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 被引量:85
1
作者 邵培仁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3-148,共6页
地方既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也是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它不仅对媒介地理学体系的构建、而且对社会建构和文化记忆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象是其理论支撑,影视媒介是地... 地方既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也是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它不仅对媒介地理学体系的构建、而且对社会建构和文化记忆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象是其理论支撑,影视媒介是地方感表达、塑造和构成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介则催生了具有更加多元和广阔视野的"新地方感"。媒介可以通过对地方整体、特殊和具体价值的肯定建构地方性,但仅靠当地少数媒介难以形成影响,必须整合大量媒介共同发力才能使地方性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 地方 地方感 地方性 媒介空间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怀旧 被引量:33
2
作者 戚涛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101,共15页
综合最新成果,怀旧可被定义为具有回避、亲附双重倾向的人群,为应对环境断裂引发的自我连续性危机而衍生出的一种适应性机制。其核心是在象征的时空里建构出理想化的社会纽带,以补偿现实中归属感的缺失,激发积极情感,维护自我连续性。... 综合最新成果,怀旧可被定义为具有回避、亲附双重倾向的人群,为应对环境断裂引发的自我连续性危机而衍生出的一种适应性机制。其核心是在象征的时空里建构出理想化的社会纽带,以补偿现实中归属感的缺失,激发积极情感,维护自我连续性。这一机制实际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构成的图式系统,包括对环境的评判、情感反应、应对策略以及认知建构,包括理想精神家园、社会纽带、怀旧身份与替代价值等。这些要素需彼此协调方能发挥怀旧的补偿功能。上述新成果为怀旧类型学、个性化怀旧主题以及共同体、伦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探讨动漫等相关文化现象,也颇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 归属感 自我连续性 时空 认知 情感
原文传递
简约建筑的人性化——建外SOHO设计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建伟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3,共4页
简约常常伴随着冷酷和非人性化,在配合日本建筑大师山本理显进行建外SOHO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对简约建筑人性化的感悟。建外SOHO从喧闹交通到宁静花园、从繁华商业到自然河景,30°旋转和洁白无暇的个性,外部简约、内在丰富,表面冷酷... 简约常常伴随着冷酷和非人性化,在配合日本建筑大师山本理显进行建外SOHO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对简约建筑人性化的感悟。建外SOHO从喧闹交通到宁静花园、从繁华商业到自然河景,30°旋转和洁白无暇的个性,外部简约、内在丰富,表面冷酷、内心温柔,主张民主建筑个性解放,最终创造出了人性化的简约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SOH0公寓 建筑风格 建筑美学 建筑环境
原文传递
设计光亮——光与空间设计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常志刚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31,共3页
光亮的设计绝不只是设计中的技术问题,而是视觉设计本身。本文阐述以视觉设计结合建筑设计和光环境设计的观念与方法,使 两者不再是两个分离的阶段,而成为同一本体同一过程的两面。
关键词 光亮 亮度空间 设计光亮 视觉设计 光环境
原文传递
何以“具身”——论博物馆中的身体与感官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思怡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120,共6页
"具身"的概念与内涵对博物馆的范式转变颇有启发意义。以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具身认知理论反对身心二元论,走一条平衡的中道,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性... "具身"的概念与内涵对博物馆的范式转变颇有启发意义。以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具身认知理论反对身心二元论,走一条平衡的中道,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性,它们互动地共处于认知系统中。而博物馆要回到身体本身,注重意向、情感、感官、专注力、体验的重要作用;在营造博物馆环境的舒适性、情感性、情境性、体验性与互动性的同时,关注博物馆认知的系统性及内部的平衡与变构。若我们从"具身"的理论溯源出发,通过梳理身体与感官在博物馆中的塑造与延伸,那么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许会被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身体现象学 具身认知 多感官 空间感
原文传递
摄像反馈教学法在田径技术课上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双成 罗跃兵 +2 位作者 连佑群 王志强 洪元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3-64,共2页
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研究、探索的课题。先拍摄学生练习时的技术动作 ,再通过电视录像当场放给练习者看 ,由他们自己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动作规范 ,从对比中发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 ,在下一轮练习中加以... 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研究、探索的课题。先拍摄学生练习时的技术动作 ,再通过电视录像当场放给练习者看 ,由他们自己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动作规范 ,从对比中发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 ,在下一轮练习中加以纠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缩短教学时数 ,使技术动作更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径 摄像 反馈 时空感 运动技术
下载PDF
空间转向中的场所感: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研究新视角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瑞军 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3,共9页
