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海面风场资料在台湾海峡的比较和评估 被引量:46
1
作者 旷芳芳 张友权 +1 位作者 张俊鹏 贾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3,共10页
本文对3种海面风场资料(CCMP、NCEP、ERA)在台湾海峡风场的平面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相互比较,并应用2011年浮标观测的风速和风向资料分别对3种风场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及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3种资料风场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和年... 本文对3种海面风场资料(CCMP、NCEP、ERA)在台湾海峡风场的平面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相互比较,并应用2011年浮标观测的风速和风向资料分别对3种风场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及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3种资料风场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季NCEP资料在海峡中部和南部的风速相对CCMP和ERA资料较大;(2)CCMP资料的风速偏差、风速均方根误差和风向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2m/s、1.67m/s和31°,NCEP分别为0.15m/s、1.64m/s和31°,ERA分别为-1.36m/s、2.4m/s和33°;NCEP资料的风速整体略偏大、CCMP略偏小、ERA偏小明显,CCMP和NCEP资料比ERA资料更接近观测;(3)在西南季风影响期以及风速较小时(风速不大于10m/s)CCMP资料的风速可信度较高、NCEP资料的风速偏大;在东北季风影响期以及风速较大时(大于10m/s)NCEP资料的风速可信度较高、CCMP资料的风速偏小;(4)3种资料的风向误差接近,均在低风速时(风速小于5m/s)误差较大。本文的结论可以为台湾海峡的海洋和大气科学研究选择合适的海面风场资料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面风场 评估 NCEP CCMP ERA
下载PDF
2008年冬季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的检验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剑桥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8-164,共7页
采用布放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2个浮标对2008年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QuikSCAT卫星遥感观测的风场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93,平均偏差为-0.03 m/s,均方根误差为1.10 m/s,平均绝对误差为1.54 m/s... 采用布放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2个浮标对2008年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QuikSCAT卫星遥感观测的风场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93,平均偏差为-0.03 m/s,均方根误差为1.10 m/s,平均绝对误差为1.54 m/s;风向平均偏差为-9.53°,均方根误差为22.83°,平均绝对误差为33.84.°这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冬季风观测中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本文利用2008年冬季QuikSCAT卫星遥感的平均风速场,分析了在"狭管效应"影响下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风速特征.结果显示其平均风速具有3个基本特征:(1)台湾海峡中部存在着明显高于附近其他海域的高风速区,平均风速高出1~4m/s,风速高值区更贴近海峡东岸.(2)台湾海峡南部平均风速大于北部.(3)台湾岛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风速低值区.结合对2009年2月15~18日一次冷空气大风过程的分析发现,风速越大台湾海峡"狭管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海面风 QuikSCAT卫星遥感风速 浮标 检验 狭管效应 台湾海峡
下载PDF
GNSS-R海洋遥感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符养 周兆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对利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NSS)的海洋反射信号(GNSS-R)反演海面要素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在归纳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和阐述了利用GNSS-R反演海洋要素的理论模型、方法以及反演流程,特别对GNSS-R的信号特征以及功率波形进... 对利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NSS)的海洋反射信号(GNSS-R)反演海面要素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在归纳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和阐述了利用GNSS-R反演海洋要素的理论模型、方法以及反演流程,特别对GNSS-R的信号特征以及功率波形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公式推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R 散射模型 海面风场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预报方法综述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敏 王辉 金啟华 《海洋预报》 2009年第3期114-120,共7页
海上大风是一种灾害性海洋天气现象,能够准确、及时的预报海上大风对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近海风场的预报方法有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值模式预报和统计动力(数值产品的释用)预报等。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预报方法... 海上大风是一种灾害性海洋天气现象,能够准确、及时的预报海上大风对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近海风场的预报方法有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值模式预报和统计动力(数值产品的释用)预报等。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预报方法进行汇总与分析,为预报员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面风场 预报方法
下载PDF
ECMWF细网格10m风场产品在南海海域的预报检验 被引量:19
5
