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被引量:357
1
作者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99-1307,共9页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50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耦合协调 空间分析 工业部门结构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被引量:225
2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71,共11页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 ,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起 ,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 ,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起 ,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近年来 ,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 ,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 ,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 ,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 :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 ,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新因素 新格局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 被引量:101
3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梁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37-2454,共18页
2018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64520元(将近10000美元)。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和区域发展差距倒"U"字型曲线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将步入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段。本文讨论了1978年以来拐点发生前40年间... 2018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64520元(将近10000美元)。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和区域发展差距倒"U"字型曲线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将步入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段。本文讨论了1978年以来拐点发生前40年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1)处于发展上游(前8位最发达的省区)和下游(后8位欠发达省区)省区人均GDP的差距从1978年的407元增加到2018年的53817元;(2)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外向型经济、非公有经济的拉动下,呈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中国东南地区成为经济加速集聚的区域;(3)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四大核心区域为顶点、相邻区域的连线为边界合围成的菱形结构,其GDP占全国比重稳定在75%左右。2020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应进入演变的拐点,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则是从非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向高质量区域发展的转变。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过程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相向基本同步的增长过程,并呈现出因地域功能不同而分异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未来30年,按照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要求,应把重点城市化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重要安全保障区等三类区域以及区域间互动关系等为调控和优化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重点,而建立以主体功能区划-战略-规划-制度为统领的空间治理体系,将成为调控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 格局演变 空间均衡 空间治理 调控 拐点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被引量:51
4
作者 任勇 陈燕平 +1 位作者 周国梅 冯东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5期137-142,共6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国际做法和国内相关实践探索经验,我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涉及生产和消费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四个重点产业是生态工业、生态农...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国际做法和国内相关实践探索经验,我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涉及生产和消费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四个重点产业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产业。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是在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系统支撑下的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的有机组合和共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也是应用循环经济原理的重要领域,以资源能源高效和环境影响最小为特征。在目前的实践中,我国出现了三种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而引发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东部发达地区的自发转型模式、辽宁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模式和西部地区典型的跨越发展转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产业发展模式 区域发展模式
下载PDF
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76
5
作者 王业强 郭叶波 +1 位作者 赵勇 胡浩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6-100,共15页
本文首先梳理了科技创新与地区差距的关系,进而对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路径、动力机制和政策工具进行了论述。基于对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评价,本文提出了关于新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应坚持... 本文首先梳理了科技创新与地区差距的关系,进而对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路径、动力机制和政策工具进行了论述。基于对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评价,本文提出了关于新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应坚持"分区分级分类"的基本思路,即分区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分级构建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分类打造全国性科技创新网络平台;合理培育区域创新增长极点,加强科技创新点线互动,构建"弓箭型"科技创新空间网络体系;在国家宏观层面实行差别化的引导政策,支持和鼓励跨区域科技创新联动合作、完善科技策源地龙头创新的发展机制、加大对欠发达落后地区的科技专项扶持力度、以修复生态和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推动中西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动态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基础 空间格局
下载PDF
2001—2010年中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特征分析 被引量:61
6
作者 蒋子龙 樊杰 陈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3,82,共6页
采用增量分析、不均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从地市级尺度对2001—2010年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均衡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我国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化过程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主要呈沿海、沿江等主要空间发展轴及中西部核心节... 采用增量分析、不均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从地市级尺度对2001—2010年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均衡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我国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化过程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主要呈沿海、沿江等主要空间发展轴及中西部核心节点城市集聚分布态势;②该时期东部地区人口集聚态势明显,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人口比重多数呈减少趋势,而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恰恰与其人口比重增减趋势相反,从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的势能差缩小,使得我国区域人口和经济总体上向空间相均衡方向演进;③我国"东强西弱"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东西区域差距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空间均衡 区域发展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读后感 被引量:31
