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金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对于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情",李天虹和欧阳祯人都曾作过细致论述,既有其合理内核,也有其明显不足。从先秦"性""情"说的大背景中考察,"情"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应具有两种含义:一种与"性"相... 对于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情",李天虹和欧阳祯人都曾作过细致论述,既有其合理内核,也有其明显不足。从先秦"性""情"说的大背景中考察,"情"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应具有两种含义:一种与"性"相对,具有形上意味,指人或物的自然本性;一种有形下意味,又可分为两类:(1)主观的,指内心之实;(2)客观的,指事物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情性
下载PDF
孙思邈“养性”内涵发微
2
作者 杨丽 王德辰 +1 位作者 刘国华 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411-5414,共4页
基于道、儒、佛三家思想,从养性之源、养性之理、养性之用三方面对孙思邈“养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此性以道家为基色,以儒家为提升,以佛家为依归,含自然之性、气质之性、道德之性三层次:自然之性即生物本能、生理欲望、心理情绪,孙思邈... 基于道、儒、佛三家思想,从养性之源、养性之理、养性之用三方面对孙思邈“养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此性以道家为基色,以儒家为提升,以佛家为依归,含自然之性、气质之性、道德之性三层次:自然之性即生物本能、生理欲望、心理情绪,孙思邈以“形勿极”节之;气质之性即感物而起、习染而变而成的脾性、习气,孙思邈以“和神导气”调之;道德之性即儒家之“仁”、道家之“道”、佛家之“佛性”,孙思邈以“道自平其心”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思邈 养性 自然之性 气质之性 道德之性
原文传递
虚灵、实理与气禀:朱子论心、性、情
3
作者 陈志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基础,朱子重新解释了心、性、情三个范畴的含义、特点和效用,认为心是虚灵明觉,具有统摄义和主宰义;性是实理,其内涵是“合当”或当然之理,即规范性和正当性的道德指向;而情则是心之已动和性体的发用,因此属于气禀的范畴,气禀精粗和正偏导致情有善恶之分。并且朱子坚持认为气禀也属于性,其中的恶也是性之构成因素,这就打破了孟子性善论的判定,倾向于性善恶相混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心性情 本原之性 气禀之性
下载PDF
张载论性——兼论牟宗三对张载性论的阐释
4
作者 卢有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18,共8页
张载认为,性可以从体、用两方面来理解。体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虚而神”的本性,是万物统一的根源、变化的动力,表现为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用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大化流行之妙用,表现为天道流行过程。人之性是体之性、用之性在... 张载认为,性可以从体、用两方面来理解。体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虚而神”的本性,是万物统一的根源、变化的动力,表现为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用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大化流行之妙用,表现为天道流行过程。人之性是体之性、用之性在人伦社会中的呈现,可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纯粹至善的天地之性。要回归天地之性,使天地之性统率气质之性,既要“继善成性”,又要“变化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之气 体之性 用之性 人之性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下载PDF
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凡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者 ,他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及人性与教育等方面建构了其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 ,是人所皆同的 ,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气质之性则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如...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者 ,他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及人性与教育等方面建构了其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 ,是人所皆同的 ,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气质之性则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如何落实于现实层面 ,表现为个体人的本性 ,形成千差万别的人的具体品质 ,是人性的实然状态 ,而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则着重回答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 ,一环紧扣一环 ,环环演进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一切哲学思辨 ,最终都落实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 ,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下载PDF
晚明狂禅思潮的三教论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伟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1-37,共7页
狂禅思潮中的三教论,继承了晚明以前三教融合的成果,经历了王阳明将佛禅的心性论说成是儒学的固有之学、王龙溪与颜钧等人的三教是心性的名称之异、焦竑与李贽等人提出以心性统摄三教三个阶段,是此前三教融合的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 明代晚期 狂禅思潮 三教归一 心性 程朱思想 儒学 禅学
下载PDF
从“两端”到“中和”:王船山性情思想重构中的价值转向
7
作者 杨超 李萌 《理论界》 2023年第10期42-48,共7页
北宋以降,“性”与“情”关系问题,为学界争讼不已,并逐步分化成以苏东坡、朱熹为代表的两大互斥阵营:其一,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主情一派,以“七情”为性,重人之情,主张真其情,直其情,借由情的自由外放,获得身心的满足;其二,以朱子为代表... 北宋以降,“性”与“情”关系问题,为学界争讼不已,并逐步分化成以苏东坡、朱熹为代表的两大互斥阵营:其一,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主情一派,以“七情”为性,重人之情,主张真其情,直其情,借由情的自由外放,获得身心的满足;其二,以朱子为代表的主性一派,认“四端”为情,重人之性,呼吁借性的彰明,由内而外,显乎本然之善,革除外诱之私。作为宋学殿军之一的王船山,试图化解苏东坡、朱子两派性情观的互斥模式,判苏东坡认“喜怒哀乐爱恶欲”之七情为性,断朱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性为情:混情为性,则人情炽然,物欲横流;以性摄情,过多地彰显性的主体地位,易陷入枯槁,缺乏生机。随后,王船山借由对情之自主性、能动性的凸显,以及以性之善于情之恶的提防、抑制,较好地彰明了“性”“情”的中庸之道,实现从“两端”到“中和”之道的价值转向,为此后儒家性情思想的发展别开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朱熹 王夫之 性情观
原文传递
张载以诚为指归的伦理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凡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5-29,共5页
张载以太虚为宇宙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诚是太虚的存在性征和根本道德属性,诚因与宇宙论相结合而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意蕴,成为人伦道德的形上依据。天道之诚下落于现实人生,被赋予了仁义礼智等人伦道德的内容,至诚是理想的道德境... 张载以太虚为宇宙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诚是太虚的存在性征和根本道德属性,诚因与宇宙论相结合而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意蕴,成为人伦道德的形上依据。天道之诚下落于现实人生,被赋予了仁义礼智等人伦道德的内容,至诚是理想的道德境界。诚在张载理学体系中既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也是体用的合一。诚之用则是本体世界向人伦日用的实践层面的转化与落实,诚的实践工夫是通过"诚"、"明"并进及与礼的紧密结合,内外发明完成对"气质之性"的转化。张载以诚为指归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基础上,体现了其理论建构由体达用、体用合一及由天及人、天人合一的思维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下载PDF
