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汉《诗》学转型与刘向《诗》学思想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郎松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96-103,共8页
先秦时期《诗》学研究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突破了西周时期《诗》学在官府以及诗义阐释固定化的传统,开创了联想体悟式解《诗》方式,体现了追求自由创新的文化精神。西汉时期《诗》学研究回归官府,但又不同于西周时期,出现了鲁、齐、... 先秦时期《诗》学研究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突破了西周时期《诗》学在官府以及诗义阐释固定化的传统,开创了联想体悟式解《诗》方式,体现了追求自由创新的文化精神。西汉时期《诗》学研究回归官府,但又不同于西周时期,出现了鲁、齐、韩三家今文经与《毛诗》古文经的《诗》学研究。两汉时期强调《诗》学通经致用与服务政治的目的,体现了文化服务社会的现实意义。但今文经诗学更强调《诗经》讽谏意义,将《诗》学政治化、神圣化、工具化;古文《毛诗》则在自身经典化过程中,结合《诗》本身发展规律,将《诗》学研究历史化、严谨化。刘向《诗》学思想孕育于两汉《诗》学转型过程之中:一方面保留先秦诗学的独立创新精神,不断解读《诗》中新意,服务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体现今文经《诗》学批判时事的特点,企图以《诗》规范执政者的道德行为,起到改良社会、教化风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诗》学 刘向 《诗经》
下载PDF
韩愈、李翱的经学思想透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宏海 曹清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38,共4页
《论语笔解》是韩愈、李翱对《论语》的新解,今人研究甚少,忽视了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韩、李以心解经、神化孔子和改动经文的经学思想标志着真正开启了宋学,也表明了中国解释学的转向。二者的经学思想的建构对今天理论上的综合创... 《论语笔解》是韩愈、李翱对《论语》的新解,今人研究甚少,忽视了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韩、李以心解经、神化孔子和改动经文的经学思想标志着真正开启了宋学,也表明了中国解释学的转向。二者的经学思想的建构对今天理论上的综合创新,复兴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笔解》 韩愈 李翱 经学
下载PDF
吴敬梓《风》、《雅》正变二重论辨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宁 《文学与文化》 2016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风》、《雅》正变"是中国传统诗经学的重要理论,古来争议颇多。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文木山房诗说》这部笔记体著作中,提出了《风》、《雅》之诗的"正变"应从音乐与政治两个层面理解的观点,认为"正变"... "《风》、《雅》正变"是中国传统诗经学的重要理论,古来争议颇多。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文木山房诗说》这部笔记体著作中,提出了《风》、《雅》之诗的"正变"应从音乐与政治两个层面理解的观点,认为"正变"原本在于乐律而非词句,古乐失传之后则应就每首诗的"美刺"立论,而不应拘于世次。这一观点将正变论的理论来源与其在诗经学发展中的实际功用分开来看,综合考虑先秦诗乐演变历程与强调诗歌政治功能的诗学传统,是清代诗经学理论中很有特色的说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敬梓 《风》 《雅》正变 诗经学
下载PDF
试论明中期学者丰坊《诗经》学考据特征
4
作者 李忠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5期5-10,共6页
明中叶学者、书法家丰坊《诗经》学著作多被斥为"伪书",评价也因人废书。丰坊《诗经》学著作是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与同时期的杨慎与季本《诗经》学都具有明显的考据特征,明晚期的梅鷟、陈第、焦循等继承明中期考据学特征,... 明中叶学者、书法家丰坊《诗经》学著作多被斥为"伪书",评价也因人废书。丰坊《诗经》学著作是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与同时期的杨慎与季本《诗经》学都具有明显的考据特征,明晚期的梅鷟、陈第、焦循等继承明中期考据学特征,直接开启清代《诗经》考据学,影响清代《诗经》学乃至经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叶 《诗经》学 丰坊 考据
下载PDF
论《四库全书总目》对唐宋《诗》学之批评——兼谈唐、宋《诗》学的承与变
5
作者 刘挺颂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13-120,共8页
《四库全书总目》对唐宋《诗》学著作和主要治《诗》者的评价大体能实事求是,常有精到之见。但囿于对门户壁垒的批判,致使其对《诗经》宋学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宋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其对唐宋《诗》... 《四库全书总目》对唐宋《诗》学著作和主要治《诗》者的评价大体能实事求是,常有精到之见。但囿于对门户壁垒的批判,致使其对《诗经》宋学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宋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其对唐宋《诗》学之批评,未能彰显唐代《诗》学对宋代《诗》学大势的影响,宋代《诗》学是在继承唐代《诗》学中实现创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唐宋 诗经学 批评 反思
下载PDF
