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兰亭集会到竟陵八友——东晋南朝家族诗人群与“唯美”诗学的蜕变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守雪 《殷都学刊》 2001年第4期67-71,共5页
本文探讨家族诗人群体活动对于东晋南朝诗学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新 的角度研究这一特定时期诗学的发展规律。认为诗歌创作从东晋玄言诗、晋宋山水诗,到齐 梁永明体、宫体诗的嬗变,和南渡家族诗人群体自然山水美的发现、才华的竞赛、... 本文探讨家族诗人群体活动对于东晋南朝诗学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新 的角度研究这一特定时期诗学的发展规律。认为诗歌创作从东晋玄言诗、晋宋山水诗,到齐 梁永明体、宫体诗的嬗变,和南渡家族诗人群体自然山水美的发现、才华的竞赛、 追求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的精神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诗人群体 诗歌史 东晋 南朝 唯美诗学 谢灵运 贵族精神 永明体 宫体诗
下载PDF
论陈衍的经学与诗学 被引量:1
2
作者 贺国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8-111,共4页
任事张之洞幕府的经历,对陈衍从倾慕乾嘉考据的经学家逐步转向总持诗坛的广大教主,具有重要的意义。陈衍在未交接张之洞之前,在经学上著作颇多,大体上以乾嘉考据学为依归。入张之洞幕后则慢慢淡出经学研究,经学义理颇有西学色彩,著速精... 任事张之洞幕府的经历,对陈衍从倾慕乾嘉考据的经学家逐步转向总持诗坛的广大教主,具有重要的意义。陈衍在未交接张之洞之前,在经学上著作颇多,大体上以乾嘉考据学为依归。入张之洞幕后则慢慢淡出经学研究,经学义理颇有西学色彩,著速精力集中在文学之上。陈衍期望通过"雅人"来沟通经学与诗学,迭到"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但陈衍思想的复杂性,造成其诗学有自觉地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主动求"新变"的意识,却又难以完全突破传统藩篱的困境,是近代诗学的一种妥协性、过渡性、渐变性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幕府 经学 诗学
下载PDF
《乐记》与《诗学》比较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思想比较
3
作者 孙星群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2-16,共5页
《乐记》与《诗学》是人类文明史上两座并置的高峰,本文就以它们为基点进行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中国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比较的可能;二、比较的困难;三、比较的视点:源头、时期、价值、影响;四、比较的态度。
关键词 《乐记》 《诗学》 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 先秦时代 希腊 音乐文化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诗无达诂 译尽其能——评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五种英译本 被引量:17
4
作者 熊德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66-72,共7页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传到世界各地。其英文译本几近二十余种,各家译本竞显风流。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更加有效促进地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汉英对比研究 诗词翻译 “三美”
下载PDF
王维辋川诗画传播的孳点透视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福秀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74-80,共7页
王维《辋川图》在辋川诗景的基础上将画面再现,一方面绘写出原诗妙境,另一方面又把禅宗理念融汇于文学艺术之中,构建了独特的诗画创意空间。其独特的诗画创意和人文情怀,激发了北宋诗画文学创作的热潮。辋川诗到《辋川图》的诗画变体,... 王维《辋川图》在辋川诗景的基础上将画面再现,一方面绘写出原诗妙境,另一方面又把禅宗理念融汇于文学艺术之中,构建了独特的诗画创意空间。其独特的诗画创意和人文情怀,激发了北宋诗画文学创作的热潮。辋川诗到《辋川图》的诗画变体,反映了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汇集、整合的过程,它使辋川意象复活在后世的文化语境中,成为艺术转化的一个重要孳点。受王维的影响,宋以后层出迭见的辋川类作品带来了诗画创意的层次性转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增殖点。辋川现象的最终形成,是诗画作品,在文化语境中不断发酵,不断分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学孳点的过程,探讨这一文学变体现象,对进一步深化诗画文学传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拓展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画研究 王维 辋川 孳点 透视
下载PDF
石天河的诗风与诗学理论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余建荣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6-60,共5页
本文试就《石天河文集》中的新旧诗与石天河的《广场诗学》 ,着重探讨其诗歌的艺术特点 ,及其在诗学理论建设方面“融合中西、纵横参照、化古生新、独辟蹊径”的思维模式与自主创新精神。
关键词 石天河 诗歌艺术风格 诗学理论建设
下载PDF
试论叶嘉莹诗词学中的“比兴”观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东宾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8,共6页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诗词 比兴 感发 本义 衍义
下载PDF
戴表元研究的现状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飞 刘宣如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2-14,共3页
戴表元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诗文创作及诗学思想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元代诗文的研究渐成热点,一代文学大家戴表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分别从诗歌、散文、诗论等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当代对戴表元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 戴表元 诗歌研究 散文研究 诗论研究
下载PDF
经验的根本——从外来文化的影响谈“新学诗”和“新派诗”的区别
9
作者 李宏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1-74,共4页
"新学诗"和"新派诗"都是中国诗歌呼应时代的变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在近代进行变革所产生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态度观念上对外来文化接受还是不接受,而在于接受之时能否将外在的材料化为诗歌内在的血肉。通... "新学诗"和"新派诗"都是中国诗歌呼应时代的变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在近代进行变革所产生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态度观念上对外来文化接受还是不接受,而在于接受之时能否将外在的材料化为诗歌内在的血肉。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和比较,读者可以发现,中国诗歌的现代性转化在"激变"的外表下其实内含了某种更为本质的"渐变"轨迹。由"渐变"而"激变",量的积累而终至质的变化,这是既有的事实,同时也是汉语诗歌在近现代演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诗" "新派诗" 外来文化 渐变
下载PDF
破解传统批评困局,彰显《长恨歌》艺术魅力——评《〈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
10
作者 陈一军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1-54,共4页
因为一直未能找到主题归宿,《长恨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讽谕说"是造成其主题研判混乱的关键因素。这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诗论,致使文学研究常常离开文学本位而做政治伦理道... 因为一直未能找到主题归宿,《长恨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讽谕说"是造成其主题研判混乱的关键因素。这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诗论,致使文学研究常常离开文学本位而做政治伦理道德的评判。付兴林、倪超所著《〈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则基于文学本位,从语义、修辞、文献等多重角度着手,倾力揭示问题的真相,彻底否定了古今传扬的《长恨歌》主题之"讽谕说",使《长恨歌》在"讽谕说"或"双重主题说"背景下被遮蔽或淡化的丰富深沉的审美意蕴得以彰显,也回归了其艺术的有机整体性。由此观之,解决《长恨歌》主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批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 《长恨歌》 讽谕说 长爱说 审美意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