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eding and oviposition preference of Helopeltis theivora (Hemiptera: Miridae) on tea in Northeast India
1
作者 MANTU BHUYAN PRANAB R. BHATTACHARYYA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85-488,共4页
Feeding and oviposition preference studies of 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 on leaves and stem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revealed that the insect mostly preferred the second leaf for feeding in compa... Feeding and oviposition preference studies of 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 on leaves and stem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revealed that the insect mostly preferred the second leaf for feeding in comparison to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leaf and stems; while the fifth instar nymphs were the most voracious feeders among the life stages, producing themost and largest feeding lesions. The insect preferred to oviposit mainly on stems and very few eggs are found on le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ding preference Helopeltis theivora lesion diameter OVIPOSITION TEA tea mosquito bug
原文传递
Isolation of Functional RNA from Heavily Infested, Wilted and Necrotic Leaf Tissues of Tea with High Polyphenol Content
2
作者 Tirthankar Bandyopadhyay Raju Bharalee +7 位作者 Bomali Gohain Sushmita Gupta Niraj Agarwala H. RanjitSingh Setu Chakrabarty Priyadarshini Bhorali Mohan C. Kalita Sudripta Da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2年第1期121-127,共7页
A procedure is described to isolate intact RNA from tissues not previously undertaken-highly infested and wilted apical buds and leave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 The protocol uses a final concentrati... A procedure is described to isolate intact RNA from tissues not previously undertaken-highly infested and wilted apical buds and leave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 The protocol uses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450 mM β mercaptoethanol (βME) and 10% Polyvinylpyrrolidone (PVP) to circumvent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large amounts of polyphenols, polysaccharides, pigments and other secondary metabolites not easily removed by conventional procedures. Furthermore, the proposed protocol is applicable to normal tissues and other plant tissues with similar stresses, containing compounds that interfere with RNA extractions. Total RNA could be used for downstream applications such as mRNA isolation,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isolation Camellia sinensis Helopeltis theivora INFESTATION NECROSIS polyphenols.
下载PDF
茶毛虫和茶细蛾性诱剂的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盛忠雷 王晓庆 +5 位作者 彭萍 赵丰华 姚学坤 毛迎新 胡翔 林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75-1778,共4页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81%、76.83%;在重庆地区,第2、3代茶细蛾每平方米幼虫比空白对照区平均下降了98.67%。性引诱剂的应用,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治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茶细蛾 性诱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茶尺蠖和茶细蛾性诱剂在豫南茶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丰华 吕立哲 +2 位作者 党永超 蔡一鸣 李霞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91-94,共4页
在信阳市马鞍山茶园开展性诱试验,以筛选出对豫南茶区茶尺蠖和茶细蛾成虫引诱能力最强的诱芯,并在五里店镇凤台村茶园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可使下一代茶尺蠖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8.28%,长期使用,防控效果可达94.7%,防控... 在信阳市马鞍山茶园开展性诱试验,以筛选出对豫南茶区茶尺蠖和茶细蛾成虫引诱能力最强的诱芯,并在五里店镇凤台村茶园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可使下一代茶尺蠖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8.28%,长期使用,防控效果可达94.7%,防控效果好于灯诱效果;可使茶细蛾下一代田间虫口量平均下降98.07%,长期使用,防控效果可达100%。性引诱剂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 茶细蛾 性诱剂 防控效果
下载PDF
温度和药剂胁迫下茶刺盲蝽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政 朱茜 +3 位作者 孟倩倩 孙世伟 高圣风 刘爱勤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0-541,共12页
