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洗钱罪的保护法益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明楷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83,共15页
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与洗钱罪并存的立法例之下,如何解释洗钱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处理洗钱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取决于如何确定洗钱罪的保护法益。主张洗钱罪的保护法益是金融管理秩序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的观点,以... 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与洗钱罪并存的立法例之下,如何解释洗钱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处理洗钱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取决于如何确定洗钱罪的保护法益。主张洗钱罪的保护法益是金融管理秩序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的观点,以及主张洗钱罪的保护法益仅为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或者仅为金融管理秩序的观点,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应当认为,洗钱罪的保护法益是金融管理秩序与上游犯罪的保护法益(双重法益而非选择性法益);作为洗钱罪保护法益的金融管理秩序包括两个层面:阻挡层的保护法益是金融系统不能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合法化的管理秩序,背后层的保护法益是国民对金融系统的信赖及国家金融安全;将上游犯罪的保护法益作为洗钱罪的次要保护法益,既表明设立洗钱罪同时为了预防特定上游犯罪,也能说明自洗钱构成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钱罪 保护法益 金融管理秩序 预备犯
原文传递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 被引量:9
2
作者 林亚刚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4,41,共5页
犯罪预备形态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之一,其基本特征理论上几无争议,但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的区别理论上仍然有不同的认识。对此进行评析,以图厘清三者的界限。
关键词 犯罪预备 犯意表示 阴谋犯
原文传递
论犯罪中止形态与其他犯罪停止形态的竞合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最跃 李茂华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46-49,共4页
犯罪的中止形态在多数情况下是单独存在的,但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与犯罪既遂、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等犯罪停止形态发生竞合关系。当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发生竞合时,一般情况应按中止犯罪来处理比较合理恰当。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犯罪未遂 犯罪预备 犯罪过程
下载PDF
澳门刑法中的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英彤 刘亚娜 《行政与法》 2006年第8期125-126,共2页
澳门刑法中具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科学法律思想与先进刑法制度。其中的犯罪未完成形态制度集中体现了澳门刑法的轻刑化、细密化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等特点。本文分别以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澳门刑法典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下载PDF
普遍处罚模式下预备行为的类型建构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鹏飞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9-127,共9页
我国《刑法》第22条对于预备犯采普遍处罚原则,引发了学界较大争议。鉴于该条与"但书"条款形式上的冲突关系、普遍处罚与刑法谦抑主义的背离、主观证明上存在的"刑事证据的盲点"以及"准备工具""制... 我国《刑法》第22条对于预备犯采普遍处罚原则,引发了学界较大争议。鉴于该条与"但书"条款形式上的冲突关系、普遍处罚与刑法谦抑主义的背离、主观证明上存在的"刑事证据的盲点"以及"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边界的模糊不清而给司法操作带来的可操作性困局,主流观点认为预备犯采例外处罚原则为宜。对此,理想的路径是基于解释论的视角,以行为惯性基础上的法益侵害说、刑事近代学派主张的社会防卫论作为理论根据,坚持预备犯的普遍处罚理念的基本立场,纠正传统观点对于预备犯条款与但书条款关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通过类型化方法的运用,对预备犯处罚范围加以限缩。至于学界主张的主观证明上的困难等导致司法实践对该条款近乎弃之不用,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司法实务中已有判例,并不鲜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犯 犯罪预备 普遍处罚 类型化
原文传递
略论犯罪构成的未完成形态
6
作者 刘晓岚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53-55,共3页
相对于犯罪构成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的未完成形态。本文阐述了犯罪构成的三种未完成形态的内容、意义和处罚原则,同时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未遂 犯罪预备 犯罪中止
下载PDF
论犯罪预备的立法模式
7
作者 陈宇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6-18,21,共4页
通过借鉴国外有关犯罪预备的立法经验,分析了我国刑法中对犯罪预备规定的弊端,提出对我国现行有关犯罪预备之规定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 犯罪预备 预备犯 立法模式
下载PDF
中止犯成立于犯罪预备阶段之质疑
8
作者 宁宇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4-127,共4页
从我国对犯罪预备阶段成立中止犯的理论通说出发,从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方面分析了通说的渊源;从中止犯成立条件的重新界定和刑罚的基础、刑罚的可行性、刑罚的必要性等角度对通说提出了质疑,进而提出刑法概念精确性的观点。
