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经学到国学:近代以来孟子学诠释的学科演进与范式转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少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0,共8页
清末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学科置换的推动,孟子学经历了从西学化经学到经学解体并分散到文史哲的历程。在进入学科坐标后,孟子学的存在形态和研究范式也随着学科演进而发生转型:经学解体后,孟子学最初沿着史学化路径发展,但随即... 清末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学科置换的推动,孟子学经历了从西学化经学到经学解体并分散到文史哲的历程。在进入学科坐标后,孟子学的存在形态和研究范式也随着学科演进而发生转型:经学解体后,孟子学最初沿着史学化路径发展,但随即陷入了史料实证化和理论碎片化的境况;其后,哲学化的研究路向使其进入概念范畴,重返了形上学领域。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研究范式,孟子学研究均面临着陷入专业隔阂以及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二元割裂的弊端,使孟子学整体研究难以推进。为此有必要设立统摄文、史、哲的国学学科,使其成为未来学科的建构方向,从而进一步推动孟子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学 研究范式 经学解体 学科转型 跨学科重建
原文传递
元明时期的文化与《孟子》研究
2
作者 张小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元明时期的文化与《孟子》研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交织互动。元及明初,由于程朱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孟子》研究只能在理学范围内继承发展;明代中期政纲废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张扬个性、奢靡逾制成为新风尚... 元明时期的文化与《孟子》研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交织互动。元及明初,由于程朱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孟子》研究只能在理学范围内继承发展;明代中期政纲废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张扬个性、奢靡逾制成为新风尚,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提倡致知顿悟等简约修行方式的心学逐渐获得社会认可。作为心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孟子》研究获得创造性发展,特别是良知理论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阳明后学由于过度强调人的本能欲望而逐渐流于空虚,走向理学的反面;明代后期,实学兴起,反对空谈,主张重回程朱理学,理学与心学的学术之争也使学者们重回经典,在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孟子》研究逐渐走向考据。元明时期的《孟子》研究,是从宋学向清学过渡的重要时期,为清代《孟子》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时期 文化 《孟子》研究
下载PDF
程颐《孟子》学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葛莱 田汉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240,共8页
程颐深刻、系统地阐发孟子的道德性命之学,揭示孟子对于儒学的独特贡献,为《孟子》升格为经提供了学理依据,使之成为理学不可或缺的根基。他学习先秦儒家宗师的经验,摈弃沉溺章句训诂的旧习,以独抒心得的"讲习"方式贯彻"... 程颐深刻、系统地阐发孟子的道德性命之学,揭示孟子对于儒学的独特贡献,为《孟子》升格为经提供了学理依据,使之成为理学不可或缺的根基。他学习先秦儒家宗师的经验,摈弃沉溺章句训诂的旧习,以独抒心得的"讲习"方式贯彻"明道"优先的原则,开创了以义理说经的新学风。他提出先读《论语》、《孟子》的治经次序,为突出《孟子》的经典地位、扩大儒学基本理论的传播,开启了一条简捷有效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孟子》学 理学
下载PDF
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考释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海文 石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72,208,共18页
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证问题,又涉及哲学诠释问题,需要考证与诠释双管齐下。... 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证问题,又涉及哲学诠释问题,需要考证与诠释双管齐下。唯有在《孟子》单章研究的新范式下,《道性善章》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考证问题方能引起深切的关注,那些众所周知的哲学诠释问题方能得到更深的理解。全面地成就《道性善章》的单章研究,实质就是真切地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性善章》 孟子第一义 第二节功夫 文史考证 哲学诠释 《孟子》单章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