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诉讼中变更公诉的限度 被引量:20
1
作者 周长军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89,共22页
对于检法机关变更公诉,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是通过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予以确立。检察机关变更公诉主要存在于罪名相近、容易混淆的案件中,表面看所占比例不大,但散见于绝大多数审判环节,且没有法定的次数限制,变更方式也较为... 对于检法机关变更公诉,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是通过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予以确立。检察机关变更公诉主要存在于罪名相近、容易混淆的案件中,表面看所占比例不大,但散见于绝大多数审判环节,且没有法定的次数限制,变更方式也较为随意,缺乏必要的规范;法院在变更公诉方面较为活跃,多数变更公诉决定由其自行作出或者建议检察机关作出;在变更公诉的对象方面,犯罪事实和罪名的变更最为常见;变更公诉的内容存在严重的"脱法"现象,程序正当性也多有不足,被告人的诉讼防御利益缺乏有效保障。改革变更公诉制度,必须培育变更公诉的限度意识,重构变更公诉的实体控制模式,确立诉因构造基础上的变更公诉制度;厘定变更公诉的程序边界,将不利于被告人的变更公诉限定在一审判决前,健全检法权力相互制衡机制,完善被告人权利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更公诉 审判对象 诉因 公诉事实的同一性
原文传递
行政赔偿诉讼审判对象研究——基于行政法律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国栋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1,53,共8页
研讨行政赔偿诉讼审判对象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对行政赔偿诉讼中原、被告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公民与行政机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次生的行政赔偿法律关系是行政赔偿诉讼首要审判对象,在具体行政行为是免责要件时,行政机关... 研讨行政赔偿诉讼审判对象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对行政赔偿诉讼中原、被告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公民与行政机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次生的行政赔偿法律关系是行政赔偿诉讼首要审判对象,在具体行政行为是免责要件时,行政机关与公民间的权力—责任关系则构成另一审判对象,先行处理决定则不是审判对象。这一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行政赔偿诉讼的性质、法治逻辑、制度构造,还有助于我们重构其审判进程,合理安排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赔偿诉讼 审判对象 权利-义务关系 权力-责任关系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日本刑事诉讼“诉因”及其关联概念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崇涛 《日本问题研究》 2020年第2期73-80,共8页
日本“诉因”制度兼具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刑事审判对象的理论和做法。中国对“诉因”的概念众说纷纭,且不易于让人深刻、直观理解“诉因”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在其重要关联概念“公诉事实”的问题上,中国文献不仅用语混乱,还使... 日本“诉因”制度兼具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刑事审判对象的理论和做法。中国对“诉因”的概念众说纷纭,且不易于让人深刻、直观理解“诉因”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在其重要关联概念“公诉事实”的问题上,中国文献不仅用语混乱,还使用了“案件事实”“犯罪事实”“犯罪构成事实”“诉因事实”等未能厘清的提法,进一步增加了领悟“诉因”理论的难度。立足汉语法律语境,在构建上述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对“诉因”可理解为“起诉‘某人做了某事涉嫌犯某罪’时,为了区别于他人、他事、他罪,而在起诉书中必须载明的定罪意见及其事实根据”。为避免用词混乱,将来对大陆法系国家确定刑事审判对象的做法可统称为“公诉事实同一制度(模式)”,对日本探讨刑事审判对象的旧派学说统称为“公诉事实同一对象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因 公诉事实 犯罪事实 诉因事实 审判对象
下载PDF
论审判对象的生成——基于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诠释 被引量:3
4
作者 谢进杰 《北方法学》 2009年第2期92-109,共18页
诉讼模式的演变,揭示了审判对象只有在趋于理性的诉讼结构之中才可能获得合理而有效的规定。在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没有起诉,就没有审判对象,审判对象与起诉范围保持同一性。辩护范围与审判对象具有同一性,审判对象集中展现... 诉讼模式的演变,揭示了审判对象只有在趋于理性的诉讼结构之中才可能获得合理而有效的规定。在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没有起诉,就没有审判对象,审判对象与起诉范围保持同一性。辩护范围与审判对象具有同一性,审判对象集中展现于庭审,却规约着整个诉讼活动过程,审判对象与诉讼构造发生巧妙的相互规定、相互作用。寻求认识一种反思性的刑事诉讼,将侦查行为合法性问题自然纳入审判对象,显示了审判对象范畴在不断走向合理的诉讼构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张力以及诉讼构造发展的方向。中国的刑事诉讼当务之急是要好好地运用审判对象在诉讼构造中生成与发生作用的原理,合理地改造我们的诉讼构造,有效规范审判对象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程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对象 诉讼构造 相对合理 相互规定
