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6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浊毒论治探讨 被引量:42
1
作者 李佃贵 朱峰 +4 位作者 刘建平 张素钊 焦建玮 张彬彬 张金丽 《山西中医》 2008年第11期1-3,共3页
浊毒是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代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的主要致病因素。从脾胃脏腑功能分析,脾胃与浊毒的产生密切相关。对这些疾病临证应注重从脾胃对浊毒进行辨证论治,常用治法如解毒化浊法、排毒泄浊法及抗毒消浊法。
关键词 浊毒 脾胃 病机 治法
下载PDF
“治脾以安五脏”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41
2
作者 马天驰 王彩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1,共3页
文章梳理从先秦奠定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到孙思邈倡"五脏不足,求于胃",李东垣首次提出"治脾以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张景岳补充李东垣思想提出"治五脏以调脾胃",到现代著名医家李德新教授提出"调脾胃... 文章梳理从先秦奠定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到孙思邈倡"五脏不足,求于胃",李东垣首次提出"治脾以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张景岳补充李东垣思想提出"治五脏以调脾胃",到现代著名医家李德新教授提出"调脾胃以安五脏",并应用这一理论治疗疾病。同时从脾胃为五脏之源,脾主四时,脾胃为气机之枢,脾胃化生营卫和滋养五官九窍等方面论述"治脾以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五脏 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浅析“脾胃为脏腑之本” 被引量:28
3
作者 夏梦幻 王庆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856-3858,共3页
《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提出"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不主时""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等思想,无不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时方妙用》云:"脾为五脏之本",《类经》云:"土为万物之本,脾... 《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提出"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不主时""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等思想,无不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时方妙用》云:"脾为五脏之本",《类经》云:"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以上思想无一不根源于《黄帝内经》。因此,反复探究《黄帝内经》对学习并完善后世脾胃理论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黄帝内经》,从脾胃的属性、功能、病理阐释"脾胃为脏腑之本"的理论要义,探讨其实践意义,以期挖掘经典,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脾胃 脏腑之本
原文传递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马天驰 王彩霞 +1 位作者 崔家鹏 于漫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48,共3页
张仲景勤习《黄帝内经》,承其"胃气为本"思想,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在养生治病过程中时刻以顾护脾胃为本。他在六经辨证中极其重视脾胃,脾胃不足,易引发六经病,... 张仲景勤习《黄帝内经》,承其"胃气为本"思想,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在养生治病过程中时刻以顾护脾胃为本。他在六经辨证中极其重视脾胃,脾胃不足,易引发六经病,故养生防病皆应重视脾胃;脾胃气充,可扶正祛邪,使病不得继传,故防治传变重视实脾胃。此外,张仲景在遣方用药、饮食调理、预后调护等方面均体现出固护脾胃的养生与治未病思想,进而丰富充实了"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开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指导后世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脾胃 养生 治未病 脾旺不受邪
原文传递
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 被引量:27
5
作者 李瑞 胡玉萍 +2 位作者 袁德培 曾楚华 王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4-386,393,共4页
《黄帝内经》中有"年长则求之于腑"的观点,意思是年长者应重视脾胃。据此提出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虚精血不充、气血生化乏源、痰浊瘀血内生,应以治病求本、上病下治为治则,补脾健胃、化痰开窍为治法,并... 《黄帝内经》中有"年长则求之于腑"的观点,意思是年长者应重视脾胃。据此提出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虚精血不充、气血生化乏源、痰浊瘀血内生,应以治病求本、上病下治为治则,补脾健胃、化痰开窍为治法,并拟固本健脑方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黄帝内经 脾胃
原文传递
浅谈脾胃病中“脾胃”“脑”相关理论 被引量:26
6
作者 郑嘉怡 潘华峰 +2 位作者 赖新生 何维 卢许恩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91-1693,共3页
中医治病讲究观症与明证,强调宏观、整体观与天人合一。在临床疾病中,脑病或情志病易影响胃肠功能,而胃肠病变易影响脑病的发生发展或引起情志的改变。以脾胃相关症状纳差为例,脑的感知功能减退、脑髓受损、郁证、健忘等皆可致纳差,而... 中医治病讲究观症与明证,强调宏观、整体观与天人合一。在临床疾病中,脑病或情志病易影响胃肠功能,而胃肠病变易影响脑病的发生发展或引起情志的改变。以脾胃相关症状纳差为例,脑的感知功能减退、脑髓受损、郁证、健忘等皆可致纳差,而纳差可致不寐、运动失司、思虑过甚、少神等,此为“脾胃”与“脑”联系的外在表现。故笔者从症状角度分析,浅析脾胃与脑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探寻“脾胃”“脑”相关理论之治疗要点:一经脉,脾胃脑之桥梁也;二脾肾脑相关,膀胱经为使;三调节精微,互滋互养;四调神养胃,安和五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脑肠轴
