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的上胸椎肿瘤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术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坚 胡瀛洲 +1 位作者 屠重棋 裴福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965-967,共3页
目的 :探索上胸椎肿瘤外科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 ,脊髓减压 ,钢筋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 :本组 6例中无手术死亡及纵膈内重要血管 ,神经及胸导管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术后随访 3~ 13个月 ,6例... 目的 :探索上胸椎肿瘤外科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 ,脊髓减压 ,钢筋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 :本组 6例中无手术死亡及纵膈内重要血管 ,神经及胸导管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术后随访 3~ 13个月 ,6例患者肌力损害及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切除上胸椎肿瘤 ,手术视野开阔 ,病变节段显露清楚 ,内固定操作简易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脊柱稳定性 重建
下载PDF
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2
作者 练克俭 林斌 +5 位作者 郭林新 郭志民 刘庆军 丁真奇 郭延杰 余爱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9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价值.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对5例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病例,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切除后凸椎体减压,取髂骨植骨,Ventrefix或Z-plate钢板内固定.结... 目的探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价值.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对5例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病例,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切除后凸椎体减压,取髂骨植骨,Ventrefix或Z-plate钢板内固定.结果5例术后胸腹部束带感消失,肌张力明显下降,肌力及下肢的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主观观察满意.结论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减压彻底,脊柱稳定重建可靠,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脊柱后凸 脊柱压迫症 减压 内固定 后凸畸形 陈旧性 上胸椎 不全瘫 外科治疗 2004年1月 Z-PLATE 内固定治疗 2000年
下载PDF
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3
作者 吴锐辉 尹庆水 +3 位作者 刘丰 马向阳 李凭跃 王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5-267,270,共4页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显露椎体范围、双侧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改良肩胛深层手术入路皮肤切口长度平均(22.88±1.70)cm;若切除第3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平均(6.10±0.68)cm,能显露T2~4椎体(100%);若联合切除第2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08±0.93)cm,能显露T1椎体下2/3~T4椎体(83.3%);若联合切除第4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87±0.73)cm,能显露T2-5椎体(100%);若单纯切除第4肋切口撑开宽度平均(6.03±0.53)cm,显露T3~5椎体(100%);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在显露过程中出现在相对恒定的位置,术中仔细操作可避免损伤。结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是显露上胸椎的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肩胛区 应用解剖学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并发症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升儒 仉建国 +3 位作者 田野 蔡思逸 杨阳 林莞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97-603,共7页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双肩不等高以及斜颈,2例患者存在脊髓受压及神经功能障碍(均为ASIA D级).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及三维重建,畸形顶点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形成障碍型24例,分节障碍型5例,混合型16例;28例患者存在代偿性胸弯/胸腰弯;23例患者伴发其他部位的脊柱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MRI明确椎管内病变情况.对于计划进行颈胸段(C7/T1)截骨或颈椎固定的患者,行双侧椎动脉CT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三柱截骨侧后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44例患者为单纯后路手术,1例接受C6-7半椎体切除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截骨水平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半椎体切除术32例,全脊椎切除术10例,经椎弓根截骨术3例.6例患者代偿弯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接受后路融合术,2例接受双生长棒手术.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此后每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原发侧凸、代偿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锁骨角、斜颈角度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进行测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69.1±65.3min(150~310min),术中出血量为987±157ml(500~2700ml).45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8±0.6(1~13)年.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为51.3°±13.9°,术后10.3°±6.4°,末次随访时12.4°±7.5°;代偿侧凸术前为32.1°±23.0°,术后11.1°±21.0°,末次随访时16.3°±23.1°;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为24.2°±15.2°,术后9.2°±8.7°,末次随访时10.4°±9.4°;斜颈术前为19.3°±5.0°,术后4.6°±3.0°,末次随访时5.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 颈胸段 上胸段 截骨术
下载PDF
