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孩”生育新政:缘起、预期效果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55
1
作者 陈友华 孙永健 《人口与社会》 2021年第3期1-12,共12页
“三孩”生育新政是党中央在中国人口、经济与社会形势面临新的变化与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对前期生育政策调整效果不彰的补充性考虑。“三孩”人口新政具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但是,受育龄妇女规模下降、生育率低迷、婚育... “三孩”生育新政是党中央在中国人口、经济与社会形势面临新的变化与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对前期生育政策调整效果不彰的补充性考虑。“三孩”人口新政具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但是,受育龄妇女规模下降、生育率低迷、婚育年龄延后、二孩家庭基数较低、孩次递进比边际递减、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趋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三孩”生育政策对我国出生人口与生育水平的预期影响将十分有限,也无法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根本性影响。然而,为使人口新政尽可能达到政策预期,各项相关配套措施的改进与完善尤为重要。未来中国应当继续推进生育政策改革,理性看待并接受长期少子老龄化的客观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孩”生育政策 生育率 人口发展 女性权益保障 养老保障
下载PDF
新时代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第一届妇女儿童法治保障论坛综述
2
作者 张圣泽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2022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增“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这一立法目的,并优化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2023年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妇女工作要深刻把握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第一届妇女儿童法治保障论坛聚焦“... 2022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增“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这一立法目的,并优化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2023年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妇女工作要深刻把握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第一届妇女儿童法治保障论坛聚焦“新时代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从妇女全面发展的法理基础展开学术讨论,涉及保障妇女全面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内容涵盖了重点区域、群体、领域妇女权益保障,新时代妇女全面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以及妇女全面发展中的妇联职责作用发挥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妇女人权 妇女权益保障
下载PDF
从婚姻到社会:迈向全面发展的妇女权益保障之路 被引量:1
3
作者 郑依彤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2,共11页
近年来,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建设成果丰富,既有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全面修订,又有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相关司法解释的相继出台,在持续赋权的同时,逐步强化平权观念,但其中理念革新与价值张力并存。循赋权进路,规范性理解妇女的弱势所在,找准... 近年来,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建设成果丰富,既有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全面修订,又有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相关司法解释的相继出台,在持续赋权的同时,逐步强化平权观念,但其中理念革新与价值张力并存。循赋权进路,规范性理解妇女的弱势所在,找准妇女在社会规范与权力结构中的现实落差是赋权的前提。基于此,应重点围绕婚姻家庭、人格财产等私权领域,完成权利拓展与强化;沿平权进路,厘清与赋权相并列的、支撑性别平等的立法的另一种权利义务及责任分配方式是构建平权机制的前提。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的制定亦展现性别平等的最新制度思考,但平权机制的完善仍有诸多未尽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 赋权 平权 性别平等 民法典 婚姻家庭编
下载PDF
《妇女权益保障法》主要救济制度的构成、特色与运行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洪祥 马佳悦 《人权研究》 2023年第2期47-60,共14页
妇女联合会协助救助制度、约谈制度以及公益诉讼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救济措施”一章中新增加的重要制度。妇女联合会协助救助制度以直接维权和间接协助结合、社会组织和政府机关衔接的方式为保障妇女权益提供了先... 妇女联合会协助救助制度、约谈制度以及公益诉讼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救济措施”一章中新增加的重要制度。妇女联合会协助救助制度以直接维权和间接协助结合、社会组织和政府机关衔接的方式为保障妇女权益提供了先后四层保护,充分实现了妇女联合会价值优势最大化并减轻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压力;约谈制度以协商为基础,将适用范围从“确定违法”扩充至“可能违法”,不仅改变了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的治理模式,而且有利于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与传统刚性行政措施完美衔接;公益诉讼制度与检察建议形成合力,试图解决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侵权问题,对妇女权益形成普遍关切,打开了维护妇女人权的新局面。这些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了妇女权益保障的严密网络,同时仍需进一步解决制度运行中的问题,方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真正落地实施,彰显这部法律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 救济措施 协助救助制度 约谈制度 公益诉讼制度
下载PDF
《妇女权益保障法》中的态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蕾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7,共6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评价资源的分析,研究立法者对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态度,认为立法者的姿态是积极的,然而其保障力度还有待加强。态度是语言主观意义中的基本类型之一。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 态度 保障力度
原文传递
论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的理论依据 被引量:4
6
作者 马忆南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12,共8页
