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65
1
作者 李伍平 李献华 +2 位作者 路凤香 周瑶琪 章大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是辽西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义县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容元素(Cr、Co、Ni、V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a、Ti... 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是辽西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义县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容元素(Cr、Co、Ni、V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a、Ti、Zr、Hf等)和放射性元素(U、Th)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弱负异常,放射成因的Nd、Sr、Pb同位素较低,具有板内和活动大陆边缘弧地球化学特点。作者认为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起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以结晶分异作用为主,伴有少量的地壳混染作用,即AFC过程。结合区域构造,作者认为义县组火山岩形成于权内岩石圈的不均匀拉伸环境,是燕山板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没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碱性火山岩 岩石圈地幔 岩石圈 伸展作用 早白垩世 板内造山带 义县组 辽西地区
下载PDF
辽西地区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59
2
作者 王根厚 张长厚 +1 位作者 王果胜 吴正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在横穿辽西地区构造变形剖面及重点区段的详细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构造变形、沉积组合、岩浆岩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 ,对辽西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总体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 ,认为辽西地区中生代主要构造格局由印支期的东西向褶皱 -逆... 在横穿辽西地区构造变形剖面及重点区段的详细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构造变形、沉积组合、岩浆岩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 ,对辽西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总体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 ,认为辽西地区中生代主要构造格局由印支期的东西向褶皱 -逆冲构造、早燕山期的北东向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晚燕山期早期的北东向“盆 -岭”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逆冲叠构瓦构造 盆-岭构造 中生代 辽西地区 逆冲构造 推覆构造
下载PDF
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4
3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4 位作者 郑家明 侯志研 刘洋 冯良山 杨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1-189,共9页
改变玉米田间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耐密品种(郑单958)和中密品种(沈玉21)研究了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CK)3种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 改变玉米田间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耐密品种(郑单958)和中密品种(沈玉21)研究了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CK)3种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形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为宜,可以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促进干物质积累,2年平均产量为8882.36 kg hm 2,比对照增加6.51%,增产的原因是百粒重和穗行数的显著提高;中密品种以大垄双行和三比空种植模式为宜,2种种植模式均可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且与耐密品种表现不同,2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294.58 kg hm 2和8188.30 kg hm 2,比对照增加21.36%和19.81%,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在辽西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大垄双行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辽西地区
下载PDF
辽宁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干湿状况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4
作者 孙凤华 吴志坚 李丽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9-975,共7页
辽宁西部(简称辽西)是气候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因其特殊性使之成为相关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增温显著的辽西地区气候及地表干湿气候界线如何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问题。应用1961—2004年辽宁省内52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 辽宁西部(简称辽西)是气候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因其特殊性使之成为相关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增温显著的辽西地区气候及地表干湿气候界线如何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问题。应用1961—2004年辽宁省内52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湿度、风、日照等气候资料,分析了辽西近50a来的气候变化特点,采用改进的Penman模型计算潜在蒸发量,讨论了其时空代表性及分布特征;进一步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并在10a代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辽西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辽西地区近44a的总体气候变化趋势是气温升高、降水减少。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区域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呈现出整体移动、南北异相波动的特征。干湿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为60年代最湿润;70年代北部明显变干,南部不明显;80年代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半干旱与半湿润界线明显东移,为最干期;90年代又跳跃性西移,明显变湿,尤其在北部表现更为显著,接近60年代。辽西的气候干湿年代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季风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两部 气候变化 干湿状况 年代际波动
