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变化及其与NAO和ENSO的联系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忠贤 于怡秋 +2 位作者 邓伟涛 曾刚 吴玲玲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利用1951—2016年HadISST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1958—2016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提供的OAFlux数据集,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 利用1951—2016年HadISST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1958—2016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提供的OAFlux数据集,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偏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春季NAO和前期冬季ENSO联系。结果表明: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EOF的第一模态是自北而南出现的三极结构的海温距平型,其方差贡献率为35.7%。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的形成主要受到春季NAO主导作用,还受到前期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消除前期冬季Ni o3.4的影响后,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指数与同期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指数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0,通过了99%置信度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消除春季NAO的影响后,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指数与前期冬季Ni o3.4指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26,通过了95%信度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春季NAO正(负)位相引起的海表风场和海表湍流热通量的异常,进而激发出正(负)位相的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前期冬季ENSO事件可以引起春季大气环流异常和热带外海温异常,进而调制春季NAO对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海温 北大西洋涛动(NAO) ENSO 偏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中纬度海温对北方冬季寒潮强度异常的协同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梁阔 李丽平 +1 位作者 任景华 施春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1-724,共14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19年日最低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北方冬季寒潮强度异常时空特征及北半球中纬度海温异常(SSTA)对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北方单...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19年日最低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北方冬季寒潮强度异常时空特征及北半球中纬度海温异常(SSTA)对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北方单站寒潮强度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98年之前寒潮强度年代际变化更明显,1999年之后寒潮强度的年际变率更大。华北地区寒潮最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交界处次之。(2)寒潮强度主要有全区一致型、东西反位相型及三极型异常分布,且全区一致型异常基本能反映强度总体时空变化特征。(3)北太平洋前春到冬季的类似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负位相型(类“-PDO”型)SSTA、北大西洋前秋与冬季负SSTA有利于北方寒潮增强。秋季两大洋SSTA对寒潮强度的作用相当,冬季北大西洋SSTA影响更显著。(4)前春到前秋北太平洋类“-PDO”型SSTA及秋冬季北大西洋SSTA,激发出冬季负北极涛动(“-AO”)、正欧亚太平洋(“+EUP”)型、类太平洋-北美(“PNA”)型、负北大西洋涛动(“-NAO”)等遥相关型或波列异常;两大洋SSTA存在类似跨季节“接力”的关系,秋冬季两大洋协同作用,上游Rossby波能量向下游频散,持续加强“+EUP”等遥相关波列,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偏强,并有300 hPa北弱南强的急流配合,有利于高纬冷空气南下到我国北方地区辐合堆积,高低层环流异常配合,导致北方寒潮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强度 时空特征 北太平洋海温 北大西洋海温 EUP遥相关波列
下载PDF
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初冬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
3
作者 李忠贤 王庭轩 +1 位作者 曾刚 邓伟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143,共13页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1951~2020年秋季(9~11月)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初冬(12月)我国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EOF的第一模态是纽芬兰岛东南部海温为负(正)距平,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及其东部海温为正(负)距平的马蹄型海温模态,方差贡献率为20.5%。研究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异常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模态呈正位相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高,反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低。进一步分析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能够持续到初冬。当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呈正(负)位相时,初冬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海温异常通过加热(冷却)异常能够引起局地对流层上层的辐散(辐合)运动,并且激发出南、北两支Rossby波列。其中,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极地向东北方向传播至巴伦支海附近,然后沿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传播至我国上空;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热带向东传播至我国上空。在南、北支波列的影响下,我国上空对流层上层出现异常辐合(辐散),与之伴随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使得我国上空云量减少(增加),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增加(减少),同时地表向低层大气传输的长波辐射增加(减少),在非绝热加热的作用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偏低)。利用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CAM5.3)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对初冬大气环流、辐射强迫和气温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该海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海温 初冬气温 非绝热加热 年际变化
下载PDF
2021年盛夏中国东部极端降水月际演变成因及可预测性
4
作者 马潇祎 范可 杨洪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56,共16页
2021年7—8月中国东部雨带演变特征与气候平均季风北推进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7月降水正异常中心位于江淮-华北地区,8月则南移至华中地区。2021年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偏多且存在月际差异主要与7(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北偏... 2021年7—8月中国东部雨带演变特征与气候平均季风北推进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7月降水正异常中心位于江淮-华北地区,8月则南移至华中地区。2021年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偏多且存在月际差异主要与7(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北偏东(偏南偏西)、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偏南)以及南亚高压持续东伸相关联。进一步研究表明,热带对流的活跃位置和北大西洋的增暖加强是影响其降水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2021年7月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活跃对应其热带海洋性大陆对流异常偏强,激发北传的类太平洋-日本(PJ)型遥相关波列,使得西太副高偏北偏东,有利于西北太平洋水汽在江淮-华北地区辐合,导致其降水偏多。8月,新发展MJO在热带印度洋上空对流异常持续偏强,加强局地经向环流,使得中国35°N以南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异常下沉运动,有利于西太副高南移西伸。此外,2021年8月北大西洋海温(SST)异常偏暖激发对流层高层向东南传播的Rossby波,有利于南亚高压加强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移。因此,8月降水中心南移至华中地区。CFSv2预测系统(6月起报)结果能预测7月江淮-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但预测的8月华中南部地区降水偏少与实况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够较好再现7月海洋性大陆热带对流活动影响江淮-华北地区降水的过程,但不能预测2021年8月热带印度洋对流活动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对华中地区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8月中国东部极端降水 月际演变和差异 CFSv2可预测性 环流异常 热带对流和MJO 北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中亚地区冬季极端降雪增加与北大西洋两类海温模态增强的联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双双 张杰 陈志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4-1140,共17页