季本、丰坊与明代《诗》学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毓庆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51,共5页
明代《诗经》之经学研究 ,其特色之形成实始于季本、丰坊。前人对此二人颇多毁辞 ,然他们对诗旨之探讨 ,对诗义之训解 ,对于宋儒统治下走向僵死之《诗经》研究模式之毁弃 ,实有着突出贡献。本文将二人《诗》学作了比较研究 ,突出其成就... 明代《诗经》之经学研究 ,其特色之形成实始于季本、丰坊。前人对此二人颇多毁辞 ,然他们对诗旨之探讨 ,对诗义之训解 ,对于宋儒统治下走向僵死之《诗经》研究模式之毁弃 ,实有着突出贡献。本文将二人《诗》学作了比较研究 ,突出其成就与贡献 ,以此来展示明代《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诗经》 季本 丰坊 经学
下载PDF
尹继美《诗地理考略》“以风动人”的政治理想及其体例特色
7
作者 邓稳 任茂雪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5-80,共6页
清代考据学的昌盛促进了《诗经》地理研究的勃兴,而尹继美《诗地理考略》是其中最为时人称颂的一部《诗经》地理研究专书。尹继美吸收前人的地理风俗观点,结合晚清时代背景,将自己“以风动人”的政治理想融入对《诗经》的地理考证,从而... 清代考据学的昌盛促进了《诗经》地理研究的勃兴,而尹继美《诗地理考略》是其中最为时人称颂的一部《诗经》地理研究专书。尹继美吸收前人的地理风俗观点,结合晚清时代背景,将自己“以风动人”的政治理想融入对《诗经》的地理考证,从而形成《诗地理考略》独特严谨的体例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地理 《诗地理考略》 “以风动人” 体例
下载PDF
元代《诗经》学的特征及历史地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险峰 崔志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元代《诗经》学侧重朱子之学,崇尚"朱传"成风,除马端临、李公凯等少数几位《诗》家外,其他《诗》家的著述几乎全部是围绕《诗集传》而作。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集传》的一家之学。元代《诗》家继承了宋代《诗经》... 元代《诗经》学侧重朱子之学,崇尚"朱传"成风,除马端临、李公凯等少数几位《诗》家外,其他《诗》家的著述几乎全部是围绕《诗集传》而作。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集传》的一家之学。元代《诗》家继承了宋代《诗经》学的求实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在音释、训诂、诗旨、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集传》都有很大的阐扬发挥,但较之宋人,怀疑精神已经大大减弱,观念略显保守。元代《诗经》学处于《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之间,一方面它继承了《诗经》宋学的求实考据之风;另一方面,元代《诗经》学影响了明代《诗经》学的发展走向,对清代《诗经》学也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元代《诗经》学,是连接《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的纽带,它在《诗经》研究和《诗经》学的延续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诗经》学 《诗集传》 马端临 《诗经大全》
下载PDF
朝鲜金泽荣对《诗经》、《论语》等若干问题考论
9
作者 王成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4期34-42,共9页
金泽荣对《诗经》、《论语》及孔子相关研究等给予了极大关注,其文章对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孔子删诗、郑卫诗淫、孔子专制与尊帝尧、《论语》"吾与点"句的理解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金泽荣的论述呈现出... 金泽荣对《诗经》、《论语》及孔子相关研究等给予了极大关注,其文章对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孔子删诗、郑卫诗淫、孔子专制与尊帝尧、《论语》"吾与点"句的理解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金泽荣的论述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点,对《诗经》学史、《论语》学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泽荣 《诗经》学史 《论语》学史
原文传递
从传统诗经学到现代诗经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传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5-69,共5页
《诗经》的中国文化元典地位的确立 ,以儒家诗教为本 ,中国传统诗经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疏释文本为基础的传、序、笺、疏之学 ,总括地可分为训诂、考证、义理三类内容 ,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是其... 《诗经》的中国文化元典地位的确立 ,以儒家诗教为本 ,中国传统诗经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疏释文本为基础的传、序、笺、疏之学 ,总括地可分为训诂、考证、义理三类内容 ,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是其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化过程中 ,到 2 0世纪初 ,传统诗经学也在求新、求变 ,酝酿内容、形式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现代诗经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经学 衰颓 革新
下载PDF
方玉润生平事迹及著述辑证——兼论《诗经原始》的诗学观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1-83,共13页
