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 被引量:34
1
作者 颉耀文 陈发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2年第2期22-26,共5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最宏观的表现 ,为分析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提供了切入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占全球陆地表面 4 0 %以上的干旱区 ,由...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最宏观的表现 ,为分析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提供了切入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占全球陆地表面 4 0 %以上的干旱区 ,由于其具有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对环境变化敏感、变化过程快、幅度大、景观差异明显等特点 ,是全球变化特别是LUCC研究的重要场所。文章在介绍LUCC概念的基础上 ,综述了全球环境变化与LUCC的关系。依据干旱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 ,分析了干旱区LUCC的特点 ,阐述了干旱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概括了干旱区LUCC研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环境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遥感技术 干旱区
下载PDF
黑土典型区土壤有机质遥感反演 被引量:56
2
作者 刘焕军 赵春江 +2 位作者 王纪华 黄文江 张新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1-215,共5页
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时空变异规律研究对于土壤肥力评价、土壤碳库估算、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差异、高光谱卫星影像较少等因素制约了区域尺度的SOM含量遥感反演方法研究的开展。该文以黑龙江... 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时空变异规律研究对于土壤肥力评价、土壤碳库估算、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差异、高光谱卫星影像较少等因素制约了区域尺度的SOM含量遥感反演方法研究的开展。该文以黑龙江省黑土带典型区为例,采集区域土壤样本,获取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反射率的定量关系,建立区域SOM遥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黑土区SOM含量高,一般大于2%,决定了有机质对土壤反射光谱特性的主要作用,而且该区SOM空间变异性显著,且耕作方式、气候等因素决定了裸土时间长,因而该区适于SOM含量遥感反演;有机质与TM各波段反射率均显著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在第3波段(0.63~0.69μm),为-0.710,其次为4波段(0.76~0.90μm),与实验室基于高光谱反射率数据分析的结果一致;基于TM影像2、3、4波段的SOM指数模型最优,预测精度高、稳定性好,可以用于揭示黑土典型区SOM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研究将为改进土壤理化参数遥感反演、土地质量评价、土壤碳库估算等工作方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反演 土壤 有机质 LANDSAT TM 区域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遥感技术和SEBAL模型在干旱区腾发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志武 雷志栋 +1 位作者 党安荣 杨诗秀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1-424,共4页
陆地表面的腾发量分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性,而传统方法只能进行点上的计算。为反映表面腾发量的空间特征,引入遥感技术和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遥感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地面信息,而SEBAL模型则... 陆地表面的腾发量分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性,而传统方法只能进行点上的计算。为反映表面腾发量的空间特征,引入遥感技术和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遥感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地面信息,而SEBAL模型则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获取的遥感信息计算区域腾发量。该文在SEBAL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研究区域的客观情况进行参数改进,在ERDAS软件支持下,计算获得了研究区域地面反照率、地面温度以及各能量分量的空间分布。结果分析表明,参数改进后模型计算过程简捷,结果基本合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缺乏观测资料的地区,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SEBAL模型 干旱区 腾发量 水量平衡
原文传递
中巴经济走廊DMSP/OLS与NPP/VIIRS夜光数据辐射一致性校正 被引量:49
4
作者 梁丽 边金虎 +4 位作者 李爱农 冯文兰 雷光斌 张正健 左家旗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由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搭载的可见光成像线性扫描业务系统(DMSP/OLS)和国家极轨卫星搭载的可见光近红外成像辐射仪(NPP/VIIRS)获取的夜间灯光影像是监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如林火、油气燃烧等)的主要数据源。然而,现有的夜间灯光... 由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搭载的可见光成像线性扫描业务系统(DMSP/OLS)和国家极轨卫星搭载的可见光近红外成像辐射仪(NPP/VIIRS)获取的夜间灯光影像是监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如林火、油气燃烧等)的主要数据源。然而,现有的夜间灯光数据存在缺乏星上的辐射定标、像元饱和、时间尺度不连续、多源夜间灯光影像辐射不一致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中巴经济走廊区域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拟合提取不变目标区域的方法,实现了DMSP/OLS影像间、DMSP/OLS与NPP/VIIRS两种数据间的相互校正。然后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校正结果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选用区域灰度总量、标准化差异指数以及标准化差异指数和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校正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0.78以上,校正后的DMSP/OLS影像灰度总量与GDP和人口数据的相关性显著提高(GDP:R^2=0.7689;人口:R^2=0.9033),且标准化差异指数明显降低;NPP/VIIRS影像经过与DMSP/OLS互校正后在辐射亮度、时空分布上与DMSP/OLS更加一致,空间细节信息更加突出,从而增强了多源夜间灯光影像的一致性,更加适合用于长时间序列社会经济要素发展趋势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DMSP/OLS NPP/VIIRS 夜间灯光 不变目标 相互校正 中巴经济走廊
原文传递
1980~2007年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38
5
作者 李治国 姚檀栋 +2 位作者 叶庆华 田立德 李潮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9-952,共14页
