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9
1
作者 孙洁 徐常芳 +3 位作者 江钊 史书林 王继军 何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5-45,共11页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幔电性结构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2
2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下载PDF
地震层析地质解释原理及其在滇西深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3
作者 赵永贵 钟大赍 +2 位作者 刘建华 吴华 刘福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地震层析方法的原理,着重探讨了三维速度异常地质解释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划分构造层的物理基础、确定分辨尺度的依据以及估计地质时限依据的岩石热力学过程。然后介绍了应用地震层析及地质解释方法研究滇西造山带...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地震层析方法的原理,着重探讨了三维速度异常地质解释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划分构造层的物理基础、确定分辨尺度的依据以及估计地质时限依据的岩石热力学过程。然后介绍了应用地震层析及地质解释方法研究滇西造山带的地壳、下岩石圈及软流圈构造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并与人工地震测深及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进行了比较。这一工作说明地震层析可以作为岩石圈与软流圈构造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研究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层析 地质 滇西 深部构造
下载PDF
滇西地区板块-地体构造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峰 段嘉瑞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1999年第1期29-35,54,共8页
滇西三江地区处于冈瓦纳(印度)和欧亚(扬子)两个超级大陆的汇聚带,由兰坪-思茅、保山、昌宁-孟连和腾冲等四个微板块拼贴而成,其间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柯街-南汀河等主要汇聚带.各微板块内又可进一步划分出变质地体、裂... 滇西三江地区处于冈瓦纳(印度)和欧亚(扬子)两个超级大陆的汇聚带,由兰坪-思茅、保山、昌宁-孟连和腾冲等四个微板块拼贴而成,其间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柯街-南汀河等主要汇聚带.各微板块内又可进一步划分出变质地体、裂谷、陆架裂陷、后碰撞裂陷、岛弧、蛇绿混杂岩带等12个次级单元.该区古生代存在古特提斯,三叠纪存在中特提斯,但中生代的新特提斯仅存在于怒江汇聚带.古-中-新特提斯的开与合,控制了整个滇西地区的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板块 地体 汇聚带 特提斯 板块-地体构造
下载PDF
滇西花岗岩类 Pb、Sr 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基底时代和性质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吉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澜沧江西侧的临沧花岗岩带和怒江以西的腾冲花岗岩带是滇西最主要的两个花岗岩带,它们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Pb、Sr 同位素研究表明,腾冲花岗岩主要来源于1200—2000Ma 的上地壳(或未分异的地壳)物质,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说明源区物... 澜沧江西侧的临沧花岗岩带和怒江以西的腾冲花岗岩带是滇西最主要的两个花岗岩带,它们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Pb、Sr 同位素研究表明,腾冲花岗岩主要来源于1200—2000Ma 的上地壳(或未分异的地壳)物质,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说明源区物质组分较均一。临沧带 Pb 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其物源是上地壳、造山带和上地幔不均匀的混合物,基底时代为800—1600Ma。因此,临沧地区和腾冲地区的基底时代和性质不同,应视为两个不同的基底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PB SR 同位素 基底 云南
下载PDF
滇西地区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被引量:28
6
作者 姜朝松 周瑞琦 +1 位作者 周真恒 王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9,共9页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原则和构造亲缘关系 ,将滇西及邻区划分为 8个一级构造单元 :Ⅰ印度板块、Ⅱ冈底斯中间板块、Ⅲ拉萨地块、Ⅳ缅甸板块、Ⅴ滇缅泰板块、Ⅵ印度板块、Ⅶ杨子板块、Ⅷ松潘—甘孜活动带。并且对其主要构...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原则和构造亲缘关系 ,将滇西及邻区划分为 8个一级构造单元 :Ⅰ印度板块、Ⅱ冈底斯中间板块、Ⅲ拉萨地块、Ⅳ缅甸板块、Ⅴ滇缅泰板块、Ⅵ印度板块、Ⅶ杨子板块、Ⅷ松潘—甘孜活动带。并且对其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邻区 构造单元划分 亲缘关系 地质特征
下载PDF
滇西地壳三维密度结构及其大地构造含义 被引量:27
7
作者 杨文采 侯遵泽 于常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02-3916,共15页