作者 吴俞 冯文 +1 位作者 李勋 许向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4-212,共9页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ECMWF(简称EC)细网格10m风场产品在南海海域的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EC对原油码头、七洲列岛、永兴岛、永暑礁4个海岛站的风速预报总体上比实况略偏大,其中对七洲列岛和永暑礁的风速预报不仅系统性偏差最小,接...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ECMWF(简称EC)细网格10m风场产品在南海海域的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EC对原油码头、七洲列岛、永兴岛、永暑礁4个海岛站的风速预报总体上比实况略偏大,其中对七洲列岛和永暑礁的风速预报不仅系统性偏差最小,接近0m/s,且预报与实况的相关性最好;在不同风速下EC预报的风向偏差多数集中分布在±45°之间,风速越小,风向预报偏差样本的离散度越大;EC对东南风向、偏东风向和西南风向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均较小,而对偏北风向和西北风向的预报效果较差.2对比EC 10m风速预报场和分析场在不同季节的偏差发现:春、秋、冬季风速预报平均偏差大值中心分布有一定相似性,均位于南海北部靠近华南沿海一带和南海东南部靠近菲律宾群岛以西海面,但均方根误差和方差的分布有所差异;EC对夏季南海海域的风速预报除了24h预报较稳定外,预报时效越长,均方根误差和方差迅速增大,模式预报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 南海 10m风场 数值检验
下载PDF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反演海面风场方法综述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雷 石汉青 +2 位作者 龙智勇 杜华栋 张子杨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3-720,共8页
合成孔径雷达作为微波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对海面成像的能力,能实现多波段、多极化、多视角的观测海面,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实时动态海面信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别以风向和... 合成孔径雷达作为微波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对海面成像的能力,能实现多波段、多极化、多视角的观测海面,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实时动态海面信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别以风向和风速反演为主线,对国内外海面风场反演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风场反演算法 海面风场
下载PDF
中国海海面风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喜喜 侯一筠 齐鹏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3-528,共6页
对1992年12月至2005年11月连续13年中国海海区(2°N~39°N,105°E~130°E)ERS-1、ERS-2和QuikSCAT散射计海面风场资料进行插值平均处理,获得了156个月长序列月平均海面风距平资料集,对该资料集进行矢量经验正交函数... 对1992年12月至2005年11月连续13年中国海海区(2°N~39°N,105°E~130°E)ERS-1、ERS-2和QuikSCAT散射计海面风场资料进行插值平均处理,获得了156个月长序列月平均海面风距平资料集,对该资料集进行矢量经验正交函数(Vector EOF)分解,获得了中国海海面距平风场的两个主要经验模态。其距平风场第一模态(VEOF-1)解释了总偏差的72.31%,表现为冬-夏振荡型,反映了中国海海面风场的季风特征;第二模态(VEOF-2)解释了总偏差的10.05%,表现为春-秋振荡型,反映了冬季风与夏季风之间的转换过渡时期的风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计 海面风 经验正交函数(EOF)
下载PDF
基于哨兵2号卫星遥感影像的2018年苏北浅滩漂浮绿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袁超 张靖宇 +4 位作者 肖洁 傅明珠 张学雷 崔廷伟 王宗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0,共9页
黄海浒苔绿潮自2007年以来连年暴发,但对漂浮绿藻在其源地—苏北浅滩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过程仍缺乏精细刻画。本文主要采用哨兵2号卫星遥感影像,对2018年苏北浅滩的漂浮绿藻信息进行提取,结合地形、微波+红外融合海表温度和CCMP海面风... 黄海浒苔绿潮自2007年以来连年暴发,但对漂浮绿藻在其源地—苏北浅滩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过程仍缺乏精细刻画。本文主要采用哨兵2号卫星遥感影像,对2018年苏北浅滩的漂浮绿藻信息进行提取,结合地形、微波+红外融合海表温度和CCMP海面风场数据,分析了影响漂浮绿藻时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漂浮绿藻于5月23日在苏北浅滩南部首次通过遥感影像被探测到,在6月逐渐向北发展扩大,在7月中旬消失。漂浮绿藻最早可追溯至浅滩中心紫菜养殖筏架区边缘,而后沿潮沟形成宽度为10~200 m、断续绵延数十千米的条带。在黄海绿潮发展过程中,浅滩持续向北及外海输送漂浮绿藻。在浅滩以北,漂浮绿藻的分布和漂移与海面风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绿潮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绿潮 苏北浅滩 哨兵2号 海表温度 风向
下载PDF
黄渤海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特征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娜 王霄鹏 +1 位作者 李咏沙 姚凤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7101-7107,共7页
基于2003—2017年黄渤海海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遥感数据,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 基于2003—2017年黄渤海海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遥感数据,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的典型分布模式,分析Chl-a变化趋势,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研究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渤海Chl-a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7月份浓度最低,为2.41 mg/m^3,4月份浓度最高,为3.43 mg/m^3;Chl-a呈现从近海岸海域向深水海盆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将SOM模型提取的典型模式分为清澈、低浓度、中浓度和高浓度模式,这些模式有效地阐明了2003—2017年黄渤海Chl-a在时间上存在春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趋势,Chl-a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及近海岸;利用GAM模型发现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风速与Chl-a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SST、风速对Chl-a变化的解释率为39.3%,SST对Chl-a变化的影响比风速更大;人类活动的增加对黄渤海Chl-a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 广义加性模型(GAM) 海表温度 海表风场 黄渤海
