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南侧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敏 孙树峻 王雪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4期47-50,共4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7年5月15~1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侧的川西高原南部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是此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7年5月15~1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侧的川西高原南部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是此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高空冷平流入侵是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是强降雨天气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因素,孟加拉湾风暴为这次过程的水汽输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数值预报产品可预报性检验结果表明: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的垂直速度、散度、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对实际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侧 暴雨天气 诊断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其邻近地区FY-2E卫星晴空大气可降水量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闵文彬 李宾 +1 位作者 彭骏 罗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5-631,共7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邻近地区FY-2E卫星大气可降水量(FY-2ETPW)的可靠性,利用2010-2012年探空计算值(RS TPW)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FY-2ETPW除7月偏小外,其余月份都偏大,相对偏差仅有6月和7月在25%以内...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邻近地区FY-2E卫星大气可降水量(FY-2ETPW)的可靠性,利用2010-2012年探空计算值(RS TPW)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FY-2ETPW除7月偏小外,其余月份都偏大,相对偏差仅有6月和7月在25%以内,其余月份都在50%以上,尤其是1月高达780.45%,FY-2ETPW与RS TPW之间为负相关系数,FY-2ETPW在青藏高原地区不可靠;低海拔地区,6月和7月平均FY-2ETPW偏小,其余月份都偏大,5-8月相对偏差不足4%,但1月相对偏差却高达105.84%;低海拔地区4-10月,FY-2E TPW与RS TPW相关系数大于0.5,FY-2ETPW订正模型估计标准误差为6.57mm,个别站点误差较大,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风云2E卫星 大气探空 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其邻近地区
原文传递
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56
3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23-3236,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变薄;(2)沉积层厚度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3)在研究区中下地壳内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有两条主要的壳内低速体,其中一条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南延伸,穿过丽江断裂到达滇中次级块体下方,另一条低速体沿小江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两条低速体在中地壳范围被四川盆地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的高速异常所隔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20世纪初以来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的冰川变化 被引量:46
4
作者 刘时银 上官冬辉 +6 位作者 丁永建 韩海东 张勇 王建 谢昌卫 丁良福 李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3,共9页
采用地形图、航空摄影相片、中巴资源卫星和Landsat TM数字影像, 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区20世纪初以来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该地区冰川对 20 世纪后期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20世纪初期至1980年, 研究区的冰川基本处... 采用地形图、航空摄影相片、中巴资源卫星和Landsat TM数字影像, 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区20世纪初以来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该地区冰川对 20 世纪后期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20世纪初期至1980年, 研究区的冰川基本处于退缩状态, 期间冰川面积减少了13 8%, 储量减少了9 8%, 储量减少量相当于249 2×108 m3水当量, 因冰川萎缩导致其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了一半左右. 1980年以来, 本区气候表现出升温和降水增加, 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 冰川总体呈面积减小的退缩状态, 但有一定数量的冰川处于前进之中, 这可能与不同规模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点和响应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冰川变化 水资源影响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水汽收支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施小英 施晓晖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6,共6页
采用1961—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水汽收支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总体上是一个水汽汇区,平均总收入为39.9×106kg/s。东亚夏季风的建立、推进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 采用1961—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水汽收支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总体上是一个水汽汇区,平均总收入为39.9×106kg/s。东亚夏季风的建立、推进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输入有重要影响,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输出则与夏季我国东部雨带的推进过程密切相关。该区对周边地区的水汽收支有重要影响,是向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转运站"效应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和北方夏季干旱异常的关键因子之一。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北边界夏季水汽收支均具有准两年周期振荡特征,并分别与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具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水汽收支 夏季降水
