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5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 被引量:470
1
作者 许文良 王枫 +4 位作者 裴福萍 孟恩 唐杰 徐美君 王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9-353,共15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可划分成六期:晚三叠世(200~228Ma)、早——中侏罗世(173~190Ma)、中——晚侏罗世(158~166Ma)、早白垩世早期(138~145Ma)、早白垩世晚期(106~133Ma)和晚白垩世(88~97Ma)。晚三叠世火山作用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前者为A型流纹岩,后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它们共同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额尔古纳地区,吉黑东部和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侏罗世钙碱性火山岩的存在分别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发生,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则以双峰式火成岩组合为特征,反映了双向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以西和冀北——辽西地区,前者为碱性——亚碱性的过渡系列,主要由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和少量粗面岩组成,后者为A型流纹岩或碱性流纹岩组成,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坍塌或拆沉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吉黑东部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则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前者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者与早期加厚陆壳的拆沉和/或类似弧后的伸展环境有关;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陆内,前者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后者为碱性玄武岩,反映了来自东部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俯冲作用。综合上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中生代火山岩 时空变化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 成矿背景
下载PDF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被引量:343
2
作者 吴福元 孙德有 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1-189,共9页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的,其成因与由大量板块俯冲而导致的区域深部热异常或地幔柱有关。从地球化学特点上看,这些花岗岩主要表现为低的初始锶(ISr≈0.705)和高初始钕(εNd(t)>0,显示其形成与地幔关系密切。对其年轻的钕模式年龄(tDM<1000Ma)的分析表明,地质历史上的新元古代-显生宙也是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同时,垂向增生也是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增生 成因机制 花岗岩 东北地区
下载PDF
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 被引量:260
3
作者 贺伟 布仁仓 +1 位作者 熊在平 胡远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9-531,共13页
利用东北地区96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 利用东北地区96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在2.45—5.72℃之间,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10 a(P<0.01),1988—1989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东北地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增高的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气候倾向率达到0.53℃/10 a,夏季气温增幅最小,0.24℃/10 a。东北地区年均温和季节均温年代际变化亦呈现明显的增暖趋势,年均温,春季均温和冬季均温均在1981—1990年开始变暖,夏季均温和秋季均温在1991—2000年开始变暖。东北地区气温增暖幅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兴安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是增温最明显的地区,增暖幅度较小的地区为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430.40—678.72 mm之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71 mm/10 a(P>0.05),1981—1990年为降水最多的年代,1982—1983年间发生了降水量由少到多的突变。四季降水量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较明显的地区为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段,降水量增多较明显的地区为大兴安岭北部和松嫩平原。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1 a的强显著周期,此外还有24 a和6 a尺度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存在16 a的强显著周期和6 a的小尺度变化周期。通过以上分析,近45 a东北地区总体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突变检测 小波分析 东北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21
4
作者 林强 葛文春 +7 位作者 孙德有 吴福元 元钟宽 闵庚德 陈明植 李文远 权致纯 尹成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南部火山岩带和东部火山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不同构造环境的产物。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引起的...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南部火山岩带和东部火山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不同构造环境的产物。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引起的深部热地幔柱的上升有关,南部火山岩带与构造域转换时期走滑拉伸构造有关,而东部火山岩带则是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火山岩 大地构造意义 中国
下载PDF
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6
5
作者 王洪桥 袁家冬 孟祥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5-903,共9页
基于东北地区2009年、2012年和2015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均衡度和密度等方面对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基于东北地区2009年、2012年和2015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均衡度和密度等方面对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9年、2012年、2015年3个时段,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集聚程度具有先强后弱的演变特征;(2)省会城市和主要交通节点城市附近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较大;(3)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三省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增强区域扩散较快,但蒙东地区变化较慢;(4)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很大,其中地形地貌、水文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内生因素,而社会经济水平、交通等是重要的外推动力,对A级旅游景区分布影响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16
6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下载PDF
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 被引量:188
7
