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3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 被引量:14
1
作者 方素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6,共6页
进入中华民国以后,外国势力掀起了新一轮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活动,中国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起边疆民族问题,边疆研究高涨,近代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国家主权观念逐渐普及,现代边政思想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 进入中华民国以后,外国势力掀起了新一轮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活动,中国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起边疆民族问题,边疆研究高涨,近代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国家主权观念逐渐普及,现代边政思想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不断探索和实践,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当时边疆民族政策的形成以及边疆民族问题的处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边疆观念 治边思想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林业发展史研究(1937—1950) 被引量:14
2
作者 江心 王希群 +2 位作者 郭保香 胡涌 刘长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24,共24页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其政权领域内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果、建设经验等对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均产生了长远影响,对现代来说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陕甘宁边区林业(1937—1950)的演变...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其政权领域内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果、建设经验等对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均产生了长远影响,对现代来说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陕甘宁边区林业(1937—1950)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包括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域的演变、边区的林务机构及主管部门、边区的自然环境与森林的关系、边区原有的森林资源、边区政府的林业政策和法令、边区的林业建设、南泥湾垦殖、陕甘宁的农林教育及教育方针大讨论、陕甘宁边区主要林务人员简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林业 民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下载PDF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述略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洁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7-120,共4页
民国时期是我国儿童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期间,随着儿童本位主义的传入,儿童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着手,探讨了当时历史环境下儿... 民国时期是我国儿童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期间,随着儿童本位主义的传入,儿童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着手,探讨了当时历史环境下儿童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儿童图书馆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武术国家化:民国时期武术转型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延 戴国斌 段丽梅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9,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传统武术在民国时期的转型发展。认为:民国以来的武术转型是将"国家富强"作为发展目标的国家化发展历程,其转型因"病夫"的焦虑而展开,"国民"成为武术发展的主体,"尚武"成...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传统武术在民国时期的转型发展。认为:民国以来的武术转型是将"国家富强"作为发展目标的国家化发展历程,其转型因"病夫"的焦虑而展开,"国民"成为武术发展的主体,"尚武"成为救赎国民精神的药方;为使武术成为强国、强种、强身的国家化行动与策略,"革命"和"统一"成为武术服务国民身体改造、国家发展的方式,推动了传统武术传承目的、对象、方式的革新,发展阵地、竞技系统、人才培养的统一。由此,武术由民间走向国家、传统走向现代,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武术 转型发展 国家化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民国时期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 被引量:11
5
作者 仇云龙 张绍杰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5,共4页
本文围绕教育背景、教学模式和当下启示三个问题,分析民国时期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即以"研究高深学问"思想为指导,以中学英语教育与大学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为基础,以"教研结合,以文学、文化知识为主,重... 本文围绕教育背景、教学模式和当下启示三个问题,分析民国时期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即以"研究高深学问"思想为指导,以中学英语教育与大学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为基础,以"教研结合,以文学、文化知识为主,重研究能力培养;读写结合,强化批改,重写作能力培养"为教学模式,并揭示其对当下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英语教育 人才培养 当下启示
原文传递
南京民国城市风貌调查及其保护规划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严为洁 姚亦峰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2期77-81,共5页
南京民国文化是南京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更是具有全国性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承前启后、融贯中西的作用。通过大量对现存民国时期建筑、道路和功能分区的调查,对城市风貌各微观要素做出实际评价。运用国际国内历史街区保... 南京民国文化是南京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更是具有全国性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承前启后、融贯中西的作用。通过大量对现存民国时期建筑、道路和功能分区的调查,对城市风貌各微观要素做出实际评价。运用国际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准则,评价民国历史风貌保护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应该注重现有规划中忽视的可视性、可达性、可意象性、元素符号和控制区界定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规划 南京 民国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伦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94,共6页
科学馆在民国时期学校理科教学特别是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民国时期公共科学馆从建议设立到零星出现再到行政推广的过程,凸显了它在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及其与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科学馆 中学 理科实验
下载PDF
民国时期方志学理论述评 被引量:7
8
作者 廖晓晴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7-85,共9页
鼎革新风,斗转星移。民国进入新旧社会更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为方志的解放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而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民国方志学理论。本文在系统阐述民国方志学理论发展过程的同时,对其中重要的创新之处加以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鼎革新风,斗转星移。民国进入新旧社会更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为方志的解放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而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民国方志学理论。本文在系统阐述民国方志学理论发展过程的同时,对其中重要的创新之处加以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试图得到国内史学界对民国方志学理论的关注,并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方志宗旨 方志性质 方志体例 方志编纂法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黄焰结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70-75,共6页
文章从民国时期的翻译话语出发,结合当时的翻译与创作实践及翻译出版情况,以回到历史现场的姿态寻绎民国时期翻译与创作的关联。研究发现,在翻译负载建设新文学的崇高使命以及满足作家/译者创作、兴趣、经济等多重需要的影响下,民国时... 文章从民国时期的翻译话语出发,结合当时的翻译与创作实践及翻译出版情况,以回到历史现场的姿态寻绎民国时期翻译与创作的关联。研究发现,在翻译负载建设新文学的崇高使命以及满足作家/译者创作、兴趣、经济等多重需要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翻译与创作关系呈现出同一性、双向互动性与互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创作 关系研究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海燕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73,共11页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承载着关注国家命运的历史使命,自觉认识到现代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政治之间依赖相存的关系。基于共同文化渊源的交流活动推进了汉藏佛教彼此间的了解和借鉴,佛教在逐步拓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化对于政治的跨...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承载着关注国家命运的历史使命,自觉认识到现代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政治之间依赖相存的关系。基于共同文化渊源的交流活动推进了汉藏佛教彼此间的了解和借鉴,佛教在逐步拓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化对于政治的跨越与纠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佛教界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科普图书出版史初探 被引量:8