下载PDF
CSAMT法在辽西康杖子区深部探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5
作者 于泽新 敖颖锋 +4 位作者 吕景增 龙军 贾广宁 王海富 张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0-605,共6页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具有探测深度大、横向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深部找矿勘探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肖家营子铜钼矿床是辽西地区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金属矿床,大部分矿体是隐伏矿体,矿区外围的康杖子区与本区有相似的...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具有探测深度大、横向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深部找矿勘探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肖家营子铜钼矿床是辽西地区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金属矿床,大部分矿体是隐伏矿体,矿区外围的康杖子区与本区有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体与围岩电性差异明显,通过应用CSAMT,矿体具有低电阻特点,根据成果推断解释,对深部有利成矿部位进行了钻探验证,取得了理想的探矿效果,在矿区外围取得第二深度空间找矿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深部找矿 探矿效果 康杖子 辽西
下载PDF
辽西义县组火山岩:拆沉作用还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宏福 邵济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8,共12页
通过对所有已发表的辽西义县组火山岩数据进行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发现义县组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其上部层位中酸性组分增多。其高的Mg值和埃达克质特征并不是原始岩浆本身的性质,不能作为下地壳拆沉作用的有力证据。义... 通过对所有已发表的辽西义县组火山岩数据进行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发现义县组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其上部层位中酸性组分增多。其高的Mg值和埃达克质特征并不是原始岩浆本身的性质,不能作为下地壳拆沉作用的有力证据。义县组火山岩的基性部分主要来自于受洋壳俯冲作用改造过的岩石圈地幔,并存在与古老下地壳来源的熔体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因此,义县组火山岩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而非下地壳拆沉作用的产物。底侵的下地壳也参与了义县组火山岩的形成,但软流圈组分的参与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义县组 火山岩 岩浆混合作用 岩石圈伸展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水泉沟组辉石安山岩锆石SHRIMPU-Pb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7
作者 胡健民 赵越 +2 位作者 刘晓文 石玉若 赵国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水泉沟组分布在辽西凌源地区,不整合覆盖早中生代第一期推覆构造系统,其上又被稍晚形成的燕山早期推覆构造所掩覆。水泉沟组辉石安山岩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为230.4Ma±3.1Ma。测试结果表明:①辽西水泉沟组时代为晚三叠世;②燕山... 水泉沟组分布在辽西凌源地区,不整合覆盖早中生代第一期推覆构造系统,其上又被稍晚形成的燕山早期推覆构造所掩覆。水泉沟组辉石安山岩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为230.4Ma±3.1Ma。测试结果表明:①辽西水泉沟组时代为晚三叠世;②燕山地区晚三叠世安山质火山岩很可能代表一种拉张的构造环境;③燕山地区早中生代早期挤压逆冲构造发育于早中三叠世,即燕山地区印支阶段早期为挤压逆冲,晚期为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晚三叠世 水泉沟组 锆石SHRIMP U—Pb定年
下载PDF
辽西海棠山森林枯落物持水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吕刚 曹小平 +1 位作者 卢慧 雷泽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3-208,共6页
从森林涵养水源的角度出发,对辽西海棠山6种林分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和土壤贮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物的厚度为1.3~3.0 mm,依次为油松人工林>针阔混交林>五角枫人工林>核桃秋林>黄檗林>杂木林,枯落物蓄积量为... 从森林涵养水源的角度出发,对辽西海棠山6种林分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和土壤贮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物的厚度为1.3~3.0 mm,依次为油松人工林>针阔混交林>五角枫人工林>核桃秋林>黄檗林>杂木林,枯落物蓄积量为3.68~12.46 t/hm2,依次为油松人工林>核桃秋林>黄檗林>针阔混交林>五角枫人工林>杂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09~4.33 mm,依次以黄檗林>核桃秋林>油松人工林>五角枫人工林>针阔混交林>杂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285.32%~504.01%,依次为黄檗林>核桃楸林>五角枫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杂木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有效拦蓄深为0.27~0.99 mm,依次为:黄檗林>五角枫人工林>核桃楸林>油松人工林>杂木林>针阔混交林,有效拦蓄率为234.35%~421.67%,依次为黄檗林>核桃楸林>五角枫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杂木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在最初的2 h内迅速增加,而后增加速度逐步放缓,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均在18 h左右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泡的关系为H=Aln(t)+B;五角枫人工林(123.6 t/hm2)、油松人工林(107.4 t/hm2)和针阔混交林(103.6 t/hm2)的土壤贮水力相对较强,黄檗林(84.4 t/hm2)、核桃秋林(60.6 t/hm2)和杂木林(55.8 t/hm2)的土壤贮水能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森林土壤 持水能力 辽西海棠山