作者 王金武 唐汉 王金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共21页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东北地区地域环境及资源配置特点,综合评价了秸秆资源产量分布及焚烧问题,阐述分析了秸秆收储...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东北地区地域环境及资源配置特点,综合评价了秸秆资源产量分布及焚烧问题,阐述分析了秸秆收储运模式和"五化"综合利用(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技术特点、配套装备及应用现状。深入了解了国内外其他地区秸秆利用发展特点与借鉴经验,总结归纳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秸秆利用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秸秆利用政策、技术状况、市场企业需求及存在问题,指出了东北地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资源 综合利用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157
8
作者 孙力 安刚 +1 位作者 丁立 沈柏竹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0-82,共13页
利用中国东北三省 69个测站 ,1 961~ 1 995年 6~ 8月降水量资料 ,采用 EOF、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 ,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 利用中国东北三省 69个测站 ,1 961~ 1 995年 6~ 8月降水量资料 ,采用 EOF、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 ,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 ,也存在着南部和北部及东部和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 ,并且可以把整个东北地区划分为 7个主要的降水异常型 :辽东半岛型、西部平原型、中南部型、东部山区型、三江平原型、辽西型和东北北部型。近 90 a来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呈多雨、少雨或是波动等阶段性变化 ,没有明显的变干或是变湿倾向。各异常型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 35~ 45a中 ,东北地区 1 960年代中期至 1 980年代初降水的减少比较明显 ,具有突变性质 ,1 980年代总体上讲降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1 990年代处于旱涝交替出现的波动状态。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主要有 34,2 2 ,1 1 a以及 2~ 4a左右的周期变化 ,但各异常区所盛行的主要周期以及同一异常区在不同年代所盛行的主要周期均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夏季 降水异常 气候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东北松嫩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变规律 被引量:171
9
作者 章光新 邓伟 +1 位作者 何岩 Ramsis Salama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8,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松嫩平原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洮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松嫩平原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洮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角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揭示了风化溶滤、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和人为混合是控制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从而为流域乃至松嫩平原盐渍土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文化学 时空变异 水文化学过程 东北 演变规律 松嫩平原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被引量:162
10
作者 程叶青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20,共8页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区域格局 商品粮基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163
11
作者 张明斗 莫冬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6,共9页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得知,并没有城市处于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同步型的发展阶段,而是全部位于滞后型或超前型的状态,且滞后型成为主流趋势,城市数量也呈现递增的态势;②东北三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较高,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在区域内部,辽宁省内中高度耦合的城市比例明显高于吉林和黑龙江;③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沿哈-大交通经济带呈带状分布;协调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递减分布趋势,即越靠近中心城市协调度越高、越远离中心城市协调度越低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城市化 耦合协调性分析 东北三省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 被引量:141
12
作者 祁进平 陈衍景 Franco Pirajno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9,共13页
 通过中国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综合特征研究,将矿床的分布划分为德尔布干、呼玛、小兴安岭和吉东4个矿集区,根据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混有岩浆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和成矿岩浆...  通过中国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综合特征研究,将矿床的分布划分为德尔布干、呼玛、小兴安岭和吉东4个矿集区,根据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混有岩浆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和成矿岩浆-流体系统;多数矿床形成于中低温、中浅成环境,个别矿床成矿温度高、深度大,显示了斑岩型或造山型与浅成低温溶液型成矿系统之间的连续性;厘定大规模成岩成矿时间为130Ma左右,构造环境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的挤压-伸展转变体制,并以矿集区尺度的CMF模式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岩浆-流体系统的发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中国东北钼矿床地质 被引量:137
13
作者 陈衍景 张成 +2 位作者 李诺 杨永飞 邓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3-1268,共46页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的区域,成矿作用复杂而强烈。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的钼矿床勘查和研究进展,形成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已发现3个超大型、18个大型等70余处钼矿床,探明资源量仅次于东秦岭钼矿带;2)矿床成因...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的区域,成矿作用复杂而强烈。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的钼矿床勘查和研究进展,形成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已发现3个超大型、18个大型等70余处钼矿床,探明资源量仅次于东秦岭钼矿带;2)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含爆破角砾岩型)、矽卡岩型,次为热液脉型;3)成矿岩浆岩多为高硅富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4)钼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南大兴安岭、北大兴安岭和吉黑褶皱带等4个地区;5)与岩浆活动的多期多阶段性相一致,钼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但中生代最为重要,并集中在250~210、190~160和150~110 Ma等3个高峰期;6)钼矿床的辉钼矿Re含量变化较大,总体较低,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但以壳源为主;7)成矿时代越老,辉钼矿Re含量越高,Cu/Mo储量比越大;8)钼矿床主要形成于增生造山和大陆碰撞造山(含后碰撞)两种构造背景,单钼矿床始现于三叠纪,只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钼矿床 成矿时间 矿床地质 构造背景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被引量:128
14
作者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7-854,共8页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同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i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渠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匹配系数 空间差异 灌溉农业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东北森林物候期监测 被引量:128