法律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意味着"禁止法律上的不合理的区别对待"、"禁止法律上的不合理的相同对待"、"区别对待应当遵循合理标准";妇女人权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以凝聚国际共识,并为实现妇女权利而制... 法律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意味着"禁止法律上的不合理的区别对待"、"禁止法律上的不合理的相同对待"、"区别对待应当遵循合理标准";妇女人权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以凝聚国际共识,并为实现妇女权利而制定各种策略;男女平等是聪明的经济政策,它可以从若干途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发展结果;两性平等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消除对妇女的侵害才能实现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妇女权益的保障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只有通过法制化,才能使各项妇女权益保障制度有效运作;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社会性别体制的状况,分析导致其产生和延续的社会机制,以最终实现两性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女平等 妇女人权 社会性别 妇女权益法律保障
下载PDF
妇联约谈用人单位的法律属性及规范化实施
7
作者 郭庆珠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3-29,共7页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74条规定,妇联可以会同有关行政机关、组织对用人单位进行联合约谈。妇联约谈在性质上属于立法对其做出的行政授权,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该条的规定较为原则,操作性不强,为保障妇联约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首...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74条规定,妇联可以会同有关行政机关、组织对用人单位进行联合约谈。妇联约谈在性质上属于立法对其做出的行政授权,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该条的规定较为原则,操作性不强,为保障妇联约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首先要健全对约谈的程序规制,建构符合正当行政程序要求的约谈程序,保障约谈的全过程公开并正确处理与行政处罚的衔接;其次要强化约谈的实体规制,准确界定实体层面上法律授权的界限,包括厘清约谈的适用条件、规范约谈的内容并强化对其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 妇联约谈 行政授权
下载PDF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新发展
8
作者 徐婧 张丽霞 邢红枚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7-54,共8页
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是新时代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平等、凝聚妇女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工作。法治是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基本方式,平等是法治的目标、法治是平等的保障,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等法理命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妇女权... 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是新时代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平等、凝聚妇女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工作。法治是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基本方式,平等是法治的目标、法治是平等的保障,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等法理命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妇女权益保障工作,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依法维权为基本立场,以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权益保障法治体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工作队伍和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妇女权益保障 法理基础 基本立场
下载PDF
跨国婚姻妇女权益保障: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地化”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沈朝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59-68,共10页
中缅边境跨国婚姻中的缅甸妇女由于不能顺利实现从缅甸公民或无国籍人到中国公民的身份转换,导致其权益保障陷入各种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德宏州通过“在地化”的施政举措,包括制定《德宏州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管理规定(试行)》,允... 中缅边境跨国婚姻中的缅甸妇女由于不能顺利实现从缅甸公民或无国籍人到中国公民的身份转换,导致其权益保障陷入各种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德宏州通过“在地化”的施政举措,包括制定《德宏州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管理规定(试行)》,允许办理结婚登记备案的缅甸妇女可以在德宏州境内居住、经商、务工、通行以及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地化”的实践,着眼于跨国婚姻缅甸妇女在德宏州境内居住这一事实,即从“在本身”出发,也就是从人的生存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柔性化治理打破了以国籍、公民身份来认定权利与义务的方式来解决涉外婚姻缅甸妇女权益问题上面临的僵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婚姻 身份转变 妇女权益保障 “在地化” 婚姻移民
下载PDF
反对家庭暴力 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从完善妇女社会保障的角度审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倜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4-86,共3页
家庭暴力危害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问,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最大,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施暴。鉴于我国家庭暴力的相... 家庭暴力危害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问,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最大,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施暴。鉴于我国家庭暴力的相关立法不完备和可操作性不强,应完善相关立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意识,执法部门分工合作,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长效维权机制,构建多层次社会防治体系。为预防和消除暴力侵害妇女现象,全社会应树立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国家应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力度。更为重要的是,防治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 妇女权益保护
下载PDF
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及现行法律为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妍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50-52,共3页
