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花与兰花——评说全本《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
1
作者 孙玫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4期81-84,共4页
1999年7月,全本《牡丹亭》首演于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艺术节,堪称是浩大的戏剧艺术制作。当年它曾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后来也在新加坡艺术节举行亚洲首演,可谓轰动一时。但是,全本《牡丹亭》出现了一些与昆曲无关的... 1999年7月,全本《牡丹亭》首演于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艺术节,堪称是浩大的戏剧艺术制作。当年它曾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后来也在新加坡艺术节举行亚洲首演,可谓轰动一时。但是,全本《牡丹亭》出现了一些与昆曲无关的内容:部分剧目用苏州弹词(即曲艺)而非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一些表演者是地方戏演员而非昆曲演员,出现了不少跟昆曲无关的中国民俗场景。青春版《牡丹亭》则从编剧、导演、表演、到音乐、舞美等方面,形成了一条龙的精英创作团队,在每一创作环节上都是精益求精。同时,青春版《牡丹亭》也不像全本《牡丹亭》那样求全、求大,而是只采撷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精华部分,彰显了汤显祖原作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虽然青春版《牡丹亭》也有轰动的海外演出,但它更多地是在中华本土大面积地巡回演出,尤其是大学校园,从而使得昆曲扎根于年轻学子的心中,这一举措对于昆曲的薪火相传,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全本《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下载PDF
基于青春版《牡丹亭》戏服的昆曲戏衣“世俗化”解析
2
作者 苏文灏 《服饰导刊》 2020年第4期74-79,共6页
[研究意义]昆曲戏衣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明代社会文化,其反映了明代“以服辨人”的等级化。因此,研究昆曲戏衣的“世俗化”特征,可溯源昆曲戏衣本质,拓展明代服饰研究的方向与范畴。[研究方法]文章以青春版《牡丹亭》为研究切入点,通过... [研究意义]昆曲戏衣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明代社会文化,其反映了明代“以服辨人”的等级化。因此,研究昆曲戏衣的“世俗化”特征,可溯源昆曲戏衣本质,拓展明代服饰研究的方向与范畴。[研究方法]文章以青春版《牡丹亭》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昆曲戏衣的相关史料记载进行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服装心理学研究视角,对昆曲戏衣的“世俗化”特征进行细化论述。[研究结果和结论]研究认为:在明代封建礼教式社会背景以及民间生活特征的融合影响下,昆曲戏衣呈现出了多元的社会文化符号。戏服基于不同角色的差异化设定,折射出明代社会通过服饰划分群体社会定位的作用;同时,戏服设计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明代封建社会伦理关系、信仰、礼教等方面的呈现,从服饰的角度还原了明代社会的基本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戏衣 戏服研究 戏服“世俗化”
下载PDF
昆曲对艺术传统与当代审美的兼顾——从青春版《牡丹亭》谈起
3
作者 刘雪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25-31,共7页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在于其很好地兼顾了昆曲艺术传统与当代受众的审美感受。在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保留与更改方面,青春版《牡丹亭》,不仅新排失传的折子戏、重排经典折子戏,而且对一向被忽略地男主人公柳梦梅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很好...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在于其很好地兼顾了昆曲艺术传统与当代受众的审美感受。在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保留与更改方面,青春版《牡丹亭》,不仅新排失传的折子戏、重排经典折子戏,而且对一向被忽略地男主人公柳梦梅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很好地在新与旧之间找到了平衡。然而,当今昆曲界仍然存在传统剧目流失、传统艺术韵味遭到破坏等两大问题。通过青春版《牡丹亭》这一成功案例,可以得出结论,当代昆曲艺术发展需在踏实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努力抢救失传剧目;同时在不违背艺术规律与传统范式的前提下,改善表演方式,兼顾当代受众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艺术传统 当代审美
下载PDF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被引量:7
4
作者 陆士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9,共6页
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热演两岸三地,走红大江南北,有着明显的白先勇个人因素。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圆“文化复兴”的梦;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因为《牡丹亭》是古典昆曲名剧,还因为他认同汤显祖的爱情理念,认同... 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热演两岸三地,走红大江南北,有着明显的白先勇个人因素。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圆“文化复兴”的梦;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因为《牡丹亭》是古典昆曲名剧,还因为他认同汤显祖的爱情理念,认同杜丽娘这位“情圣”的心理;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和演出,是白先勇追求完美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青春版 《牡丹亭》
下载PDF
青春版《牡丹亭》“传奇”——新媒体热捧出的媒介奇观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哲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1-56,共6页
新媒体的浪潮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到一个"尴尬"境地,但也为其创新带来了契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在广大青年受众群、戏曲界及文化界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以致于众多戏曲的创演团... 新媒体的浪潮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到一个"尴尬"境地,但也为其创新带来了契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在广大青年受众群、戏曲界及文化界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以致于众多戏曲的创演团体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了以"昆曲热潮"为整体表现的媒介奇观现象。通过对这一奇观现象的传播学解读,对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昆曲艺术走出当下发展困境的探索当有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媒介奇观 青春版《牡丹亭》 传播
下载PDF
传播学视野下的青春版《牡丹亭》改编价值刍议
6
作者 张珂 《大舞台》 2010年第3期93-95,共3页
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出现不少对其的改编著作,而当代的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无疑是较为成功的,本文就从传播学的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入手来探讨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价值。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传播学 改编价值
下载PDF
白先勇的昆曲事业及其影响
7
作者 洪惟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28,53,共4页
白先勇认为,民俗文化、一般通俗文化固然需要,但是士大夫的精致文化更不可忽略,而最足以代表华人精致文化的应是昆曲。昆曲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表现于舞台上,是中华精致文化的代表。因此白先勇迷恋昆曲,狂热地推动昆曲事... 白先勇认为,民俗文化、一般通俗文化固然需要,但是士大夫的精致文化更不可忽略,而最足以代表华人精致文化的应是昆曲。昆曲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表现于舞台上,是中华精致文化的代表。因此白先勇迷恋昆曲,狂热地推动昆曲事业。白先勇对昆曲的推动可以分为两阶段:一为20世纪的《游园惊梦》;二为21世纪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之外,还有校园昆曲教学和演员培训,这种扎根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白先勇于2009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学推广"昆曲传承计划",2010年4月起在苏州大学办理"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2011年起在台湾大学开设"昆曲新美学"课程。每一年课程都会安排数场演出,由传承计划的苏昆演员演出。白先勇的昆曲事业对昆曲命脉的延续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昆曲史上辉煌的一页。白先勇的成功在于行动,只有呼吁是没有用的。只有亲自下去做,制作《游园惊梦》舞台剧,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有真实的行动,才能保证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艺术 游园惊梦 青春版《牡丹亭》 校园昆曲教学 传承 行动
下载PDF
论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 被引量:8
8
作者 丁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共7页
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其目标是"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核心是"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昆曲新美学"主导下的几部作品,体... 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其目标是"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核心是"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昆曲新美学"主导下的几部作品,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准,获得官方与学界盛赞的同时,也引发了戏迷的质疑。本文从白先勇"昆曲新美学"的理论内涵与创作实践着手,结合多方观点分析后认为,"昆曲新美学"是一种创作观念,而不是新的昆曲美学,如果要提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它,可以视为一种舞台美学,不仅适用于昆曲,也适用于其他戏曲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新美学 青春版《牡丹亭》 新版《玉簪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