下载PDF
产品试制流程的对象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汉林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7年第1期134-135,共2页
以机电产品为例,提出了产品试制流程的对象化方法,包括流程模块分解、对象化设计、层次服务定义等。
关键词 产品试制 流程模块 对象化
下载PDF
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之再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4-31,共8页
行政诉讼审查标准是明确行政审判权限、划清司法权与行政权各自运行领域的重要制度。从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的确立过程出发,探究审查标准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从立法目的、诉讼类型、审理对象三个层面入手,反思审查标准的应然状态。
关键词 审查标准 立法目的 诉讼类型 审理对象
下载PDF
论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对象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旭能 李忠强 《河北法学》 2002年第2期86-88,共3页
审理对象是人民法院审判权运作的客体。明确了审理对象可使审判权的运作不偏离诉讼的轨道。审理对象的实质是从法院的角度对争议权利义务关系的判断。在民事再审案件中应按提起再审的途径在权利属性上的区别予以区分。依职权再审的民事... 审理对象是人民法院审判权运作的客体。明确了审理对象可使审判权的运作不偏离诉讼的轨道。审理对象的实质是从法院的角度对争议权利义务关系的判断。在民事再审案件中应按提起再审的途径在权利属性上的区别予以区分。依职权再审的民事案件审理对象是原判确定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申请再审的民事案件审理对象应是当事人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理对象 民事再审 实体权利 审判权 民事案件 权利属性 权利义务关系 运作 职权 争议
下载PDF
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起诉对象与审理范围之厘定
8
作者 李喜莲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1-200,F0003,共11页
对当事人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起诉对象和审理范围的确定,实践中的做法不一。究其原因,乃相关法律规范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未予明确规定,学理上亦未形成通说观点所致。明确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的起诉对象和审理范围,相关立法... 对当事人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起诉对象和审理范围的确定,实践中的做法不一。究其原因,乃相关法律规范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未予明确规定,学理上亦未形成通说观点所致。明确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的起诉对象和审理范围,相关立法应明确人民调解协议之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具体规定当事人任意反悔人民调解协议应承担与违反民事合同一样的法律责任。同时,法官在确定因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的审理对象时,应结合人民调解协议乃解决纠纷过程中所生概念之本质,遵循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决定法院审理范围的基本法理。除此之外,法官还应适时回应被告的妨诉抗辩,对任意反悔人民调解协议之当事人予以法律制裁,以彰显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协议 审理对象 处分权原则 抗辩
原文传递
谈如何教好生物学教学法课
9
作者 王树兴 《安徽农师院学报》 1993年第1期90-93,共4页
生物学教学法课,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针对多数学生不重视它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直观教学 生物学 教学法
下载PDF
诉讼标的论的新视角——创设预备性合并制度的思考
10
作者 董少谋 王蓓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7-100,共4页
诉讼标的理论的各种学说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解决请求权竞合导致诉讼标的为复数的争论;二是把纠纷划分为较细较多的单位来分别处理,还是尽量把纠纷纳入一个较大的框架内予以一次性解决。通过对现有的诉讼标的学说评析,文章创设了... 诉讼标的理论的各种学说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解决请求权竞合导致诉讼标的为复数的争论;二是把纠纷划分为较细较多的单位来分别处理,还是尽量把纠纷纳入一个较大的框架内予以一次性解决。通过对现有的诉讼标的学说评析,文章创设了预备性合并制度以解决各种诉讼标的理论有关请求权竞合的根本性缺陷;同时在对纠纷划分时,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为依据列出审理对象这一具有制度的划一性、透明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标的 预备性合并制度 民事案由 审理对象
下载PDF
审判监督程序的实践合理性及其法定化——基于《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72条第1款第四项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建伟 《中国应用法学》 2023年第6期155-168,共14页