下载PDF
辽西凌源河坎子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9
作者 任康绪 阎国翰 +6 位作者 牟保磊 蔡剑辉 李凤棠 谭林坤 邵宏翔 李元崑 储著银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分析测定了河坎子碱性杂岩体的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数据 ,对该杂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源区特征及意义进行了讨论。河坎子碱性杂岩体稀土元素总量较高 ,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Eu呈弱负异常或异常不明显 ,Nb、Ta、K、P... 分析测定了河坎子碱性杂岩体的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数据 ,对该杂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源区特征及意义进行了讨论。河坎子碱性杂岩体稀土元素总量较高 ,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Eu呈弱负异常或异常不明显 ,Nb、Ta、K、P、Ti和Y呈负异常 ,过渡族元素含量偏低。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与辽东凤城碱性杂岩体相似。主侵入期 4个全岩加 1个黑云母样品的全岩矿物Rb_Sr等时线年龄为 2 2 1.4± 8.5 (2σ)Ma ,属于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该岩体的εSr(t)均为正值 ,平均 7.2 3,ISr=0 .70 4 77± 0 .0 0 0 15 ,εNd(t)均为负值。微量元素和Sr、Nd及Pb示踪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与EMⅠ型富集地幔端员有关。河坎子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不仅揭示了华北地台北缘东部上地幔在三叠纪时具有富集性 ,而且也显示了辽东地区比辽西地区更富集的特点。河坎子碱性杂岩体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岩浆作用以批式部分熔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Sr、Nd和Pb同位素 RB-SR等时线年龄 碱性杂岩体 河坎子 辽西
下载PDF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水资源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冯良山 孙占祥 +3 位作者 郑家明 侯志研 惠成章 刘可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28,共4页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多为二、三年左右的丰枯交替,并有持续4年以上的连续干旱,尤其是1980年以后连续干旱的年份较多。区域内春旱严重,夏季降水明显集中,秋季水分收支基本平衡。以土壤水分季节变化情况可分为:冬季土壤水分凝聚、冻...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多为二、三年左右的丰枯交替,并有持续4年以上的连续干旱,尤其是1980年以后连续干旱的年份较多。区域内春旱严重,夏季降水明显集中,秋季水分收支基本平衡。以土壤水分季节变化情况可分为:冬季土壤水分凝聚、冻结、累积阶段,春季解冻、返浆、土壤水分大量蒸散阶段,夏季土壤水分大量累积阶段,秋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农田 风沙半干旱区 辽西
原文传递
辽西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定量确定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杜晓军 姜凤岐 +2 位作者 沈慧 林鹤鸣 郭浩王世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56-158,共3页
Exactly measuring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ecosystems is the basis and precondition of restoring ecosystems. At present,degradation degree is usually analyzed qualitatively.In this paper,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m... Exactly measuring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ecosystems is the basis and precondition of restoring ecosystems. At present,degradation degree is usually analyzed qualitatively.In this paper,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ecosystem in hilly region of western Liaoning,which was measured by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habitat.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abitat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ountains has been degraded to certain stage between shrubbery and pioneer tree forest,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actice. Moreover,the result is beneficial for studying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ecosystems in other regions or of other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生态系统 退化程序 定量确定
下载PDF
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研究:基于演替理论和生态系统退化程度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杜晓军 姜凤岐 焦志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07-1511,共5页
在对辽宁西部地区植被演替分析的基础上 ,选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境指标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定量确定了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在辽宁西部地区 ,南刘杖子林场的天然栎林、天然油松林、杨栎林、牛河梁和欺天林场坡地... 在对辽宁西部地区植被演替分析的基础上 ,选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境指标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定量确定了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在辽宁西部地区 ,南刘杖子林场的天然栎林、天然油松林、杨栎林、牛河梁和欺天林场坡地的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松栎林的平均相异系数分别为 0 6 5 5、0 6 6 5、2 0 2 9、3 919,综合反映了其在生态系统演替 /退化中的相对位置 .研究表明 ,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现有油松林 (阴坡 )立地大多已退化到灌木林和先锋乔木林之间的演替阶段 ,并且接近于先锋乔木林阶段 ;建议在现有人工林经营改造或营造混交林时 ,应适当增大灌木树种和先锋乔木树种的比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退化程度 演替理论 植被恢复 油松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一新的有尾两栖类(Liaoxitritonzhongjiani) 被引量:19