重力异常揭示地壳三维密度结构是地球物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其关键技术是密度反演.本文对滇西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 重力异常揭示地壳三维密度结构是地球物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其关键技术是密度反演.本文对滇西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义密度反演方法进行各层密度反演,取得区域地壳多个深度上的密度扰动图像.滇西上地壳高密度扰动出现在扬子克拉通内部和西缘,以及澜沧江断裂带西缘,后者对应昌宁—勐连蛇绿混杂岩带及岛弧岩浆岩带.上地壳低密度异常主要反映西昌裂谷带和高黎贡—腾冲一带的岩浆房,和兰坪—思茅盆地中的坳陷带指示钾盐等沉积矿产目的层较厚的区段.滇西上地壳和中地壳出现三条低密度扰动带,与三期大陆碰撞带的吻合.大部分6级以上地震分布在低密度异常区或它们的边缘,只有在西昌—元古谋裂带才分布在高密度异常区.克拉通内部古裂谷带地震可分布在高密度异常区.在26°N线以南下地壳为高密度区,以北为低密度区.因此,26°N线的一个属性是下地壳密度差异分界线.滇西由北向南地壳加厚缩短的程度是逐渐变弱的,在26°N线以南,南北向的地壳加厚缩短就不明显了.高黎贡走滑剪切带、澜沧江走滑剪切带、红河走滑剪切带在滇西中地壳密度扰动平面图中表现为密度急变的梯度带.表明这三条主要的走滑剪切断裂带都穿过中地壳并可能延深到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中国滇西
下载PDF
滇西南那邦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与俯冲板片裂离 被引量:25
8
作者 季建清 钟大赉 陈昌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3-442,共10页
中缅边界那邦麻粒岩相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原岩是岩浆岩 ,并具有 MORB的特性 ,其岩石化学具有以下特征 :岩石的 TFe O/ Mg O值低 (1.10~ 2 .17) ,AFM图解上显示拉斑玄武岩演化趋势 ;Ti O2 含量 (1.14%~ 1.81% )高于岛弧... 中缅边界那邦麻粒岩相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原岩是岩浆岩 ,并具有 MORB的特性 ,其岩石化学具有以下特征 :岩石的 TFe O/ Mg O值低 (1.10~ 2 .17) ,AFM图解上显示拉斑玄武岩演化趋势 ;Ti O2 含量 (1.14%~ 1.81% )高于岛弧拉斑玄武岩。多数微量元素与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含量相当 ,Nd、Ta值高于岛弧拉斑玄武岩。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轻稀土亏损、重稀土较有富集的配分型式 ,稀土元素和总量 (ΣREE)值十倍于球粒陨石 (2 4~ 5 0μg/ g) ,(L a/ Sm ) N=0 .43~ 0 .75 ,(L a/ Yb) N=0 .45~ 0 .74,87Sr/ 86 Sr=0 .70 4~ 0 .70 5 ,1 4 3Nd/ 1 4 4 Nd=0 .5 12 9~ 0 .5 132 ,εNd=+4 .85~ +9.6 7。大地构造背景和年代学研究显示 ,那邦变质基性岩是先前密支那新特提斯洋壳的上部组成 ,是俯冲板片裂离作用折返地表的麻粒岩相岩石 ,对探讨特提斯洋俯冲时限、俯冲洋壳的变质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基性岩 洋壳残片 板片裂离 地球化学 俯冲
下载PDF
滇西锡矿带地质特征与成矿构造背景 被引量:25
9
作者 曹华文 张寿庭 +1 位作者 林进展 王光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7-467,共11页
通过对滇西锡矿带矿床的野外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演化、时空分布、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物质来源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综合探讨滇西锡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并浅析其找矿前景。结果表明滇西主要锡矿床类型... 通过对滇西锡矿带矿床的野外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演化、时空分布、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物质来源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综合探讨滇西锡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并浅析其找矿前景。结果表明滇西主要锡矿床类型为云英岩型、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花岗岩体与锡矿关系最为密切;含锡岩浆岩主要是富硅、富碱、基性组分低及高分异的深层重熔型花岗岩;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锡矿床主要形成于110~50Ma B.P.,与中—新特提斯封闭碰撞时期吻合。结合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构造演化分析,认为滇西地区锡矿床及成矿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锡矿床 云英岩型 大陆碰撞 构造背景
下载PDF
