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五运六气禀赋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莉 吴波 +1 位作者 郭良清 陈晓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基于医疗大数据研究出生时对应的五运六气与后天患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病历资料来源于山东省中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221556例临床病案,经过数据预处理清洗后保留136775个有效病例,其中... 目的:基于医疗大数据研究出生时对应的五运六气与后天患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病历资料来源于山东省中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221556例临床病案,经过数据预处理清洗后保留136775个有效病例,其中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16476例作为糖尿病组,1型糖尿病组128例,2型糖尿病组16190例,特殊类型糖尿病组49例,妊娠糖尿病组109例,同期不患糖尿病的住院患者120299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出生日期标注不同五运六气类别,如岁运、司天,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经年龄、性别校正后的二元Logistics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五运六气禀赋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出生时对应的岁运差异在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时对应的岁运差异在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时对应的岁运为土运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较高(OR=1.08,95%CI为1.02~1.14,P<0.01),在4个亚组中,出生时对应的岁运为土运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较高(OR=1.08,95%CI为1.03~1.14,P<0.01),其余亚组与出生时岁运没有相关性(P>0.01)。出生时对应的司天差异在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时对应的司天差异在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及其亚组与出生时司天均没有相关性(P>0.01)。结论:五运六气禀赋与糖尿病患病具有相关性,出生在岁运为土运的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机与脾脏虚弱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出生时间 2型糖尿病 数据挖掘 岁运 司天 土运 脾脏虚弱
下载PDF
中医特色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9
2
作者 胡朝线 代苗苗 +5 位作者 吕勇 王显华 张新敏 邓康燕 王静 张虹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3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方案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方法:将86例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诊疗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护理,饮食调...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方案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方法:将86例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诊疗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护理,饮食调护、情志护理、症候观察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对比观察两组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变化,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结果:中医特色护理组在临床总有效率,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中医特色护理组在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护理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能较迅速缓解主要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护理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特色护理 胃脘痛脾胃虚寒证 穴位贴敷 热奄包
下载PDF
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3
作者 崔一鸣 黄凡 +2 位作者 陈璐 李斐斐 周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76-2379,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门诊收治的脾胃虚弱型CAG患者40例,予以健脾通络汤治疗。患者每2周复诊1次,并填写临床症状分级积分...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门诊收治的脾胃虚弱型CAG患者40例,予以健脾通络汤治疗。患者每2周复诊1次,并填写临床症状分级积分表,12周后行胃镜检查。结果:健脾通络汤对脾胃虚弱型CAG具有明显的疗效,其痊愈率为8.57%,显效率为25.71%,有效率为57.14%,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治疗后萎缩、活动性病理积分显著性下降(P<0.01),其病理痊愈率为43.33%,显效率为23.33%,有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健脾通络汤对于脾胃虚弱型CAG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通络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型 寒湿入络 中医症状 病理
原文传递
从脾胃论治复发性口疮探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白娟 禄保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6期870-873,共4页
口疮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虽小,但如果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会疼痛难忍,直接影响患者进食,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失调因素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主要病因。中医学认为,... 口疮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虽小,但如果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会疼痛难忍,直接影响患者进食,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失调因素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主要病因。中医学认为,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主要原因有感受外邪、入里化热;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伤情志、脾胃受累;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文章从复发性口疮发生的病因病机入手,结合分型论治、案例讨论,阐述从脾胃论治复发性口疮常见的脾胃积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等证型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纠正治疗复发性口疮单纯以清热为主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复发性口疮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从而更好地提高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复发性口疮 脾胃积热 脾胃湿热 脾胃虚弱
下载PDF