方玉润是清代著名诗经学家,其《诗经原始》一书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在详细考辨方氏生平事迹及著述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其学术渊源,并还原其诗学观的本质。
关键词 方玉润 《诗经原始》 诗经学 诗学
下载PDF
上博竹书《诗论》与《诗经》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春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28,共7页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和推断 ,其中 ,李学勤、廖名春、江林昌三位先生各自的研究观点很有代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诗经》学 《毛诗序》 孔门诗教
下载PDF
荀子《诗》学与先秦“诗传”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2,共6页
荀子是战国末传道兼传经之儒,其《诗》学与《毛诗》非属同一系统。他一方面阐释经典喻意,推进《诗》的经典权威化进程;另一方面又以《诗》证礼,推进礼的制度化进程。其通经致用的基本精神,为汉代今文学派开启了先河。荀子当撰有"诗... 荀子是战国末传道兼传经之儒,其《诗》学与《毛诗》非属同一系统。他一方面阐释经典喻意,推进《诗》的经典权威化进程;另一方面又以《诗》证礼,推进礼的制度化进程。其通经致用的基本精神,为汉代今文学派开启了先河。荀子当撰有"诗传",《荀子》中存有的两种"诗传"的迻录文字,披露了荀子"诗传"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诗学 以诗证礼 诗传
下载PDF
从苏辙对《毛诗序》的辩驳论其诗学思想
14
作者 李冬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4-39,共6页
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 ,《诗集传》是其研读《诗经》的重要学术著作 ,此书阐述了他独特的《诗经》学思想和治学态度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 ,对于《诗序》的作者及其尊废提出了突破... 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 ,《诗集传》是其研读《诗经》的重要学术著作 ,此书阐述了他独特的《诗经》学思想和治学态度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 ,对于《诗序》的作者及其尊废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 ,并主张废序言诗 ,这在整个《诗经》学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苏辙在《诗集传》中对于《毛诗序》的辩驳 ,以正视苏辙在《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毛诗序》 辩驳论 诗学思想 诗经研究 创新意识
下载PDF
清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派别 被引量:1
15
作者 宁宇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0-54,共5页
 根据清代《诗经》研究的实际,本文将清代《诗经》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与《诗经》朴学研究之风的开启、乾嘉时期《诗经》朴学研究的极盛阶段和后期今文经学影响下《诗经》辑佚学的全面发展,并概况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  根据清代《诗经》研究的实际,本文将清代《诗经》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与《诗经》朴学研究之风的开启、乾嘉时期《诗经》朴学研究的极盛阶段和后期今文经学影响下《诗经》辑佚学的全面发展,并概况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的派别,意在为清代《诗经》研究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诗经 诗经学
下载PDF
《诗经》文化生态系统论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康国章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新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用来分析文化遗产的系统结构和传承规律的。《诗经》文化生态系统的组合要素包括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文化群落和与之相关联的人类群体及生态环境,不同的文化群落又各自组成结构独特、功能相... 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新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用来分析文化遗产的系统结构和传承规律的。《诗经》文化生态系统的组合要素包括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文化群落和与之相关联的人类群体及生态环境,不同的文化群落又各自组成结构独特、功能相互差异的文化子系统。同化和异化是《诗经》文化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决定力量,遗传和变异是《诗经》文化发展演进的表现形态。采用文化生态系统理论,审视《诗经》学的系统结构与演化规律,可以为《诗经》文化传承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诗经》学 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霖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5,176,共10页