下载PDF
1980-2005年藏东南然乌湖流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辛晓冬 姚檀栋 +2 位作者 叶庆华 郭柳平 杨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6,共8页
基于1980年地形图和1988年、2001年Landsat数据以及2005年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对藏东南然乌湖流域1980—2005年25 a来冰川和湖泊的面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冰川面积从496.64 km2减少到466.94 km2,冰川萎缩了29.7 km2... 基于1980年地形图和1988年、2001年Landsat数据以及2005年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对藏东南然乌湖流域1980—2005年25 a来冰川和湖泊的面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冰川面积从496.64 km2减少到466.94 km2,冰川萎缩了29.7 km2,萎缩速率为1.19 km2.a-1,萎缩量占冰川总面积的5.98%,冰川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22.42%减小到21.08%.区域冰碛湖泊面积则从1980年29.79 km2增大到2005年33.27 km2,湖泊面积扩大了3.48 km2,增加的速率为0.14km2.a-1,扩大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11.68%,湖泊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1.34%增加到1.5%.其中,冰川面积在1980—1988年萎缩速率为1.73 km2.a-1,1988—2001年为0.82 km2.a-1和2001—2005年为1.3 km2.a-1.而湖泊面积在1980—1988年扩涨速率为0.11 km2.a-1,1988—2001年为0.12 km2.a-1,2001—2005年为0.27 km2.a-1,湖泊逐年加速扩涨.从流域内的气象数据来看,温度升高,是该区域冰川萎缩的根本原因,湖泊加速扩涨主要受到冰川萎缩,冰川融水量加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然乌湖 遥感 冰川变化 湖泊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瑞雷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32
7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1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93-4006,共14页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的相速度分布图像.空间分辨尺度图表明,在台站覆盖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横向分辨率达到50km.2D相速度分布图显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较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受地表沉积层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周期15s相速度图上的低速区或高低速的陡变梯度带附近,充分说明该区的强震活动与中上地壳速度结构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中等周期(如20~3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与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小江断裂、松潘—甘孜块体呈现最显著的低速,可能暗示这两处的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层.较长周期(如40~60s)的相速度分布与上地幔顶部热状态和构造活动(如岩浆作用)有关.滇西南地区表现为大范围的显著低速,可能暗示滇西南地区上地幔顶部物质存在部分熔融.不同构造块体下方的频散曲线,具有不同的相速度特征.腾冲火山下方的频散曲线在10~60s一直为较低的速度,尤其是到40s以后,相速度随周期的变大增速明显放缓,至60s比其他任何块体速度都低,暗示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低速至少来自上地幔顶部(约1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 瑞雷波 相速度 面波层析成像 低速层
下载PDF
稻城冰帽区更新世冰川测年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许刘兵 周尚哲 +2 位作者 崔建新 王杰 David Mickelson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8-534,共7页
通过ESR和14C测年对典型冰碛物进行直接和间接定年,并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和位置,确定稻城冰帽区自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冰川前进,依次与MIS 16、MIS 6、MIS 3中期、MIS 2早期、全球意义上的末次盛冰期(MIS 2)和冰后期对应,冰... 通过ESR和14C测年对典型冰碛物进行直接和间接定年,并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和位置,确定稻城冰帽区自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冰川前进,依次与MIS 16、MIS 6、MIS 3中期、MIS 2早期、全球意义上的末次盛冰期(MIS 2)和冰后期对应,冰川作用规模基本上逐渐减小.最早、规模最大的冰川作用发生在570kaBP前后,意味着本段高原面在570kaBP之前已进入了冰冻圈,且自那时起,该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抬升作用.全新世到来之前,稻城冰帽全部消失了,它是一个随着气候冷暖波动逐渐后退的过程,不是以死冰的方式突然消亡.值得注意的是,末次冰期大间冰阶中期(MIS 3b)的冰川前进规模超过了末次盛冰期(MIS 2),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步性.其不同步的原因可能是:MIS 3中期,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相对较低,但其海陆分布状况能够诱发较强的南亚夏季风,它给以季风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海洋性冰川区带来较多的降水,结合该时段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冰川较大规模前进;末次盛冰期时,气候严寒,但夏季风微弱,降水稀少,冰川平衡线下降程度反而不及MIS 3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城冰帽 ESR测年 青藏高原东南部 最早冰川作用 MIS-3b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浓度分布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罗东霞 张淑娟 杨瑞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45-2755,共11页
