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退化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宗峰 陶建平 +1 位作者 王微 李旭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4-367,共4页
按生态恢复的时间序列调查了6个不同类型的群落,测定了群落内光照强度、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参数。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气温及其变动幅度逐渐减小;自然恢复群落和人工... 按生态恢复的时间序列调查了6个不同类型的群落,测定了群落内光照强度、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参数。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气温及其变动幅度逐渐减小;自然恢复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相比较,前者有较高的群落气温和较低的大气相对湿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撂荒地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人工恢复群落土壤上层(0~15cm )和中层(15~30cm )含水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而下层(30~4 5cm)则增加,自然恢复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群落。随之植被恢复的时间加长,群落内小气候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植被 生态恢复 小气候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植被覆被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文江 宁吉才 +4 位作者 宋克超 黎小东 王焱 王欣 覃光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0-286,共7页
利用2000—2011年间的水文气象和植被遥感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对水热条件响应的季节规律及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岷江上游以2 000~3 000 m高程带水热组合条件最好,分布了川滇高山栎等阔叶林;3 000m以上逐渐受热量制约,植被依次... 利用2000—2011年间的水文气象和植被遥感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对水热条件响应的季节规律及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岷江上游以2 000~3 000 m高程带水热组合条件最好,分布了川滇高山栎等阔叶林;3 000m以上逐渐受热量制约,植被依次为针叶林、灌木、草甸和高山植被;2 000 m以下受干热河谷效应及人类活动影响,植被以灌木类为主。植被的实际"基带"位于河谷灌木带之上,植被垂直带谱呈部分折叠对称。在植被的水分响应方面,4 000 m以下植被水分指数的季相规律呈夏高冬低,同降水基本一致;而4 000 m以上寒旱特征明显,夏季由于强辐射导致水分指数年内最低。此外,过去40年来岷江上游气候暖干化明显,径流系数则呈缓慢减小趋势。因此,未来水热条件变化可能会导致岷江上游森林覆盖萎缩,其生态和水资源供给等问题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植被 水热条件 响应 水分指数 高山峡谷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江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响应 被引量:13
3
作者 向珈瑶 彭文甫 陶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34-1547,共14页
岷江上游地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资源支撑、生态服务与环境调节功能,是国家生态红线的水土流失敏感主控区域,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重要的自然基础。目前,该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过程在空间上的叠加,不仅影响到资源、环境与生态等功能的发挥,... 岷江上游地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资源支撑、生态服务与环境调节功能,是国家生态红线的水土流失敏感主控区域,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重要的自然基础。目前,该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过程在空间上的叠加,不仅影响到资源、环境与生态等功能的发挥,而且对岷江流域乃至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构成严重威胁。认识和理解岷江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响应机制,分析植被变化最佳地形位,可以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与科学参考。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详细探讨了植被NDVI时空变化对海拔、坡度、坡向与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的响应,结合不同植被变化类型的分布指数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地形因子背景下植被变化地域分异规律,得出了不同植被变化类型最佳地形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岷江上游地区植被覆盖良好且格局稳定,主要沿河谷地带扩散状分布约有26.62%的区域植被显著增长,仅有1.21%的区域植被显著退化;(2)植被变化趋势类型在高程、坡度、坡向与地形起伏度等不同地形位下具有显著不同的分布格局,整体而言不同地形位下面积占比波动较小,分布指数各异;(3)植被显著退化区域的最佳地形位分别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优势”地带与受自然条件制约的“劣势”地带,植被显著增长区域的最佳地形位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而坡度、起伏度较大且为阴坡的人类聚落辐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趋势分析 空间叠加 地形因子 岷江上游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河岸带土地覆盖格局及其生态学解释 被引量:9
4