7
作者 戴晓晖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2000年第5期77-78,80,共2页
该书在深入剖析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以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作为美国大都市地区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 区域发展模式 大都市
原文传递
“南北差距”: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事实、成因与政策响应 被引量:51
8
作者 杨明洪 巨栋 涂开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112,共16页
本文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南北差距"特征,使用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总量、均量两个维度观察"南北差距"的细化表征,从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视角考察"南... 本文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南北差距"特征,使用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总量、均量两个维度观察"南北差距"的细化表征,从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视角考察"南北差距"的形成原因,发现其实质是由于南北地区在区域政策环境、贸易开放环境、人居生态环境、产业载体、投资载体和科技载体等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导致的动能转换差异。本文提出"南北差距"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分析该问题对现行区域政策的影响,提出下一步政策实施中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及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格局 南北差距 动能转换
下载PDF
土地的区域间配置与新发展格局——基于量化空间均衡的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113,共20页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逐步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东部地区土地供应则逐步受到压缩。这一土地配置趋势明显地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潜在地带来了资源错配,并抬...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逐步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东部地区土地供应则逐步受到压缩。这一土地配置趋势明显地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潜在地带来了资源错配,并抬高了东部地区的房价。本文基于量化空间模型,将地区数据匹配至一般均衡框架,较好地刻画了中国区域间房价分化的特征事实,并对中国土地的区域间配置进行量化评估。首先,本文考察了最优土地配置策略。最大化GDP的方式倾向于对东部发达省份配置更多的土地,这一策略可以同时抑制东部地区城市房价上涨,但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小化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的方式难以显著提高GDP。其次,本文发现,现实中的土地配置方式在"效率"和"公平"上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实现了GDP和总福利的显著提升,又明显缩小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后,针对土地配置中存在的"效率"和"公平"两难问题,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市场生产、分配、流通环节"的政策内涵展开了政策模拟,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方面提出了"土地配置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政策建议,在产品和服务的流通方面提出了"畅通国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空间配置 区域协调发展 量化空间模型 新发展格局
原文传递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粟路军 柴晓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19-24,共6页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本文界定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以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最后...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本文界定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以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最后深入探析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方法与实现路径:确定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分析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与障碍因素;构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区际协调机制;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实施与监督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 协同发展 模式 协调机制 实现路径
下载PDF
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 被引量:39
11
作者 张占仓 陈萍 彭俊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5,共9页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临空经济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微观上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禀赋,中观上实现与区域产业耦合,宏观上促进区域税收和就业增长。作为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代表之一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临空经济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微观上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禀赋,中观上实现与区域产业耦合,宏观上促进区域税收和就业增长。作为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代表之一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五化同步"、打造"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四个河南"、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整合河南临空资源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结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发展融入国际前沿的临空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展临空经济也大有可为,郑州临空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发展模式创新,为我们展示出未来区域发展新"四化"趋势。依托于国际航空运输体系的临空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区域发展重点一直在沿海或沿江地区的发展模式,开辟出区域发展热点重返内陆地区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空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区域发展模式 内陆时代
下载PDF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 被引量:31
12
作者 应新杰 赵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以2005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百强县排名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总结发达县域的发展经验,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5种模式:资源主导型、区位主导型、产业发展型、企业带动型和综合发展型.并分别分析各种发展模式的特点与成... 以2005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百强县排名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总结发达县域的发展经验,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5种模式:资源主导型、区位主导型、产业发展型、企业带动型和综合发展型.并分别分析各种发展模式的特点与成因,最后提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区域差异 发展模式 发展策略
下载PDF
论“双循环”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兼论“十四五”及后两个规划期接续运行指向 被引量:31
13
作者 郭先登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7,共15页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两观”为指导,站在改革开放和完善新格局的更高起点,深入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深入”的起点与落点定位在“双循环”的国家大战略上,经过“十四五”规划期...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两观”为指导,站在改革开放和完善新格局的更高起点,深入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深入”的起点与落点定位在“双循环”的国家大战略上,经过“十四五”规划期,再经历“十五五”“十六五”规划期的圆满收官,通过三个规划期接续运行,全面完成国家确立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第一步奋斗任务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向着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奋进,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的内生内涵型“双循环”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区域经济 发展 新格局