利用气候预报中心(CPC)提供的1979-2018年日降水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全球再分析数据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温数据分析了中亚地区极端降雪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并通过地球系统模式CESM... 利用气候预报中心(CPC)提供的1979-2018年日降水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全球再分析数据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温数据分析了中亚地区极端降雪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并通过地球系统模式CESM1.0.4的CAM5.1模块进行敏感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中亚地区冬季极端降雪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极端降雪主要发生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北疆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南疆的沙漠地区极端降雪较少;四个极端降雪指数在中亚和各个气候区均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以天山山脉为代表的南部关键区年际变率最大.中亚南部关键区极端降雪频次增加对应沿着北大西洋急流和亚非急流的两支波列增强,其波源位于副热带北大西洋和热带北大西洋,并对应北大西洋"一致型"和"三极子型"两类海温模态.自2000年以来,增加的(副)热带海温及两类模态指数均有助于亚非急流入口西伸,并与北大西洋急流对接,加强了波源区能量沿两支急流向下游频散,并增强了两支波列,进而导致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气旋异常和阿拉伯海北部的反气旋异常加强,二者增强了来自阿拉伯海的西南水汽输送以及中亚南部地区的辐合,有助于2000年以来的极端降雪增加.CESM模式结果较好地验证了北大西洋副热带和热带地区海温通过波列和涡旋异常对极端降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极端降雪 北大西洋海温 一致型 三极子型
下载PDF
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秦旻华 戴爱国 张人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63-978,共16页
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或称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是指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海表温度周期性冷暖的变化,其周期为60~80年。虽然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目前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形成机制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 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或称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是指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海表温度周期性冷暖的变化,其周期为60~80年。虽然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目前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形成机制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包括海洋内部动力过程、大气随机扰动以及人为和自然强迫均被证实会对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有重要贡献。因此,更加全面地认识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年代际气候预测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回顾了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形成机制和原因,以及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等;然后讨论了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相关研究要点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北大西洋海温 外强迫 内部变率
原文传递
1961年-2010年山西省寒潮的气候特征与可能成因 被引量:1
7
作者 褚红瑞 王咏梅 +2 位作者 范艳琴 魏海茹 杨腊富 《山西气象》 2014年第1期21-27,共7页
利用山西71个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海温格点场再分析资料,采用Kendall—tau非参数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1961年-2010年寒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寒潮日... 利用山西71个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海温格点场再分析资料,采用Kendall—tau非参数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1961年-2010年寒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寒潮日数呈减少趋势,但存在区域差异,北部寒潮减少,中部寒潮增加,南部变化不明显。近50年来山西寒潮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代际差异显著。90年代以来,山西寒潮初次出现的日期在推迟,而寒潮结束的日期却在提前,这种特征在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更突出。气候变暖导致山西寒潮频次减少;寒潮开始迟,结束早;全省范围寒潮的极端天气在增加。环流形势相关分析表明,500hPa高纬度的高度正异常配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附近等的高度负异常与山西寒潮频次有显著相关,冬季来自北冰洋、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是寒潮的主要来源。北大西洋海温场的北负南正的偶极子模态与山西寒潮频次有较密切联系,可作为寒潮预测的信号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变化趋势 气候变暖 环流形势 北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ipole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48
8
作者 左金清 李维京 +2 位作者 孙丞虎 XU Li 任宏利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173-1186,共14页
A strong (weak)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s usually concurrent with the tripole pattern of North Atlantic SST anomalies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during summer, which has positive (negative) SST anoma... A strong (weak)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s usually concurrent with the tripole pattern of North Atlantic SST anomalies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during summer, which has positive (nega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western North Atlantic and negative (posi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subpolar and tropical ocean.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linkage are diagn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is shown that a barotropie wave-train pattern occurring over the Atlantic-Eurasia region likely acts as a link between the EASM and the SST tripole during summer. This wave-train pattern is concurrent with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over the Ural Mountains, which has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e EASM. Diagnosis 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linear dynamical model results reveals that the mechanism for maintaining the wave-train pattern involves both the anomalous diabatic heating and synoptic eddy-vorticity forcing. Since the North Atlantic SST tripole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and the EASM are also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nection of the EASM with the summer SST tripole is sensitive to the meridional location of the tripol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s due to the north-south movement of the activity centers of the NAO. The SST tripole that has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SM appears to be closely coupled with the NAO in the previous spring rather than in the simultaneous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M north atlantic sst tripole diabatic heating eddy-vorticity forcing NAO