作者 周睿 胡玉喆 +3 位作者 熊颖 王辉 葛剑平 毕晓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0,共9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流河岸带的土地覆盖状况,将该区沿河流主干分为68个样方,结合空间信息及环境因子,对这些样方及流域内的12种土地覆盖类型,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_wayindicatorspecies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etren... 针对岷江上游干流河岸带的土地覆盖状况,将该区沿河流主干分为68个样方,结合空间信息及环境因子,对这些样方及流域内的12种土地覆盖类型,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_wayindicatorspecies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etrendedcanonicalcorrespondenceanalysis,DCCA)对种类和样方进行分类和排序,以揭示其生态学意义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地覆盖可分为高植被覆盖、中度植被覆盖和低/非植被覆盖3种类别,各类别在流域不同位置分布状况不同,整个流域以中度植被覆盖为主。2)所取样方可分为8个类群,各自拥有相似的土地覆盖组成,呈聚集分布。3)根据土地覆盖特征,河岸带可分为上、中、下3段,流域上段河岸带植被覆盖度较高;中段以中度植被覆盖类型为主,占总面积最大;下段集中了大部分人工土地覆盖类型。4)气温、海拔是影响岷江上游干流河岸带土地覆盖格局的最重要因素,此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其也有影响。除干旱河谷区外,顺流自上而下,海拔逐渐降低,水热条件逐渐改善,同时人类干扰强度也逐渐增加,是造成流域3段截然不同的土地覆盖格局的原因。5)干旱河谷特殊的土地覆盖格局是水、热共同作用造成的。总之,岷江上游河岸带土地覆盖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变化特征,自然条件的制约是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TWINSPAN DCCA 土地覆盖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油松人工幼林生物量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武斌 包维楷 +2 位作者 何丙辉 吴文妍 李芳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44,共9页
为了揭示人工林不同层次的生物量组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岷江上游大沟流域的油松人工林,调查分析了林分不同层次生物量组成及其关系,探讨了乔木密度、坡向、海拔对生物量的影响。发现:1)两种林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基本一致,即,乔... 为了揭示人工林不同层次的生物量组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岷江上游大沟流域的油松人工林,调查分析了林分不同层次生物量组成及其关系,探讨了乔木密度、坡向、海拔对生物量的影响。发现:1)两种林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基本一致,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各构件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枝>干>叶>根>果/皮。同时指出,枝叶对下木层生物量的影响显著。2)乔木密度显著控制了林分生物量及其组成,在本调查范围内坡向的影响似乎不明显;海拔对22 a油松影响显著,而24 a的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本区域内,22 a油松保持在3 800株/hm2左右和24 a在3 500株/hm2左右时,有助于林分生物量的稳定与提高,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油松 生物量 密度 海拔 坡向
下载PDF
道路网络生态干扰测度指数的改进及其空间分异特征--以闽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林玉英 李宝银 +2 位作者 邱荣祖 林金国 伍世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959,共9页
以闽江上游地区为例,在传统指数的基础上,提出并采用改进后的道路网络线密度和道路网络影响域面密度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线上和面上综合探索道路网络对生态干扰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分析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道路干扰... 以闽江上游地区为例,在传统指数的基础上,提出并采用改进后的道路网络线密度和道路网络影响域面密度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线上和面上综合探索道路网络对生态干扰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分析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道路干扰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研究区中部、东部和南部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考虑到坡度影响,同等级的道路缓冲带宽度并不是一个固定值;(3)所有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同类指数相关性大,不同类指数相关性小。若仅采用单一的线密度或面密度指数,则将导致信息不全;虽然同类指数间相关性很大,相互印证,但改进后的指数更加符合客观事实,建议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道路密度 道路影响域 道路生态学 闽江上游
下载PDF
闽江上游溪流沉积物有机磷空间分布及其环境意义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健 袁旭音 +3 位作者 叶宏萌 张晓辉 周慧华 韩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86-2193,共8页
为探究闽江上游土地利用方式对溪流沉积物磷的分布及潜在释放能力的影响,利用IVANOFF法,重点研究闽江上游不同流域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有机磷(OP)形态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溪和沙溪流域的... 为探究闽江上游土地利用方式对溪流沉积物磷的分布及潜在释放能力的影响,利用IVANOFF法,重点研究闽江上游不同流域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有机磷(OP)形态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溪和沙溪流域的沉积物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要高于富屯溪流域,这应与建溪和沙溪流域附近农田和居民区较多、富屯溪流域周围多以林地为主有关;②3个流域沉积物中TN含量及建溪和富屯溪流域沉积物中的TP含量均有上游<中游<下游的规律,显然是溪流上游多山地、林地,而中下游人类活动多造成的;③3个流域沉积物有机磷形态都以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表明闽江上游总体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小,其形态相对比例在不同流域的沉积物中的变化较大,而在同一河流的不同地段中变化则较小;④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有机磷形态与分布有明显影响,其中有机质(OM)、TP和TN的影响最为明显,但对不同流域沉积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为保障闽江上游水质,应加强对流域附近的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磷 影响因素 溪流 闽江上游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亚高山林区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国斌 刘世荣 +2 位作者 张远东 缪宁 王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176-3184,共9页