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一审、第二审程序审理的直接对象存在差异,即使依法“依照”审理也不可忽视其程序间的差异,但是司法实践中将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一审、第二审程序有所混同是常见现象。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的审判监督程序一旦判决或者裁定... 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一审、第二审程序审理的直接对象存在差异,即使依法“依照”审理也不可忽视其程序间的差异,但是司法实践中将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一审、第二审程序有所混同是常见现象。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的审判监督程序一旦判决或者裁定之后,全案应处于“终审”状态,不发生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依第一审程序重新审理的问题,就此言之,《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72条第1款第四项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规定,存在法律依据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一司法解释,具有一定的实践合理性,但也造成重新审判适用的一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二者关系的疑惑,甚至造成正在服刑中的受刑人执行依据被撤销而其仍在服刑的实践困境。值得肯定的是,这一司法解释的程序价值,是为被判决人提供了针对不利于自己的再审改判的上诉机会。这种上诉机会可以通过发回重审或者对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改造。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审判监督程序的法律规定中增加撤销原判、交付一审的制度,并限定为对被告人不利再审的情形;二是针对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情形,设置作为审判监督程序组成部分的特别上诉程序,由此彰显审判监督程序不同于原一审程序、二审程序的独立性,在未来修改刑事诉讼法中,解决具有合理精神内核的司法实践的法定化问题,实现这种司法中变通做法与法律规定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监督程序 司法解释 实践合理性 直接审理对象 《刑事诉讼法》修改
下载PDF
论审判对象的变更及其控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进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8,共7页
在强调诉审分离的近现代诉讼构造下,无论法官还是控诉方,其权力均被设定了合理的界限与范围,体现一种分权制衡的机理,显示一种对被告人防御权利的保障的理路。审判对象发生合理的变更,主要基于两种理路,一是“起诉变更主义”,二是“审... 在强调诉审分离的近现代诉讼构造下,无论法官还是控诉方,其权力均被设定了合理的界限与范围,体现一种分权制衡的机理,显示一种对被告人防御权利的保障的理路。审判对象发生合理的变更,主要基于两种理路,一是“起诉变更主义”,二是“审判对象狭义论”,进而表现为内容、性质及方式上若干类型的变更。面对审判对象变更,利益受影响最大者是被告人,故而要将审判对象变更控制在合理限度内与正当程序中,有效防范突袭性审判的发生。我国现行审判对象变更实践缺乏合理的控制机制,并常常表现为法院与检察院的一种“沟通”,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审判对象变更程序,对审判对象变更实行正当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审判对象变更 起诉变更主义 审判对象狭义论 突袭性审判 正当性控制
下载PDF
控审分离原则之法理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运立 《政法论丛》 CSSCI 2012年第1期117-123,共7页
作为近现代国家刑事诉讼中普遍认同的一项基本原则,控审分离有其丰富内涵,诉讼公正系其核心价值,而分权制衡、人权保障、程序主体性、诉讼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心理学原理构成其理论基础。
关键词 控审分离 诉讼公正 诉审同一 心理定势
下载PDF
论我国民事审判公开制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喜莲 谭淑芽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71-75,共5页
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尚存在对当事人公开和对社会公开内容混同,制度内容难落实之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法律规范对两种对象公开的权利依据不明,以致对二者公开的内容不清;而且尚无保障社会公众实现旁听权的有效机制。因此,相关法... 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尚存在对当事人公开和对社会公开内容混同,制度内容难落实之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法律规范对两种对象公开的权利依据不明,以致对二者公开的内容不清;而且尚无保障社会公众实现旁听权的有效机制。因此,相关法律规范必须对两种对象公开的权利依据及其公开的内容进行界分,司法实务部门配备保障落实公众旁听权的有效机制,方能真正贯彻落实民事公开审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审判公开 公开审判的对象 公开审判的内容
下载PDF
我国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被告人救济权的完善
15