颈椎上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单开门椎管成形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德纯 杨超 +3 位作者 施建东 李战友 卢一生 陈德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3-66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联合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9年2月对21例颈椎联合上胸段OPLL患者一期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联合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9年2月对21例颈椎联合上胸段OPLL患者一期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的锥体束征、JOA、VAS、N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1例患者出现较严重C_(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前凸角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管矢状径显著增加(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再关门及门轴断裂等情况。[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可达到充分的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低,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颈椎 上胸椎
原文传递
胸椎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4
6
作者 吉立新 陈仲强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上胸椎骨折脱位经胸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经胸入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根据骨折程度分别切除1~3个椎体,固定节段由T2~T8,5例采用椎体间肋骨条或髂骨块植骨,3例采用钛... 目的探讨上胸椎骨折脱位经胸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经胸入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根据骨折程度分别切除1~3个椎体,固定节段由T2~T8,5例采用椎体间肋骨条或髂骨块植骨,3例采用钛网融合器.固定器材采用TSRH 4例,ScoFix 2例,中华长城1例,Ventrofix 1例,采用上下单一椎体或多椎体固定.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2例,C级1例.结果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术后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2例,D级1例,E级2例,5例经半年以上随访均获植骨融合.1例发生钛网移位,卧床时间延长至术后3个月使之稳定.结论经胸手术治疗上胸椎损伤可以同时达到减压、矫形的双重目的,并能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加速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骨折 经胸 椎间植骨 内固定器 治疗
下载PDF
上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涛 刘华 李松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609-1612,共4页
[目的]介绍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8例上胸椎结核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后正中切口显露至双侧肋横突关节及肋骨,切除椎体破坏较严重一侧横突、肋骨及肋横突关节,充分显露病椎... [目的]介绍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8例上胸椎结核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后正中切口显露至双侧肋横突关节及肋骨,切除椎体破坏较严重一侧横突、肋骨及肋横突关节,充分显露病椎、引流椎旁脓肿,刮匙彻底清除死骨及肉芽组织。置入椎弓钉,椎管减压后矫正后凸畸形,取自体髂骨、肋骨或填充自体骨的钛笼重建椎体间骨缺损。[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62.5±43.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25.0±333.8)ml,术后引流量平均(285.0±118.1)ml。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4.8±0.9),(0.6±0.7),P<0.001]、ODI评分[(43.3±14.7)%,(7.6±5.6)%,P<0.001],ESR[(39.1±13.5)mm/h,(9.8±5.4)mm/h,P<0.001]、CRP[(25.0±14.3)mg/L,(4.7±2.6)mg/L,P<0.001]均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后凸矫形率达(71.5±7.3)%。[结论]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脊柱结核 后路 病灶清除术 固定融合
原文传递
后入路开放手术治疗上胸椎单椎节脊柱转移瘤疗效观察
8
作者 张瑜哲 钟楚楠 +3 位作者 刘继军 罗建平 杨彬 王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 观察上胸椎单椎节脊柱转移瘤患者行一期后入路开放手术后疼痛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探讨其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上胸椎单椎节脊柱转移瘤患者41例,术前改良Tokuhashi评分12~15分者25例行后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9~1... 目的 观察上胸椎单椎节脊柱转移瘤患者行一期后入路开放手术后疼痛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探讨其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上胸椎单椎节脊柱转移瘤患者41例,术前改良Tokuhashi评分12~15分者25例行后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9~11分者16例行后入路姑息手术(病椎部分切除内固定术或联合椎体成形术)。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评估脊髓神经功能,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KPS)评估生存质量。随访2年,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1)41例一期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X线检查提示脊柱稳定。行全脊椎切除重建术者围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胸腔积液13例,行姑息手术者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胸腔积液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至2023年1月,随访8~24(16.49±4.99)个月,行姑息手术者死亡2例,行全脊椎切除重建术者无死亡病例。(2)全脊椎切除重建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4.08±1.19)、(3.80±1.12)、(2.12±0.89)、(1.80±1.00)分]均低于术前[(7.32±0.90)分](P<0.05);姑息手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4.31±1.14)、(4.01±0.86)、(2.19±0.99)、(1.56±1.32)分]均低于术前[(7.44±0.77)分](P<0.05);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依次降低(P<0.05)。(3)行全脊椎切除重建术和姑息手术者KPS≥80分、ASIA分级D~E级比率在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胸椎单椎节脊柱转移瘤患者根据改良Tokuhashi评分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或姑息手术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上胸椎 改良Tokuhashi评分 后入路开放手术
