之性为"阴"、为"恶";因有善的成分,所以人能为善;有恶的成分,所以人性不是天生即善,必须透过后天的教化,以"心"来抑制天生的"情欲",使之为善;故而,董仲舒论人性,非仅"性善论"或"性恶论"所可涵摄。文章从董仲舒人性论的证成;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与把握;董仲舒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与发展等三个面向作了探究,以期使对董仲舒的人性论有着深化的哲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性善论 性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
下载PDF
王安石人性论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关素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4-23,共10页
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的思考,经历了性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三个阶段,虽几经变化,但终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安石对人性的研究只是承袭先秦告子、荀子和汉代以来的"顺气而言性"的道路,他的人性只是"... 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的思考,经历了性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三个阶段,虽几经变化,但终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安石对人性的研究只是承袭先秦告子、荀子和汉代以来的"顺气而言性"的道路,他的人性只是"才性""气性""气质之性",而非"天命之性""义理之性"。这既体现了王安石人性研究强调后天"习"养"作用、重视人为力量的特点,也反映了其人性研究的不彻底性。王安石主张自然的天道观,把天道与人道区分为二,从而没有构建起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这一任务只有在二程等理学家那里才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性论 性归于善 性有善有恶 性不可善恶言 气性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戴兆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1,共9页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石,为儒家德性伦理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康德的善良意志论是其道德哲学理论大厦的中轴,以此为基础展开的义务论对西方道德哲学的现代发展影响深远。这两种理论在对人性能力的取舍、向善路径的选择...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石,为儒家德性伦理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康德的善良意志论是其道德哲学理论大厦的中轴,以此为基础展开的义务论对西方道德哲学的现代发展影响深远。这两种理论在对人性能力的取舍、向善路径的选择和至善目标的设定等方面均有不同思考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康德 善良意志论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性善论和法治的兼容性——兼驳“人性恶是法治基础”的观点 被引量:4
5
作者 郭忠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26,共15页
近年来有论者认为西方法治和性恶文化有关,中国人治和性善文化有关,因此性善论阻碍了中国法治。但是,西方法治论者并非主张人性恶,性恶论其实更倾向于专制而非法治。性恶论无法支撑法治的原因在于,它无法给人们的自由和道德留下空间,忽... 近年来有论者认为西方法治和性恶文化有关,中国人治和性善文化有关,因此性善论阻碍了中国法治。但是,西方法治论者并非主张人性恶,性恶论其实更倾向于专制而非法治。性恶论无法支撑法治的原因在于,它无法给人们的自由和道德留下空间,忽视了法治扬善的目的。传统性善论是中国人道德生活之依据,它并不必然开出人治思想,只是由于古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无法产生出权力的外部制约思想。由于性善论并未排除对权力作恶的警惕,它和现代法治可以兼容并存。较之性恶论而言,性善论更利于保障自由和人权,更利于法治实施,它可在目的和实施层面为法治奠定人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性善论 性恶论 文化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6
作者 林云峰 《成才之路》 2023年第10期25-28,共4页
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特殊本质,即“四心”,这使人有向“四德”发展的萌芽,其注重自我修身对人向善的作用。荀子则提出“性恶论”,主张“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则会导致... 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特殊本质,即“四心”,这使人有向“四德”发展的萌芽,其注重自我修身对人向善的作用。荀子则提出“性恶论”,主张“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则会导致恶,强调用后天礼仪法度引导人们向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高校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选择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性善论 性恶论 启示
下载PDF
性善论与人的存在——理解孟子性善论哲学的入口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美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6-34,共9页
性善论是一个"传统问题",但其具体意蕴则体现在"自我"的追问与反思之中。只有将作为传统问题的性善论与作为做具体追问者的"自我",纳入、整合到"问题性情境(生存论困境)"之中才能进入性善论阐... 性善论是一个"传统问题",但其具体意蕴则体现在"自我"的追问与反思之中。只有将作为传统问题的性善论与作为做具体追问者的"自我",纳入、整合到"问题性情境(生存论困境)"之中才能进入性善论阐释的通道。从生存论自身困境出发,性善论的阐释要避免形式主义,而要紧扣着内容本身,即不是采取一条认知主义取向的形式性路径,而是让充盈着内容的生命存在活动自身得以绽露。理智之思根源于生命存在活动,以之为出发点,以之为内容,以之为目的。思作为生命存在活动中的内在觉悟,避免了舍而不耘、拔苗助长的"本心之失",使得生命存在活动成为丰盈内容与理智觉悟的浑融为一。存在活动与思之觉悟的统一,奠基于并融合于"必有事焉"的具体行事活动。在孟子哲学中,一直被忽略和掩盖的"行事"概念,具有基础性意义,是领悟性善论真意的根基。由此,追问性善论意蕴的生存论困境,与作为理解孟子性善论根基的具体行事活动,就融会一体,并将性善论的意蕴昭示为哲学式的生存活动自身,经由"说我者"之追问而生成、造就出本己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人的存在 问题性情境 必有事
下载PDF
“人之性恶明矣”——荀子人性论的四重视界 被引量:2
8