随着学习理念的快速更新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空间变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过度追求速度与规模,会造成校园学习空间均质化现象,致使学生产生场所感不强、学习投入度低等问题。场所感作为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场所... 随着学习理念的快速更新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空间变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过度追求速度与规模,会造成校园学习空间均质化现象,致使学生产生场所感不强、学习投入度低等问题。场所感作为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场所的情感依恋、身份认同和功能依赖,可以为解决当前学习空间中存在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对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意义在于,厘清了教育领域的场所感研究现状及学科关系、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阐明了场所感的生成机理,即场所感的生成是一个由人、场所、过程所组成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动态过程,对这些因素施加控制就可以促进或限制场所感的生成与发展。对学习空间中场所感技术促进策略的阐述反映出技术可以从场所依恋、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三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场所感。依据场所感的生成机理来设计具体的促进策略在于:利用体验增强类技术和场所定位类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空间场所感。场所感理论为学习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框架,对完善校园学习空间重构和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感 学习空间 空间转向 场所感技术促进 5G技术
下载PDF
地方感的塑造与乡村治理:潮汕宗祠案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1 位作者 赖秋萍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2-743,共12页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其蕴含的地方文化、宣传展演和节庆活动等构建乡村地域的情感依恋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此外,潮汕宗祠通过建筑的形式扎根于地方,并作为乡村地域的异质性空间重构着乡村的地方性,并赋予乡村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塑造乡村主体的共同价值和情感认同。诚然,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是通过多主体的共同缔造来实现的,以历史文化、个体记忆和物质资本等塑造自身的地方、民族的地方和跨界的地方。研究基于地方感和乡村治理的视角,强调物质文化载体的社会建构作用,探索乡村文化空间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在实证层面回应了文化治理的积极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文章通过对潮汕宗祠地方性和根植性的讨论,旨在为乡村文化空间的营造、文化自信的建立和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乡村治理 地方意义 文化空间 潮汕宗祠
下载PDF
“地方感”与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表达 被引量:10
9
作者 裴萱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空间美学 地方栖居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虚拟景观
下载PDF
神经元网络在软测量应用中的工程技巧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伟平 胡红页 陈清海 《石油化工自动化》 CAS 1998年第5期23-25,共3页
目前神经元网络在软测量的应用已相当多,在应用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并对其逐一进行了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将直接影响软测量的性能。
关键词 神经元网络 软测量 炼油过程 质量指标
下载PDF
打籽绣技艺研究及现代创新设计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敏婕 李欣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1-66,共6页
打籽绣在刺绣史上根底深厚,但相关资料的记录比较稀缺,而对其针法的应用研究也是屈指可数。打籽绣的针法有别于其他刺绣以线代面的构成方式,突出的特点是由点成面。当下刺绣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及人们审美的差异性,打籽绣单一的空心圆形的... 打籽绣在刺绣史上根底深厚,但相关资料的记录比较稀缺,而对其针法的应用研究也是屈指可数。打籽绣的针法有别于其他刺绣以线代面的构成方式,突出的特点是由点成面。当下刺绣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及人们审美的差异性,打籽绣单一的空心圆形的视觉形态必将面临发展的瓶颈。文章在定性分析打籽绣技艺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从现代意识思维出发,将打籽绣技艺与不同地域、领域,以及维度进行融合。研究表明:通过对打籽绣的现代创新设计,使得绣制工艺更为多样化、简单化,开拓了其在新时代融合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法 拉尾打籽绣 空间感 分解 融合
下载PDF
基于方向感的地铁站地下空间可识别设计 被引量:6
12
作者 戴帅 孙国萍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4-16,21,共4页
分析了地铁站的地下空间特点,从方向感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阐述了作为汇集大量人流的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地铁站地下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方向感 地下空间 可识别设计
下载PDF
地方感何以可能--兼评段义孚《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一书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健 李子卿 +1 位作者 孙慧 杨子 《民族学刊》 2016年第5期15-20,101-102,共8页
段义孚将经验界定为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进而聚焦于感觉,以感觉来联结空间和地方。我们认为,段的研究奠基于一套基本理念之上:人们通过身体(body)形成空间感,通过心性(mind)形成地方感,从空间感到地方感,空间与地方被感觉联结成为一个... 段义孚将经验界定为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进而聚焦于感觉,以感觉来联结空间和地方。我们认为,段的研究奠基于一套基本理念之上:人们通过身体(body)形成空间感,通过心性(mind)形成地方感,从空间感到地方感,空间与地方被感觉联结成为一个连续体。当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同样面临如何处理空间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跨越地理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藩篱,段的研究对历史人类学和感觉人类学来说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空间 地方 地方感
下载PDF
空间精神性的创造——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说起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6期59-63,共5页