为筛选特定条件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中能稳定表达的茶刺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内参基因,从其转录组中筛选并克隆11个候选基因Actin、β-tubulin1、RPL13A、EF1α、RPS3A、GAPDH、18S RNA、G6PDH、EIF4A、TBP和UBQ,测定它们在不... 为筛选特定条件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中能稳定表达的茶刺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内参基因,从其转录组中筛选并克隆11个候选基因Actin、β-tubulin1、RPL13A、EF1α、RPS3A、GAPDH、18S RNA、G6PDH、EIF4A、TBP和UBQ,测定它们在不同温度及药剂胁迫下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和RefFinder软件(算法)分析各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1个候选基因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90.10%~96.87%)。温度胁迫下,EIF4A有最小的平均变异度(mean variability,M)、稳定值(stability value,SV)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200、0.096和2.060;RPS3A的平均标准偏差(average of standard deviation,STDEV)最小,为0.605;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药剂胁迫下,RPL13A的M值和STDEV最小,分别为0.123和0.660;RPS3A的SV、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几何平均值均最小,分别为0.063、0.336和1.189;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Actin为最不稳定基因。全样品评价中,RPL13A(M值为0.282、几何平均值为1.565)和RPS3A(SV为0.099、STDEV为0.614)的评价值同比最小,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最不稳定的基因为Actin、β-tubulin1和TBP。geNorm分析结果还显示所有处理条件下最适内参基因数目均为2个。表明EIF4A和RPS3A可作为茶刺盲蝽与温度相关的抗性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RPS3A和RPL13A可作为该虫抗药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刺盲蝽 温度 药剂 内参基因稳定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晓庆 郭萧 +4 位作者 盛忠雷 彭萍 林强 胡翔 黄尚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4-536,共3页
本文就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细蛾成虫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只是雌成虫尾部具有暗褐色长毛,区别于雄虫;成虫主要在黄昏后至清晨前羽化,并多数在夜晚进行交配。通过2011年在重庆地... 本文就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细蛾成虫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只是雌成虫尾部具有暗褐色长毛,区别于雄虫;成虫主要在黄昏后至清晨前羽化,并多数在夜晚进行交配。通过2011年在重庆地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显示,茶细蛾在重庆地区年发生7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终见于12月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细蛾 成虫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
下载PDF
茶角盲蝽触角和前足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政 孟倩倩 +4 位作者 刘爱勤 桑利伟 孙世伟 苟亚峰 高圣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65-2170,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雌、雄成虫的触角、前足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茶角盲蝽触角为线状,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个鞭节。触角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乳形感器,其...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雌、雄成虫的触角、前足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茶角盲蝽触角为线状,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个鞭节。触角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乳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感器各有2个亚型,刺形感器有3个亚型,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乳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前足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其中刺形感器有2个亚型,这些感器在雌、雄成虫的前足上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盲蝽 触角 前足 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6种杀虫剂对茶角盲蝽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4
8
作者 孙世伟 刘爱勤 +2 位作者 桑利伟 苟亚峰 李志刚 《热带农业科学》 2010年第1期3-5,共3页
对6种不同杀虫剂防治茶角盲蝽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渗吡虫啉、阿维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多杀霉素、鱼藤酮均是防治茶角盲蝽的有效药剂,其中以吡虫啉的总体防效最好。
关键词 茶角盲蝽 杀虫剂 药效
下载PDF
茶园中的“蚊子”——茶角盲蝽 被引量:2
9
作者 孟泽洪 李帅 +1 位作者 杨文 周玉锋 《中国茶叶》 2020年第5期17-20,共4页
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是我国热带茶区较为常见的茶树害虫,主要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幼嫩茎、芽、叶的汁液为害,受害处形成褐斑甚至导致枯梢,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本文介绍了茶角盲蝽的分类地位、分布和为害、形态特征、发生特点... 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是我国热带茶区较为常见的茶树害虫,主要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幼嫩茎、芽、叶的汁液为害,受害处形成褐斑甚至导致枯梢,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本文介绍了茶角盲蝽的分类地位、分布和为害、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为该害虫的识别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角盲蝽 为害状 识别 防控
下载PDF
腰果角盲蝽气味结合蛋白基因HtheOBP3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绍华 孟倩倩 +5 位作者 刘爱勤 颜日辉 林先武 孙世伟 李付鹏 王政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0,共10页
为明确腰果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气味结合蛋白3(odorant binding protein 3,OBP3)功能及其嗅觉感受机制,利用PCR技术结合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其cDNA全长序列,利用多个生物信息学软... 为明确腰果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气味结合蛋白3(odorant binding protein 3,OBP3)功能及其嗅觉感受机制,利用PCR技术结合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其cDNA全长序列,利用多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其在腰果角盲蝽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腰果角盲蝽HtheOBP3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QHI06949)开放阅读框为474 bp,编码157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分子量约为17.15 kD,等电点为5.14,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具有6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和性信息素结合蛋白-普通气味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general odorant binding protein,PBP-GOBP)家族的保守结构域。HtheOBP3蛋白具有6个α-螺旋和3对二硫键,其中5个α-螺旋形成1个结合口袋。腰果角盲蝽HtheOBP3与其他20种半翅目昆虫OBP的6个保守半胱氨酸位点完全一致,腰果角盲蝽HtheOBP3的氨基酸序列与薇甘菊颈盲蝽Pachypeltis micranthus PmicOBP4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55.56%。在37种不同昆虫的OBP蛋白中,腰果角盲蝽HtheOBP3与6种半翅目昆虫OBP聚为一个分支,其中与薇甘菊颈盲蝽PmicOBP4亲缘关系最近。腰果角盲蝽成虫各组织中HtheOBP3均有表达,其中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足。表明腰果角盲蝽HtheOBP3是典型的气味结合蛋白,其可能兼具嗅觉和非嗅觉感受等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果角盲蝽 气味结合蛋白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原文传递