中国共产党妇女权益保障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建构起的妇女权益保障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论述当前中国共产党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 中国共产党妇女权益保障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建构起的妇女权益保障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论述当前中国共产党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保障妇女权益的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妇女权益保障 司法保障 措施
下载PDF
剖宫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川东G私立医院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冬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5,共8页
近二十年来,我国孕产妇尤其是农村孕产妇主动选择导致的剖宫产率持续上升,私立医院成为实施剖宫产术最多的医院。公立医院严守着国家控制剖宫产率的管理规定,私立医院选择遵从“以病人为中心或主导”的医疗服务理念,孕产妇尤其是农村孕... 近二十年来,我国孕产妇尤其是农村孕产妇主动选择导致的剖宫产率持续上升,私立医院成为实施剖宫产术最多的医院。公立医院严守着国家控制剖宫产率的管理规定,私立医院选择遵从“以病人为中心或主导”的医疗服务理念,孕产妇尤其是农村孕产妇为了回避传统观念强调的分娩之“痛苦”记忆而主动要求行剖宫产,这是当下生育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现象。深入考察分娩方式选择变化的过程及其动因,可以看到人口流动、市场经济、医疗制度改革、生活方式变化以及年轻女性地位提升、价值追求变化等诸多因素在发挥着综合作用。同时,分娩方式变化这一现象所呈现出来的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女性生育模式从顺其自然走向自主选择、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强调自我权力实现、由他者主导到自我决定的转变,公立医院对规则的严守,私立医院对管理规定的巧妙规避等,充分展现了内涵于急剧变迁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现象和动因,揭示社会变迁中各种外显或内隐现象的深层次含义和本质,有助于更好地认知变化,处理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利益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医学无知 传统与现代 女性权益维护 利益博弈
下载PDF
民警执法过程中妇女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13
作者 吴道霞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50-59,共10页
执法规范化要求民警依法执法不得侵犯妇女合法权益。有关妇女权益的保护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民警执法过程中如何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学者探讨不多。论文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归纳了目前民警执法过程中侵犯妇女权益的多种... 执法规范化要求民警依法执法不得侵犯妇女合法权益。有关妇女权益的保护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民警执法过程中如何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学者探讨不多。论文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归纳了目前民警执法过程中侵犯妇女权益的多种可能场景,深入分析场景出现的某些可能原因,进而提出民警执法过程中保护妇女权益的机制:在《人民警察法》中增加有关权利的规定、柔性执法、树立妇女权利保护意识、增加女警配比、建立专门的培训和考核机制等。这一研究对于维护良好的警民关系、维护民警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社会和谐、提升规范化执法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警察法》 柔性执法 女警配比 妇女权益保护
下载PDF
妇女权益保障地方立法的创新发展及启示——以四省区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为例
14
作者 薛宁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6-23,共8页
近期,天津、河北、江苏、宁夏四省区市相继修订本地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将法规名称一律改为"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以"条例"取代"实施办法"是保障妇女权益地方法规更加系统全面的体现。赋予地方法... 近期,天津、河北、江苏、宁夏四省区市相继修订本地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将法规名称一律改为"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以"条例"取代"实施办法"是保障妇女权益地方法规更加系统全面的体现。赋予地方法规和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合法地位、确立提升妇女参政议政能力的具体措施、建立纠正就业歧视行为的联合约谈机制、增设父母共同育儿假,是四省区市"条例"在妇女权益保障制度机制上的创新举措。四省区市的修法实践有助于拓展地方立法空间,助推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 地方立法 国家立法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地方实施办法的互动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丽 《人权研究》 2020年第2期60-75,共1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保护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其上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权、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等宪法理念,下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形成国家法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保护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其上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权、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等宪法理念,下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形成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妇女权益保障实践的适法链条。近年来,地方立法积极创新,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操作性、本土性和前瞻性,但囿于上位法固有的历史局限,在框架结构和规则机制方面受到一定的辖制,渐已形成倒逼国家法省思和完善的态势。于此之际,反向梳理妇女权益保障实践→地方法规→国家法律的传导链条,将实践中产生的制度需求精准反馈至国家立法层面,将地方立法经验及时转化为国家法律修改的经验借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价值理念、篇章架构和法律规范进行体系化重构和优化,是完善妇女人权法治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人权 《妇女权益保障法》 地方实施办法 互动
下载PDF
《民法典》反性骚扰条款的制度检视与规范再造——以2022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分析背景
16
