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在当代 功在后世——钱仲联先生清代诗学研究之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卫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9-112,共14页
在20世纪清代诗学的研究领域,钱仲联先生是拓荒者和领军者。其对诗歌流变的总体把握之高屋建瓴、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之筚路蓝缕、对作家作品的评判选择之独具慧眼,给我们今天的清代诗学研究开辟了非常广阔的道路,准备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在20世纪清代诗学的研究领域,钱仲联先生是拓荒者和领军者。其对诗歌流变的总体把握之高屋建瓴、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之筚路蓝缕、对作家作品的评判选择之独具慧眼,给我们今天的清代诗学研究开辟了非常广阔的道路,准备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清代的诗歌创作,是继唐、宋以后的又一个高峰,清代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最为繁荣的时期,正因为这个原因,研究清代诗学,成了当今学界的热点之一。所以,总结和表彰钱仲联先生在清代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对我们以后的清代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仲联 清代诗学研究 诗歌流变 文献资料 作家作品
下载PDF
浅论诗歌的灵魂及身体——以语言哲学为视角
2
作者 张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8-22,共5页
在语言哲学(及存在哲学)的分析帮助下,诗歌理论使用"诗歌的身体"与"诗歌的灵魂"相结合的创作、研究思路对于解决目前诗歌创作领域节奏、韵律以及"口语化"过多、过滥的问题有其独特的视野。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诗歌的转型 诗歌的身体 诗歌的灵魂
下载PDF
1989~1992:中国当代诗歌转型与青年精神裂变——以戈麦《誓言》为个案
3
作者 吴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5-28,44,共5页
戈麦作为一名青年诗人与时代转型的见证者,其诗作可视为转型期青年精神裂变的记录。以戈麦《誓言》这首诗为个案进行细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论述了1989-1992年间中国社会转型与青年精神裂变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并证明这种影响以语言... 戈麦作为一名青年诗人与时代转型的见证者,其诗作可视为转型期青年精神裂变的记录。以戈麦《誓言》这首诗为个案进行细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论述了1989-1992年间中国社会转型与青年精神裂变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并证明这种影响以语言张力的形式凸显出来,在具体词语的选用和组合中透露出戈麦作为社会转型的经历者所承受的心灵压力和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转型 青年精神裂变 戈麦 《誓言》
下载PDF
“身世寄沧州,幽微出通侻”——石铭吾《慵石室诗抄》宋调风神探赜 被引量:1
4
作者 闵定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67,163,共7页
石铭吾与侯节、刘仲英等一道私淑"同光魁杰"陈衍,又与饶锷、杨光祖等潮汕诗家结壬社,诗酒唱和,并继饶锷之后任第二任社长,对晚近潮汕诗坛的多元化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石铭吾终其一生研读杜诗,以为诗学底色,进而遵奉宋诗派与... 石铭吾与侯节、刘仲英等一道私淑"同光魁杰"陈衍,又与饶锷、杨光祖等潮汕诗家结壬社,诗酒唱和,并继饶锷之后任第二任社长,对晚近潮汕诗坛的多元化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石铭吾终其一生研读杜诗,以为诗学底色,进而遵奉宋诗派与同光体,又能自具面目。但凡歌哭国殇、关心民瘼、体味生命、游览风景、送别亲朋、赏析字画等等,皆深挚沉着,音节弘亮,使人味之亹亹不倦,颇可觇近世潮汕诗坛风气转移的消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铭吾 潮州 宋诗派 诗学转型
下载PDF
吴风日渐与唐诗转型
5
作者 王志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95,共6页
初起唐诗的典型特征是表现的盛大化和恢弘豪雄、刚健厚朴的风格。吴地山水形胜以及吴文化的精雅形式,对唐代文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审美感召。随着吴风日渐,大量诗人涌入吴地,使原本具有高度开放性、兼容性与浸润性的吴文化加速度发展,有... 初起唐诗的典型特征是表现的盛大化和恢弘豪雄、刚健厚朴的风格。吴地山水形胜以及吴文化的精雅形式,对唐代文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审美感召。随着吴风日渐,大量诗人涌入吴地,使原本具有高度开放性、兼容性与浸润性的吴文化加速度发展,有力地促成了吴文化的北渐而与中原文化交融,促使唐诗发生了从伦理诗到美学诗的渐变。诗人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合南北两种美学,改造和重塑了唐诗的初发形态,推动了唐诗的全面转型:一是形成了唐诗南北份额对等的格局;二是形成了唐诗雄放厚朴、清婉深雅的二元复合审美格调;三是出现了风骨与气韵并存、气势与闲静共生的唐诗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风日渐 唐诗转型 二分天下 二元美趣
下载PDF
南唐名相李建勋及其诗作——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6
作者 王小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90,共7页
李建勋乃南唐名相,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了唐末、杨吴及南唐三个历史阶段。该时期江南地区渐成华夏"文物最盛处",其宽松富庶的政治经济环境既为士大夫群体培养优雅超逸的人格内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南唐诗歌获得了由"唐型诗... 李建勋乃南唐名相,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了唐末、杨吴及南唐三个历史阶段。该时期江南地区渐成华夏"文物最盛处",其宽松富庶的政治经济环境既为士大夫群体培养优雅超逸的人格内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南唐诗歌获得了由"唐型诗"向"宋型诗"渐变转型的独特价值。李建勋之人格追求颇具典型意味,其诗歌创作既属唐诗"余响",又可谓"宋调"先声,不失为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唐 李建勋 唐宋诗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