原文传递
基于调控肠道菌群探讨中药防治脑卒中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艳 宋亚刚 +1 位作者 白明 苗明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8-234,共7页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及多发性硬化等。脑卒中具有高的发病率、...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及多发性硬化等。脑卒中具有高的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肠道菌群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吸收、代谢、血压、血糖、血脂及动脉粥样斑块等因素,进一步影响脑卒中的发病。中医认为脾胃气血流注失度、阴阳盛衰失衡,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化生"风、火、痰、虚、瘀"等病理产物,可致中风的发生。脾胃主腐熟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现代研究的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之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药干预脑卒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否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值得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苷、白藜芦醇等),中药单方(丹参、红景天等)和中药组方(补阳还五汤、脑心通胶囊、补中益气汤等)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缺血性脑卒中 细菌-肠-脑轴 脾胃 中药
原文传递
论《景岳全书》调脾胃养生思想 被引量:25
8
作者 马天驰 王彩霞 于漫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3-1316,共4页
张介宾勤习《内经》,承其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养生原则;十分推崇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李杲"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学术思想、薛己"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认为胃气即为元气,创"养生家必当... 张介宾勤习《内经》,承其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养生原则;十分推崇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李杲"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学术思想、薛己"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认为胃气即为元气,创"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的学术思想,提出"脾胃为养生之本"理论。张介宾根据"五脏互藏"的学术观点,深入挖掘脾胃在五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调脾胃以安五脏"的防病治病思路;根据脾胃虚弱乃病机关键、顾护脾胃能促运化行药力、病后据胃气强弱判断预后的观点,强调脾胃之气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慎饮食、畅情志、适劳役的方法调护脾胃以养生防病,进而丰富了"脾胃为养生之本"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养生 胃气
下载PDF
根据脾脑相关性从脾胃论治情志病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嘉鑫 郭宇 +2 位作者 顾然 王庆国 魏玮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726-729,共4页
魏玮教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深受路老"治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影响。魏玮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脾在志为思,为情志之本,二者常相互为患。故从脾胃论治情志病,具有调节... 魏玮教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深受路老"治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影响。魏玮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脾在志为思,为情志之本,二者常相互为患。故从脾胃论治情志病,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防止病情演变的作用。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脾胃与情志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身心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情志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基于脾胃理论探讨“肠道微生物菌群为后天之本”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文炎 梁凤霞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3062-3064,共3页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脾胃功能 肠道微生物群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病理表现 后天之本 中医理论
下载PDF
《四圣心源》脾升胃降学说探微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栋 常虹 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研究脾胃升降在《四圣心源》生理系统、病理系统的应用规律,归纳黄元御以脾胃升降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方法]从脾胃升降的角度入手,分析黄元御对人体生理系统如人体阴阳观、脏腑观、气机升降观的认识,研究其从脾胃升降角度对人体... [目的]研究脾胃升降在《四圣心源》生理系统、病理系统的应用规律,归纳黄元御以脾胃升降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方法]从脾胃升降的角度入手,分析黄元御对人体生理系统如人体阴阳观、脏腑观、气机升降观的认识,研究其从脾胃升降角度对人体阴阳、精神、气血病理状态的研究,归纳黄氏以脾胃升降为核心的医学理论。[结果]黄元御以脾胃升降学说为核心构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体系,阐释了脾胃升降运动对人体生理状态下阴阳的运动、脏腑的生成、气机的升降等的影响规律,阐发了脾胃升降失调对人体病理状态下阴阳、精神、气血的影响。[结论]脾胃升降学说是《四圣心源》的核心思想,以脾胃升降为核心来构建人体生理病理体系的方法,使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加直观严密而易于把握,并为研究与应用中医理论体系提供了独特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圣心源 脾胃 升降学说 脾升胃降 黄元御 气化