下载PDF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强迫响应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建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1-570,共10页
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温异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大气产生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利用伴随北大西洋涛动出现的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2.0.1进行强迫,考察了模式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对三核型海温异常的响应。通过与欧洲中期... 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温异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大气产生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利用伴随北大西洋涛动出现的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2.0.1进行强迫,考察了模式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对三核型海温异常的响应。通过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发现该模式可以通过海温强迫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具有北大西洋涛动特征的温度场和环流场。在北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模式模拟出了三核型的准正压响应,与经典的北大西洋涛动型大气异常是一致的。模式结果与北大西洋地区大气内部主导模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异常中心位置多偏向于大洋上空,在陆地上的异常响应强度很弱;二是高纬地区对海温异常的响应不显著,没有强迫出与实际的大气模态相对应的异常中心,表明该地区海洋的反馈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涛动 三核型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模式
下载PDF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栋梁 蓝柳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4,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等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SH)强度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的联系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冬季SH在1960s中后期开始偏弱,2003年后...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等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SH)强度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的联系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冬季SH在1960s中后期开始偏弱,2003年后略增强。2)各季北大西洋SST指数(全区平均SST的标准化距平)均在1960s中期后偏低,1990s末后偏高。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位相由正转负的时间在春冬季(1970s初)晚于夏秋季(1960s初),而后均在1990s中期后进入正位相。3)各季偏高(低)的北大西洋SST指数和海温三极子正(负)位相均有利于冬季SH偏强(弱),但前者与SH的关系更显著,且冬季最强。北大西洋北部和西南部是影响SH强度的关键区,但SH对北部SST异常的响应范围在冬季最大,而对西南部的响应范围在夏季最大。4)当冬季大西洋SST指数异常偏高时,下游激发出的罗斯贝波列使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使SH上空负相对涡度平流增大,高层辐合和低层辐散增强,整个对流层下沉气流深厚,促使SH增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 时空联系 相关分析
下载PDF
2020年春季我国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洪洁莉 郑志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75-1384,共10页
2020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7 mm,较常年同期偏少4%,东部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内蒙古... 2020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7 mm,较常年同期偏少4%,东部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内蒙古东部、江南南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江淮地区降水显著偏少,季节内变化显著。春季(尤其是4—5月)中高纬度呈现"两槽一脊"分布,在对流层中层,乌拉尔山西北地区为负高度距平中心,贝加尔湖以西地区有很强的高度场正距平中心,日本海上空为高度场负距平;在对流层低层,中国东部大部盛行偏北风,经向度大。低纬度地区西北太平洋上空为反气旋式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水汽在东北、华北东部和内蒙古东部辐合,降水偏多,而对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水汽输送则较为不利。3月中高纬度的纬向型环流和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阶段性偏北有利于江南和华南降水偏多。2019/2020年中东太平洋发生一次弱El Nino事件,同时印度洋海温偏高,对维持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强偏西有利。2020年2—3月北大西洋偶极子海温距平与后期4—5月海温有较好持续性,前期北大西洋偶极子是预测4—5月贝加尔湖以西阻塞高压偏强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异常 阻塞高压 北大西洋偶极子 ENSO 印度洋海温一致增暖
下载PDF
Solar Wind:A Possible Factor Driving the Interannu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ipolar Mode over North Atlantic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子牛 李德琳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12-327,共16页
The effect of solar wind(SW) on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boreal winter is examin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during 1964-2013.The North Atlantic SSTs show a pronounced mer... The effect of solar wind(SW) on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boreal winter is examin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during 1964-2013.The North Atlantic SSTs show a pronounced meridional tripolar pattern in response to solar wind speed(SWS) variations.This pattern is broadly similar to the lead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wintertime SSTs over North Atlantic.The time series of this leading EOF mode of SST shows a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period,which is the same as that of wintertime SWS.This response also appears as a compact north-south seesaw of sea level pressure and a vertical tripolar structure of zonal wind,which simultaneously resembles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in the overlying atmosphere.As compared with the typical low SWS winters,during the typical high SWS winters,the stratospheric polar night jet(PNJ) is evidently enhanced and extends from the stratosphere to the troposphere,even down to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surface.Notably,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is an exclusive region in which the SW signal spreads downward from the stratosphere to the troposphere.Thus,it seems that the SW is a possible factor for this North Atlantic SST tripolar mode.The dynamical process of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coupling,together with the global atmospheric electric circuit-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probably accounts for the particular downward propagation of the SW sig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wind speed north atlantic sst tripolar mod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coupling globalatmospheric electric circuit-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