滇西小龙河锡矿床中绿泥石矿物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伟 张寿庭 +4 位作者 曹华文 武俊德 肖常先 陈慧军 唐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小龙河锡矿床近矿绿泥石化蚀变显著,与锡矿的矿化关系密切。绿泥石的矿相学特征显示小龙河锡矿床绿泥石蚀变可分为明显的强弱两种绿泥石化类型。利用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计算了绿泥石的AlIV、Al VI、Fe2+/(Mg2++Fe2+)和Mg2+/(Mg2+... 小龙河锡矿床近矿绿泥石化蚀变显著,与锡矿的矿化关系密切。绿泥石的矿相学特征显示小龙河锡矿床绿泥石蚀变可分为明显的强弱两种绿泥石化类型。利用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计算了绿泥石的AlIV、Al VI、Fe2+/(Mg2++Fe2+)和Mg2+/(Mg2++Fe2+)等相关参数,并推算出绿泥石形成时的温度、氧逸度和硫逸度。结果表明:随着蚀变的增强,绿泥石中Mg和Si元素含量减少,Al、Mn和Fe元素含量增加;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的鲕绿泥石,指示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在196~229℃之间,平均为213℃,lgfO2在-43.4^-48.0之间,平均为-44.6,lgfS2在-15.9^-18.3之间,平均为-16.6。绿泥石形成机制主要为交代-结晶和迁移-结晶2种。绿泥石为锡矿化晚阶段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锡矿形成条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温度 氧逸度 硫逸度 小龙河锡矿床 滇西
下载PDF
云南西部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被引量:20
11
作者 冯建孟 徐成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5-600,共6页
利用样方数据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云南西部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纬度梯度上,从南到北,物种密度呈递减趋势;在海拔梯度上,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物种密度呈递增趋势;在经度梯度上,从东到西,物种密度呈递减格局。总体上... 利用样方数据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云南西部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纬度梯度上,从南到北,物种密度呈递减趋势;在海拔梯度上,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物种密度呈递增趋势;在经度梯度上,从东到西,物种密度呈递减格局。总体上,在群落尺度上,南部地区物种密度较高;北部地区,即滇西北地区物种密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异有关,但热量因子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海拔梯度上的物种变化速率远高于经度梯度和纬度梯度,这可能与海拔梯度上热量条件的变化速率远高于其他地理梯度有关。区域尺度上单位面积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群落尺度明显不同,这可能源于群落尺度上单位面积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制于能量水平;但在区域尺度上,单位面积的物种多样性可能与区域内的生境异质性有关。表明"尺度效应"在塑造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 尺度效应 物种密度 云南西部地区
原文传递
滇西芦子园远程矽卡岩Pb-Zn-Fe(Cu)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探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19
12
作者 邓明国 陈伟 +5 位作者 王学武 刘凤祥 管申进 卢映祥 余海军 赵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39-1257,共19页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浸染状和脉状-网脉状为主要特征;围岩蚀变复杂、分带明显,由下至上依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化带→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蔷薇辉石化带→碳酸盐-大理岩化带。矿床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该矿床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多种脉石矿物及闪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矽卡岩阶段发育微溶CO_2富液相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并含大量K^+、Na^+、Ca^(2+)、F^-和Cl^-和少量SO_4^(2-),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CO_2及少量CH_4和N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6~315.6℃,盐度为10.6%~17.6%NaCleqv;晚矽卡岩阶段发育含CO_2和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14.9~388.0℃,盐度5.9%~16.4%NaCleqv;石英硫化物阶段发育含CO_2的水溶液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H_2O和少量CO_2,均一温度150.0~285.0℃,盐度为2.5%~13.8%Na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为单一成分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5.0~187.5℃,盐度为0.5%~12.3%NaCleqv。结合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最初来源于具中高温、中高盐度、高K、Na,富CO_2、Cl、F等特征的深部岩浆热液,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混入,演化为中阶段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热液流体,至成矿晚阶段转化为以大气降水占主导。该矿床成矿环境的改变、流体混合以及流体的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与陆陆碰撞造山和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程矽卡岩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H-O同位素 滇西芦子园 Pb-Zn-Fe(Cu)多金属矿床 远程矽卡岩 大陆碰撞