下载PDF
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海面风场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龙 于华明 +2 位作者 王朋 常小军 王树乐 《海洋预报》 2010年第2期30-37,共8页
本文基于美国Remote Sensing Systems公司提供的QuickScat海面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两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以此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湾以东、以南洋面海面风... 本文基于美国Remote Sensing Systems公司提供的QuickScat海面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两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以此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湾以东、以南洋面海面风场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季节变化是东中国海海表面风速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变化占总变化方差的70.9%,黑潮的季节变化,通过海气交换影响其流经海域局地风场;(2)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海表面风速变化与太平洋年际变化以及热带风暴爆发有关,东中国海海表面风速年际变化显著的周期为1.5年和3.1年;(3)东中国海海域近年来整体上海表风速处于增大的趋势中,风速增大最大的区域出现在台湾东侧海域黑潮流经区域,最大增速在0.025 m/s/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面风场 EOF 东中国海
下载PDF
洋面风场的QuikSCAT/SeaWinds遥感探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晓京 陈云浩 +2 位作者 郑新江 咸迪 李小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5,共9页
QuikSCAT卫星是监测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重要卫星之一,它已经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业务卫星,所得数据对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介绍了QuikSCAT卫星的有关背景情况,星载SeaWinds散射测风计观测洋面风的原理和基本算法,说明... QuikSCAT卫星是监测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重要卫星之一,它已经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业务卫星,所得数据对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介绍了QuikSCAT卫星的有关背景情况,星载SeaWinds散射测风计观测洋面风的原理和基本算法,说明了利用该资料在热带气旋中心定位及移向预报以及2003年淮河流域暴雨成因分析方面做了尝试性工作。最后,对该数据资料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面风 热带气旋 暴雨
下载PDF
基于CCMP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的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詹思玙 齐琳琳 卢伟 《海洋预报》 2017年第2期10-20,共11页
利用由美国宇航局物理海洋学数据分布存档中心发布的2007—2011年CCMP风场资料,针对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季、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夏季盛行西南风,风向多变,风速最低;冬季... 利用由美国宇航局物理海洋学数据分布存档中心发布的2007—2011年CCMP风场资料,针对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季、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夏季盛行西南风,风向多变,风速最低;冬季盛行东北风,风速偏高。大风频发区域位于南海海域、台湾海峡和日本岛以东,且冬季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此外,还利用获取到的2014年8月海面自动观测站和9月海上探空资料对相应月份的风场特征进行细化分析,表明8月洋区盛行西南风,而9月西南风逐渐消退,风速减小,变化特征与相应月份CCMP的海面风分析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海面风场 变化特征 观测印证
下载PDF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海洋风场波浪场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晓峰 张彪 杨晓峰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443,共19页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宽刈幅观测海洋表面,是获取海面风场和波浪场信息的重要微波传感器。该文综述了多极化SAR海面风场遥感原理、地球物理模式函数,以及潜在应用(海气边界层现象、海上风能资源开...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宽刈幅观测海洋表面,是获取海面风场和波浪场信息的重要微波传感器。该文综述了多极化SAR海面风场遥感原理、地球物理模式函数,以及潜在应用(海气边界层现象、海上风能资源开发、台风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总结了传统星载SAR、新型干涉和极化SAR海浪遥感方法和技术。随着雷达卫星编队飞行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海洋卫星组网将成为全球海洋和极地观测新趋势,合成孔径雷达海面风场和波浪场定量遥感将从科学研究向业务化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海面风场 海浪
下载PDF
中国近海ASCAT和ERA-Interim风场资料的评估 被引量:13
14
作者 柳婧 宋晓姜 王彰贵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中国近海23个浮标对2015年一整年的ASCAT轨道风场和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进行质量评估,并对比了ERA-Interim和CFSV2两种再分析风场资料在中国近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ASCAT在中国近海与浮标风速的一致性优于ERA-Interim,而二者与... 利用中国近海23个浮标对2015年一整年的ASCAT轨道风场和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进行质量评估,并对比了ERA-Interim和CFSV2两种再分析风场资料在中国近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ASCAT在中国近海与浮标风速的一致性优于ERA-Interim,而二者与浮标风向的一致性则相差不大。同时,对比CFSV2与ERA-Interim的误差统计结果发现,CFSV2的风速误差较ERAInterim略小,风向误差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面风场 浮标 ASCAT风场 检验与评估