关键词 犯罪预备 犯罪中止 中止犯
下载PDF
论预备犯的刑事责任范围
9
作者 袁公林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预备犯因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应受到处罚,但这并不表明所有犯罪的预备行为都应受处罚,因为不是所有犯罪的预备行为都构成预备犯。预备犯并不存在于所有的犯罪中,它只存在于部分直接故意犯罪中。
关键词 预备犯 预备行为 故意犯罪
下载PDF
海峡两岸预备犯(犯罪预备)问题研究——以世界范围内预备犯(犯罪预备)的处罚模式为背景
10
作者 刘丽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3-56,共4页
台湾刑法与大陆刑法中分别存在预备犯与犯罪预备概念,两者虽称谓与性质不一,但两者所指涉的对象却同一,表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对两者的理解。世界范围内预备犯(犯罪预备)的处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立法模式与处罚原则方面。统观世界... 台湾刑法与大陆刑法中分别存在预备犯与犯罪预备概念,两者虽称谓与性质不一,但两者所指涉的对象却同一,表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对两者的理解。世界范围内预备犯(犯罪预备)的处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立法模式与处罚原则方面。统观世界范围内预备犯(犯罪预备)的处罚模式,台湾刑法与大陆刑法对预备犯(犯罪预备)规定的差异清晰可见,在比较中借鉴与完善是大陆刑法孜孜以求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刑法 犯罪预备 台湾刑法 预备犯
下载PDF
扩张中的犯罪预备及参与形式——围绕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的展开
11
作者 吴沈括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1-25,共5页
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恐怖主义及其它严重有组织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蔓延,作为针对此类犯罪现象的积极调整,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同步呈现出扩张的趋势。着眼刑事实体法层面,不难发现不同形式的预备行为及参与行为之犯罪化处遇同样有着相... 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恐怖主义及其它严重有组织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蔓延,作为针对此类犯罪现象的积极调整,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同步呈现出扩张的趋势。着眼刑事实体法层面,不难发现不同形式的预备行为及参与行为之犯罪化处遇同样有着相当的膨胀,此处结合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之讨论试图对该命题作进一步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备 犯罪参与 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
下载PDF
论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界限
12
作者 李雨聪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2-75,共4页
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预备与未遂的界限有两种立法模式。通过对两种立法模式下预备与未遂界限的理论阐释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应以"行为人为实现犯罪的决意而实施对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所保护的法益具有迫切危险的行为"... 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预备与未遂的界限有两种立法模式。通过对两种立法模式下预备与未遂界限的理论阐释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应以"行为人为实现犯罪的决意而实施对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所保护的法益具有迫切危险的行为"作为预备与未遂的界限。在预备与未遂界限问题上,中国应选择德国和意大利的立法模式,司法适用中,应建构刑事判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 未遂 立法选择 司法适用
下载PDF
扩张中的犯罪预备及参与形式——围绕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的展开
13
作者 吴沈括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88-91,共4页
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恐怖主义及其他严重有组织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蔓延,作为针对此类犯罪现象的积极调整,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同步呈现出扩张的趋势。着眼刑事实体法层面,不难发现不同形式的预备行为及参与行为之犯罪化处遇同样有着... 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恐怖主义及其他严重有组织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蔓延,作为针对此类犯罪现象的积极调整,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同步呈现出扩张的趋势。着眼刑事实体法层面,不难发现不同形式的预备行为及参与行为之犯罪化处遇同样有着相当的膨胀,此处结合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之讨论试图对该命题作进一步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备 犯罪参与 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
下载PDF
犯罪参与理论比较论略——立足于实定法的考察
14
作者 李瑞杰 《贸大法律评论》 2016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在我国刑法上,不同的犯罪参与体系对于成立犯罪与否的判定并无二致。一元犯罪参与体系不存在太多劣势,而二元犯罪参与体系之共犯从属性理论,尤其是犯罪支配理论、共谋共同正犯理论,早已背离了其原本的理论根基——紧缩的行为人概念,呈... 在我国刑法上,不同的犯罪参与体系对于成立犯罪与否的判定并无二致。一元犯罪参与体系不存在太多劣势,而二元犯罪参与体系之共犯从属性理论,尤其是犯罪支配理论、共谋共同正犯理论,早已背离了其原本的理论根基——紧缩的行为人概念,呈现出底线突破、混乱不堪的景象。我国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有必要继续坚持一元犯罪参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犯 单一制 区分制 共犯从属性 犯罪参与体系
原文传递
