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07
1
作者 王航 秦奋 +1 位作者 朱筠 张传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86-1296,共11页
基于1990—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构建CPI指数修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系数,并进行淮河上游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和ESV评价研究,探讨ESV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淮河上游区... 基于1990—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构建CPI指数修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系数,并进行淮河上游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和ESV评价研究,探讨ESV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淮河上游区域ESV整体呈上升趋势,1995—2005年ESV出现波动下降,在2010年前后明显上升,2010—2013年ESV增值高于其他时段;(2)ESV增量呈现山地>丘陵区>平原区的地形梯度效应,且其生态增值主要来源于林地和水域贡献;(3)ESV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土地景观格局丰度和聚集度变化存在明显相关,说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方式及适当的开发速度将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开发过程要兼顾地类优势,避免地类斑块过度破碎化;(4)CPI指数修订ESV系数方法,能够消除时间序列内物价变动因素,使得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际ESV,提高了多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时空分异 淮河上游
下载PDF
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一平 乔春贵 梁俊平 《暴雨灾害》 2014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将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边缘...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将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边缘型、低槽型和台风倒槽型,其中副高边缘型又分为副高和低槽共同影响型、副高控制型和下滑槽副高型,归纳各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并提炼出表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淮河上游77.8%的短时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中低层多有急流、切变线和低涡,地面影响系统多为倒槽、辐合线和弱冷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以及中层上升运动的动力条件下;中低层有较强暖湿空气输送,湿区深厚,强降水发生在假相当位温(θse)大值区顶部;0℃层高度较高,中层风切变小,低层风切变较大,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短时强降水 天气模型 诊断量阈值
下载PDF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新艳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王利军 何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6,共8页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曲线、粒度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钾钠比、残积系数和以Rb为代表的微量...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曲线、粒度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钾钠比、残积系数和以Rb为代表的微量元素含量等随剖面层次呈规律性变化,即在古土壤层(S0)中含量最高,表土层(MS)中次之,在黄土层(L1、Lt、L0)中最低。硅铝率和Sr的含量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表明在全新世古土壤层和表土层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和次生粘化作用较强;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比较干旱,沙尘暴频繁,成壤作用微弱。这些化学参数与磁化率曲线可以进行对比,表明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受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成壤环境变化的控制。与黄土高原腹地的洛川剖面相比,淮河上游禹州剖面中绝大多数常量元素的含量较高,而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偏低,磁化率也显著偏低,绝对值差别很大,粒度组成当中细沙成分含量很高,这说明淮河上游黄土物质来源与黄土高原地区明显不同。联系全新世时期黄河频繁泛滥、改道、沉积与黄淮平原盛行东北风形成流沙地的事实,认为淮河上游的黄土是黄河泛滥沉积物质经过风沙活动改造,由东北风力系统搬运而来的近源粉尘堆积,再经过就地风化或者成土改造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元素地球化学 磁化率 全新世 淮河上游
下载PDF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一鸣 黄春长 庞奖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 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的对比,揭示了它们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分属于不同的风成系统。淮河上游地区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粉沙,实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物。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其粗颗粒粉尘产生和搬运堆积的动力是东北风。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期粉尘是近源粗颗粒堆积,堆积速率可达18 6cm/ka,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2 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物质来源 古土壤 黄土高原区 堆积速率 源区 磁化率 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 淮河
下载PDF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及其沉积动力系统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忠 黄春长 +4 位作者 周杰 庞奖励 李新艳 王利军 隆浩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6-823,共8页