利用1980年地形图和多年遥感资料,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手工提取了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4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近28年(198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研究区的冰川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 利用1980年地形图和多年遥感资料,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手工提取了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4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近28年(198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研究区的冰川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07年,洛扎地区冰川面积从491.64 km2减少至410.87 km2,退缩了80.76 km2,占1980年总面积的16.4%;(2)冰川规模等级和面积减少百分比呈反相关关系,该地区1980年面积在1 km2以内的冰川多达236条,占冰川总数量的71.7%,这使得洛扎地区冰川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3)1980~2007年,主要的冰川消融发生在海拔6500 m以下,面积减少共79.76 km2,占研究区冰川退缩总面积的98.8%,而海拔6500 m以上面积仅减少1km2,占研究区冰川退缩总面积的1.2%;(4)1980~2007年,不同坡度的冰川面积都在减小,低坡度上的消融量比较大而高坡度上消融量比较小;(5)1980~2007年,各个坡向的冰川面积都在减少,但东坡、东南坡、南坡和西南坡冰川消融量大,北坡、东北坡、西坡和西北坡消融量较小;(6)喜马拉雅东段冰川面积退缩速率比中、西段快,喜马拉雅地区冰川退缩比青藏高原腹地的冰川退缩快;(7)1980年以来,气温升高和降水在波动中变化不大是本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遥感监测 喜马拉雅 洛扎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技术的县级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瑞 王世新 +2 位作者 周艺 姚尧 韩向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1-186,共6页
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县级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HJ-1星CCD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建立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资源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 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县级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HJ-1星CCD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建立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资源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5种评价指标,对这些指数加权求和得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化评价实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4.105%,主要集中在钦南区的林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的区域占31.206%,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而生态环境状况为差的区域则占3.668%,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县级区域 生态环境评价
下载PDF
寻求公平与秩序:商标法上的共存制度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雨峰 倪朱亮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5,共13页
商标共存制度源于美国判例法中的蒂罗斯—莱格特纳斯规则,是维护善意商标使用人的制度之一。寻求公平与秩序是商标共存制度追求的价值。商标共存使用包括在后使用人的远方使用(remoteuse)和善意两个要件。商标共存制度的核心要件,随着... 商标共存制度源于美国判例法中的蒂罗斯—莱格特纳斯规则,是维护善意商标使用人的制度之一。寻求公平与秩序是商标共存制度追求的价值。商标共存使用包括在后使用人的远方使用(remoteuse)和善意两个要件。商标共存制度的核心要件,随着互联网时代与市场经济一体化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商标地域范围从物理间隔区域向网络空间的重叠扩张;主观善意从不知晓向不存在恶意转变。我国司法实践早有判例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认可了共存制度,但我国商标法并没有规定这一制度。商标先用权制度与商标共存制度存在着区别。着眼于与商标注册制度的衔接,我国商标法实有必要引进商标共存制度,并明确商标共存制度的法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共存 公平与秩序 远方区域 主观善意 共存协议
下载PDF
卫星影像数据构建山地植被指数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吴志杰 徐涵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6-664,共9页
本研究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在分析复杂地形山地植被在阳坡和阴坡反射率差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Normalized Difference Mountain Vegetation Index)。该指数模型无需辅助数据(如DEM)的支持,通过同时... 本研究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在分析复杂地形山地植被在阳坡和阴坡反射率差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Normalized Difference Mountain Vegetation Index)。该指数模型无需辅助数据(如DEM)的支持,通过同时降低近红外波段(TM4)和红光波段(TM3)反射率的方法来消除或抑制地形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研究表明:NDMVI与太阳入射角余弦值(cosi)的相关性相当小,对地形起伏变化表现不敏感,可有效消除或抑制地形的影响;比NDVI值动态变化范围更宽,对地物有更强的遥感识别能力;该模型抑制地形影响的效果比用C校正模型的效果更佳,不会出现过度校正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山地 地形校正 植被指数 NDVI NDMVI
原文传递
Monitoring Glacier and Supra-glacier Lakes from Spac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of the Himalaya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China 被引量:27
9
作者 YE Qinghua ZHONG Zhenwei +3 位作者 KANG Shichang Alfred Stein WEI Qiufang LIU Jingsh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and remoteness, satellite data, including microwave data and optical imagery, have commonly been used in alpine glaciers survey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and remoteness, satellite data, including microwave data and optical imagery, have commonly been used in alpine glaciers survey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glacier extent mapping and glacier changes by glacier sizes in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at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middle Himalaya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Glaciers in this region have both retreated and advanced in the past 35 years, with retreat dominating. The glacier retreat area was 3.23 km2 (or o.75 km^2 yr^-1 during 1974 and 1976, 8.68 km^2 (or 0.36 km^2 yr^-1 during 1976 and 1992, 1.44 km^2 (or 0.12 km^2 yr^-1) during 1992-2ooo. 1.14 km^2 (or 0.22 km^2 yr^-1 during 2000-2003, and 0.52 km^2 (or 0.07 km^2 yr^-1 during 2003-2008, respectively. While supra-glacier lakes on the debris-terminus of the Rongbuk Glacier were enlarged dramatically at the same time, from 0.05 km^2 in 1974 increased to 0.71 km^2 in 2008, which was more than 13 times larger in the last 35 years. In addition, glacier changes also showed spatial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glacier retreat rate was the fastest at glacier termini between 5400 and 5700 m a.s.l than at other elevations.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glaciers in the middle Himalayas retreat almost at a same pace with those in the western Himalay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lake remote Sensing Mr. Qomolangma region HIMALAYAS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大场景内建筑物点云提取及平面分割算法 被引量:26
