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9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被引量:136
1
作者 赵文 胡小明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20,共3页
本文论证了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与我国民族体育的萎缩之关系,针对现代中国民族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民族体育的对策:必须要让民族体育进入学校,向在校的青少年全面推广,利用教育的渠道来宏扬民族体育之文化。
关键词 民族体育 中国 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 社会效益
下载PDF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被引量:97
2
作者 孙科 刘铁军 +7 位作者 马艳红 张震 郇昌店 纪成龙 任慧涛 王永顺 闫士展 李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0,共8页
新印发的体教融合政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其强调以"健康第一"理念加强顶层设计,这不仅关系到教育、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战略发展。文章对其进行了解读,认为:体教融合政策涉及到了国家发展... 新印发的体教融合政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其强调以"健康第一"理念加强顶层设计,这不仅关系到教育、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战略发展。文章对其进行了解读,认为:体教融合政策涉及到了国家发展的痛点、国家顶层设计理念、国家部门职能变革等议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的路线图;体教融合政策对学校体育的新定位、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新设计、体校发展的新方向、社会体育组织准入的新要求,将会引发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革;"体""教"要实现真正融合,就需翻越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三座大山",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出台相应的更详实的政策配套措施,重新定义不同组织、部门的角色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 体教融合 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社会组织 体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高水平运动队 体育赛事
下载PDF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被引量:96
3
作者 刘世宏 陈海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校园足球作为振兴中国足球的社会冀望,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认为,由国家体育总局转向教育部主导的校园足球面对各方利好条件,但同时在发展运行中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前期阶段总结的不够及时深入;校园足球发展的角色定位错位;发... 校园足球作为振兴中国足球的社会冀望,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认为,由国家体育总局转向教育部主导的校园足球面对各方利好条件,但同时在发展运行中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前期阶段总结的不够及时深入;校园足球发展的角色定位错位;发展目标设置重结果轻过程、脱离现实;实施内容缺乏育人意蕴;责任主体的权责划分不清。改进策略:校园足球回归教育本位,消除利益驱使心理,深化校园足球育人本质,强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净化和谐校园足球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 学校体育 校园足球 体教结合
下载PDF
我国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59
4
作者 马志和 徐宏伟 +1 位作者 刘卓 罗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2,共4页
对我国青少年体校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体校存在着学、训矛盾,管理体制不顺以及人才输送缺乏效率等问题。提出调整结构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益;进行制度创新,引入市场化机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制度创新 市场化机制 青少年 体校 后备人才 结构调整
下载PDF
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8
5
作者 刘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33,共2页
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主要受健身知识和观念、农民经济收入以及政府的组织措施等方面的影响 ,应采取建立健全农村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提高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质量、合理选择锻炼内容和组织形式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体育人口 组织措施 学校体育 锻炼内容
下载PDF
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被引量:74
6
作者 韩勤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0-381,共2页
通过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功能、目的和任务进行分析。阐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认为 :1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目标整合 ;2 )改革学校体育教学 ,推动体... 通过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功能、目的和任务进行分析。阐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认为 :1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目标整合 ;2 )改革学校体育教学 ,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 ;3)发展社区体育 ,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 家庭体育 社会体育 社区体育
原文传递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 被引量:73
7
作者 郭建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共9页
运用调查法,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其目的与意义、现状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与思路。主要结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竞技后... 运用调查法,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其目的与意义、现状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与思路。主要结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青少年体育工作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范畴。从竞技范畴看,建国以来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高、中、初新三级训练网络初步建立,体教结合得以深化,社会"办训"积极性很高,后备人才培养得到有效改善。但"业训"理念滞后、学训矛盾突出、文化教育薄弱、体校出口不畅、在训规模萎缩、选材面狭窄、竞赛管理不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转变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做好青少年体育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体校规范化办学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 业余训练 新三级训练网 社会办学 体校办学 学训矛盾
原文传递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解读 被引量:72
8
作者 崔乐泉 孙喜和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解读,以国家顶层设计战略为引领,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要求进行了初步梳理,并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解读,以国家顶层设计战略为引领,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要求进行了初步梳理,并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思路和举措做出了分析。研究认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和中华体育精神的阐发,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从非遗角度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造传承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大众生活,大力彰显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以及推动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将是目前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内传承、发展并全面复兴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 全民健身 交流互鉴 文化传承 体育精神
原文传递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被引量:57
9
作者 平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66,共5页
青少年体育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体育关乎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我国青少年体育面临着学校体育教育缺位与错位、社会责任相对缺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到位及环境舆论定位不准... 青少年体育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体育关乎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我国青少年体育面临着学校体育教育缺位与错位、社会责任相对缺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到位及环境舆论定位不准等问题。各级政府应强化青少年体育发展职能,把青少年体育切实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之中,强化政府职能,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体育强国 青少年体育 学校体育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下载PDF
美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启示——以布莱恩特大学为例 被引量:61
10
作者 盛怡 杨洪 缪律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4,100,共6页
分析美国布莱恩特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现布莱恩特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多向性、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针对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边缘化"的困境、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具有创新的实践、俱乐部教学... 分析美国布莱恩特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现布莱恩特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多向性、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针对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边缘化"的困境、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具有创新的实践、俱乐部教学模式面临"竞技化"和"娱乐化"的选择等问题,提出设计适合我国特点的"实用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此健全俱乐部管理体制、通过动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理论和与实践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布莱恩特大学 体育俱乐部 竞技化 娱乐化 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
下载PDF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1
作者 刘长江 严春辉 孙荣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82,共3页
