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渝萍 钟转华 +1 位作者 梁月环 王安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0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血内毒素水平、肠道菌群状态方面的作用及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试验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利尿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血内毒素水平、肠道菌群状态方面的作用及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试验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利尿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8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肠道10种细菌菌落数、内毒素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试验组内毒索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2)试验纽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3)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检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状态,改善肠道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从而避免内毒素及细菌移位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对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黏膜通透性 内毒素 肠道菌群 微生态制剂
原文传递
参苓承气汤对腹腔内高压脾虚气滞型患者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铁明慧 龚瑞莹 +2 位作者 陈斌 庞永诚 沈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观察参苓承气汤对腹腔内高压脾虚气滞型患者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60例腹腔高压脾虚气滞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 目的:观察参苓承气汤对腹腔内高压脾虚气滞型患者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60例腹腔高压脾虚气滞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天给予参苓承气汤鼻饲+灌肠,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天给予开塞露灌肠,记录患者一般情况、APCHAII评分、病情分级及中医症状积分,测定血清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浓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天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清内毒素、DAO和D-乳酸均明显下降;治疗组血清内毒素、DAO和D-乳酸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治疗组(93.3%)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结论:参苓承气汤鼻饲+灌肠治疗腹腔内高压脾虚气滞型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肠屏障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承气汤 腹腔内高压 肠粘膜通透性 内毒素 D-乳酸
原文传递
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军会 王永辉 +1 位作者 周然 王悦尧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方法采用梯度酒精灌胃法早晚两次灌胃,并以10%酒精为饮料,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别于3w和6w检测肝脂肪变、肝内炎症、肝功能和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模型组自6w出现显著的肝脂肪变... 目的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方法采用梯度酒精灌胃法早晚两次灌胃,并以10%酒精为饮料,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别于3w和6w检测肝脂肪变、肝内炎症、肝功能和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模型组自6w出现显著的肝脂肪变,肝指数(3.6±0.2)、肝脂肪变积分(3.0±0.9)和炎症积分(1.0±0.6)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1±0.1)、(0.0±0.0)和(0.0±0.0),P<0.05];在6周时模型动物血浆内毒素、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AST分别为(1435.6±52.9)pg/ml、(20.7±5.4)mmol/L、(25.5±2.0)U/L和(124.5±13.2)U/L,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分别为(89.9±10.5)pg/ml、(5.0±1.1)mmol/L、(7.4±1.7)U/L和(40.4±15.2)U/L,P<0.05]。结论用该方法连续6w成功建立单纯性酒精性脂肪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黏膜通透性 大鼠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理及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书会 韩继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923-92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的机制及其在NAFLD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只。正常组采取... 目的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的机制及其在NAFLD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只。正常组采取普通饲料饲养,实验组采取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确认造模成功。收集大鼠回肠内容物、肝、脾和淋巴结行细菌检测,抽取大鼠血液测定C反应蛋白(CRP)、脂多糖(LPS)、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及血浆D-乳酸。取肝脏和回肠作病理切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清LPS、TNF-α、FFA、CRP、MCP-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肠道出现了菌群失调、细菌移位及通透性增加,病理结果显示肠绒毛显著缩短、破坏,且较多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NAFLD小肠黏膜屏障具有损伤作用,致IETM,而内毒素水平的增高同样也会导致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黏膜通透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