对淮河上游禹州YPC剖面与陇东XJN剖面和关中盆地JYC剖面黄土沉积物进行的分析对比,发现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与陇东和关中盆地具有相同的沉积和成壤变化过程,但磁化率明显低于陇东和关中盆地,而粒度明显比陇东和关中盆地粗。... 对淮河上游禹州YPC剖面与陇东XJN剖面和关中盆地JYC剖面黄土沉积物进行的分析对比,发现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与陇东和关中盆地具有相同的沉积和成壤变化过程,但磁化率明显低于陇东和关中盆地,而粒度明显比陇东和关中盆地粗。分析认为,淮河上游和黄土高原地区分属不同的风力系统,有不同的粉尘源区。淮河上游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黄河下游泛滥平原的风沙地带。其粉尘产生和搬运的动力与黄土高原显著不同,它主要是冬半年华北平原盛行的东北风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黄土 风力系统 粉尘源区 淮河上游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温海燕 李琼芳 +1 位作者 李鹏 蔡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4,60,共4页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例,基于研究区域3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及地形、气象、水文、土壤、农业管理等数据,应用SWAT模型模拟研究区域产汇流过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例,基于研究区域3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及地形、气象、水文、土壤、农业管理等数据,应用SWAT模型模拟研究区域产汇流过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坡度和土壤质地相同的情况下,径流模数大小为旱地>水田>林地;在坡度和土壤质地相同的情况下,土地利用方式对降水量变化的产水敏感性为旱地>水田>林地(径流系数变化率),可见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可影响流域的产水特性,耕地向林地的转变将使流域产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土地利用变化 产水特性 SWAT模型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于岚岚 夏自强 +3 位作者 李琼芳 蔡涛 郭利丹 谢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2,22,共4页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根据流域附近5个气象站2002~2008年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作为模型的蒸发输入,并基于2002~2008...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根据流域附近5个气象站2002~2008年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作为模型的蒸发输入,并基于2002~2008年63个雨量站资料及尺度为1∶200 000土壤类型图、土壤化学属性和农业施肥资料,运用SWAT模型模拟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分析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污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量与土壤质地相同情况下,非点源污染负荷旱地>水田>林地,可为淮河上游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土地利用变化 非点源污染模拟 SWAT模型
下载PDF
Holocene loess and its deposition dynamic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被引量:1
8
作者 HE Zhong HUANG Chunchang +4 位作者 ZHENG Hongbo ZHOU Jie PANG Jiangli LI Xinyan WANG Li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3期561-573,共13页
The dust source and transporting system are two indispensable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Ioess-palaeosol accumul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dust of the Loess Plateau mainly comes from the northwestern inland gob... The dust source and transporting system are two indispensable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Ioess-palaeosol accumul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dust of the Loess Plateau mainly comes from the northwestern inland gobi and desert, transported by the East Asia monsoon systems and westerlies. However, there are little researches with respect to the dust source and deposition dynamic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and collected the YPC section with high resolu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The chronological frame was reconstructed b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QSL) dating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published loess time series. By comparison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and grain size (GS) of loess-soil profile among YPC profile, XJN profile (western Loess Plateau) and the JYC profil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we find similar climate change and pedogenic process betwee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Loess Plateau, both experienced an extreme dry and the weakest pedogenesi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followed by a transitional episodes from the cold-dry last glacial to the warm-humid mid-Holocene and increased