下载PDF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建设出现新转向的背景下,论文基于现状和相关规划完成后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解析了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的演化趋势及其对国土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重点回应了"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建设和国土开发均衡性...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建设出现新转向的背景下,论文基于现状和相关规划完成后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解析了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的演化趋势及其对国土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重点回应了"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建设和国土开发均衡性2个问题。结果显示,已有规划的完成能够大幅提高中国城市网络的通达性水平,在最短旅行时间上基本可以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的建设;通过促进轴—辐组织模式和空间级联秩序发育,已有规划能够引导国土开发结构朝多中心、网络化方向演进,为区域间的协调和均衡发展提供交通基础;未来应从支撑与引导、整合与衔接、效率与公平等方面持续优化交通服务的供给结构,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通达性 区域发展格局 空间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演进中的区域差异及其对策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8-32,共5页
从全国的层面出发 ,分析城市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并提出减弱由于区域差异引起矛盾的可能对策措施。探讨了不同地区城市应采用不同空间发展模式以符合发展规律。
关键词 城市 区域差异 空间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 中国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再论国家级新区 被引量:25
16
作者 郝寿义 曹清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区域协同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的新机制。当前我国区域协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受不同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我国改革进程的约束,而国家级新区则为推动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具体而... 区域协同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的新机制。当前我国区域协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受不同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我国改革进程的约束,而国家级新区则为推动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具体而言,国家级新区通过要素重组重塑发展模式、结构优化理顺区域竞合关系以及动力强化形成长效协同机制等途径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未来国家级新区可从新要素、新结构与新动力培育三方面入手来构建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区域协同发展 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孙久文 王邹 蒋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要求协调好人口集聚与地区差异、培育经济增长极与追求空间正义、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型、发扬本地优势与融入全球...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要求协调好人口集聚与地区差异、培育经济增长极与追求空间正义、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型、发扬本地优势与融入全球市场这五对矛盾关系。瞄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重点明晰区域协调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即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以高质量发展确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共同富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以新发展格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能,最终可统一归结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了更好地以区域协调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亟需顺应经济规律,引导人口空间再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普惠性,推动绿色低碳成为主流发展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城镇化率区域差异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孔祥利 周晓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8,共15页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但同时,城镇化率区域差异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以2005—2019年省级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模型,分区域研究城镇化率差异对农村居民消...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但同时,城镇化率区域差异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以2005—2019年省级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模型,分区域研究城镇化率差异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有着正相关关系,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积极作用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最低是东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人口老龄化、政府转移支付、产业结构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滞后一期,也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着不同的影响。为此,要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塑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主体;促进产业兴旺的城镇化,注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动能;促进数字智慧的城镇化,形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业态;促进公共服务的城镇化,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预期;促进区域协调的城镇化,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消费 城镇化 城镇化率 区域差异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安虎森 汤小银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37,共9页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条通过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渐进式区域发展道路。区内区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攻破的最主要的堡垒。本文深入分析了...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条通过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渐进式区域发展道路。区内区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攻破的最主要的堡垒。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立足区域多元层次结构,精准制定发展目标和战略;加强区域多元开放联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健全区域多元协调机制,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
原文传递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如何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基于30个省份案例的NCA与fsQCA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宁宁 侯冠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109,共10页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外部环境”出发,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外部环境”出发,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主体、科研资金投入是区域高技术产业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高创新绩效组态存在3条驱动路径,即“创新主体—资源投入—特定环境”驱动型、“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协调环境”驱动型、“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均衡环境”驱动型;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投入、创新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在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相关领域研究,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路径参考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高技术产业 创新绩效 fsQCA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