作者 魏义霞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37-43,70,共8页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论 性恶论 性善论 儒家
下载PDF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 被引量:1
9
作者 袁丽娴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3-40,共8页
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提出过精辟论述 ,以此建构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而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法思想的渊源之一 ,其对于人性的阐释对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先秦孔子、孟子和荀... 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提出过精辟论述 ,以此建构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而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法思想的渊源之一 ,其对于人性的阐释对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先秦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的观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鉴古思今 ,希望能对我国现在所经历的变革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性观 性善论 性恶论 先秦时期 孟子 孔子
下载PDF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新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6-70,共5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三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三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文章分析了三种主要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三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三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文章分析了三种主要心理学理论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以及所采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为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研究和运用以上三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时,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观 性善论 性恶论 儒家
下载PDF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量 冯文全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33-37,共5页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由性命相分观孟子性体之成
12
作者 高地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97-104,共8页
先秦时期,“性”之含义与“生”之本义相关,并在“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主要体现在将道德与人性相联系。“命”之含义则主要指上天的命令,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强制。孟子意识到,上天虽赋予了人道德,但道德的完成要依靠人自身,从而提出了... 先秦时期,“性”之含义与“生”之本义相关,并在“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主要体现在将道德与人性相联系。“命”之含义则主要指上天的命令,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强制。孟子意识到,上天虽赋予了人道德,但道德的完成要依靠人自身,从而提出了极富意义的命题——“性命相分”。在“性命相分”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探讨了人的本质以及德行的动力因。人之本性继承了天之大德,因而人性本善,人能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因而先天拥有四端之心。“性善论”与“四端之心”的提出标志着孟子性体之说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相分 性本善 四端之心 性体
下载PDF
《性自命出》的性情论——兼论其与孟子性善论的关系
13
作者 张伯宇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5-79,共5页
《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在学界未成定论,仍有待从人性论、修养论进行更深刻细腻的较论。心、性、情的相关论述,是儒家哲理作为“生命学问”的意义基础,也是朱子建立孔、孟学统的依据。《性自命出》以丰富、细致的概念,撑起... 《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在学界未成定论,仍有待从人性论、修养论进行更深刻细腻的较论。心、性、情的相关论述,是儒家哲理作为“生命学问”的意义基础,也是朱子建立孔、孟学统的依据。《性自命出》以丰富、细致的概念,撑起了早于孟子学说的儒家性情论架构;但孟子性善论明确的人文抉择与宣示,却是《性自命出》付之阙如的大义。就思想观念发展来说,孟子性善论可说是《性自命出》性情论的进一步发展。但二者在具体工夫修养论的差异,显示了在没有其他有力考证的情况下,不能直接肯定彼此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性善论 思孟学派 儒学 乐教
下载PDF
爱默生的“超灵”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性善论”的共鸣和契合
14
作者 洪丽 陆杰荣 陈骏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6-12,共7页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家爱默生在其超验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超验主义在美国的出现既代表了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交流的结果。爱默生与中国儒家...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家爱默生在其超验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超验主义在美国的出现既代表了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交流的结果。爱默生与中国儒家经典文本的渊源、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超灵”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性善论”在人性论和自立方面的共鸣表明了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的亲缘性,展现出当时爱默生多元共生的文化立场和中国儒家思想的文化价值和魅力。这一中西文化互动中的主动接纳范式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互鉴,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验主义 儒家思想 超灵 性善论