2012年8月采集了藏东南色季拉山阴坡和阳坡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其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包括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污染含量.土壤中Σ_(16)PAHs的含量范围为99.3~1 984 ng·g^(-1),平均值为1 017 ng·g^(-1);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 2012年8月采集了藏东南色季拉山阴坡和阳坡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其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包括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污染含量.土壤中Σ_(16)PAHs的含量范围为99.3~1 984 ng·g^(-1),平均值为1 017 ng·g^(-1);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0.37~2.07 ng·g^(-1)(平均值为1.15 ng·g^(-1))和0.70~43.9 ng·g^(-1)(平均值为9.87 ng·g^(-1)),均远高于青藏高原中部及西部土壤中相应污染物的含量,PAHs甚至可高达两个数量级.阳坡α-HCH和DDTs的浓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阴坡HCHs和DDTs的浓度随着海拔降低或无显著变化.阴坡土壤PAHs随海拔无升高或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阳坡土壤PAHs的浓度在低海处呈现较高浓度,可能是存在局部污染源的排放.PAHs的组成以较轻组分(2和3环)为主,平均占总含量的85%以上,说明研究区域的PAHs主要来自大气远距离传输源.PAHs的特征单体比值表明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的低温燃烧是色季拉山PAHs的主要来源,同时阴坡也可能受到石油泄漏的影响.较低的α/γ-HCH比值表明,研究区域的HCHs主要是历史工业品HCHs和林丹共同输入的结果.p,p'-DDE/p,p'-DDT和o,p'-DDT/p,p'-DDT的比值显示,研究区域DDTs主要是由历史工业品DDTs和三氯杀螨醇共同贡献所致.根据研究区域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和藏东南的气象条件可知,研究区域的污染主要受印度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有机氯农药 多环芳烃 土壤 海拔 来源
原文传递
Crustal thicknesses and Poisson's ratios beneath the Chuxiong-Simao Basin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4
10
作者 ZiQi Zhang Yuan Gao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1期69-84,共16页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layers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H-κ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In this study, we use tele...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layers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H-κ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In this study, we use teleseismic waveform data of 475 events from 97 temporary broadband seismometers deployed by ChinArray Phase I to obtain crustal thicknesses and Poisson's ratios within the Chuxiong-Simao Basin and adjacent area, employing an improved method in which the receiver functions are processed through a resonance-removal filter, and the H-κ stacking is time-correc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ranges from 30 to 55 km in the study area, reaching its thickest value in the northwest and thinning toward southwest, southeast and northeast.The apparent variation of crustal thickness around the Red River Fault supports the view of southeastern esca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Relatively thin crustal thickness in the zone between Chuxiong City and the Red River Fault indicates possible uplift of mantle in this area.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i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lower crust thickening.Compar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methods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used in our study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he reverberation effect of sedimentary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s SEDIMENTARY layer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Chuxiong-Simao Basin
下载PDF
剑川-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构造变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沈青强 曹凯 +2 位作者 王国灿 徐亚东 张克信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41,共19页
滇西新生代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分别位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两侧,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内,其沉积过程和构造变形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演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这两个盆地古近纪沉积和构造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及邻... 滇西新生代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分别位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两侧,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内,其沉积过程和构造变形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演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这两个盆地古近纪沉积和构造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分为三期:始新世早期的强烈挤压变形、始新世中晚期的伸展变形、渐新世的走滑变形。始新世早期的挤压变形主要表现为兰坪地区的褶皱–冲断系统、哀牢山-红河断裂的逆冲活动和剑川盆地的宽缓褶皱。沉积方面,古新统勐野井组(E_1m)较为稳定的细粒滨湖相沉积转变为始新统宝相寺组(E_2b)较粗的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河流相沉积,特别是宝相寺组底部发育的一套快速堆积的磨拉石建造,可能是对始新世强烈挤压环境下的沉积响应。始新世中晚期伸展变形体现在盆地的构造环境由早期的挤压环境变为伸展环境和该时期大量富钾岩体和岩脉的侵入,沉积学上,下始新统宝相寺组的河流相转变为中始新统金丝厂组(E_2j)具有快速堆积磨拉石特征的曲流河沉积,极可能是对构造体制变革的沉积响应。渐新世的走滑变形则体现在渐新统的缺失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早期左行走滑。因此,我们认为剑川–兰坪地区在始新世中期和渐新世均发生了显著的运动学转换,这一认识也得到了始新世中期兰坪和剑川盆地物源明显变化的支持。结合青藏高原东南部始新世中晚期岩浆的活动,渐新世大型剪切带(崇山剪切带、高黎贡剪切带)的强烈走滑和保山块体的旋转,我们推测青藏高原东南缘古近纪的构造演化为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挤压、始新世中晚期的伸展、渐新世的转换压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剑川-兰坪盆地 构造变革 古近系-新近系