有些建筑总会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就像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整个建筑群如同雅典卫城一样踞于西向临海的悬崖之上,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空间是位于两组对称的研究塔楼之间的中庭广场。这个空间因其宁静旷远... 有些建筑总会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就像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整个建筑群如同雅典卫城一样踞于西向临海的悬崖之上,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空间是位于两组对称的研究塔楼之间的中庭广场。这个空间因其宁静旷远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某种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东西蕴含其中,使得一处空间场景具有了超越物质的精神性。这处没有任何装饰的广场如何创造出空间的精神性,成为本文分析的缘起。本文从一处空间的深入解读,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探索创造空间精神性的方法。中心对称的空间仪式感、空间引导的指向性、对生活现实的屏蔽以及朝向天空的立面成为具有相似构成的空间赋予精神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中庭广场 空间精神性 仪式感 中心对称 空间指向性 朝向天空的立面
下载PDF
我国马术运动员速度感测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欣 王斌 +1 位作者 马红宇 于立贤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7-309,共3页
通过对马术运动员速度感进行测评,为我国马术运动员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马术运动员心理诊断系统》对28名运动员(其中包括6名国家队队员)进行了4种实验条件下的速度感测试,并对其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小球在... 通过对马术运动员速度感进行测评,为我国马术运动员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马术运动员心理诊断系统》对28名运动员(其中包括6名国家队队员)进行了4种实验条件下的速度感测试,并对其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小球在变速运动条件下运动员速度感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匀速运动条件下的准确性;在设置距离相同时,实验小球匀速运动使速度感准确性高于变速运动时,短距离速度感准确性高于长距离时的准确性;国家队队员速度感的准确性显著高于一般队员;实验小球无论在何种空间倾斜角度运动时,都会影响速度感的准确性,但是不同倾斜角度之间差异显著;马术运动员速度感准确性受其运动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术运动员 速度感 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 准确性
下载PDF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校园景观研究及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良 罗寒跃 姜斌 《风景园林》 2018年第7期42-46,共5页
随着大学校园犯罪行为的频发,如何通过大学校园功能、空间和景观的规划及设计提升校园安全感已经成为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过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证明,此类规划设计能通过影响使用者对大学校园的感知,起到提升校园安全感及抑制犯罪和... 随着大学校园犯罪行为的频发,如何通过大学校园功能、空间和景观的规划及设计提升校园安全感已经成为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过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证明,此类规划设计能通过影响使用者对大学校园的感知,起到提升校园安全感及抑制犯罪和不良行为的作用。基于安全感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对安全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继而提出从校园区位规划、空间规划设计、植物景观设计、针对女性低安全感的规划设计和安全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提升安全感的规划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学校园 安全感 功能 空间 景观
下载PDF
论排球运动技能形成中的感知觉及其培养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宁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72,共2页
借鉴运动技能形成理论 ,结合自身多年教学与训练的实践经验 ,对现代排球技术教学训练中倍受同行们关注的视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专门化知觉的培养与发展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排球运动技能 视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专业化知觉 培养方法
下载PDF
基于历史情境的空间设计和活化——以嘉兴南湖湖滨区域改造提升工程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仲坤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50-53,共4页
南湖是嘉兴最著名的文化地标,其东岸湖滨是城市与南湖结合最紧密的界面。除了一览无余的红船和烟雨楼,还有老码头、绢纺厂、南湖中学等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存。湖滨的空间设计既需要承载现代时尚的休闲功能,又要与建筑遗存相融合... 南湖是嘉兴最著名的文化地标,其东岸湖滨是城市与南湖结合最紧密的界面。除了一览无余的红船和烟雨楼,还有老码头、绢纺厂、南湖中学等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存。湖滨的空间设计既需要承载现代时尚的休闲功能,又要与建筑遗存相融合,体现场地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通过追溯历史背景、再现历史情境和演绎传统空间等手法,结合现有遗存营造街巷、庭院、水口等不同空间类型,并辅以合理的休闲使用功能,既让历史真实可感,也赋予场地现代活力和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场所感 历史情境 休闲功能 空间塑造 文化传达
下载PDF
并行磁共振成像的若干主要算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智魁 胡广书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1-85,共5页
近几年,在快速磁共振成像领域,并行磁共振成像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它是利用多个射频线圈同时接收感应信号,从而减少了梯度磁场的编码次数,大大加快成像速度。尽管所有这些技术在本质上都是求解同样的线性成像方程,但是,对这个... 近几年,在快速磁共振成像领域,并行磁共振成像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它是利用多个射频线圈同时接收感应信号,从而减少了梯度磁场的编码次数,大大加快成像速度。尽管所有这些技术在本质上都是求解同样的线性成像方程,但是,对这个逆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并行成像方法。基于并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业已提出的SMASH、SENSE、SPACE-RIP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磁共振成像 空间谐波同步获取 灵敏度编码 space-RIP
原文传递
论空间感与译者的“内视力”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07-109,共3页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用语言创造出作品的艺术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具有空间感,充分发挥自己的“内视力”即审美想象力,才能准确把握原作所蕴含的艺术空间,并用译语将其忠实地再现出来。
关键词 空间感 艺术空间 内视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