中国川西亚高山森林中的天然林大部分为成过熟的老龄林,对其生物量动态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27个固定样地数据,基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与树干胸径(D)和树高(h)的异速生长方程,估算了岷江上... 中国川西亚高山森林中的天然林大部分为成过熟的老龄林,对其生物量动态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27个固定样地数据,基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与树干胸径(D)和树高(h)的异速生长方程,估算了岷江上游亚高林山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1988~2002年期间,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密度净增量为(27.311±15.580)Mg·hm-2,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930±1.091)Mg·hm-2·a-1,平均每年枯损率为(2.271±1.424)Mg.hm-.2a-1;(2)地上生物量变化受各径级保留木生长量、枯损量及进界生长量影响,其中20~40cm径级保留木生长量与生物量净增量最大,>80cm径级生物量增量最小,40~60cm和60~80cm径级生物量在调查期间净增量出现负增长。(3)岷江上游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具有时空异质性,同一样地在不同调查间隔期或同一调查期间不同样地间生物量变化不同,不仅有增量数值大小差异,还表现为生物量增量的正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林 地上生物量密度 异速生长方程 径级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鱼类及保护问题 被引量:8
9
作者 丁瑞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9-822,共4页
岷江上游的鱼类曾有过较多的报道,但有效种的认定及种类混淆的问题至今未澄清。经调查该江段有鱼类28种。对其中6个有争议的种进行了讨论,同时述及了鱼类资源状况、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等问题。
关键词 岷江上游 鱼类资源 生存环境 保护意见
下载PDF
Two Village Ecosystems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China: A Comparison of Emergy Flow 被引量:6
10
作者 Chen Yong, Chen Guojie, Wang Qing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Sichu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03B期935-939,共5页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emergy and method of emergy analysis,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wo mountain settlement (village) ecosystems in two aspects: input and output of energy in the agro-systems and the use of fuel ener...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emergy and method of emergy analysis,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wo mountain settlement (village) ecosystems in two aspects: input and output of energy in the agro-systems and the use of fuel energy.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settlement agro-system in the valley of Minjiang River is better in both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an that at the so-called half-high mountain. The former one is higher than the latter one regarding such indices as emergy yield ratio, labor productivity of emergy and emergy sustainable index, but lower than the latter one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In terms of fuel emergy, the settlement in the valley enjoys more diversified sources and is less depending on bio-energy while the settlement at the half-high mountain has only one source (i. e. fuel wood) , much depending on bio-energy, may exert a greater pressure on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minjiang river settlement (village) ECOSYSTEM EMERGY
下载PDF
岷江杂谷脑流域典型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邓力濠 张明芳 +4 位作者 师嘉祺 蒋志魏 张晟 余恩旭 杨晨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2,共8页
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岷江杂谷脑流域4种典型天然林和3种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 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岷江杂谷脑流域4种典型天然林和3种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所有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远大于地被物层。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天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和最大持水率分别约为人工林的1.26、1.24倍。在3种人工林中,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除自然含水率外,其余地被物水文指标均低于其他2种人工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高;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最高。鉴于土壤层是区域水源涵养主体,在人工造林时应采取以针叶树种为主,阔叶树种为辅的混交方式,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人工林林下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以及地被物和土壤拦蓄降水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人工林 水文效应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HEC-RAS及GIS的川西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重建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俊学 陈剑 +1 位作者 崔之久 刘蓓蓓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0-623,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滑坡堵江灾害及堰塞湖溃决事件频发,重建其灾害演化过程对于地区性防灾减灾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川西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高精度DEM和ArcGIS软件重... 