下载PDF
Gravity pattern in southea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ectonics and large earthquakes 被引量:12
12
作者 Yue Wu Yuan Gao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5期425-434,共10页
There are many active faults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where three large active faults zones,the Longmenshan,Xianshuihe and Anninghe,merge to form a"Y"shape.Strong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a ... There are many active faults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where three large active faults zones,the Longmenshan,Xianshuihe and Anninghe,merge to form a"Y"shape.Strong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a complicated fault distribution accompany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is zone.In this paper,we investigate a multi-scale gravity anomal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we find that the pattern of the gravity fie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ult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t different orders indicates that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has produced a strong eastward push during its northward movement,resulting in a shortening of the crust from west to east and a rapi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Songpan–Garzêand Sichuan–Yunnan blocks have been forced to slip and extrude southward and eastward laterally.The distributions of seven large earthquakes from 1970 to 2018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earthquak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vity anomaly.Comparing the tectonic backgrounds of several earthquakes reveals that the large earthquakes occur usually in the high gravity anomaly gradient zone,which corresponds in general to the boundary zones of the blocks.We infer that large earthquakes occur primarily in high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zones in the upper crust,while low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encompass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uppermost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Bouguer GRAVITY anomaly(BA) wavelet transform(WT)and multiscale analysis(MA) FOCAL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gradient zone
下载PDF
Study of altitudinal lapse rate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river water with seasons on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3
13
作者 YANG XiaoXin XU BaiQing +2 位作者 YANG Wei QU DongMei LIN Ping-N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6期2742-2750,共9页
Seasonal δ 18O variation in water on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studied, showing the consistent variation pattern of δ 18O with altitude indicative of relevan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rocesses. Study sh... Seasonal δ 18O variation in water on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studied, showing the consistent variation pattern of δ 18O with altitude indicative of relevan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rocesses. Study shows a similar variation pattern of fixed-site river water δ 18O with that of the precipitation δ 18O in southeast Tibet. δ 18O in regional rivers in southeast Tibet demonstrates a gradual depletion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hough the rates vary seasonally. The most depleted river 18O occurs during the monsoon period, with the lowest δ 18O/altitude lapse rate. The river 18O during the westerly period is also depleted, together with low δ 18O/altitude lapse rate. The pre-monsoon rivers witness the most enriched 18O with lea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the linear regression, whilst the postmonsoon rivers witness the largest δ 18O/altitude lapse rate. Different coherence of seasonal δ 18O variation with the altitude effect is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moisture supplies. Though sampling numbers vary with seasons, the δ 18O-H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ll reach the 0.05 confidence level, thus witnessing the variation features of δ 18O in seasonal river wat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revealed from the altitudinal lapse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降水量 河水 垂直间隔 线性相关系数 藏东南地区 氧同位素 海拔高度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recent temperate glacier fluctuations in the P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1