13
作者 董技明 王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一类小型的较原始的有尾两栖类。其头骨特征、犁骨告列形态等与小科的激Batrachuperus比较相似。辽西好的深入研究将对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及其地理迁徙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早白垩世 有尾两栖类 两栖类
下载PDF
辽西兰家沟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14
作者 代军治 毛景文 +2 位作者 谢桂青 杨富全 赵财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3-454,共12页
兰家沟钼矿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独立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细粒花岗岩体内部及与粗粒花岗岩的接触部位,矿石类型以辉钼矿-石英大脉为主。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兰家沟钼矿床含钼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较少,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个别含子矿物多... 兰家沟钼矿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独立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细粒花岗岩体内部及与粗粒花岗岩的接触部位,矿石类型以辉钼矿-石英大脉为主。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兰家沟钼矿床含钼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较少,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个别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测试表明,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H2O,微量的CO2、CO23-。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0~405℃,集中于180~320℃;盐度w(NaCleq)为2.4%~16.5%,多数在8%~14%。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中等盐度和低盐度流体的混合作用,2种不同成分流体的混合作用使得辉钼矿大量沉淀而成矿。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δD为-81‰^-101‰,δ18O水为-0.1‰~4.5‰,小于兰家沟花岗岩全岩δ18O水值,反映成矿流体来自混合的岩浆水与大气降水。通过与典型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围岩蚀变、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认为兰家沟钼矿床属于热液脉型向斑岩型过渡类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流体混合 矿床成因 兰家沟钼矿床 辽西
下载PDF
辽西杨家杖子-八家子钼多金属成矿带——典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晓林 范平 +1 位作者 郑志丰 李爱莉 《地质与资源》 CAS 2009年第2期110-115,共6页
辽西杨家杖子-八家子钼多金属矿成矿带钼矿床与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关系密切.产于花岗质岩类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的钼矿床为夕卡岩型或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床.产于花岗斑岩、长英质或中性火山岩内的钼矿床多为斑岩型钼矿床.不同类型钼矿床... 辽西杨家杖子-八家子钼多金属矿成矿带钼矿床与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关系密切.产于花岗质岩类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的钼矿床为夕卡岩型或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床.产于花岗斑岩、长英质或中性火山岩内的钼矿床多为斑岩型钼矿床.不同类型钼矿床在成因、分布规律以及成矿元素的分带性上有着密切的时空关系.钼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岩,细粒花岗斑岩是主要成矿母岩.从成矿条件分析可确定,该钼多金属成矿带的找矿远景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多金属成矿带 钼矿床 花岗斑岩 夕卡岩 远景预测 辽西
下载PDF
论辽西地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崔向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1-28,共8页
辽西地域处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省交界处,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的重要场域。朝阳为三燕古都,宁城为辽代中... 辽西地域处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省交界处,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的重要场域。朝阳为三燕古都,宁城为辽代中京,承德为清代陪都,都体现了区位的重要性。这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农牧交互转换。辽西地域多元文化因素荟萃,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诗书之路辽西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民族-文化廊道,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变迁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标本,对于辽西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域 文明起源 诗书之路 农牧转换 地域文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西地区典型种植模式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宝东 孙占祥 +5 位作者 白伟 郑家明 刘洋 侯志研 冯良山 杨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52-2456,共5页