10
作者 卢维欣 万幼川 +3 位作者 何培培 陈茂霖 秦家鑫 王思颖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6-342,共7页
提出一种从地面激光点云数据中提取建筑目标并进行分割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半径渐变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点局部几何特征(最佳半径,法向量、维度特征);根据几何特征将地面点从原始点云中剔除,将非地面点按距离聚类形成点云簇,并对点云... 提出一种从地面激光点云数据中提取建筑目标并进行分割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半径渐变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点局部几何特征(最佳半径,法向量、维度特征);根据几何特征将地面点从原始点云中剔除,将非地面点按距离聚类形成点云簇,并对点云簇进行整体特征分析,识别建筑物目标;依据点的局部特征设置区域增长法生长准则对建筑物目标进行平面分割并对分割结果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快速有效提取大场景中的建筑物目标进行分割,并且解决了传统区域增长法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建筑物点云平面分割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点云分割 维度特征 建筑物提取 区域增长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蒸发模型的干旱区灌区灌溉效率评价 被引量:25
11
作者 蒋磊 杨雨亭 尚松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95-101,共7页
为评价干旱区灌区的灌溉效率,该文以作物生长期灌溉地的蒸散发扣除降水量作为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量,将灌溉水有效利用量与灌溉净引水量(总引水量减去退、排水量)的比值定义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利用遥感蒸散发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灌... 为评价干旱区灌区的灌溉效率,该文以作物生长期灌溉地的蒸散发扣除降水量作为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量,将灌溉水有效利用量与灌溉净引水量(总引水量减去退、排水量)的比值定义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利用遥感蒸散发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灌溉地蒸散发,从而可以避免传统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估中难以准确估算通过灌溉到达作物根系层水量的问题。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蒸散发模型(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计算了区域内灌溉地作物生育期的蒸散发量,并结合降水量与净引水量的观测资料,对节水改造以来(2000-2010年)河套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同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随降水量和净引水量的减小而增大,减少供水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要大于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灌区净引水量减少的情况下,灌溉地蒸发量能够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反映了近年来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遥感 蒸发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灌溉效率评价 灌区 干旱区
下载PDF
ZY-3卫星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方法比较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霖 佘梦媛 罗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57-165,F0003,共10页
针对目前农业部门常用融合方法,探讨适合于ZY-3卫星农业区影像的融合方法,该文以ZY-3卫星2.1 m全色/5.8 m多光谱分辨率平面影像为数据源,应用HSV变换(hue-saturation-value,颜色空间变换)、Brovey变换(彩色标准化变换)、Gram-Schmidt变... 针对目前农业部门常用融合方法,探讨适合于ZY-3卫星农业区影像的融合方法,该文以ZY-3卫星2.1 m全色/5.8 m多光谱分辨率平面影像为数据源,应用HSV变换(hue-saturation-value,颜色空间变换)、Brovey变换(彩色标准化变换)、Gram-Schmidt变换(正交化变换)、PC变换(principal components,主成分变换)、Wavelet变换(小波变换)和Ehlers变换(空间滤波变换)等6种常用融合方法,从提高空间分辨率和保持原始图像光谱信息的角度,通过两类统计参数:光谱分析和不同地域的纹理特征,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质量评价。通过面向对象方法对融合影像分类比较,全面探讨这6种融合方法对ZY-3卫星农业区影像的适宜性。试验表明,PC变换和Ehlers变换各波段与原多光谱影像相关性均高达0.9以上,纹理特征增强明显,边缘响应指标均高于0.2,分类总体精度分别达78.59%、77.8%;其他融合方法仅在部分试验指标中具有优势。综合比较试验数据,发现PC变换和Ehlers变换融合效果优于其他融合算法,适宜应用于ZY-3卫星农业区影像;但不同融合方法在图像质量和地类提取中各有优势,可结合实际农业应用及影像中地类信息比例,选择适宜的融合算法。该研究可为农业各部门中影像大规模的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光谱分析 影像融合 ZY-3卫星 融合影像 农业区域 图像质量 面向对象影像分类 ZY-3
下载PDF
中国区域多源土地覆被遥感产品精度分析与验证 被引量:22
13
作者 宋宏利 张晓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07-214,I0005,I0006,共10页
国家及区域尺度的土地覆被信息对于解决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评价及环境建模等一系列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科学院CHINA2000数据为参考,从国家尺度比较了当前全球4种土地覆被遥感产品的分类精度,以便解释验... 国家及区域尺度的土地覆被信息对于解决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评价及环境建模等一系列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科学院CHINA2000数据为参考,从国家尺度比较了当前全球4种土地覆被遥感产品的分类精度,以便解释验证数据与参考数据在空间及专题上的一致性和异质性。结果表明:与参考数据相比,4种遥感产品的土地覆被类别的空间分布,从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但在局部区域差异性较大,特别是在景观异质性较强的西南和东南地区;GLC2000遥感产品从相关系数和总体精度方面都表现出与参考数据较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为0.92,总体精度为55.86%,GLOBCOVER产品则表现出与参考数据较差的一致性;4种产品与参考数据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混淆现象,混淆主要发生于林地、灌木、草地和耕地之间,这表明粗空间分辨率遥感产品在识别叶类土地覆被类型的能力上仍需要改进,该文为中国用户合理利用遥感产品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分类 尺度 中国区域 土地覆被 精度验证
下载PDF
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偏远地区用电信息采集 被引量:22
14
作者 妙红英 《电子设计工程》 2015年第10期152-154,158,共4页
目前电力公司在进行各类用户的用电数据采集上,通信方式主要有手机通信网络、光纤网络、电力微波网络等。本文针对广大人烟稀少山区、牧区中不具备以上通信条件的光伏电站、水电站和居民用户,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短报文服务为通信... 目前电力公司在进行各类用户的用电数据采集上,通信方式主要有手机通信网络、光纤网络、电力微波网络等。本文针对广大人烟稀少山区、牧区中不具备以上通信条件的光伏电站、水电站和居民用户,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短报文服务为通信通道,通过研发一种小型数据交换装置,在台变现场和电力公司主站系统前端同时部署,在不改变已投运设备和系统的前提下,透明的嵌入北斗通信链路,解决偏远地区的用电信息采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电信息采集 北斗卫星 通信 偏远地区
下载PDF
Remote Monitoring of Expansion of Aquaculture Ponds Along Coastal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 1983 to 2015 被引量:20
15