化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点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洋 杨敏 +5 位作者 瞿先侯 赵鹏程 王欣 孟曼 苏晓兰 魏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化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舌苔舌形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脾胃病科经电子内镜加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化生型CAG患者,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生活方式(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比较轻、... [目的]探讨化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舌苔舌形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脾胃病科经电子内镜加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化生型CAG患者,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生活方式(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比较轻、中、重度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生活方式及中医舌苔舌形特点。[结果]共纳入107例患者,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在性别、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方面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舌苔舌形有明显的差异性。舌苔主要集中在黄腻苔、白腻苔,舌形主要集中在胖大伴齿痕舌、胖大舌。舌苔舌形方面,薄白苔占8.48%,薄黄苔占7.48%,白腻苔占29.91%,黄腻苔占51.40%,少苔占2.80%。薄苔主要常见于轻度肠上皮化生,腻苔主要存在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而且随着肠上皮化生程度的加重,腻苔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形中胖大舌有占22.43%,胖大伴齿痕占55.14%,瘦舌有占10.28%,裂纹舌占6.54%,正常舌5.61%。随着肠上皮化生程度的加重,胖大伴齿痕舌与裂纹舌比例逐渐增大,各组之间分布差异存在明显(P<0.05)。[结论]化生型CAG病理病变程度与舌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提示脾胃虚弱与湿邪与本病的发生加重存在一定联系,舌诊在诊治化生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中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舌苔 舌形 脾胃虚弱
原文传递
李佃贵运用化浊解毒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小发 郭洁 +3 位作者 娄莹莹 张金丽 贾苏杰 李佃贵(指导)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484-1487,共4页
介绍李佃贵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认为干燥综合征由浊毒之邪壅遏胃脘,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津等物质受损。以气滞、血瘀、津亏为标,浊毒致病为本,虚实夹杂。治疗上应治病求本、清其源头,以化浊解毒法为... 介绍李佃贵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认为干燥综合征由浊毒之邪壅遏胃脘,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津等物质受损。以气滞、血瘀、津亏为标,浊毒致病为本,虚实夹杂。治疗上应治病求本、清其源头,以化浊解毒法为基本治疗法则,从化浊、理气、活血、清热解毒着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化浊解毒法 脾胃虚弱 名医经验 李佃贵
原文传递
大肠息肉中医病证与VEGF、KDR、MVD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8
7
作者 朱萍 宋雯 +4 位作者 赵梁 朱海杭 张旭东 肖炜明 卜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中医病证与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激酶插入嵌合受体/胎肝激酶-1(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fetal liver kinase-1,KDR/FLK-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中医病证与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激酶插入嵌合受体/胎肝激酶-1(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fetal liver kinase-1,KDR/FLK-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及病理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48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及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KDR在肠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计数MVD。[结果]肠息肉分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及血瘀内停5种证型,脾胃虚弱型占41.21%,息肉表现为直径<1.0cm、亚蒂、表面光滑,多见于左半结肠伴直肠,好发于>50岁患者;VEGF、KDR在绒毛状腺瘤、息肉≥2.0cm、息肉表面呈分叶状及年龄>50岁者中表达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状腺瘤、息肉>2.0cm、息肉表面呈分叶状及年龄>50岁者,癌变概率高;VEGF、KDR、MVD及其相互作用对促进大肠息肉血管生成及癌变的过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肠息肉脾胃虚弱型比例最高,故息肉预防治疗以健脾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血管生成 中医病证 脾胃虚弱
原文传递
董筠教授从脾胃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慢性荨麻疹的经验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澳月 董筠 《四川中医》 2017年第1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从脾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依据与现代医学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通过理论探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及治疗的联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的有... 目的:探讨从脾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依据与现代医学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通过理论探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及治疗的联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揭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疗效,并完善相关的理论依据。结论:应用中医整体辨证观念,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荨麻疹,以健脾化湿法为主要的中医治疗原则,拓宽了中医治疗思路,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虚弱 幽门螺杆菌 湿邪 慢性荨麻疹
下载PDF
不同灸治时间对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常小荣 谢华 +6 位作者 严洁 易展 刘密 易受乡 岳增辉 林亚平 宋炯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通过中心随机方法(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心随机,...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通过中心随机方法(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心随机,通过手机短信申请获得随机分组信息)分为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药物组各28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前后比较,3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②治疗后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药物组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分别为(3.07±1.54)、(3.11±1.40)、(3.79±2.2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3组的症状积分分别为(2.25±1.32)、(2.57±1.10)、(4.11±2.4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治疗后,3组血清PGE2含量明显升高,分别为(33.751±1.267)pg/ml、(33.774±8.583)pg/ml、(32.583±8.259)pg/ml,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温和灸40min后,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1.331±O.823)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三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优于药物组;②灸法对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的胃肠激素有一定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浅表性胃炎 脾胃虚寒证 胃肠激素