11
作者 夏文华 《科普研究》 2013年第1期54-59,共6页
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科普图书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科普图书的出版数量、学科分布、出版地与出版社、作者情况,试图描述民国时期科普图书出版的整体面貌,并借此反映中国近代科学传播的真实情景。
关键词 科普图书 出版 民国时期
原文传递
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袁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78,共10页
本文主要从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入手,通过对这时期相关报刊对拉铁摩尔的记载及报道的分析,从小见大,观察20世纪上半叶内亚研究与当时国际地缘政治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当代内亚研究的地缘政... 本文主要从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入手,通过对这时期相关报刊对拉铁摩尔的记载及报道的分析,从小见大,观察20世纪上半叶内亚研究与当时国际地缘政治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当代内亚研究的地缘政治新意义作出某些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拉铁摩尔 内亚研究 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试论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兴起发展的原因 被引量:7
13
作者 康兆庆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6-119,共4页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兴起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关注儿童教育的教育新思潮、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兴起发展、教育学者及图书馆学者的研究与宣传、儿童课外读物的大量出版发行等都为民国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兴起发展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儿童图书馆 民国时期 兴起与发展 原因
下载PDF
关于民国中医药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小兵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59-62,72,共5页
从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等方面论述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收藏民国中医药文献的价值,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民国中医药文献的方法和措施,包括编制民国中医药文献目录、建立民国中医药文献特色数据库等。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医药文献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
下载PDF
媒介记忆:民国时期中共报刊对“九一”记者节的纪念报道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建国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72,149,共11页
民国时期,纪念"九一"记者节是中共报刊的重要议题之一,相关报道与评论形成比较典型的媒介记忆实践,其内涵集中在重构记者形象,检阅新闻队伍,在一般意义上折射民国新闻界的历史意识和集体记忆。不过,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中... 民国时期,纪念"九一"记者节是中共报刊的重要议题之一,相关报道与评论形成比较典型的媒介记忆实践,其内涵集中在重构记者形象,检阅新闻队伍,在一般意义上折射民国新闻界的历史意识和集体记忆。不过,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中共报刊,主张以马列主义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再造职业传统,并争取言论自由,实现民主进步,政治色彩相当明显。这些极具舆论导向性的纪念文章,基本反映中共对时局的研判,突破职业界限,凸显媒介记忆的政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九一”记者节 媒介记忆 政治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与农民生活考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惠富平 阚国坤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从民国建立到抗战之前,华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在粮食作物产量和播种面积份额中逐渐占据第一位,但小麦单产却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一时期小麦播种面积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小麦商品性生产的推动。铁路交通和城镇... 从民国建立到抗战之前,华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在粮食作物产量和播种面积份额中逐渐占据第一位,但小麦单产却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一时期小麦播种面积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小麦商品性生产的推动。铁路交通和城镇市场的发展、机器面粉业的兴起,以及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区域性的增强,促进了小麦的需求和运销。同时,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为生计所迫,主要以扩大种植面积的方式增加小麦生产;并粜精籴粗,用细粮换杂粮充饥,将更多的小麦销往市场。近代华北小麦良种及先进麦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非常有限,与小麦面积扩展及其商品率提高相伴随的是传统种植技术和落后的生产条件,导致小麦生产效益很低。虽然出售小麦、编制草帽缏、用麦秸喂牛等成为农家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但它没有也不可能促成华北农村经济的根本好转,农民生活依旧贫穷困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商品性生产 粮食种植 农民生活 民国时期 华北地区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家乐 姚乐野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0,共9页
函授教育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教育费用低廉,不受地域限制等种种优点。以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为据,兼及参考其他图书馆学函授学校教育情况,考察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办学史及教学各环节的相... 函授教育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教育费用低廉,不受地域限制等种种优点。以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为据,兼及参考其他图书馆学函授学校教育情况,考察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办学史及教学各环节的相关内容。由于战争导致图书馆事业衰败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 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 陈伯逵
下载PDF
民国边疆研究的嬗变、学科构建与启示 被引量:6
18
作者 段金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8,214,共9页
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边疆研究前后相承,但嬗变特点鲜明,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亦有较多的发展差异。伴随着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和边疆研究的发展,"边疆学"、"边政学"这样以边疆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在20世... 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边疆研究前后相承,但嬗变特点鲜明,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亦有较多的发展差异。伴随着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和边疆研究的发展,"边疆学"、"边政学"这样以边疆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出现,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边疆研究的发展及其学科构建,虽有学术发展主观的多维复杂因素参与其间,但必与时代或时势要求密切相关。新时代的中国"边疆学"虽是由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发展而形成,但在今天的时代场景下,它更是重大现实关怀的需要,其基本路径应从政治学的视角进行重点考察;然不可否认的是,边疆史地研究仍是"边疆学"构建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边疆研究 学科构建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发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小兵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5-97,共3页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旗袍改良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旗袍 中国传统服饰
下载PDF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陆宏英 汪志国 吴成泽 《池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致使人口大量减少、大规模迁移以及灾民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日趋崩溃;濒于绝境的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而抗争,并严重影响了相对稳定...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致使人口大量减少、大规模迁移以及灾民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日趋崩溃;濒于绝境的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而抗争,并严重影响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淮河流域 安徽 自然灾害 社会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