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界定问题新论
15
作者 刘炯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前学界对于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关注较少,对犯罪预备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必经之阶段等疑难问题仍存有分歧。在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时应首先明确,其构成要素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阶段性;(2)目的性;(3)指向性;(4)本... 目前学界对于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关注较少,对犯罪预备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必经之阶段等疑难问题仍存有分歧。在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时应首先明确,其构成要素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阶段性;(2)目的性;(3)指向性;(4)本质性;(5)程度性。据此其概念可重新界定为,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增大特定犯罪实施的可能性,而在实施犯罪之前进行的对完成犯罪具有实质作用的作为或不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犯罪预备行为
下载PDF
预备犯处罚模式之反思
16
作者 周迪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0-57,共8页
处罚预备犯是我国刑法之明确规定,刑法第22条是其法律依据。反思我国刑法对于预备犯处罚方式的不足并且借鉴国外处罚预备犯之模式,笔者拟探讨一种新的,力求行之有效的预备犯处罚模式。
关键词 预备犯 处罚模式 刑法 中国 处罚依据
下载PDF
犯罪预备概念的批判与重构
17
作者 漆昌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0年第4期55-60,102,共7页
运用事实价值二元分析方法对既有犯罪预备概念的不合理性进行剖析,对犯罪预备重新进行界定。在事实层面上犯罪预备应表述为准备行为为宜。在价值层面进行界定时必须贯彻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即主观上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客观上具有非法... 运用事实价值二元分析方法对既有犯罪预备概念的不合理性进行剖析,对犯罪预备重新进行界定。在事实层面上犯罪预备应表述为准备行为为宜。在价值层面进行界定时必须贯彻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即主观上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客观上具有非法性而又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行为就是犯罪预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备 事实 价值 准备行为 犯罪目的
下载PDF
网络空间中犯罪预备行为的制裁思路与体系完善——截至《刑法修正案(九)》的网络预备行为规制体系的反思 被引量:34
18
作者 于志刚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71,共14页
预备行为的独立正犯化即独立犯罪化是刑法预防犯罪的重要理念和技术。犯罪预备行为在网络空间往往实现多种"一对多"的预备情形,威胁重要法益,同时经常是犯罪完成的关键,危害实现的可能性高,具有处罚必要性。当前刑事立法和司... 预备行为的独立正犯化即独立犯罪化是刑法预防犯罪的重要理念和技术。犯罪预备行为在网络空间往往实现多种"一对多"的预备情形,威胁重要法益,同时经常是犯罪完成的关键,危害实现的可能性高,具有处罚必要性。当前刑事立法和司法制裁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的模式是正犯化,特别是罪名的独立化。然而,总则中预备犯制裁条款的发动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面临诸多困难,分则中预备犯正犯化成为重要趋向,但这并非唯一可取的制裁模式。针对现有网络犯罪预备行为制裁体系的缺陷,解决入罪标准过高而刑罚幅度过低、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的犯罪未完成责任弱化、立法正犯化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入罪行为范围宽严失调三个核心问题,实现刑事制裁体系的合理化调整而非变革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犯罪预备 预备行为正犯化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刑事政策
原文传递
规范学视野中预备行为可罚性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9
19
作者 高艳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2,共7页
原则上处罚预备行为反映了刑罚权在发动时间上的过早提前,仅通过总则的规定处罚缺乏实行行为的预备犯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导致了事实上的主观归罪。为克服这些矛盾,应当把危险性大的与实行行为没有本质界限的预备行为作为未遂犯对待,在... 原则上处罚预备行为反映了刑罚权在发动时间上的过早提前,仅通过总则的规定处罚缺乏实行行为的预备犯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导致了事实上的主观归罪。为克服这些矛盾,应当把危险性大的与实行行为没有本质界限的预备行为作为未遂犯对待,在分则中对威胁重大法益的与实行行为脱离的纯粹预备行为单独规定构成要件和法定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行为 实行行为 可罚性 法益 分则 未遂犯 刑罚权 重大 克服 反思
下载PDF
我国犯罪预备处罚原则反思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书文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0-63,共4页
我国刑事责任评价的时间起点是犯罪的预备行为。我国刑法以处罚预备犯为原则,有助于严密刑事法网,将犯罪遏制在萌芽阶段,充分发挥刑法预防功能,但其与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相矛盾,与刑法谦抑精神相违,缺乏实践操作性。刑法第22 条已经名... 我国刑事责任评价的时间起点是犯罪的预备行为。我国刑法以处罚预备犯为原则,有助于严密刑事法网,将犯罪遏制在萌芽阶段,充分发挥刑法预防功能,但其与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相矛盾,与刑法谦抑精神相违,缺乏实践操作性。刑法第22 条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一种无意义的重复规定,建议修改刑法时予以删除,同时将一些严重犯罪的预备行为规定为独立罪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犯罪预备处罚 刑事责任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