原文传递
刘凤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机探索与辨治思路
10
作者 江晓涛 李培武 +4 位作者 杨泽虹 安金琪 黄远程 文艺 刘凤斌(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880-1885,共6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的始动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气滞、血瘀、湿阻为CAG“炎-癌”转化的触发和加重因素;瘀毒的形成是CAG进展和转变的关键。辨治应遵循“证镜结合,分期论治”的原则,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辨证相补充;健脾扶正需贯穿始终。CAG早期阶段(胃黏膜以轻中度萎缩伴或不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伴有气滞、湿阻、血瘀病理因素,治疗以健脾清热、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CAG晚期阶段(胃黏膜重度萎缩伴或不伴中重度肠上皮和/或轻中度上皮内瘤变),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胃络瘀毒,治疗以扶正散结、通络解毒为基本治法,从而构筑中医药阻断胃“炎-癌”转化的整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癌”转化 中医病机 脾胃虚弱 气滞 血瘀 湿阻 辨治思路 刘凤斌
原文传递
从脾胃论治痛风的经验探讨
11
作者 苟磊 叶钊 黄廷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4期71-73,共3页
文章总结了黄廷荣教授基于“脾胃理论”,结合病因病机辨治痛风的经验。其认为痛风发作,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痰浊为标,治疗当重在“健脾泄浊,清利湿热”。
关键词 痛风 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穴位贴敷与隔姜灸联合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周静 张桂萍 朱小芬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0期186-188,194,共4页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与隔姜灸联合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12月东台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1)患者接受穴位贴敷干预,研究组(n=51)患者...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与隔姜灸联合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12月东台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1)患者接受穴位贴敷干预,研究组(n=51)患者联用隔姜灸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QLICD)-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干预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QLICD-CG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84.31%)相比,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98.04%)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7,P<0.05)。结论胃脘痛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穴位贴敷与隔姜灸联合干预可以缓解疼痛症状,保障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隔姜灸 脾胃虚弱 胃脘痛
下载PDF
胃息肉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盛好 王新国 +1 位作者 马兴婷 王家平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9期970-976,共7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息肉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临床病理类型和Hp感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H...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息肉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临床病理类型和Hp感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Hp感染与二者的相关性。结果:500例胃息肉患者男女比例为1∶1.6,高发病年龄为50~<60岁,Hp检出率为16.4%;病理类型以胃底腺息肉(43.6%)和炎性息肉(40.6%)最为多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15.0%)、腺瘤样息肉(0.8%),Hp阳性率以炎性息肉最高(57.3%),且与其他病理类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47.6%)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4.6%)、肝胃不和证(13.4%)、胃络瘀阻证(7.4%)、痰湿中阻证(7.0%),Hp阳性率以脾胃虚弱证最高(51.2%),且与其余中医证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均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其中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脾胃虚弱证与其余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胃底腺息肉和炎性息肉为胃息肉常见病理类型,脾胃虚弱证为最常见中医证型;胃息肉合并Hp感染以炎性息肉多见,多为脾胃虚弱证,提示脾胃虚弱为胃息肉主要病机,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中医证型 病理类型 幽门螺杆菌 脾胃虚弱 炎性息肉 胃底腺息肉
下载PDF
耳穴压豆结合艾灸对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刘爱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3期109-112,共4页
目的分析耳穴压豆结合艾灸对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式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耳穴压豆... 目的分析耳穴压豆结合艾灸对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式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耳穴压豆结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89.0±11.4)分高于对照组的(70.0±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1.2±0.6)分低于对照组的(4.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内镜下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耳穴压豆结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虚弱 慢性浅表性胃炎 耳穴压豆 艾灸 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胃祺饮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国繁 李凯 +1 位作者 姜文琴 卢璐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595-599,共5页