《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有关它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明代万历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评点作品。这些作品长期被一批学者视为旁门左道,遭尽非议,但实际上它们为《诗》学闯出了一条新路。由于它们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顺应了学子的应... 《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有关它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明代万历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评点作品。这些作品长期被一批学者视为旁门左道,遭尽非议,但实际上它们为《诗》学闯出了一条新路。由于它们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顺应了学子的应试需求,而且其批评样式具有特别的亲和力,所以在明清两代还是有一批有识之士乐此而不疲,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为《诗经》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诗》学宝藏与文论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评点 《诗》学 以“经”解《诗》 以“诗”解《诗》
原文传递
再论朱熹《诗经》学发展阶段及特点
18
作者 刘育 《朱子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36-152,共17页
朱熹《诗》学思想的变化伴随着其理学思想的成熟而发生。宋绍兴二十年(1150)至淳熙四年(1177)为朱熹《诗经》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尊重前贤、循《序》解《诗》为其《诗》学思想的具体特征;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十三年(1186)为朱熹治《诗... 朱熹《诗》学思想的变化伴随着其理学思想的成熟而发生。宋绍兴二十年(1150)至淳熙四年(1177)为朱熹《诗经》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尊重前贤、循《序》解《诗》为其《诗》学思想的具体特征;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十三年(1186)为朱熹治《诗》的第二阶段,以经传分离、以《诗》发理为其《诗》学思想的具体特征;淳熙十四年(1187)至庆元五年(1199)为朱熹《诗经》阐释的第三阶段,以省察践行、以“理”解《诗》为其《诗》学思想的具体特征。朱熹的《诗经》学观是把握其专经思想的基础,也是弥合专经研究于理学思想的关键,朱熹对《诗经》的反复涵咏、解读,也对其理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对朱熹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解《诗》思想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可以体现由崇序到斥序以至废序的“正反合”的过程,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朱熹诗学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集传》 《诗经》学 《诗集解》
原文传递
王质《诗总闻》中的“因情求意”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雁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宋人经学新说,多自刘敞《公是匕经小传》开始,王质的《诗总闻》有推波助澜之功。王质对陶潜式隐逸生活的向往,有时影响到对经典的解读。王质《诗总闻》的最突出之处,在于他的论说是“以意细推”,细推的过程中大致有两种方法值得注意,一... 宋人经学新说,多自刘敞《公是匕经小传》开始,王质的《诗总闻》有推波助澜之功。王质对陶潜式隐逸生活的向往,有时影响到对经典的解读。王质《诗总闻》的最突出之处,在于他的论说是“以意细推”,细推的过程中大致有两种方法值得注意,一是将《诗经》“降格”、纳入历史中,以与后世的史事和文学作品建立联系,二是以当时的风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诗经》,以显示古今虽隔而人情不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总闻》 王质 《诗经》研究
原文传递
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文本转译的理论基础
20
作者 杨思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4-59,100,共7页
在积极建构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背景下,以提供区域性的基础支持为目的,对区域性当代建筑进行以省域为单位的深入化、特性化理论研究。针对这种研究的路径,以及研究中建筑作品与建筑理论转译的理论基础展开探讨,借鉴微观史学的研究、... 在积极建构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背景下,以提供区域性的基础支持为目的,对区域性当代建筑进行以省域为单位的深入化、特性化理论研究。针对这种研究的路径,以及研究中建筑作品与建筑理论转译的理论基础展开探讨,借鉴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及诠释学、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以文字文本、建筑作品、建筑观念为研究对象的深入化、特性化研究路径,明确了建筑作品与建筑理论之间转译的诠释学、图像学基础。提出了转译中应注意的建筑图像文本的阐释具有多样性、图像文本的客体解读具有与主体信息不同的可能性、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的建筑理论诠释方式等三个问题,为以省域为单位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明确了研究路径,阐明了转译问题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建筑理论 区域性 研究路径 文本转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