下载PDF
《脾胃论》“心脾相关”理论探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苏洪佳 陈国忠 谢君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2066-2068,共3页
"心脾相关"为李东垣《脾胃论》中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试分别阐述心脾间生理与病理之间的联系,探讨"心之脾胃病"及情志病与脾胃的关系。《脾胃论》中所载的心脾理论创新性强,提出"心之脾胃病"的概念,并通过"阴火"理论对其进行详... "心脾相关"为李东垣《脾胃论》中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试分别阐述心脾间生理与病理之间的联系,探讨"心之脾胃病"及情志病与脾胃的关系。《脾胃论》中所载的心脾理论创新性强,提出"心之脾胃病"的概念,并通过"阴火"理论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心脾相关 心之脾胃病 阴火 情志病
下载PDF
从脾胃气化失司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磊 郭伟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67-1769,共3页
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诸多医家多责之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疗时多从肝肾论治,文章首先探讨了脾胃之间的气化关系与血压的关系,进而从脾胃气化失司的角度入手阐述了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以期拓展高血压病的辨治思路,指导高血压病的... 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诸多医家多责之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疗时多从肝肾论治,文章首先探讨了脾胃之间的气化关系与血压的关系,进而从脾胃气化失司的角度入手阐述了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以期拓展高血压病的辨治思路,指导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气化关系 血压 气化失司 高血压病病机
原文传递
香砂六君子汤结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老年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2
14
作者 沈诤 张军梁 黄春霞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8期1372-1374,共3页
目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在老年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观... 目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在老年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腹痛、反酸、嗳气及上腹烧灼症状消失时间(d)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3.01±0.48)vs.(4.22±0.53);(4.54±0.51)vs.(5.89±0.57);(5.12±0.63)vs.(6.34±0.69);(3.98±0.49)vs.(4.93±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老年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应用香砂六君子汤可获得确切疗效,促进患者症状消除,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弱 质子泵抑制剂 香砂六君子汤
原文传递
艾儒棣从脾胃论治小儿特应性皮炎经验 被引量:21
15
作者 郭静 肖敏 +2 位作者 彭丽 王栩芮 周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534-3536,共3页
艾儒棣教授认为,皮肤病的发病病因中湿邪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在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中,应当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加之现代儿童饮食结构复杂,且饮食不知自节,病因多以脾胃虚为主,再加外邪侵袭,以湿邪为主,故常以... 艾儒棣教授认为,皮肤病的发病病因中湿邪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在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中,应当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加之现代儿童饮食结构复杂,且饮食不知自节,病因多以脾胃虚为主,再加外邪侵袭,以湿邪为主,故常以马齿苋汤和四君子汤合用,共奏健脾除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之效。文章通过对艾儒棣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特应性皮炎的经验介绍,以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特应性皮炎 脾胃 艾儒棣
原文传递
以苦欲补泻法度浅析《小儿药证直诀》治脾胃方药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弓雪峰 张立山 +1 位作者 戴雁彦 罗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28-2430,共3页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补泻方,其中,治脾胃的一组方药尤为典型。文章通过对钱乙脾胃方药作系统剖析,按照《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苦欲补泻法度,参考《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的性味,分析对应方药泻黄散和益黄散的组方思路。张立...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补泻方,其中,治脾胃的一组方药尤为典型。文章通过对钱乙脾胃方药作系统剖析,按照《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苦欲补泻法度,参考《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的性味,分析对应方药泻黄散和益黄散的组方思路。张立山教授将之验于临床,疗效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药证直诀 脾胃 甘苦 苦欲补泻 泻黄散 益黄散