不同种植模式评价是当今种植制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针对辽西地区自然特点和种植模式混杂多样的现状,在多年试验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6种典型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等权关联度... 不同种植模式评价是当今种植制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针对辽西地区自然特点和种植模式混杂多样的现状,在多年试验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6种典型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等权关联度下还是在侧重生态环境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变权重下,南果梨+南瓜种植模式与参考模式的关联度均为最大,分别为0.867、0.920和0.841,南果梨+花生种植模式次之,说明南果梨+南瓜‖花生的林粮间作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好,是辽西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模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关联度最小,分别为0.848、0.901和0.821,这种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差。该研究结果对保护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多熟立体农业,推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分析 辽西地区 种植模式 模式评价
原文传递
Dongbeititan dongi,the First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ehol Group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1
18
作者 WANG Xuri YOU Hailu +3 位作者 MENG Qingjin GAO Chunling CHENG Xiaodong LIU Jiny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11-916,共6页
We herein describe a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a sauropod dinosaur recover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ehol Group in the Beipiao area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A suite of features it pos... We herein describe a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a sauropod dinosaur recover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ehol Group in the Beipiao area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A suite of features it possesses, including the camellat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ts presacral elements, the existence of pneumatocoels on the proximal ends of the dorsal ribs, and especially the medially deflected proximal portion of the femur, definitively establish the titanosauriform affinities of the specimen. It differs from other titanosauriforms in having a craniocaudally elongate coracoid with a squared cranioventral extreme and a long, smooth, and slightly convex acetabular edge of the pubis. It represents a new taxon, Dongbeititan dongi gen. et sp. nov. Comparative studies suggest that Dongbeititan is a basal titanosauriform, more derived than Euhelopus, Fusuisaurus, and Huanghetitan, but less derived than Gobititan and Jiutaisaurus. Dongbeititan represents the first sauropod dinosaur report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ehol Group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OSAURIA SAUROPODA TITANOSAURIFORMES Jehol Group Yixian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Beipiao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辽西康杖子区找寻隐伏矿体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于泽新 龙军 +2 位作者 吕景增 宋晓军 袁国平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年第2期154-160,共7页
1976年在肖家营子矿区外围进行物探(磁法和激电)评价找矿工作时,发现康杖子低缓磁异常C2。其后投入钻探对C2及康杖子岩体的含矿性进行验证,因多种原因未达验证目的。本次采用CSAMT大功率大深度测量,对C2磁异常深部进行了解剖,通过不同... 1976年在肖家营子矿区外围进行物探(磁法和激电)评价找矿工作时,发现康杖子低缓磁异常C2。其后投入钻探对C2及康杖子岩体的含矿性进行验证,因多种原因未达验证目的。本次采用CSAMT大功率大深度测量,对C2磁异常深部进行了解剖,通过不同方法不同观测参数结果对比分析,推断深部构造、划分岩性层次、圈定地质体接触界限,并经深孔钻探勘查验证,钻探勘查效果显著,基本确认C2是一个埋藏较深以钼铁为主的矽卡岩多金属矿床,深孔验证所见多层钼矿体及厚大铁矿体,使康杖子这个多年处于普查阶段的"铅银矿点"上升为肖家营子主矿区外围深部最有望的后备资源接替区。实现了生产矿区外围深部探矿实质性突破,综合物探方法在该区对寻找隐伏矿体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物探方法 C2磁异常 隐伏矿体 深部探矿 康杖子 辽西
下载PDF
青铜时代中晚期辽西地区农业活动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克良 李小强 +2 位作者 尚雪 周新郢 孙楠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8-724,共7页
辽西地区城子山遗址和夏家店遗址农作物种子遗存研究显示,城子山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以旱作农业种植为主,粟的栽培比例要明显高于黍。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地区属半农半牧区,存在黍与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但黍的栽培比例要远高于青铜时代... 辽西地区城子山遗址和夏家店遗址农作物种子遗存研究显示,城子山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以旱作农业种植为主,粟的栽培比例要明显高于黍。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地区属半农半牧区,存在黍与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但黍的栽培比例要远高于青铜时代中期的城子山地区。干旱化可能是导致夏家店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黍栽培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和夏家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有所不同,但这2个地区农业种植的差异究竟从何时开始,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青铜时代 气候变化 辽西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