14
作者 YANG Wei YAO TanDong +3 位作者 XU BaiQing MA LingLong WANG ZhiHui WAN 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0期2097-2102,共6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recent variation of temperate glaciers on the Tibetan Plateau,although they are of particula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terests in terms of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supply.The study of glacier ... Little is known about recent variation of temperate glaciers on the Tibetan Plateau,although they are of particula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terests in terms of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supply.The study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and terminus variation for six temperate glaciers in the P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shows the facts of the overall negative mass balance and the continued terminus retreat from 2005/2006 to 2007/2008.The mass balances of smaller glaciers were more negative compared to larger glaciers.Referring the trend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the Himalayas and glacier shrinkage in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the mass loss and recession of temperate glacier in this region are expected if the current climate condition contin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冰川波动 流域 冰川物质平衡 特征 喜马拉雅山脉 水资源供应 西藏高原
原文传递
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姜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85-1906,共22页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1)在中下地壳主要存在两个低速体,一个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过红河断裂进入滇缅泰块体;另一个沿着小江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且这两个低速体与主要断裂有很好的关联性.(2)两个中地壳通道流是由于滇中次级块体中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速异常体对来自青藏高原中部东南方向的中下地壳弱物质流的阻挡而形成,并且我们推测东南侧的地壳流很可能是西北侧的主地壳流沿着安宁河断裂流入.绝大多数地震分布于低速通道流的边界区域,说明低速通道流的存在有助于断裂发生剪切运动而诱发地震.(3)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除了中下地壳流模型,沿着主要走滑断裂的刚性块体的挤压滑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形变和动力学演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10 km到Moho面总体呈现高速异常,推测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时期火山作用和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ZH振幅比 地壳结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藏东南树木年轮记载的公元1560年以来的极端干旱事件 被引量:9
16
作者 程雪寒 吕利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3-1101,共9页
青藏高原的极端干旱事件会导致高原内部河流的水文异常,进而对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干旱事件发生的时空规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尚不明确.气象器测资料相对较短是极端干旱事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本文... 青藏高原的极端干旱事件会导致高原内部河流的水文异常,进而对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干旱事件发生的时空规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尚不明确.气象器测资料相对较短是极端干旱事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本文利用西藏昌都地区3个采样点(马秀、热玉和腊久)的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 Kom.)树轮宽度数据,分析了自1560年以来该区域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树轮宽度可指示5~8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Index,简称SPEI),3个采样点树轮年表20世纪共同的极低生长年份(1972年、1984年和1995年)与藏东南地区20世纪的区域干旱事件一致(1954~2006年);在过去447年间(1560~2006年),3个采样点共同的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最频繁的时期为1650~ 1700年间,多达6次/50年,发生最少的时期有1600~1650年、1800~1850年和1950~ 2000年,每50年仅有1次;在20世纪,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低于历史上的平均值.极端干旱发生最频繁的1650~1700年对应于太阳活动较弱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树木年轮 SPEI 极端干旱事件
原文传递
滇藏铁路沿线重要活动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献兵 于皓 +4 位作者 余潇 郭长宝 吴瑞安 王炀 钟宁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94-109,共16页