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滑坡堵江灾害及堰塞湖溃决事件频发,重建其灾害演化过程对于地区性防灾减灾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川西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高精度DEM和ArcGIS软件重建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原始规模,其原始最大湖水面积为1.1×10^(7)m^(2),相应的湖容量为2.9×10^(9)m^(2);然后采用经验公式法和HEC-RAS一维水力学模型重建叠溪古堰塞湖溃决洪水的水力学特征。计算结果表明,HEC-RAS模拟的最大溃决洪水洪峰流量为73060 m^(3)/s,与经验公式法计算结果(74500~76800 m^(3)/s,平均值76000 m^(3)/s)非常接近,误差小于5%。对应的最大洪水深度和流速分别为70.1 m和16.78 m/s,模拟河段的洪水淹没范围约为6.08 km^(2)。综合误差分析推测的溃决洪峰流量误差范围为69000~81000 m^(3)/s。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在世界范围内是十分罕见的,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下游数公里范围的河谷内形成大量带状或台阶状的溃坝堆积体和巨砾石堆积“阶地”,且这种影响仍延续至今,这与前人关于高能洪水水文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研究认识高度一致,证明本研究成果是非常可靠的。此外,本研究还表明,HEC-RAS一维水力模型可用于高山峡谷地区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重建研究,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古环境重建和地貌演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堰塞湖 溃决洪水 洪峰流量 HEC-RAS 误差分析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河谷土壤发生的空间分异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文星跃 黄艳娟 黄成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6-273,共8页
分析了岷江上游河谷沿岸及九顶山西北坡表层土壤粒度、氧化铁、有机质、碳酸盐、p H、有机碳同位素、阳离子交换性、粘土矿物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江至映秀段土壤具有较高的粘粉比、铁游离度及粘粒和有机质含量,而碳酸盐含量、p H和... 分析了岷江上游河谷沿岸及九顶山西北坡表层土壤粒度、氧化铁、有机质、碳酸盐、p H、有机碳同位素、阳离子交换性、粘土矿物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江至映秀段土壤具有较高的粘粉比、铁游离度及粘粒和有机质含量,而碳酸盐含量、p H和有机质δ13C值相对偏低,说明土壤发育较好、淋溶作用较强,反映了气候湿润和植被以乔木为主的环境特征;草坡至凤仪段土壤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p H较高,而铁游度和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δ13C值偏重,反映出干旱的气候和以C4植被为主的环境特征。九顶山西北坡土壤随海拔的增加粘粉比、有机质含量增大,出现纤铁矿而方解石缺失,反映干旱河谷区高海拔气候湿润;而海拔低于2 000 m的土壤粘粉比和粘粒、有机质含量较低,方解石含量和p H值较高,指示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生 空间分异性 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九顶山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财 杨斌 +2 位作者 李丹 赵浩舟 韩彤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3-19,共7页
植被覆盖度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以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ENVI软件技术平台,通过像元分解法得出岷江上游流域1994-2014年20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确定植被覆盖度分类标准和等级的划分,并从研究区气象变化和... 植被覆盖度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以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ENVI软件技术平台,通过像元分解法得出岷江上游流域1994-2014年20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确定植被覆盖度分类标准和等级的划分,并从研究区气象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波动向下减少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下尤为明显,Ⅰ级植被覆盖度变化较为明显,减少面积占研究区的26. 4%,Ⅴ级植被覆盖度变化突出,增加面积占研究区6. 63%。空间格局上,岷江上游流域整体呈现出由西北河流沿岸逐渐降低的趋势,主要分布在维尔隆河和孟屯沟河流两岸以及理县西南部。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构趋于恶化,干涸河谷面积不断变大,需加强对干涸河谷的治理和林地保护,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和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植被覆盖度 NDVI像元分解法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景观可视化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常禹 何兴元 +1 位作者 Ian D.Bishop 孟志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29-1233,共5页
在空间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和景观类型图)的支持下,采用景观可视化软件VisualNatureStudio(VNS)2.0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的景观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比较直观地再现了该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灌木、果园、草地和耕地,为... 在空间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和景观类型图)的支持下,采用景观可视化软件VisualNatureStudio(VNS)2.0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的景观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比较直观地再现了该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灌木、果园、草地和耕地,为流域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并阐明了景观可视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可视化 岷江上游 杂谷脑流域
