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民法院的运动式治理偏好——基于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行动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侯学宾 陈越瓯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84,232,233,共17页
人民法院在解决"执行难"过程中涉及不同类型的相关利益群体,也形成了三种合法性类型:管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在多重合法性压力下,人民法院对执行工作相关合法性受众所作的回应措施之间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人民法院在解决"执行难"过程中涉及不同类型的相关利益群体,也形成了三种合法性类型:管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在多重合法性压力下,人民法院对执行工作相关合法性受众所作的回应措施之间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受政法场域权力结构的制约,人民法院形成了对资源分配的权威部门所带来的合法性压力的偏向性。在治理资源欠缺以及对组织长期发展的战略考量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人民法院既"被动接受"也"主动迎合"了运动式治理。人民法院采用运动式治理是组织自身战略、社会互动网络、组织场域结构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政法逻辑与司法专业智慧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合法性 执行难 人民法院
原文传递
中国民事执行制度变迁四十年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忠顺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32,共18页
建国初期,民事诉讼案件数量较少、诉讼全程贯彻说服教育原则、社会风气较为淳朴、法院具有显著行政化乃至军事化色彩,债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积极性较高,立法机关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供给执行规则的必要性不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 建国初期,民事诉讼案件数量较少、诉讼全程贯彻说服教育原则、社会风气较为淳朴、法院具有显著行政化乃至军事化色彩,债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积极性较高,立法机关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供给执行规则的必要性不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法院难以在个案中投入足够充分的司法资源,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传统文化,被执行人受经济利益驱使而不断更新规避逃避执行的手段,执行规则供给不足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民事执行制度的形成及其变迁历程显示,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及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补充供给执行规则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功能,但亦存在着效力层级较低、涉嫌实质性造法、程序运行者制定程序规则等问题,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制定民事执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民事执行 制度变迁 债权人中心主义 基本解决执行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