下载PDF
孟子对道德的辩正及其性善论的出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晚林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4期5-13,共9页
道德直接关涉到人的存在,而非仅仅事为上的令人满意,这是《孟子》一书中隐含的大义。这种大义,乃孟子通过对道德所作的三个方面的辩正逐渐显现出来的,即:一、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并无中间状态,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绝对的;二、道德非世俗的满意... 道德直接关涉到人的存在,而非仅仅事为上的令人满意,这是《孟子》一书中隐含的大义。这种大义,乃孟子通过对道德所作的三个方面的辩正逐渐显现出来的,即:一、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并无中间状态,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绝对的;二、道德非世俗的满意,道德决非乡原;三、道德自身即是目的,道德决不可以“利”言。在此辩正的基础上,把“义利之辨”上升到“人禽之辨”,进而由羞耻感彰显人的神圣性,而人作为一种神圣存在者,其人性必然是善的。孟子性善论即是如此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道德 辩正 性善论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的证明与效果推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英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1-53,共3页
孟子试图通过人在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第一念头"具有道德性,来证明孟子性善论中"性善",从逻辑上看是有问题的。孟子反对认知理性"以故言性"的言说方式,认为只着眼于可知可感的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内在性... 孟子试图通过人在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第一念头"具有道德性,来证明孟子性善论中"性善",从逻辑上看是有问题的。孟子反对认知理性"以故言性"的言说方式,认为只着眼于可知可感的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内在性。关注人的良心天性的效果推理是孟子阐述理论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念头 性善论 孟子 效果推理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的兴起及其内在结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璐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一语,到孟子的"性善"论,其间蕴含着怎样的端绪和脉络,过去由于资料有限,很难进行论证。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等儒家文献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儒学传统持续与变迁的文献依据。事... 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一语,到孟子的"性善"论,其间蕴含着怎样的端绪和脉络,过去由于资料有限,很难进行论证。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等儒家文献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儒学传统持续与变迁的文献依据。事实上,《性自命出》篇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蕴含着先验性善论的端绪,孟子承此端绪进一步展开,采用即心言性的独特思路,突出了心的内在反思能力及其对自然之欲的超越和主宰。孟子对性与天道的贯通,以及对"仁"之意涵的发挥,的确是得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而善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竹简 孔子 孟子 性善论
下载PDF
孟子人性论思想及当代价值
18
作者 杨经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7-59,共3页
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人性论思想作为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源远流长,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孟子人性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人性论思想作为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源远流长,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孟子人性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人性伦理早已被人们视而不见,道德失陷的裂缝日益扩大。面对社会种种困境,怎样拯救人性,怎样重拾被日益忽视的道德,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论 性善论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孟子对传统天命报应论的创造性转化——兼论性善论的价值合理性
19
作者 夏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9-94,共6页
在建立以性善论为核心的道德天命观过程中,文化根基的问题观照和传统文化的资源借续是孟子的理论立足点。通过以性善言天善、以心性的价值合理性印证天命的价值理性和“德福合一”的新解释,孟子重建了人的道德信仰,完成了对天命报应论... 在建立以性善论为核心的道德天命观过程中,文化根基的问题观照和传统文化的资源借续是孟子的理论立足点。通过以性善言天善、以心性的价值合理性印证天命的价值理性和“德福合一”的新解释,孟子重建了人的道德信仰,完成了对天命报应论的全新构想。心性的价值合理性与天命的价值理性之间的相互印证,是孟子性善论及其天命观中最有创意的理论运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报应论 价值合理性 德福合一 性善论
下载PDF
不传世的小乘
20
作者 秦博文 王壮 《城市建筑》 2017年第11期57-59,共3页
以汉宝德的大乘建筑观为出发点,介绍建筑的人文主义,并论述了与其相对的小乘建筑观的概念。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几次探索进行解读,结合孟子的性善论基础,提出未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方向在于入世的民族大乘建筑观。
关键词 大乘建筑观 人文主义 小乘 性善论 大众 民族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