下载PDF
田野、文本与历史记忆——以滇西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明珂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文本结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任何能被观察、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文本结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任何能被观察、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我们能透过这些文本表相来分析情境本相。滇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产生非常特殊且多元的历史记忆。借助以往羌、藏族地区田野经验,在解读滇西文本时,呈现各种历史心性下的历史叙述,分析相关的历史社会情境,以及个人在其间的情感、意图与作为,即可提出一种反思性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文本 田野 滇西 反思性研究
下载PDF
白眉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蓝道英 马世来 +1 位作者 李寿昌 郭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73-277,共5页
滇西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鸣叫主要发生在上午,最早开始于黎明时分,最晚则在下午16:30以后。平均开始时间为09:05,SD=1095min(N=70,范围07:12~16:30),持续时间为197min,SD=934min(N=55,R=4~50)。多数鸣叫发生在07:00~10:00之... 滇西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鸣叫主要发生在上午,最早开始于黎明时分,最晚则在下午16:30以后。平均开始时间为09:05,SD=1095min(N=70,范围07:12~16:30),持续时间为197min,SD=934min(N=55,R=4~50)。多数鸣叫发生在07:00~10:00之间(80%)。不同季节鸣叫发生时间有显著差异,可能与黎明时间(光亮度)不同有关,但持续时间无差异。同一季节异地间鸣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气候、猿群密度、栖息地状态对鸣叫有一定影响,但未见明显相关性。与黑长臂猿的种间比较表明,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声在时间分布上有较大的散开度,持续时间也较长,二者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长臂猿 鸣叫时间特征 持续时间 滇西
下载PDF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玉净 方宗杰 +4 位作者 杨群 周志澄 程延年 段彦学 肖荫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5-254,共20页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布、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 ,包括 1 5属 1 8种 1 0相似种 8未定种 ,其中有 3新种。共发现 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 ,它们是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 ( D2...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布、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 ,包括 1 5属 1 8种 1 0相似种 8未定种 ,其中有 3新种。共发现 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 ,它们是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 ( D2 ) ;H 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 ( D13) ;H oloeciscusforemanae动物群 ( D23)。文章讨论了 3个问题 :1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的时代 ;2 H e-lenifore laticlavium的两个形态种 ;3 H 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我们认为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的时代置于中泥盆世比早泥盆世更为合宜。H elenifore laticlavium的典型种是 1 983年 Nazarov和 Ormiston建立的 ,标本产自澳大利亚西部卡宁盆地 Gogo组 ,其特点是具有宽而薄的圆形板状环。另一类 H elenifore laticlavium是 1 988年 Ishiga采自澳大利亚东部新英格兰造山带 Hastings地块凝灰质粉砂岩中 ,具有窄而厚的椭圆形板状环。这两个形态种是明显不同的 ,前者称为 m. ( morphotype ) ,后者称为 m. ( morphotype ) ,后者可能是一个新种。在晚弗拉斯期和法门期间 ,在世界各地发生生物群的群体绝灭 ,这就是著名的F- F事件。这一事件造成了许多无脊椎动物 ,例如层孔虫、牙形类、菊石、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动物群 F-F事件 中-晚泥盆世 云南西部
下载PDF
滇西蓝片岩中的角闪石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儒瑗 从柏林 韩秀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3-53,共11页