下载PDF
A survey on pollen dispersa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its paleoclimatological significance as a proxy for variation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被引量:13
15
作者 DAI Lu WENG Cheng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249-258,共10页
Pollen grains deposited in marine sediments are transported from land to sea by wind or surface water flows.We analyzed pollen collected from the air and seawater from the coast of the Yellow Sea near China and into t... Pollen grains deposited in marine sediments are transported from land to sea by wind or surface water flows.We analyzed pollen collected from the air and seawater from the coast of the Yellow Sea near China and into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between December 2008 and January 2009 during the cruise "KX08-973".Results showed that abundant pollen grains of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were probably transported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the East Philippine Sea and the equatorial regions of the Pacific Ocean by the winter monsoon.Some pollen may have even traveled over 2000 km from the East Asia continent to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However,a gradual decline of temperate components and an increase in tropical components was observed towards the tropical regions.Fern spores were rare in the air samples,but much more abundant in seawater samples,even though they were collected in nearly the same areas,which indicates that most fern spores were carried to the ocean by flowing water.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winter monsoon may be the major pollen carrier and transporter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Pacific Ocean pollen and spores winter monsoon sea surface wind field HYSPLIT model
原文传递
南海海表温度的低频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娟 左军成 +2 位作者 李艳芳 张蓓 陈嫣红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82,共8页
利用1950—2010年HadISST1海表温度分析了1950—2010年南海海表温度的季节、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并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表面风和EI NioModoki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存在显... 利用1950—2010年HadISST1海表温度分析了1950—2010年南海海表温度的季节、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并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表面风和EI NioModoki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75年左右发生1次由低到高的跃变;1950—2010年间南海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0.014℃/a,61a共升高0.84℃.南海海表温度异常场分别存在着全海域同位相振荡和东南—西北向反位相振荡2个主要模态,前者是主要模态,以年际振荡为主,而后者则是次要模态,以季节振荡为主.南海海表温度在秋、冬、春季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低的特征,夏季在越南沿岸有一冷中心,受季风影响显著,其分布季节变化明显,冬、夏季表面风场的季节转换会影响南海海表温度季节性区域特征.EI NioModoki事件发生时,西太平洋的偏冷水通过巴拉望海峡传到南海,同时大气环流也发生了异常,从而导致南海海表温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表温度 EINio Modoki 表面风
下载PDF
散射计风场的三维变分对海雾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宇迪 任景鹏 周鑫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2-481,共10页
为了评估同化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对海雾模拟的影响,对发生在2006年4月3—5日的海雾过程,首先通过3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海雾模拟的影响,发现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更适合海雾过程的模拟。然后对2006年4月3—5日平... 为了评估同化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对海雾模拟的影响,对发生在2006年4月3—5日的海雾过程,首先通过3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海雾模拟的影响,发现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更适合海雾过程的模拟。然后对2006年4月3—5日平流雾过程和2005年6月23—24日辐射雾过程利用WRF-3DVAR系统将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同化到模式中,并以未同化和同化了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的数据为初始场,应用WRF模式进行模拟预报,同时对模拟预报得到的结果与实况(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能够改善低层其他要素场,对海雾预报有明显的正效应,但对高层的影响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三维变分同化 海面风场 QuikSCAT资料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诗琪 李英 陈联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6-674,共9页