原文传递
从脾胃论治复发性口疮探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白娟 禄保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6期870-873,共4页
口疮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虽小,但如果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会疼痛难忍,直接影响患者进食,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失调因素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主要病因。中医学认为,... 口疮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虽小,但如果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会疼痛难忍,直接影响患者进食,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失调因素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主要病因。中医学认为,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主要原因有感受外邪、入里化热;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伤情志、脾胃受累;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文章从复发性口疮发生的病因病机入手,结合分型论治、案例讨论,阐述从脾胃论治复发性口疮常见的脾胃积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等证型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纠正治疗复发性口疮单纯以清热为主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复发性口疮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从而更好地提高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复发性口疮 脾胃积热 脾胃湿热 脾胃虚弱
下载PDF
基于藏象理论坤土建中疗法的理论构建及其应用探索 被引量:19
18
作者 谢胜 刘园园 +4 位作者 彭柳莹 刘礼剑 蒋中原 廖婷 杨成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5,共3页
中医藏象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而产生的,用于解释各种生命现象的理论模型系统。"以象测藏"是中医学惯用的方法学,作者结合五行制化理论提出了"以象补藏"的观点,并构... 中医藏象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而产生的,用于解释各种生命现象的理论模型系统。"以象测藏"是中医学惯用的方法学,作者结合五行制化理论提出了"以象补藏"的观点,并构建了坤土建中疗法。该疗法针对不同体质状态人群的五行偏颇,选取具有补益中气作用的自然五方之土"以象补藏",可以达到"以土调枢""以土补土"的作用。该疗法经作者多年临床应用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强,临床适应证广,文章重点从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 以象补藏 坤土建中疗法 脾胃 以枢调枢
下载PDF
基于“中虚精变”的男性精液疾病与脾胃关系探讨 被引量:19
19
作者 徐新宇 应志康 +5 位作者 管鹏飞 崔云 蒋富贵 刘嘉豪 沈泽铖 刘庆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3-888,共6页
"中虚精变"是类比《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所提出的理论,中虚指代中焦脾胃之虚衰,精变包含了精子、精浆的变化,整个理论的提出旨在分析男性精液疾病与脾胃间关系,以及从脾论治精液疾病的相关策略。首先,脾胃... "中虚精变"是类比《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所提出的理论,中虚指代中焦脾胃之虚衰,精变包含了精子、精浆的变化,整个理论的提出旨在分析男性精液疾病与脾胃间关系,以及从脾论治精液疾病的相关策略。首先,脾胃经筋联络阴器,构成脾胃与男性生殖器官生理联系的前提,包括脾胃生血,精血互化,血盛精充而能育;脾胃生气,固摄精关,调精关开阖则能控精液藏泄;脾胃斡旋气机,畅达精道,使精液运行有序而不受阻;脾胃运化水液,濡润精室,则精室阴阳和调而生精、藏精、泻精有道。其次,中焦脾胃虚衰原因复杂,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先天不足、药物及手术损伤、应激损伤、久病虚损和湿邪困遏等皆可诱发其虚而引发精液疾病。再次,中虚所致精变,包含精子数量、活力的异常,精液量、色、质的异常,精液排泄的异常,基本涵盖了所有精液疾病的内容。最后,形成虚证健脾兼益肾、实证祛邪兼护脾,虚实夹杂分轻重、疾病混杂抓病机,无证可辨用通补、方药有度不偏颇的论治原则,为从脾论治精液疾病确立了基本框架,并借助于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报道对上述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证,表明"中虚精变"的理论是真实的,是能够作为临床参考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科 精液疾病 中气不足 脾胃 中虚精变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论“滞”伤脾胃 被引量:19
20
作者 白长川 刘淼 +1 位作者 庞立健 吕晓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5-1038,共4页
宗古亘今,脾胃之病当把握其生理之性和病理之变,发病的关键在一"滞"字,可概而言之,基于《内经》《难经》之理论,《伤寒》《金匮》之实践,以及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叶桂滋阴之法,从"滞"入手,辨证治之... 宗古亘今,脾胃之病当把握其生理之性和病理之变,发病的关键在一"滞"字,可概而言之,基于《内经》《难经》之理论,《伤寒》《金匮》之实践,以及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叶桂滋阴之法,从"滞"入手,辨证治之,从运、消、化三法制宜,合治于"滞"伤脾胃所致诸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