原文传递
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陆宁 王岩 +1 位作者 肖嵩华 刘郑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别记录P与脊柱相交的椎体水平及E1、E2与胸骨相交的椎体水平。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采用低位颈前切口;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P经过病变椎体或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入路完成手术。结果:7例患者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其中4例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有3例通过低位颈前切口完成了肿瘤的前路切除,1例显露不佳,切除少量左侧锁骨内侧部分增加显露后完成手术;3例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完成手术。1例P经过病变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入路完成手术。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术前MRI测量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可帮助判断肿瘤切除后胸椎前路的融合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肿瘤 手术人路 MRI
下载PDF
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虹 尹庆水 +5 位作者 潘刚明 张卓华 昌耘冰 刘晖 廖穗祥 刘景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281-1283,共3页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颈胸段 前入路 手术
下载PDF
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志焘 肖玉周 《医学综述》 2012年第18期2995-2998,共4页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和下胸椎的应用已日益广泛且逐渐成熟,但其在上胸椎的应用却受到限制,其原因是上胸椎椎弓根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和毗邻重要结构;上胸椎置...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和下胸椎的应用已日益广泛且逐渐成熟,但其在上胸椎的应用却受到限制,其原因是上胸椎椎弓根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和毗邻重要结构;上胸椎置钉技术还不够完善,且有相对较高的并发症。近年来,对上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入,并提出更加精确的置钉技术,这将极大地促进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上胸椎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椎弓根螺钉 置入技术
下载PDF
基于感压纸材料的小型猪上胸椎生物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孟钊 王晨 +3 位作者 郭旭朝 陈伟 丁文元 刘丰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2-997,共6页
目的比较小型猪上胸椎各节段椎间盘在垂直受压以及5°前屈、后伸、侧弯时椎间盘的压强变化及分布特点。方法取12具小型猪脊柱标本,分为两组(n=6),一组截取T_(1、2)、T_(3、4)、T_(5、6)、T_(7、8)节段椎间盘,另一组截取T_(2、3)、T... 目的比较小型猪上胸椎各节段椎间盘在垂直受压以及5°前屈、后伸、侧弯时椎间盘的压强变化及分布特点。方法取12具小型猪脊柱标本,分为两组(n=6),一组截取T_(1、2)、T_(3、4)、T_(5、6)、T_(7、8)节段椎间盘,另一组截取T_(2、3)、T_(4、5)、T_(6、7)、T_(8、9)节段椎间盘,两组合并即为完整上胸椎数据。应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及LLW双面型感压纸对各节段椎间盘依次行100、150、200 N载荷,测量垂直载荷以及5°前屈、后伸及侧弯时压强,分析不同载荷及运动条件下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变化特点。结果与垂直载荷相比,前屈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增大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无明显改变(P>0.05)或呈增大趋势(P<0.05);后伸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减小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呈减小趋势(P<0.05)或无明显变化(P>0.05);侧弯时,随载荷增大各节段侧弯凹侧纤维环压强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分布在不同载荷下具有不同特点,椎体的后侧结构在上胸椎活动及压强分布中起重要作用。上胸椎侧弯时凹侧压强明显增大,表明受力不对称可能是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体质量是影响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上胸椎 生物力学 感压材料
原文传递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长巍 肖增明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5期2791-2793,共3页
上胸椎(T1~T4)处于颈椎前凸到胸椎后凸的移行处,前方有胸骨、胸廓前部及纵隔阻挡,加之重要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等组织器官纵横交错造成显露困难,局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术野局限、深在,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上胸椎部位的前方手术入... 上胸椎(T1~T4)处于颈椎前凸到胸椎后凸的移行处,前方有胸骨、胸廓前部及纵隔阻挡,加之重要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等组织器官纵横交错造成显露困难,局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术野局限、深在,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上胸椎部位的前方手术入路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已有多种手术途径。近年来,对上胸椎解剖结构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入,并提出了创伤更小和显露更充分的手术入路,这将极大地促进上胸椎手术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前方入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人与山羊上胸椎体外三维生物力学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明星 詹新立 +3 位作者 肖增明 刘冲 刘会江 温洁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701-3703,共3页