使用NOAA海表温度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和JTWC台风最佳路径数据,对1984—2013年3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区域(100°E^180°,0~60°N)内热带气旋(TC)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风垂直切变(VWS)、海表温度(SST)、最大风速半径(RMW... 使用NOAA海表温度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和JTWC台风最佳路径数据,对1984—2013年3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区域(100°E^180°,0~60°N)内热带气旋(TC)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风垂直切变(VWS)、海表温度(SST)、最大风速半径(RMW)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尤其关注TC强度突变。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内,TC样本中35.2%强度稳定,52.8%强度变化缓慢,仅12.0%强度突变,约92.7%的迅速加强TC样本发生在其台风及以上强度等级;(2)2000年以来,TC强度稳定样本减少,强度迅速变化样本增多。5月和9—10月是TC强度突变的高频期;(3)超过12 m/s的环境VWS下TC迅速加强较少,且只有台风及以上强度TC才能在大于12 m/s的VWS下迅速加强;(4)TC加强和迅速加强主要在28.5~30.0℃的SST洋面上发生,在较低SST下仍迅速加强的TC强度等级较高;(5)TC样本的RMW多小于100 km,其中强度突变TC RMW峰值区在20~40 km;(6)加强TC的RMW的24 h变化一般减小,减弱TC的RMW则增大;其中强度突变TC尤其明显,超强台风发生迅速加强时,RMW减小的比率达84.6%,但仍有15.4%比率的RMW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强度变化 海表温度 风垂直切变 最大风速半径
下载PDF
The first Sentinel-1 SAR image of a typhoon 被引量:11
19
作者 LI Xiaof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2,共2页
In this note, we present the first Sentinel-1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yphoon image acquired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n October 4, 2014. The eye shape and sea surface wind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Ph... In this note, we present the first Sentinel-1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yphoon image acquired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n October 4, 2014. The eye shape and sea surface wind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Phanfone are clearly shown in the high-quality SAR image. SAR winds retrieval procedure was given but the actual wind estimates will only be available after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releases the official calibration coefficients in order to accurately derive the SAR-measured normalized radar cross sec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advantage of Sentinel- 1 SAR with regards to imaging fine scale typhoon patterns on the sea surface beneath storm clouds. This paper also advocates the use of Sentinel-1 SAR data that is made freely and openly available worldwide for the first time in civilian SAR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Sentinel-1 MODIS TYPHOON sea surface wind
下载PDF
利用全极化微波辐射计资料反演台风境内海面风场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蕊 史顺文 +1 位作者 严卫 陆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38-751,共14页
作为一种新兴的被动遥感技术,全极化微波辐射计不仅可以提供海面风速产品,还可以提供海面风向产品.以往利用全极化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进行海面风场反演仅在晴空条件下进行,本文通过对观测亮温结合台风区域海面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被动遥感技术,全极化微波辐射计不仅可以提供海面风速产品,还可以提供海面风向产品.以往利用全极化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进行海面风场反演仅在晴空条件下进行,本文通过对观测亮温结合台风区域海面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验证了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具有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海面风场观测的能力.基于敏感性分析实验,确定使用6.8GHz和10.7GHz等低频通道组合可进行台风区域内海面风场反演.其中,海面风速反演使用基于统计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同时对海面温度、大气水汽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及降水强度等物理量进行反演计算,为海面风向反演做准备.海面风向反演使用物理统计法进行,借鉴散射计风向反演使用的最大似然估计法.通过在全极化辐射传输前向模型中加入降水对大气透过率的影响、设计第三和第四Stokes通道亮温环境影响修正函数,在实现台风区域内海面风向反演的同时减小了反演误差.通过对"云娜"台风境内海面风场进行数值计算,验证了本文反演算法的可行性,并对反演误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将2004年各台风过程的海面风场反演结果与散射计风场产品进行对比,海面风速和海面风向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4m·s-1和1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极化微波辐射计 台风 海面风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