pedogenesis in the early Holocene, then a most humid-warm and strong pedogenesis in the mid-Holocene, and climate deterioration and decreased pedogenesis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But the MS of loess-soil profile sequen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GS was much coarser than those in the Loess Plateau. Comparison of GS for these three profile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dust sources, which belonged to different aeolian transporting systems. The loes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a wind blown deposition of near source, while the coarser dust mainly came from loose alluvial deposits of alluvial and proluvial fan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yield- ing and carrying dynamics of the dust in the Huaihe River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dust dust source transporting system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原文传递
淮河上游洪水灾害可公度信息系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管华 《灾害学》 CSCD 1996年第4期21-24,共4页
可公度信息系是一种源于天文学的预测方法,其实质是寻求事物发生的经验关系。本文应用此法对淮河上游的洪水灾害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上游洪水灾害发生具有2a、4a、5a、7a、9a、11a、19a及71a等多种周期,... 可公度信息系是一种源于天文学的预测方法,其实质是寻求事物发生的经验关系。本文应用此法对淮河上游的洪水灾害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上游洪水灾害发生具有2a、4a、5a、7a、9a、11a、19a及71a等多种周期,并在1997年、2000年等年份的前后有可能发生大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洪水 可公度信息系 灾害 洪水预测
下载PDF
汉唐时期淮河上游政区的形成
10
作者 杨文春 《唐都学刊》 2015年第5期37-45,共9页
淮河上游(今河南东南部)的特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其政区格局的形成。从《禹贡》"九州"的理想区划,到东汉十三州刺史部,再到唐前期的道级区划,这一地区无不是荆、豫、扬三州或河南、淮南、山南(东)三道的分界区,大而化之则可将... 淮河上游(今河南东南部)的特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其政区格局的形成。从《禹贡》"九州"的理想区划,到东汉十三州刺史部,再到唐前期的道级区划,这一地区无不是荆、豫、扬三州或河南、淮南、山南(东)三道的分界区,大而化之则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是"山川形便"原则在地方区划中的体现。安史之乱爆发后,淮河一线不再是一级地方区划的天然分界线,上游突破南北界限的政区产物是淮西镇和汝宁府。蔡州与申、光二州是淮河上游政区的基本组成部分,前者与后二者的形成过程又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蔡州 申州 光州 淮西镇 政区
下载PDF
不同时间步长对淮河上游次洪产沙模拟的影响
11
作者 邹宏荣 周恺 +1 位作者 李琼芳 闫方秀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4-66,共3页
为分析时间步长对次洪产沙模拟的影响,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001~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10场次洪降雨、径流和含沙量等资料,分别以0.5、1h为时间步长,利用泥沙负荷模型模拟计算了10场次洪产沙过程。结果表明,泥... 为分析时间步长对次洪产沙模拟的影响,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001~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10场次洪降雨、径流和含沙量等资料,分别以0.5、1h为时间步长,利用泥沙负荷模型模拟计算了10场次洪产沙过程。结果表明,泥沙负荷模型的9个参数中参数b5、b6、b8随时间步长的变化而变化,且步长变化对b5、b8的影响最大;以沙峰相对误差、确定性系数和峰现时差三个指标综合衡量,时间步长为0.5h的模拟精度总体上高于时间步长为1h的模拟精度。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及湿润半湿润地区土壤侵蚀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时间步长 次洪产沙 模拟
下载PDF
淮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影响研究
12
作者 李博 韩子超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淮河中、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理单元上的过渡中心,也是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漩涡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两区域以淮河及其支流为纽带开启了文化上的互动交流,并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直接促进了淮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淮... 淮河中、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理单元上的过渡中心,也是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漩涡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两区域以淮河及其支流为纽带开启了文化上的互动交流,并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直接促进了淮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淮河上游所在中原地区文化传播与扩散及早期中国各地考古学文化由分散、孤立走向交流、融合形成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上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中期 文化交流互动
下载PDF
淮河上游生态需水量计算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蔡涛 李琼芳 +4 位作者 王鸿杰 李鹏 薛运宏 白林龙 刘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5-639,共5页