滇西蓝片岩的原岩为玄武质岩石和泥质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Chl±Ab+Ph+Ep±Act+Sph±Qz和Gl+Ph+Alm+Tc+Act+Chl+Qz+Do。哀牢山蓝片岩中的闪石普遍具有成分分带,核心为蓝透闪石,边缘为阳起石。澜沧江带中的蓝片岩,... 滇西蓝片岩的原岩为玄武质岩石和泥质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Chl±Ab+Ph+Ep±Act+Sph±Qz和Gl+Ph+Alm+Tc+Act+Chl+Qz+Do。哀牢山蓝片岩中的闪石普遍具有成分分带,核心为蓝透闪石,边缘为阳起石。澜沧江带中的蓝片岩,其碱性闪石显示了一定的成分变化,既有青铝闪石、镁钠闪石,也有蓝闪石。另外,在滇西蓝片岩中,共存的碱性闪石和钙质闪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成分间断。澜沧江带蓝片岩的变质年龄为19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角闪石 碱性 闪石
下载PDF
滇西地区25种药用植物抗疟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肖朝江 徐伟 +3 位作者 刘子琦 彭俊霖 张小东 姜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研究25种采自滇西地区药用植物的抗疟活性,为植物来源的新型抗疟药的研发天然产物奠定基础。方法依次用75%乙醇和水对25种药用植物进行回流提取,提取物经冷冻干燥后,采用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试验进行筛选,以IC50值评价其活性。... 目的研究25种采自滇西地区药用植物的抗疟活性,为植物来源的新型抗疟药的研发天然产物奠定基础。方法依次用75%乙醇和水对25种药用植物进行回流提取,提取物经冷冻干燥后,采用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试验进行筛选,以IC50值评价其活性。结果在供试的25种药用植物中,苦参、滇白珠、马尾黄连等12种植物粗提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其中苦参地上部分水提物和滇白珠提取物活性较好,IC50值分别为(1344.2±46.9)μg/ml和大于1 388.9μg/ml。具有抗疟活性的植物种类涉及10个科、12个属。结论苦参、滇白珠、马尾黄连等12种植物具有一定的抗疟活性,表明抗疟活性物质可能存在于多种植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疟疾活性 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 药用植物 粗提物 滇西地区
原文传递
滇西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现状与找矿前景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孙泽轩 陈洪德 +2 位作者 朱西养 王四利 陈勇 《四川地质学报》 2006年第1期24-29,共6页
滇西新生代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现已探明8个中、小型砂岩型铀矿床。笔者回顾了区内砂岩型铀矿找矿历程,分析了找矿现状,介绍了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在滇西新生代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应用的研究进展;... 滇西新生代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现已探明8个中、小型砂岩型铀矿床。笔者回顾了区内砂岩型铀矿找矿历程,分析了找矿现状,介绍了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在滇西新生代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滇西新生代盆地内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前景,提出了扩大老矿区与探索新盆地的找矿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勘查现状 找矿前景 滇西
下载PDF
滇西地区强震与地形变异常的前兆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7 位作者 李胜乐 陈京 和升琪 张雁滨 蒋骏 李胜乐 陈京 和升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以形变 (倾斜、应变 )观测资料 ,采用经过实效检验分析后有效率较高的形变前兆参量及异常判别方法 ,以近年来发生在滇西地区的 6级以上地震 :武定地震、丽江地震、宁蒗地震以及姚安地震的震例 ,用滇西及川滇交界地区形变观测网的资料进... 以形变 (倾斜、应变 )观测资料 ,采用经过实效检验分析后有效率较高的形变前兆参量及异常判别方法 ,以近年来发生在滇西地区的 6级以上地震 :武定地震、丽江地震、宁蒗地震以及姚安地震的震例 ,用滇西及川滇交界地区形变观测网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重点对该地区强震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形变观测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山地城市空间格局建构的生态适应性——以滇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坚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25,共5页
滇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地城市形态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要求在山地城市景观体系建构上,体现出整体景观、边缘景观、重点景观的优化组合。通过对滇西地区的景观环境体系、绿化网络等建设实践的分析,为该地区及相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 滇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地城市形态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要求在山地城市景观体系建构上,体现出整体景观、边缘景观、重点景观的优化组合。通过对滇西地区的景观环境体系、绿化网络等建设实践的分析,为该地区及相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形态结构 景观体系 绿化网络体系 滇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