作者 张夏子 《法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200,共1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性骚扰的去性别化规定对我国反性骚扰立法有重要意义。但仅以侵权逻辑理解去性别化,无法解读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反性骚扰条款的性别特定化逻辑,也将导致性骚扰认定存在性别盲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性骚扰的去性别化规定对我国反性骚扰立法有重要意义。但仅以侵权逻辑理解去性别化,无法解读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反性骚扰条款的性别特定化逻辑,也将导致性骚扰认定存在性别盲点,进而影响防治效果。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仍坚持反性骚扰的性别特定化逻辑确有必要,其不只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反性骚扰条款的补充和细化,更在于强调从性别歧视视角关注妇女所处的结构性不利地位,并通过民法特别法链接条款的衔接,全面实现民法典的性别平等价值目标。鉴于此,应在侵权逻辑基础上引入性别歧视视角,再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反性骚扰条款的规范内涵。性骚扰兼具人格侵权与性别歧视双重属性,对其认定要件的理解应适当拓宽,单位防治义务的设定应增加反性别歧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骚扰 民法典 妇女权益保障法 去性别化 性别特定化
原文传递
系统论视角下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17
作者 朱晓飞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57-171,共15页
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形成的保护妇女的中国方案,兼具“国家治理工具”和“妇女赋权手段”的复合属性。从社会系统论视角来看,它是一套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以司法途径保障妇女广泛权益的制度系统,在立法... 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形成的保护妇女的中国方案,兼具“国家治理工具”和“妇女赋权手段”的复合属性。从社会系统论视角来看,它是一套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以司法途径保障妇女广泛权益的制度系统,在立法设计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已初具规模。该系统具有规范和价值层面的内部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运作规律;并与外界环境互动,进行自足的运作和保持认知的开放。同时,这一制度系统也存在自创生性有所不足、自足运转不够顺畅、化简能力有待提升和系统间结构耦合有待优化等缺憾。遵循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系统思维,应进一步完善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的内部结构,优化其与法治环境要素的互动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格局,从而实现对妇女的充分保障,更好地展现人权治理的中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 社会系统理论 结构耦合 国家治理 妇女赋权
下载PDF
法律如何定义对妇女的歧视 被引量:5
18
作者 戴瑞君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63,共12页
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已列入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的基本原则,但没有界定什么是"歧视"。中国批准的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 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已列入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的基本原则,但没有界定什么是"歧视"。中国批准的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1条就对"对妇女的歧视"作出定义,明确了构成对妇女歧视的事由、行为、不利后果、因果关系、适用领域等关键要素,表明对妇女的歧视包括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制度性歧视,揭示了歧视妇女的主要根源来自私领域的歧视和结构性歧视。中国现行法律没有对"歧视妇女"下定义,致使实践中难以识别歧视、预防歧视和救济歧视。为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中国法需要按照国际人权公约的义务要求,借鉴比较法的经验,基于中国实际,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对歧视妇女作出全面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女平等 性别平等 歧视 妇女权益保障法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原文传递
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实践新发展——《妇女权益保障法》适用问题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婧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0-37,共8页
妇女权益保障本质上是妇女人权保障,关系妇女发展,关乎社会进步,关涉民族振兴。1992年制定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历经2005年、2018年两次修正以及2022年全面修订,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法治成果。在新修订的《妇... 妇女权益保障本质上是妇女人权保障,关系妇女发展,关乎社会进步,关涉民族振兴。1992年制定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历经2005年、2018年两次修正以及2022年全面修订,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法治成果。在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即将实施之际,《妇女权益保障法》适用问题研讨会聚焦新机制、关键领域、重要问题,围绕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妇联督促处理与约谈机制、检察建议和检察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对未成年女性的救助、夫妻财产申报及不动产登记等主题开展研讨,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精准高效适用凝聚理论共识、汇聚实践经验,在更高水平法治理论的基奠上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实践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法 适用 理论共识 实践经验
下载PDF
性骚扰立法的中国经验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理万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6,共14页
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性骚扰立法动议,经由地方立法试验、人大代表提案、群团组织推动、司法经验积累和国际社会关注,促使立法机关在2005年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时增加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然而,在对性骚扰概念作出立法... 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性骚扰立法动议,经由地方立法试验、人大代表提案、群团组织推动、司法经验积累和国际社会关注,促使立法机关在2005年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时增加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然而,在对性骚扰概念作出立法界定,以及对特定场所性骚扰的强化规制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现实需求。2020年,《民法典》明确了性骚扰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确立了特定场所防治性骚扰的义务,形成了开放式条文结构,引导了后续《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总结中国性骚扰立法的经验模式,其呈现鲜明的民意回应型、多级分工式、经验导向性和话语嵌入式特征。由此展望中国性骚扰立法前景,有望转向引导型立法模式,弥合现有法律体系的内部罅隙,继续积累性骚扰立法的中国经验,并嵌入国家和社会的主流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骚扰立法 经验模式 制度前景 民法典 妇女权益保障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