为分析计算淮河上游河流生态需水量,提出了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保证率分别为45%,75%,50%的淮河上游适宜生态径流计算方法,选用淮河上游干流息县、长台关以及大坡岭3个主要控制站1960-2005年历年天然来水量资料,计算了淮河上游最小生... 为分析计算淮河上游河流生态需水量,提出了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保证率分别为45%,75%,50%的淮河上游适宜生态径流计算方法,选用淮河上游干流息县、长台关以及大坡岭3个主要控制站1960-2005年历年天然来水量资料,计算了淮河上游最小生态径流和适宜生态径流,并运用Tennant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小生态径流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于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总体而言,3站适宜生态径流均可以使淮河上游河流生态环境状况达到最佳,但在某些年份各站实测月均流量小于其适宜生态径流量,而且丰水期适宜生态径流破坏率较枯水期的要高.因此,在某些年份为满足淮河上游适宜生态需水要求,还应增加河道内生态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最小生态径流 适宜生态径流 淮河上游
下载PDF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与成壤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新艳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王利军 何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在河南禹州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的含量,并与磁化率、粘粒含量及碳酸钙含量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Al2O3、Fe2O3、K2O、MgO)含量随土壤地层呈现有规律变化,...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在河南禹州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的含量,并与磁化率、粘粒含量及碳酸钙含量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Al2O3、Fe2O3、K2O、MgO)含量随土壤地层呈现有规律变化,即在古土壤层(S0)中含量最高,表土层(MS)中次之,在黄土层(L1、Lt、L0)中最低;Na2O在古土壤层淋失,在黄土层相对富集。深入分析表明,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为风力沉积物,来源于黄河下游泛滥平原的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沉积。在古土壤层和表土层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虽然仍然有沙尘暴发生,但是成壤作用和次生粘化作用较强;在黄土层堆积时期,气候干旱寒冷,黄河下游泛滥平原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和沙尘暴强烈,风化成壤作用极其微弱。这些化学成分含量与磁化率相关性很强,表明它们主要受全新世气候与成壤环境变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氧化物 磁化率 全新世 淮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空间信息平台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径流响应模拟 被引量:14
15
作者 蔡涛 李琼芳 +4 位作者 宋秀民 李鹏 虞美秀 谢伟 白雪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3-567,共5页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3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图模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的影响.利用流域附近8个气象站1980-2005年的资料,内插得到流域内的气象资料,应用P-M法耦合...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3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图模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的影响.利用流域附近8个气象站1980-2005年的资料,内插得到流域内的气象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EPIC)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利用息县以上集水区域1980-2005年63个雨量站资料及尺度为1∶200000土壤类型图,选用SWAT模型模拟流域的径流过程,并分析了产水特性参数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降雨量的大小弱化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对产水的影响;在降雨和土壤质地相同的情况下,产水能力旱地大于水田大于草地大于林地;旱地增加后流域产水量也会增加,林地不易于流域的产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径流模拟 SWAT模型
下载PDF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分布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忠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王利军 李新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了河南禹州全新世YPC黄土-土壤剖面Zn、Cu、Co、Ni、Nb、Pb、V、Cr、Mn、Ti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在黄土堆积期,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都很低,变化幅度也很小,可作为衡量古土壤...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了河南禹州全新世YPC黄土-土壤剖面Zn、Cu、Co、Ni、Nb、Pb、V、Cr、Mn、Ti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在黄土堆积期,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都很低,变化幅度也很小,可作为衡量古土壤层成壤改造的背景值.在全新世古土壤和现代表土中这些元素含量却大大增加,说明在温暖湿润的时期,成壤改造使易溶易迁移元素的淋失导致重金属元素的相对富集.而Pb含量从8cm深度处向上急剧增加,增幅达60%,这是大气污染物沉降积累的客观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元素 土壤 黄土 全新世 淮河上游
下载PDF
