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NECP逐日4次1毅伊1毅网格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疆西部地区的一次翻山型大风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风是高压脊衰退,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产生的大风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NECP逐日4次1毅伊1毅网格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疆西部地区的一次翻山型大风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风是高压脊衰退,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产生的大风天气过程;喀什站与乌鲁木齐、塔什干指标站气压差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喀什站与乌鲁木齐站气压差由负转正达到+3 h Pa左右,与塔什干站气压差达到最大-26 h Pa左右,此时可作为出现全区性大风的参考时间节点,当喀什站与乌鲁木齐站气压差扩大到-15 h Pa左右并维持稳定,与塔什干气压差减小至-13 h Pa左右,可作为全区性大风结束的参考时间节点;同时大风出现及结束时间节点在地理上呈现阶梯性变化特征;高空急流、垂直速度圈、变压中心以及冷锋的位置变化相互制约影响;中低层300~850 h Pa较深厚的强冷平流输送,盆地热低压发展是翻山大风形成的热力因子。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NECP逐日4次1毅伊1毅网格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疆西部地区的一次翻山型大风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风是高压脊衰退,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产生的大风天气过程;喀什站与乌鲁木齐、塔什干指标站气压差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喀什站与乌鲁木齐站气压差由负转正达到+3 h Pa左右,与塔什干站气压差达到最大-26 h Pa左右,此时可作为出现全区性大风的参考时间节点,当喀什站与乌鲁木齐站气压差扩大到-15 h Pa左右并维持稳定,与塔什干气压差减小至-13 h Pa左右,可作为全区性大风结束的参考时间节点;同时大风出现及结束时间节点在地理上呈现阶梯性变化特征;高空急流、垂直速度圈、变压中心以及冷锋的位置变化相互制约影响;中低层300~850 h Pa较深厚的强冷平流输送,盆地热低压发展是翻山大风形成的热力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