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美国驻华公使对华修约策略分析(1852—1858年)——基于《中美往来照会集》
被引量:
1
1
作者
郭宇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3期51-55,共5页
1844年,中美两国代表耆英与顾圣(Caleb Cushing)签订了《望厦条约》,标志着中美近代外交关系的正式形成。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对在华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缓慢感到不满,将原定于1856年修约的时间提前到1852年。在1852—1858年修约期间,...
1844年,中美两国代表耆英与顾圣(Caleb Cushing)签订了《望厦条约》,标志着中美近代外交关系的正式形成。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对在华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缓慢感到不满,将原定于1856年修约的时间提前到1852年。在1852—1858年修约期间,美国四位驻华公使对华修约总体上是采取“和平修约”的策略。美国外交官员马沙利(Humphrey Marshall)的“迂回策略”,打破了只有通过两广总督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惯例;麦莲(Robert Milligan McLane)与伯驾(Peter Parker)的“联合英法”策略是在美国单独修约未果的情况下与英法联手对清政府施压;列卫廉(William Bradford Reed)的“和平使者”策略是在清政府面前扮演调解人的角色,以此为契机与清政府展开条约谈判,并最终抢在英法之前成功修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约策略
驻华公使
照会
中美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国驻华公使对华修约策略分析(1852—1858年)——基于《中美往来照会集》
被引量:
1
1
作者
郭宇
机构
华侨大学
出处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3期51-55,共5页
文摘
1844年,中美两国代表耆英与顾圣(Caleb Cushing)签订了《望厦条约》,标志着中美近代外交关系的正式形成。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对在华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缓慢感到不满,将原定于1856年修约的时间提前到1852年。在1852—1858年修约期间,美国四位驻华公使对华修约总体上是采取“和平修约”的策略。美国外交官员马沙利(Humphrey Marshall)的“迂回策略”,打破了只有通过两广总督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惯例;麦莲(Robert Milligan McLane)与伯驾(Peter Parker)的“联合英法”策略是在美国单独修约未果的情况下与英法联手对清政府施压;列卫廉(William Bradford Reed)的“和平使者”策略是在清政府面前扮演调解人的角色,以此为契机与清政府展开条约谈判,并最终抢在英法之前成功修约。
关键词
修约策略
驻华公使
照会
中美关系
Keywords
the
strategy
of
treaty
revision
minister
to
China
a
diplomatic
note
Sino-American
relations
分类号
K256.9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美国驻华公使对华修约策略分析(1852—1858年)——基于《中美往来照会集》
郭宇
《西部学刊》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