淮河上游产沙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邹宏荣 王烨 +5 位作者 陆国宾 李琼芳 张弘 虞美秀 陈芸芸 闫方秀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4期80-83,99,共5页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将基于网格(1 km×1 km)的新安江模型与土壤侵蚀概念模型集成,构建基于网格的淮河上游泥沙负荷模拟模型,以日为时间尺度,利用息县水文站2000—2008年实测降雨、径流和含沙量等资料,模拟计...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将基于网格(1 km×1 km)的新安江模型与土壤侵蚀概念模型集成,构建基于网格的淮河上游泥沙负荷模拟模型,以日为时间尺度,利用息县水文站2000—2008年实测降雨、径流和含沙量等资料,模拟计算得到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的泥沙负荷。结果表明,建立的泥沙负荷模拟模型能有效模拟淮河流域产沙过程,且模拟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为淮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流域的水土流失模拟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土壤侵蚀 含沙量 新安江模型 泥沙负荷
下载PDF
淮河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永婷 徐光来 +3 位作者 李鹏 尹周祥 刘继锋 高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9-104,共6页
研究淮河上游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均匀度及其变化周期,为防洪防汛,水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选取1975—2014年淮河上游2个水文代表站点(大坡岭和长台关)实测逐日流量数据,计算各年平均流量基尼系数和洛... 研究淮河上游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均匀度及其变化周期,为防洪防汛,水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选取1975—2014年淮河上游2个水文代表站点(大坡岭和长台关)实测逐日流量数据,计算各年平均流量基尼系数和洛伦兹不对称系数,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淮河上游流量的年内分配均匀度、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淮河上游大坡岭和长台关水文站的逐年平均流量均呈微弱下降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1.68m^3/(s·10a)和-3.83m^3/(s·10a)。年均流量的基尼系数变化幅度不明显,年平均基尼系数分别为0.54和0.53。洛伦兹不对称系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大于1的洛伦兹不对称系数的年份占总年份的比例分别约为65%和57.5%;(2)2个水文站的Hurst指数都略大于0.5,表明存在显著的Hurst现象,即该地区年径流时间序列大体上延续历史变化趋势,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年径流量仍将微弱减少;(3)近40年淮河上游年径流变化主要存在3a,12a和28a的主周期。在气候变化、流域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度发生着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变化 均匀度 变化规律 淮河上游
下载PDF
淮河中上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营养状况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豪 左其亭 +1 位作者 张永勇 于晓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0,共7页
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种群组成可以用来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参数。但是,目前淮河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评价较少,缺乏利用河流浮游植物评价河流富营养化程度方面的研究。从2012年12月开始对淮河中上游10个生态监测... 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种群组成可以用来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参数。但是,目前淮河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评价较少,缺乏利用河流浮游植物评价河流富营养化程度方面的研究。从2012年12月开始对淮河中上游10个生态监测断面进行现场调查,获取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及水体理化指标数据;利用浮游植物指示生物法、丰度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综合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硅藻门和绿藻门占据优势地位;各监测断面具有不同的优势物种,且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物种为主;总体上沙颍河中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大于沙颍河上游及淮河干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态学评价 富营养化 淮河中上游
下载PDF
淮河上游卢庄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恢复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3 位作者 查小春 庞奖励 周亚利 李晓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5-333,共9页
通过沿淮河上游野外考察,在毛集河口卢庄找到了一典型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沉积学粒度分析及水文学恢复的研究工作。粒度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与上下层黄土—古土壤区别明显,粒度参数Q型聚类层次分明... 通过沿淮河上游野外考察,在毛集河口卢庄找到了一典型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沉积学粒度分析及水文学恢复的研究工作。粒度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与上下层黄土—古土壤区别明显,粒度参数Q型聚类层次分明,其粒级组分以砂质为主,而黄土古土壤粒度以粗粉砂为主,SWD其粒度分形维数明显偏低,各沉积单元粒级组分端元特征明显,通过粒度特征能够很好地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层。水文学研究结果表明,自8 500 a以来,在淮和上游至少发生了6次特大洪水,根据各层SWD的厚度和产状关系推求出了其最大可能的洪峰水位,高于水平位10.03~14.36 m之间,据滞流回水环境状态下淮河河道相应的洪峰水位,采用恒定均匀流比降—面积法求得各期洪峰流量介于7 062.18~16 040.94 m^3·s^(-1)之间。研究结果对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鉴别和古洪水洪峰水位的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有效地延长了淮河上游洪水数据序列,可为淮河上游卢庄段全新世时间尺度上洪水流量—频率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数据。这对于淮河上游水利水电工程洪水设计和洪水资源化开发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古洪水滞流沉积物 粒度分析 全新世 水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