作者 宋佳宁 王耀华 《天津法学》 2022年第1期65-75,共11页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设置并未达到有效提升针对外逃境外贪腐人员追逃追赃工作力度的理想效果。目前,我国大部分涉及外逃官员的引渡申请仍因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存在缺陷为由而遭到被引渡国拒绝。究其原因,与我...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设置并未达到有效提升针对外逃境外贪腐人员追逃追赃工作力度的理想效果。目前,我国大部分涉及外逃官员的引渡申请仍因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存在缺陷为由而遭到被引渡国拒绝。究其原因,与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中对于被追诉人救济权的保障存在一定缺陷密不可分。通过分析国际公约、双边引渡条约及国内引渡相关法中的被引渡人权利保障的限制和要求,探寻刑事缺席审判被追诉人救济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对该制度加以完善:明确区分刑事缺席审判被追诉人类别,并明晰不同被追诉人应享有救济权的具体内容;明确各救济权之间的关系;完善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关于被追诉人财产救济的相关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缺席审判 救济权 上诉权 异议权 重审权
下载PDF
论新刑事诉讼法对审判程序的改革与完善——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视角
16
作者 刘少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3-85,286,共13页
我国2012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审判程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与完善。此种修改凸显了尊重诉讼规律、回应现实问题、契合时代发展、体现刑事政策的鲜明特色。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 我国2012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审判程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与完善。此种修改凸显了尊重诉讼规律、回应现实问题、契合时代发展、体现刑事政策的鲜明特色。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其对我国刑事审判程序的改革与完善发挥着导向与规范的作用。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视角,审视新刑事诉讼法在审判程序方面的改革,指出其进步之处与缺陷所在,对于我国刑事审判程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我国刑事审判程序的改革主要从审判程序的设置、审判对象、证据制度、二审程序与再审程序等方面突出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刑事审判程序 审判程序设置 审判对象 证据制度
下载PDF
刑事审判对象变更机制实证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进杰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87-93,共7页
审判对象发生变更,主要表现为控诉方起诉变更和法官变更罪名,其过程往往体现为控诉权与司法控制两种力量的交错运行,表现为一种权力关系。为了避免变更行为的恣意,就要合理配置变更过程的权力关系。审判对象变更不可能纯粹是控审两种权... 审判对象发生变更,主要表现为控诉方起诉变更和法官变更罪名,其过程往往体现为控诉权与司法控制两种力量的交错运行,表现为一种权力关系。为了避免变更行为的恣意,就要合理配置变更过程的权力关系。审判对象变更不可能纯粹是控审两种权力间博弈与分配利益的行动,被告人的权利同样构成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我国,检察官有权撤回、变更甚至追加起诉,法官有权直接变更罪名,审判对象变更往往表现为审判机关与控诉机关的一种"沟通",在该权力关系视野下,被告人防御权利极容易被忽略。为此,应当理顺审判对象变更机制中的权力配置关系,设置变更的合理限度和保障程序,明确法官的司法控制职责,完善撤诉、延期审理等具体制度,从而构筑一种完善的审判对象变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对象 变更机制 权力关系 被告人权利 实证考察
原文传递
取保候审适用对象刍议
18
作者 朱倩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59-63,共5页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相较成熟的域外保释制度从程序设计来看,缺乏人权保障原则,在立法思想上仍体现为“权力本位”;从法条表述而言,适用对象上具有“职权型”和“核准主义”的特征;且法律法规解释存在表述不规范、法条之间不和谐之处。...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相较成熟的域外保释制度从程序设计来看,缺乏人权保障原则,在立法思想上仍体现为“权力本位”;从法条表述而言,适用对象上具有“职权型”和“核准主义”的特征;且法律法规解释存在表述不规范、法条之间不和谐之处。建议转变法律观念和立法精神,完善制度,建立统一的保释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保候审 适用对象 保释 改革
下载PDF
刑事缺席审判的法理反思与制度优化
19
作者 伍素贞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4-57,88,共5页
2018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有效惩罚犯罪的需要、对被告人程序选择权的尊重和在场权替代机制的有效性。然而,该制度对刑事诉讼法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冲击控辩审三方的诉讼构造,不... 2018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有效惩罚犯罪的需要、对被告人程序选择权的尊重和在场权替代机制的有效性。然而,该制度对刑事诉讼法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冲击控辩审三方的诉讼构造,不利于人权保障价值的实现,允许被告人行使异议权启动重新审理程序将损害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等。为了使缺席审判制度与诉讼法理相契合,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被告人实际知悉为标准确定送达方式,增强缺席审判的辩护实效,限制被告人异议权的行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缺席审判 诉讼构造 人权保障 适用范围 送达方式 异议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