作者 REN Chunying WANG Zongming +4 位作者 ZHANG Bai LI Lin CHEN Lin SONG Kaishan JIA Mingm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30-442,共13页
Aquaculture ponds are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land use types in valuable and fertile coastal areas and have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ext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 Aquaculture ponds are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land use types in valuable and fertile coastal areas and have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ext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aquaculture pond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oastal area. An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Landsat images acquired over three decades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change of aquaculture pond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quaculture ponds in the study area undergone a sharp expansion from 40.38 km^2 in 1983 to 1406.89 km^2 in 2015, and the fast expan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0–2015 and 1990–2000. Natural wetlands, especially mudflat, and cropland were main land use types contributing to the increase of aquaculture ponds. The patches of aquaculture ponds were consequently prevalence in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landscape metrics indicated an increase of the aquaculture ponds of the study area in the quantity and complexity. The expansion of aquaculture ponds inevitably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loss of natural wetlands, water pollution and land subsidence, etc.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baseline data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efficiently planning and managing aquaculture practices and for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adequate regulation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ulture ponds remote sensing coastal region Yellow River Delta
下载PDF
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型的偏远地区高血压患者中医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20
16
作者 郑秀梅 李巍 +3 位作者 陶蓉 罗玲 韩曜松 易萍 《护理管理杂志》 2022年第8期600-606,共7页
目的探讨对偏远地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型构建的中医管理方案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方案基础上... 目的探讨对偏远地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型构建的中医管理方案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方案基础上通过多学科团队制订并实施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型的中医管理方案。比较两组血压控制状况、血脂、体质指数、腰臀比、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医症状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及体质指数较对照组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整体得到改善,头痛、耳鸣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和活力3个维度较对照组评分高(P<0.01或P<0.05)。结论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型的中医管理方案,可提高偏远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症状,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der健康促进模式 偏远地区 中医管理 高血压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Population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Change in Liupan Mountains Region, Southern Ningxia, China 被引量:15
17
作者 QUAN Bin M J M ROMKENS +4 位作者 TAO Jianjun LI Bicheng LI Chaokui YU Guanghui CHEN Qich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23-330,共8页
The Liupan Mountains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hich forms an important dividing line between landforms and bio-geographic regions. The populated part of the Liupan Mountains r... The Liupan Mountains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hich forms an important dividing line between landforms and bio-geographic regions. The populated part of the Liupan Mountains region has suffered tremendous ecological damages over time due to population pressure, excessive demand and inappropriat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datasets of land use between 1990 and 2000 were obtained from Landsat TM imagery, and then spatial model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landscape conditions.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was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opland, forestland, and urban areas have increased by 44,186ha, 9001ha and 1550ha, respectively while the grassland area has appreciably decreased by 54,025ha in the study period. The decrease in grassland was most notable. Of the grassland lost, 49.4% was converted into cropland. The largest annual land conversion rate in the study area was less than 2%. These changes are attributed to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To improve the eco-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region, population control,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friendly agriculture were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GIS remote sensing Liupan Mountains region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与评价——以盐城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牛志春 侍昊 +2 位作者 李旭文 王甜甜 张悦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7年第2期6-9,40,共5页