目的 比较人与山羊上胸椎标本在体外的三维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取新鲜成年人尸体与波尔山羊上胸椎标本(C7-T5)各8具,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系统上检测两者在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模式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 在前屈... 目的 比较人与山羊上胸椎标本在体外的三维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取新鲜成年人尸体与波尔山羊上胸椎标本(C7-T5)各8具,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系统上检测两者在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模式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 在前屈运动方式下,人与山羊C7-T1的ROM分别为(7.1±1.0)°和(7.8±1.6)°,超过其他节段.在后伸运动方式下,人与山羊C7-T1的ROM分别为(5.6±1.1)°和(6.3±1.6)°,超过其他节段.在左右侧屈运动方式下,人与山羊T2-3的ROM分别为(7.2±0.9)°和(8.1±1.3)°,超过其他节段.在轴向旋转运动模式下,人与山羊自上而下ROM逐渐递增,T4-5最大,分别为(4.6±0.9)°和(5.0±0.8)°.除人C7-T1左右侧屈的ROM及中性区(NZ)小于山羊(P〈0.05)外,其他节段三维运动的ROM和NZ两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与山羊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轴向旋转等运动模式下的ROM及NZ基本一致,可作为人上胸椎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上胸椎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胸骨前入路治疗上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远期效果
15
作者 王海蛟 张冠锋 李玉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6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骨前入路行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8-01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上胸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8例;年龄37~67岁,平均51.8岁;胸... 目的探讨经胸骨前入路行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8-01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上胸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8例;年龄37~67岁,平均51.8岁;胸脊髓功能(JOA)评分3~7分。病变节段T_(1~3)。采用经胸骨前入路行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记录术中情况、术后临床指标。术后平均随访64.7个月(24~121个月),评价随访期间的疗效。结果1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术中出现心跳缓慢,去除拉钩解除压迫后恢复正常。手术平均时间158.6 min(130~1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60.6 mL(300~800 mL)。3例发生脑脊液漏,未发生纵隔液体潴留引起的并发症。全部患者术后3~17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从事体力劳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5.4分增加到9.9分,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0.4%(62.5%~100.0%);胸椎X线片及MRI均显示脊髓减压满意,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切开胸骨的前入路可有效显露T_(1~4)范围,能切除T_(1~3)后纵韧带骨化块,满足内固定操作;而且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远期疗效优良,是治疗上胸椎OPLL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前入路 椎管狭窄 后纵韧带骨化症
下载PDF
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在上胸椎刚度的试验研究
16
作者 杨立井 肖增明 +2 位作者 梁栋柱 贺聚良 刘云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15期2051-2054,共4页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钉板系统(ATPSPS)、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PTPSRS)和前路普通椎体钉板系统(AVBSPS)在上胸椎的刚度。方法 12例防腐尸体标本分成3组,各组标本随机分配使用以上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固定。测试各标本在原始状态下的...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钉板系统(ATPSPS)、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PTPSRS)和前路普通椎体钉板系统(AVBSPS)在上胸椎的刚度。方法 12例防腐尸体标本分成3组,各组标本随机分配使用以上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固定。测试各标本在原始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5个方向的刚度。将所有标本模拟手术行T2椎体次全切除(损伤状态)后,再测试各标本在损伤状态下各方向的刚度。根据分组结果,选择相应的内固定系统进行安装固定,再测试各个方向上的刚度。结果在原始状态及损伤状态下,各组之间的各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本行固定后,各组之间在各个方向上的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PS组的前屈刚度大于其他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SRS组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后伸刚度大于其他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BSPS组的侧屈刚度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PS在各方向上的刚度均高于AVBSPS,前屈刚度大于PTPSRS,而轴向压缩刚度和后伸刚度不及PTPSRS,左右侧屈刚度则与PTPSRS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前路椎弓根螺钉 前路椎弓根钉板系统 刚度试验
下载PDF
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及前路普通椎体螺钉的抗拔出强度比较
17
作者 杨立井 肖增明 +2 位作者 梁栋柱 肖善文 贺聚良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6期1-4,共4页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及前路普通椎体螺钉的抗拔出强度。方法选择包含完整C_7~T_5颈胸段的成人防腐尸体6具。将每例份脊柱标本T_1~T_4椎体的左右侧椎弓根作为两个不同的数字参与随机化,每次按随机结果于一侧置...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及前路普通椎体螺钉的抗拔出强度。方法选择包含完整C_7~T_5颈胸段的成人防腐尸体6具。将每例份脊柱标本T_1~T_4椎体的左右侧椎弓根作为两个不同的数字参与随机化,每次按随机结果于一侧置入前路椎弓根螺钉(前路椎弓根螺钉组),另一侧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组),同时在同一椎体的前方置入前路普通椎体螺钉(普通椎体螺钉组)。在力学试验机上对各椎体螺钉进行轴向拔出试验,记录三组螺钉的钉道长度和最大拔出力(以此表示抗拔出强度),分析螺钉钉道长度与其最大拔出力的关系。结果前路椎弓根螺钉组T_1~T_4钉道长度依次增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组T_2~T_4钉道长度均长于T_1,普通椎体螺钉组T_4钉道长度均长于T_1~T_3(P均<0.05)。前路椎弓根螺钉组、后路椎弓根螺钉组T_3、T_4最大拔出力均大于同组T_1、T_2(P均<0.05),普通椎体螺钉组T_1~T_4最大拔出力无明显变化(P>0.05)。T_1~T_4相同椎体条件下,前路椎弓根螺钉组钉道长度、最大拔出力均大于后路椎弓根螺钉组和普通椎体螺钉组,后路椎弓根螺钉组钉道长度、最大拔出力均大于普通椎体螺钉组(P均<0.05)。螺钉的钉道长度与其最大拔出力呈正相关关系(r=0.997,P=0.000)。结论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强度大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和前路普通椎体螺钉,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上胸椎 前路椎弓根螺钉 后路椎弓根螺钉 普通椎体螺钉 抗拔出强度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骨水泥成形治疗上胸椎单节段肿瘤并椎管占位