15
作者 于信芳 庄大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117,共7页
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东北森林,森林分布范围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确定.遥感数据源是2003年50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 ... 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东北森林,森林分布范围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确定.遥感数据源是2003年50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东北主要森林树种的NDVI时间序列特征,表明不同树种的同一遥感参数时间序列基本形状近似,在关键物候期和变化振幅上存在差异,这为根据遥感参数时间序列曲线监测森林物候期奠定了理论基础.将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应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重构成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影像.基于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研究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了东北森林物候期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树木在第100天~150天开始生长,到第260天~290天逐渐停止生长,生长季长度集中在140天~180天.通过与部分物候观测数据的比较验证,表明基于MODIS NDVI数据获取的树木生长始末日期与调查资料具有可比性,获取的森林物候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森林物候 分布格局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127
16
作者 姜晓艳 刘树华 +2 位作者 马明敏 张菁 宋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整个东北地区降幅为-5.2mm/10a;长春为-12.7mm/10a;哈尔滨为-7.1mm/10a;大连为-2.7mm/10a;沈阳略为上升趋势为1.3mm/10a。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区域性的多重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特征,2a~3a、5a~6a,10a和50a左右的长期振荡周期具有全域性;长春、哈尔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是20a左右;5a~6a的短周期和50年的长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近百年 降水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28
17
作者 周建波 张兴洲 +5 位作者 马志红 刘立 金魏 张梅生 王成文 迟效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0-538,共9页
东北地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带(或造山带),而是早石炭世以来拼合成统一的复合地块,我们称为"佳木斯-兴蒙地块"。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不是中-新生代盆地的结晶基底,而是具有准盖层性质的陆相-海相沉积盖层。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 东北地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带(或造山带),而是早石炭世以来拼合成统一的复合地块,我们称为"佳木斯-兴蒙地块"。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不是中-新生代盆地的结晶基底,而是具有准盖层性质的陆相-海相沉积盖层。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中,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发育,具有潜在的生烃潜力,是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查的重要新层系。提出以嘉荫-牡丹江断裂和嫩江-开鲁断裂为界,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盆地群,并确定了各盆地的成因类型、石油地质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新层系 盆地群 晚古生界 佳蒙地块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23
18
作者 马树庆 袭祝香 王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概述了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分析了玉米冷害致灾的因素、机理及指标。用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分析了玉米冷害风险的地域分布,对玉米冷害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东北北部、东部冷害风险较大,中、西、南... 概述了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分析了玉米冷害致灾的因素、机理及指标。用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分析了玉米冷害风险的地域分布,对玉米冷害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东北北部、东部冷害风险较大,中、西、南部较小,严重冷害年东北区玉米损失达600多万t,折合人民币60多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玉米 低温冷害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近50年东北玉米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 被引量:116
19
作者 高晓容 王春乙 +1 位作者 张继权 薛绪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109,I0004,I0005,共11页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a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数法计算4个生育阶...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a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数法计算4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揭示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水分供需的时空规律;以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近50a东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涝分布及演变。结果表明: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需水量没有显著变化;乳熟-成熟阶段,有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其它3个阶段和全生育期没有明显的旱涝变化。4个生育阶段需水量空间差异较大,基本呈带状分布。播种-七叶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低;后3个生育阶段,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高,且全域、区域旱涝现象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域、区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次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作物 气象 作物需水量 作物系数 作物水分盈亏指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16
20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1 位作者 修春亮 魏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0-457,共8页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其次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经济城市化主导人口、空间城市化,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加速发展阶段(0.25~0.35);②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人口城市化整体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减的趋势,而经济城市化则成由南往北递减的趋势,两者"内在互补(互异)"趋势非常明显;③三者城市化协调度低,且区域差异明显,由南往北递减趋势非常明显;④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综合协调导向型,人口-经济、人口-空间、经济-空间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 协调性 均方差赋权法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