下载PDF
岷江上游叠溪混杂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俊学 陈剑 崔之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5,共14页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叠溪河谷段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滑坡堵江事件,形成一个特大型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在晚更新世晚期(约27 ka B.P.)发生了溃决,并在坝体下游形成长约5 km的天然混杂堆积体,判断其为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叠溪河谷段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滑坡堵江事件,形成一个特大型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在晚更新世晚期(约27 ka B.P.)发生了溃决,并在坝体下游形成长约5 km的天然混杂堆积体,判断其为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后形成的溃坝堆积。该套溃坝堆积体具有叠瓦构造、孔洞构造、块状构造、杂基构造、支撑—叠置构造及韵律互层构造。从上游至下游,溃坝堆积体的出露厚度逐渐变薄,砾石碎屑成分表现出由粗变细的变化趋势。溃坝堆积体是由高流态灾难性洪流及常态流和河流态两种机制形成,相应地具有两大类沉积相:巨砾层相及砾石层相和砂层相,依据溃坝堆积的地貌结构和沉积相特征可以推断叠溪古滑坡堰塞湖至少发生过一次极其罕见的灾难性溃决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混杂堆积体 溃坝堆积 沉积特征 溃决洪水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的水沙变化及其与森林破坏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启东 石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1-33,37,共4页
森林与水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林学和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岷江上游森林在水土保持和调节流域水量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20世纪以来森林被大量砍伐,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沙条件发生改变。以岷江上游紫坪铺控制站长系列水文... 森林与水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林学和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岷江上游森林在水土保持和调节流域水量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20世纪以来森林被大量砍伐,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沙条件发生改变。以岷江上游紫坪铺控制站长系列水文资料对岷江上游水文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森林破坏对森林水文效应进行探讨。其结果表明,由于岷江上游森林破坏,使流域的蒸腾量减小,年径流量增大,枯枝落叶层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减小,河流含沙量增大,洪峰流量减弱,大洪水发生的机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效应 洪水 水沙变化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道路网络对森林碳密度干扰的地理变异——以闽江上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玉英 李宝银 +2 位作者 邱荣祖 林金国 伍世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3-1123,共11页
以闽江上游地区为例,在分析三明市2007—2016年森林碳密度时空动态的基础上,采用常规的以及改进后的道路网络测度指标,应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从线上和面上分别探讨道路网络对... 以闽江上游地区为例,在分析三明市2007—2016年森林碳密度时空动态的基础上,采用常规的以及改进后的道路网络测度指标,应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从线上和面上分别探讨道路网络对森林碳密度干扰的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碳密度受到道路网络的较大影响,路网影响域内外碳密度的大小排序为:路网影响域内<整个研究区<路网影响域外;多条道路影响域重叠区的碳密度(26.330 Mg/hm~2)明显低于单条道路影响域的碳密度(37.406 Mg/hm~2);不同等级道路影响域的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县道>高速>省道>其它道路>国道>乡道。道路网络对2007—2016年碳密度的降低也有明显影响。(2)GWR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路网对碳密度的影响程度随着样点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碳密度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离道路距离的增加而增加。(3)研究区西北部和中部,GWR的回归系数及相关系数均较大,表明这2个区域道路对碳密度影响大且解释力皆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密度 道路网络 道路生态 地理加权回归 闽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绿肥种植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宗兴 徐惠 +2 位作者 梁颇 白平 熊量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53-57,共5页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 cm含水量增加2.46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18 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 g·kg-1~0.55 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 g·kg-1~1.36 g·kg-1,有效氮增加4.5 mg·kg-1~18.5 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3.46 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岷江柏木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岷江柏木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岷江柏木幼林 绿肥种植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
20
作者 周雪妮 肖成志 +4 位作者 刘磊 计扬 曹亚廷 李小红 巴仁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效应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