18
作者 张云坤 陶涛 郁忠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09年第33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上胸椎脊柱肿瘤并椎管占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侵犯机体的上胸椎单节段肿瘤并有椎管占位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管减压,病灶刮除,经椎弓根应用蛋壳技术,刮除椎体内的肿瘤并注射骨水泥成形,随访6~18个月。结果本... 目的探讨上胸椎脊柱肿瘤并椎管占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侵犯机体的上胸椎单节段肿瘤并有椎管占位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管减压,病灶刮除,经椎弓根应用蛋壳技术,刮除椎体内的肿瘤并注射骨水泥成形,随访6~18个月。结果本组已进行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1个月后均可坐起进食。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症状加重、感染、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能较完整的切除椎体肿瘤,同时可行椎管减压,刮除侵犯椎管的肿瘤组织,加上骨水泥填入成形,可以通过热效应消灭残余的肿瘤细胞,又可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再加上椎弓根固定系统,更进一步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减轻患者手术痛苦,缩短了卧床时间,延长了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肿瘤 骨水泥 椎体成形
下载PDF
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 被引量:19
19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2 位作者 贺茂林 陈前芬 宫德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08-812,共5页
目的:探讨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上胸椎(T1~T4)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上胸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16例采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A组),年龄37~72岁,平均... 目的:探讨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上胸椎(T1~T4)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上胸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16例采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A组),年龄37~72岁,平均48.6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5°~40°,平均22°±3.5°;10例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年龄33~69岁,平均45.3岁,术前按Franka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4例,E级3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3°~39°,平均21°±3.7°。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A组患者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60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考虑为喉返神经牵拉伤,术后2周恢复正常;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为10°~25°,平均17°±2.5°;随访6~72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余无变化。B组患者不能完全显露对侧,病灶清除不易彻底,手术时间为150~220min,术中出血量为500~900ml,1例发生胸导管损伤,经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9°~24°,平均为16°±2.3°,均有肩关节活动障碍;随访12~96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仍有肩关节轻度障碍;1例A级恢复到C级,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两组均无结核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植骨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4个月。结论:与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相比,经胸骨入路可以更清楚地显露上胸椎,创伤小,能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结核 前方经胸骨手术入路 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
下载PDF
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螺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坚 温干军 +2 位作者 任绍东 江帝钦 龙厚清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32-34,38,共4页
目的总结中上胸椎椎弓根外置钉技术,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011年,我科共采用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6例,通过术后正侧位x光片、CT(矢状位、横断面重建)评估螺钉的位置,通过随访观察内固定的稳定... 目的总结中上胸椎椎弓根外置钉技术,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011年,我科共采用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6例,通过术后正侧位x光片、CT(矢状位、横断面重建)评估螺钉的位置,通过随访观察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术中置钉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壁,术后未出现脊髓损伤及神经症状加重,手术平均矫正后凸7°;在平均12.5月的随访中,无患者出现断钉及螺钉脱出情况,1例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由D级恢复到E级。结论在中上胸椎,椎弓根外置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横突结合区 椎弓根外固定 中上胸椎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