原文传递
辽宁省秋季降水对前期海洋和大气信号的遥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房一禾 龚强 +6 位作者 赵连伟 王小桃 周晓宇 崔妍 任川 王当 温日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2期37-43,共7页
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 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异常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海洋和大气中影响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前期信号;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辽宁省秋季降水EOF第一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异常特征,且辽宁省秋季降水随时间呈减少的趋势.前期5、7月和8月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5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5月北太平洋涛动对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的模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辽宁省秋季降水的预报因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太平洋涛动呈正位相时,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反之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北太平洋涛动
下载PDF
202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量的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的特征分析
14
作者 赵鑫杨 陈柏洋 +2 位作者 吴敏敏 甘秋莹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8期76-80,共5页
在西北太平洋(WNP)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TC)可能会对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对WNP海域TC生成数量的气候预测可以为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指出春季(3—5月)的热带大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西南太... 在西北太平洋(WNP)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TC)可能会对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对WNP海域TC生成数量的气候预测可以为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指出春季(3—5月)的热带大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西南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暖池之间的SST梯度和热带北大西洋SST)可以作为预报因子,预测台风盛期(6—10月)WNP海域生成的TC总数量。本文分析了2021年这两种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21年春季西南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暖池之间的SST梯度呈现负异常(-0.33℃),同时热带北大西洋SST也呈现负异常(-0.12℃),这两种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的负异常可能会引起WNP海域出现TC生成数量偏多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春季海温预报因子 热带北大西洋海温 西太平洋海温经向梯度
下载PDF
Millennial-scale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Atlantic deep-level temperature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temperature and its evolution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15
作者 Dong Xiao Ping Zhao +2 位作者 Yue Wang Qinhua Tian Xiuji Zh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75-81,共7页
This study employed proxy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deep-level temperature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P)surface air temperature(TP temperature)and its evolution at the m... This study employed proxy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deep-level temperature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P)surface air temperature(TP temperature)and its evolution at the millennial scale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alternation of in-phase and anti-phase relationship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with the in-phase relationships showing a shorter duration than the anti-phase relationships.Alternations between the in-phase and antiphase relationship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than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The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deep-level temperature and the TP temperature was broadly illustrated by that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temperature(based on oxygen isotope data from the Greenland ice core)and TP temperature.Furthermore,the North Atlantic deep-level temperature and the TP temperature may be connected through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温度 相位关系 北大西洋 青藏高原 千年尺度 冰期演变 末次间冰期 格陵兰冰芯
原文传递
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
16
作者 梅一清 陈海山 +1 位作者 刘鹏 李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1-416,共16页
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及其可能的外强迫因子。研究发现夏季亚洲200 hPa纬向风异常EOF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6.4%)主要表现出了急流纬向非对称的空间异常形态,反映了西亚和东... 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及其可能的外强迫因子。研究发现夏季亚洲200 hPa纬向风异常EOF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6.4%)主要表现出了急流纬向非对称的空间异常形态,反映了西亚和东亚区域急流南北偏移的反位相变化。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我们发现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会激发出向下游传播的异常波列,夏季该波列在欧亚大陆上空的异常环流中心与急流纬向非对称相关的异常环流中心对应一致,其中东欧平原的异常反气旋和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异常气旋对西亚急流变化存在影响,东亚地区急流的变化与贝加尔湖北部异常气旋和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对比欧亚土壤湿度关键区内垂直环流,陆面热力异常可能会改变局地环流进而影响急流变异,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亚洲高空急流 纬向非对称变异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欧亚陆面热力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