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管需求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方法,并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及变化、生态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和NDVI植被指数变化3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省盐城沿海地区2012—2013年各类型生态保... 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管需求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方法,并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及变化、生态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和NDVI植被指数变化3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省盐城沿海地区2012—2013年各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高;桑蚕品种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占比较低,生态景观较为破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低;大部分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保护红线 盐城 沿海地区 监测与评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栩 聂勇 +2 位作者 徐霞 蒋盛 张镱锂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7-590,共14页
中国西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是全球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区,为此论文基于1990-2016年4个时段的遥感卫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层分类影像解译方法完成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简称和田塔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调查,重点分析土地利... 中国西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是全球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区,为此论文基于1990-2016年4个时段的遥感卫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层分类影像解译方法完成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简称和田塔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调查,重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发展模式和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1990-2016年,和田塔里木地区耕地持续加速扩张(增长率为2.9%/a),呈现渐进式扩张和骤变式开垦2种发展模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2.1%/a),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发展、农村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导致林灌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和田地区县域土地利用发展不均衡,和田市建设用地比例最高,和田县与墨玉县的农业和建设用地扩张总量和速率最大,其次是洛浦县和于田县,皮山县、策勒县和民丰县农业和建设用地增长相对缓慢;总体上,和田塔里木地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在新疆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水平,今后一段时期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LANDSAT 耕地扩张 建设用地 塔里木盆地 和田地区
原文传递
Study on Soil Salinization Information in Arid Reg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被引量:13
20
作者 Tashpolat Tiyip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04-411,共8页
Extracting information about saline soils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is useful, particularly given 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nd changing nature of these areas in arid environments. One interesting case study to co... Extracting information about saline soils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is useful, particularly given 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nd changing nature of these areas in arid environments. One interesting case study to consider is the delta oasis of the Weigan and Kuqa rivers, China, which was studied using a Landsat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ETM+) image collected in August 2001. In recent years, decision tree classifie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s a popular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 used to help build a decision tree; it reduces complexity and can help the classification precision of a decision tree to be improved. A decision tree approach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key variables to be used for classification and ultimately extract salinized soil from other cover and soil types within the study are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third principal component (PC3) is an effective variable in the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for salinized soi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PC3 was the best band to identify areas of severely salinized soil; the blue spectral band from the ETM+ sensor (TM1) was the best band to identify salinized soil with the salt-tolerant vegetation of tamarisk (Tamarix chinensis Lour); and areas comprising mixed water bodies and vegetation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the spectral indices MNDWI (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and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Based upon this analysis, a decision tree classifier was applied to classify landcover typ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oil saline. The results were checked using a statistical accuracy assessment.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was 94.80%,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decision tree model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with relatively high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alinization information arid region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