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对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从体育健康观、社会环境、体育资源和体育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体育健康观是影响阳光体育开展... 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对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从体育健康观、社会环境、体育资源和体育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体育健康观是影响阳光体育开展的思想根源,教育环境和社会体育环境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外部环境,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师资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安全风险、教学评价和学生体育需求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部动因。其中,安全风险和学校体育设施是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体育 学校体育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0
12
作者 刘波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3,共6页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德国中小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开展状况及其与大众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做了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德国中小学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与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和中小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实现,大...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德国中小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开展状况及其与大众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做了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德国中小学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与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和中小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实现,大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则全部由俱乐部性质的"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完成,俱乐部体制是德国学校体育活动,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蓬勃开展的基础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体育俱乐部 学校体育 高校体育
下载PDF
德国体育俱乐部建制探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波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60,64,共5页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回顾,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全面地介绍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并研究其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为我国的...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回顾,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全面地介绍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并研究其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体育俱乐部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学校体育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教结合” 被引量:31
14
作者 林立 《体育科学研究》 2005年第4期84-88,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教结合”产生背景入手,理性审视“体教结合”的成效,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对教育的回归,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教结合”产生背景入手,理性审视“体教结合”的成效,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对教育的回归,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充分发挥全面教育功能为目标,是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结合 科学发展观 竞技体育 学校教育 体育后备人才
下载PDF
体育游戏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37
15
作者 于明岩 项前 李晓玲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1-63,共3页
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论述体育游戏的特征、功能及作用的基础上 ,尝试将体育游戏运用于体育教学。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学校体育 运用
下载PDF
校园足球活动政策的本质内涵、发展目标与推进思路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卫东 夏伦 王健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2,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及《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等3个文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实现学校体育真正回归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系统培养优秀...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及《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等3个文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实现学校体育真正回归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系统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是校园足球活动政策的本质内涵;增强学生体质、扩大足球人口、引领教学改革、丰富校园文化是校园足球活动政策的发展目标;重点加强校内足球活动的开展、着力推进竞赛体系的构建、有效促进保障系统的完善是校园足球活动政策的推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学校体育 校园足球 政策分析
下载PDF
体教融合视域下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36
17
作者 姜鑫 高炳宏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6-175,共10页
“体教融合”的提出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为我们诠释了学校体育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了有效的融合和凸显《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所强调... “体教融合”的提出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为我们诠释了学校体育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了有效的融合和凸显《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所强调的竞技体育和学校大众体育“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更好的发挥我国体校在“体教融合”的利好局势下的引领作用,以“体教融合”为视角,研究分析了我国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作用、现实困境和社会需求,提出了在体教融合视域下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研究认为,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保障体系困境、多元化融合的利益困境、体教一体化推进的文化教育困境是目前的现实困境。针对现实困境相应地提出了推动学生发展的机制融合、贯通体校-教育系统-社会俱乐部利益的思想融合、发挥师资作用的措施融合等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融合 体校 人才培养 运动员教育
原文传递
“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地位及意义的再阐释 被引量:30
18
作者 徐昊 傅钢强 《山东体育科技》 2009年第2期61-63,共3页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地位以及意义做了理性的再阐释。认为"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全民健身工程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搞好"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对体育本身产生积极的影...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地位以及意义做了理性的再阐释。认为"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全民健身工程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搞好"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对体育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体育以外的方方面面产生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全民健身 学校体育 内涵 地位 意义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36
19
作者 张绰庵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1,共6页
研究目的: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旨在有效提升青少年体质和健康水平。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搜集当前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体育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核心观点进行... 研究目的: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旨在有效提升青少年体质和健康水平。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搜集当前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体育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核心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青少年体质20多年持续下降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校体育被边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导致阳光体育难以落到实处;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导致青少年体育安全成学校、家庭最大风险。研究结论:青少年体育改革的方向应是综合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学校体育。只有将青少年体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与应试教育制度改革同步推进,青少年体育才能得到重视和发展,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体育参与的可能,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 综合改革 应试教育 学校体育 管理体制 法律保障
原文传递
对“快乐体育”的再认识——重读《体育之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35
20
作者 何强 熊晓正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1,共7页
系统解读《体育之研究》一文所蕴含的"快乐体育"思想。研究认为,从结构论的角度看,《体育之研究》所建构的"快乐体育"是一个"内生运动兴趣——激发锻炼行为——感知锻炼效果——产生运动快乐"这样一个层... 系统解读《体育之研究》一文所蕴含的"快乐体育"思想。研究认为,从结构论的角度看,《体育之研究》所建构的"快乐体育"是一个"内生运动兴趣——激发锻炼行为——感知锻炼效果——产生运动快乐"这样一个层层衔接、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快乐体育"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按照"有恒、蛮拙和注全力"的基本原则,以简单易行、科学实用的锻炼方法和亲身的运动参与改造人的生物体,进而增知识、调感情,最终达到强意志,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全面改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的快乐是通过痛苦的身体改造过程,实现精神的"快乐"。重读《体育之研究》,分析其所蕴含的"快乐体育"思想,对于纠正当前对"快乐体育"的认识偏差以及具体实施"快乐体育"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乐体育 体育之研究 毛泽东 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