滇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板块碰撞和构造活跃的地形急变带,沿线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地震烈度强,且地质灾害频繁,其规划施工建设和长期运营面临的地质安全风险问题严峻。滇藏铁路香格里拉—波密段沿线发育了哈巴—玉龙雪山东麓断... 滇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板块碰撞和构造活跃的地形急变带,沿线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地震烈度强,且地质灾害频繁,其规划施工建设和长期运营面临的地质安全风险问题严峻。滇藏铁路香格里拉—波密段沿线发育了哈巴—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中甸—龙蟠断裂带、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带、维西—乔后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巴塘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边坝—洛隆断裂带、嘉黎—察隅断裂带等10余条活动断裂带。受断裂黏滑位错、蠕滑变形和引发强震风险的突出影响,迫切需要厘定区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和活动性。基于前人资料、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本文总结分析了沿线10余条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运动性质、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历史等,以期为滇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铁路 活动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晚第四纪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树轮冰川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雯雯 徐鹏 +1 位作者 朱海峰 梁尔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8-1244,共7页
树轮冰川学是一门研究过去冰川变化的学科,可为评价当前和预测未来冰川变化提供高精度、长时间的冰川变化数据,是树轮年代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从树轮冰川学的基本原理、藏东南地区树轮冰川学方法的发展、小冰期以来冰川进退的树轮测... 树轮冰川学是一门研究过去冰川变化的学科,可为评价当前和预测未来冰川变化提供高精度、长时间的冰川变化数据,是树轮年代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从树轮冰川学的基本原理、藏东南地区树轮冰川学方法的发展、小冰期以来冰川进退的树轮测年结果,以及冰川进退与温度和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树轮冰川学的研究现状.目前,树轮冰川学研究揭示出藏东南地区小冰期的6次冰川进退波动事件.温度对冰川进退起主要作用,降水作用较弱,主要为其提供物质积累.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树轮测年证据的精确度、增加冰川前进和更老冰碛物的测年证据,以及测年证据的空间覆盖度,为揭示该地区小冰期以来冰川进退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温度、降水量的响应关系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进退 树木年轮 树轮冰川学 藏东南 小冰期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晚渐新世退变质过程:来自长英质熔体的记录
19
作者 热孜亚·麦麦提 田云涛 +6 位作者 姚欣博 刘志超 刘一珉 张帅 潘黎黎 张贵洪 张增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79,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中段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东侧,出露新生代混合岩化片麻岩和侵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是该地区构造变形和地壳加厚过程的重要岩石记录。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对两个长英质熔体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锆... 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中段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东侧,出露新生代混合岩化片麻岩和侵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是该地区构造变形和地壳加厚过程的重要岩石记录。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对两个长英质熔体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成分分析。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布在195~23 Ma之间,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来自锆石增生边,集中在25~23 Ma之间,代表了熔体最后的结晶时代。锆石幔部的年龄范围为195~28 Ma,其中新生代年龄数据(54~28 Ma)在谐和图上呈串珠状分布,记录了该地区新生代以来的变质历史。锆石年龄与微量元素成分相关图显示,35~33 Ma以来重稀土及Y元素含量随锆石年龄减小而逐渐升高,指示变质基底发生石榴石分解,反映该区域自渐新世开始转变为减压退变质作用。另外,锆石结晶温度自35~33 Ma以来呈降低趋势,反映该减压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温度的降低。对比哀牢山‒红河断裂带高级变质作用及相关岩石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地区变质历史相似,表明川滇地块南、北两侧的大型边界断裂带在始新世‒晚渐新世均经历了显著的地壳加厚。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始新世‒晚渐新世块体边界薄弱带的构造活化,吸收了印度‒欧亚陆陆碰撞所导致的陆内构造缩短和斜向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鲜水河断裂 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 混合岩 石榴石分解
下载PDF
基于流量监测的西藏东南部然乌湖水量平衡季节变化及其补给过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颖颖 朱立平 +2 位作者 鞠建廷 罗伦 王永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1-1234,共14页
青藏高原分布着亚洲大陆最大的湖泊群,其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遥感数据的湖泊面积变化不足以反映外流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需借助湖泊水量平衡过程分析来进一步研究各补给要素的变化。本文利用2015年4月-11月然乌湖水文气象... 青藏高原分布着亚洲大陆最大的湖泊群,其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遥感数据的湖泊面积变化不足以反映外流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需借助湖泊水量平衡过程分析来进一步研究各补给要素的变化。本文利用2015年4月-11月然乌湖水文气象监测数据,通过建立流量—水位关系,依据连续的水位数据重建了观测期内然乌湖主要径流的水文过程线,并结合SRM模型分析了然乌湖的水量平衡过程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然乌湖入湖水量约为18.49×10~8m^3,其中冰川融水约为10.06×10~8m^3,冰川融水占然乌湖补给的54%以上,湖面降水、湖面蒸发对湖泊水量平衡过程影响微弱。流域降水对湖泊的补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季受西风南支扰动影响,然乌湖地区降水量大,降水是春季然乌湖的主要补给源。夏季和早秋由于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冰川融水是湖泊补给的主控因素。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冰川融水将会在湖泊补给中占据更大比例,并可能使得流域内的冰湖水量增加,产生潜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然乌湖 SRM模型 水量平衡 季节变化 冰川融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