目的观察胃祺饮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活检确诊为CAG且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胃祺饮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胃祺饮,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片+硒酵母胶囊口服,疗程为6个月,观察比... 目的观察胃祺饮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活检确诊为CAG且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胃祺饮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胃祺饮,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片+硒酵母胶囊口服,疗程为6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在治疗胃黏膜病理中萎缩、肠上皮化生方面的疗效。结果胃祺饮治疗CAG能改善其临床症状,且胃祺饮组优于对照组。胃祺饮治疗CAG能改善胃黏膜病理组织中萎缩、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且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脾胃虚弱型CAG,胃祺饮在改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各方面的疗效确切,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祺饮 脾胃虚弱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旭 陈欣欣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第7期57-58,共2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且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西医对其研究及治疗方法有限,中医药则对其掌握特色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以脾胃虚寒型常见,从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的病名、病因病机、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吕美农“疏肝健脾-行气和胃”辨治胃痞 被引量:3
17
作者 熊润 吕美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5-17,72,共4页
吕美农教授胃痞辨治四个"三":主症:痞、满、痛;关联脏腑:胃、脾、肝;主因:脾虚、肝郁、胃滞;治法:疏肝、健脾、行气和胃。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脾胃虚弱有关,往往多种致病因素综合,无论寒热虚实,关键要气行得... 吕美农教授胃痞辨治四个"三":主症:痞、满、痛;关联脏腑:胃、脾、肝;主因:脾虚、肝郁、胃滞;治法:疏肝、健脾、行气和胃。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脾胃虚弱有关,往往多种致病因素综合,无论寒热虚实,关键要气行得畅,胃得调和。外因为饮食、情志、感受外邪,内因为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气机不利;辨证当分寒热虚实:凡痞满不思饮食或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痞满时减,喜揉喜按为虚;痞满能食,大便秘结,痞满不减,按之满甚为实;痞满急迫,口渴喜冷饮,苔黄,脉数为热;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属寒。虚痞则补,补虚不可滋腻碍胃,留邪不去;实痞则泻,祛邪又不可过于温燥攻伐,防其伤阴;虚实夹杂,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用。辨证分型:脾胃虚弱,枳朴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枳壳、厚朴);脾胃湿热,连朴温胆汤(温胆汤加黄连、厚朴);肝胃不和,加减柴胡疏肝散;寒热错杂,加减半夏泻心汤;胃阴亏虚,加减益胃汤。常用药对,炒枳壳-川厚朴、法半夏-广陈皮、左金丸-蒲公英、木蝴蝶-佛手、丁香-柿蒂-刀豆子、砂仁-蔻仁、百合-石斛、炒枳壳-炒白术、乌贼骨-煅瓦楞子、苏叶-黄连。吕老强调,久病必虚,久痞必虚,凡遇老年患者,病程较长,要考虑当为本虚标实,故加白术健脾补虚。附胃痞/慢性胃炎肝胃不和验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痞 疏肝健脾 行气和胃 肝郁胃滞 辨证分型 脾胃虚弱 枳朴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湿热 连朴温胆汤 肝胃不和 柴胡疏肝散 寒热错杂 半夏泻心汤 胃阴亏虚 益胃汤 药对 吕美农 老中医经验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中应用养正合剂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李俊强 文小强 +1 位作者 吴少锋 代引海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1期35-38,共4页
目的:研究养正合剂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研究养正合剂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使用养正合剂,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ALB)、载脂蛋白B100(ApoB100)、转铁蛋白(TRF)〕、免疫功能〔T辅助细胞(CD4^(+))、T杀伤细胞(CD8^(+))〕、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评分、CD8^(+)比例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ApoB100、TRF水平、CD4^(+)比例均较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9.76%(4/41),低于对照组的14.6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正合剂能有效改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对于缓解患者各项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手术后化疗 营养不良 脾胃虚弱 养正合剂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先正 杨巧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6期154-157,共4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虚弱型胃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西药治疗)与观察组(60例,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虚弱型胃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西药治疗)与观察组(60例,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情况、住院时间、胃电图指标及GIQLI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胃部隐痛、反酸嗳气、胃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胃部隐痛、反酸嗳气、胃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胃电频率、胃电幅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胃电频率均降低,胃电幅值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GIQL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GIQL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胃电图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痛 脾胃虚弱 温针灸 补中益气汤 胃电图
下载PDF
温和灸不同灸治时间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常小荣 谢华 +6 位作者 严洁 易展 刘密 易受乡 岳增辉 林亚平 宋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1期2381-238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min组28例、温和灸40min组2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min组28例、温和灸40min组28例、药物组28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结果:①3组治疗后比较,其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3组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3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3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20 min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3组治疗后,血清PGE2含量明显升高,与各组治疗前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和灸40min后,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3种治疗方法均具有明显疗效,且3组间疗效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药物组;②灸法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胃肠激素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并提示胃肠激素可能参与其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浅表性胃炎 脾胃虚寒证 胃肠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