茶角盲蝽对不同可可种质果实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政 孟倩倩 +4 位作者 孙世伟 李付鹏 刘爱勤 高圣风 苟亚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2-518,共7页
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研究了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对26份可可种质果实的取食偏好性,以具有相对抗性差异的2-7和STS-17种质为材料,采用HS-SPME/GC-MS鉴定分析上述2份特异种质果实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并利用“Y”型嗅... 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研究了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对26份可可种质果实的取食偏好性,以具有相对抗性差异的2-7和STS-17种质为材料,采用HS-SPME/GC-MS鉴定分析上述2份特异种质果实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该虫对2份特异种质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选择性试验显示2-7种质表现出对茶角盲蝽相对易感,STS-17、BGL44-64和15-9种质表现出对该虫的相对抗性,其中STS-17果实上的取食斑数量最少。“Y”型选择试验显示茶角盲蝽对2-7种质的选择性显著高于STS-17,对STS-17和空白对照无选择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特异性。2-7和STS-17种质果实中共检测出6类18种挥发物,但二者挥发物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二者共有成分为1-己醇、反-α-香柠檬烯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茶角盲蝽对不同浓度的挥发物有不同趋性,β-石竹烯表现为在高浓度(100 mg/mL)下驱避、中浓度(10 mg/mL)下引诱、低浓度(1 mg/mL)下无影响;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则在低浓度下有引诱作用;而丁酸顺式-3-己烯酯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高浓度下驱避、其余浓度下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STS-17为茶角盲蝽相对抗性种质,2-7为相对易感种质,挥发物成分在茶角盲蝽寄主选择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盲蝽 可可种质 挥发物 行为选择 相对抗性
下载PDF
茶细蛾主要蜘蛛天敌种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毕守东 张书平 +7 位作者 余燕 王振兴 李尚 王建盼 周夏芝 刘飞飞 郎坤 邹运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50,共14页
【目的】为了明确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与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关系密切的主要蜘蛛天敌种类,为茶细蛾的综合治理工作中科学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天敌对茶细蛾在数量上的关联度和天敌与茶细蛾... 【目的】为了明确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与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关系密切的主要蜘蛛天敌种类,为茶细蛾的综合治理工作中科学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天敌对茶细蛾在数量上的关联度和天敌与茶细蛾空间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变程间的关联度,用生态位分析法研究天敌与茶细蛾之间的时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对上述结果进行标准化,即二种关联度和相似性系数各自除以本类型参数的最大值,其商为密切指数。密切指数之和的最大者即为与茶细蛾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以此为依据分析与茶细蛾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位次在茶树品种间和年度间的差异。【结果】茶树品种间差异是,2015年乌牛早茶园对茶细蛾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中有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Boes. et Str、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2015年白毫早茶园有粽管巢蛛、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斜纹猫蛛,两品种间8种天敌位次相异率为62.5%。2016年白毫早茶园的是斜纹猫蛛、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和锥腹肖蛸,乌牛早茶园的是茶色新圆蛛、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两品种平均位次相异率为87.5%。两年两品种间天敌位次相异率为75%。年度间差异,2015年与2016年年度间相比,乌牛早茶园前四位天敌均有锥腹肖蛸、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但位次不同。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7.5%。白毫早茶园年度间,前四位均有锥腹肖蛸、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和斜纹猫蛛,但位次不同,天敌位次相异率为75%。两种茶园年度间平均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1.25%。根据序号之和及密切指数之和评判,与茶细蛾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的前四位蜘蛛类天敌依次是棕管巢蛛、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斜纹猫蛛。【结论】茶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细蛾 两种茶园 年度间 天敌 跟随关系
原文传递
会“包粽子”的茶树害虫——茶细蛾
13
作者 周孝贵 郭华伟 肖强 《中国茶叶》 2020年第7期16-19,22,共5页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Walsingham)]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主要以卷叶的形式为害茶树芽梢嫩叶,虫苞中的粪便还容易污染茶叶,当加工的成品茶中混入虫苞时,便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本文介绍了茶细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发生...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Walsingham)]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主要以卷叶的形式为害茶树芽梢嫩叶,虫苞中的粪便还容易污染茶叶,当加工的成品茶中混入虫苞时,便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本文介绍了茶细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发生特点、主要天敌和防治方法,供生产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细蛾 形态特征 发生特点 天敌 防治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