嵇康的自然观及其以“自然”为核心的生命实践和价值追求 被引量:1
9
作者 相福星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3期66-75,共10页
嵇康以汉代元气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以"和"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整体自然观,把元气自然观上升到本体论高度,认为万物皆归于自然,禀元气之自然而生,亦皆有其相应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作用于人便是人之自然性情。万物顺应自然之理而变化发... 嵇康以汉代元气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以"和"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整体自然观,把元气自然观上升到本体论高度,认为万物皆归于自然,禀元气之自然而生,亦皆有其相应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作用于人便是人之自然性情。万物顺应自然之理而变化发展,最终达到"自然之和"的最高理想境界。继而嵇康又以"自然"为基础,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及其政治哲学命题。所以,嵇康的"自然"是一个融合了天道人道、由天及人的概念,他以"自然"为基点建立了包括宇宙生成、天人关系、价值追求和理想政治在内的一系列观点。"自然"是嵇康思想体系和人生实践的价值依据、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之体 自然之理 自然性情 自然之和 越名教而任自然
下载PDF
论朱子哲学中的气质之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凯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30-35,64,共7页
气质之性的说法起源于张载和二程,朱子对此又有所发展。朱子哲学中的气质之性首先指具于气禀之中的天地之性,即仁义礼智;其次,朱子所说的气质之性还包括了程颐在解释恶之来源时所说的"才"在里面;再次,朱子之气质之性还包含了... 气质之性的说法起源于张载和二程,朱子对此又有所发展。朱子哲学中的气质之性首先指具于气禀之中的天地之性,即仁义礼智;其次,朱子所说的气质之性还包括了程颐在解释恶之来源时所说的"才"在里面;再次,朱子之气质之性还包含了张载和程颐所说的刚柔缓急之性。在朱子哲学中,这几种性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朱子早年的时候受张、程哲学的影响,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看作是相互独立的,认为气质之性是由天地之性加气质构成;但在后期,朱子认为性只是一个性,即气质之性,而淡化了天地之性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 刚柔缓急之性
下载PDF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盈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74-79,共6页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名教 自然原则 个体 圣人 性情
下载PDF
颜元《存性编》人性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世放 黄楚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42,共7页
研究人性论必须区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人性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理想的、先验的人性和现实的、经验的人性,这是澄清人性论之争的关键。颜元《存性编》人性论的主旨是为了倡导尧、舜三事、六府之道,周、孔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之学,并批判... 研究人性论必须区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人性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理想的、先验的人性和现实的、经验的人性,这是澄清人性论之争的关键。颜元《存性编》人性论的主旨是为了倡导尧、舜三事、六府之道,周、孔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之学,并批判程朱的气质性恶论。实际上颜元的人性论和程朱的人性论在旨趣上是一致的,其差异就在于混淆了先验与经验的区别。从理想、应该的角度而言,人总是要向善,且要抑恶扬善;但从现实、事实的角度而言,人总是会作恶,而且极易作恶。所以人性要修养,要约束,要建设,不能放任自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气质之性 性善论 气质性恶
下载PDF
张载“人性二重说”浅析
13
作者 贺曦 裴黎黎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8-81,共4页
张载在批判前人"人性论"的同时,以"太虚即气"的宇宙观为基础,建立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只有圣人才具备;大多数人由于秉气... 张载在批判前人"人性论"的同时,以"太虚即气"的宇宙观为基础,建立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只有圣人才具备;大多数人由于秉气的厚薄、清浊不同,在他们身上具有的只能是善恶混合的"气质之性"。张载为了实现他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给我们开的处方是"变化气质",具体的途径是:"知礼诚心"、"虚心集义"和"克己寡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变化气质
下载PDF
张载人性论的内在关系
14
作者 贺文峰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张载的人性论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的。天地之性是纯善无恶的,它的善性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仁”,一个是“诚”。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它主要是说明... 张载的人性论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的。天地之性是纯善无恶的,它的善性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仁”,一个是“诚”。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它主要是说明个体人的品质不齐的原因和根据。它们之间是一种本然、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动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本然 实然 应然
下载PDF
杨时理学的主要思想略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学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杨时上承伊洛之传,下启朱熹之闽学。杨时的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在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法;在格物方面,他强调"反身而诚",穷天下之理;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是气的主宰者,且阴阳二气的... 杨时上承伊洛之传,下启朱熹之闽学。杨时的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在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法;在格物方面,他强调"反身而诚",穷天下之理;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是气的主宰者,且阴阳二气的交互运动产生天地万物;他创造性的阐释了"理一分殊"与体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辨析了"天地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以及后者向前者转化的途径。杨时理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理学的成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一分殊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下载PDF
性是理抑或理气合——朱子、阳明对孟子言“性”的不同理解
16
作者 蔡家和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共9页
阳明与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不同。朱子认为性是理、是天理,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即是道德性,又依循于程子而有"论性不论气,不备"之说,视孟学于气有所不备,因此要于性外再补一个气质之性,于是则有二性之说:即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阳明与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不同。朱子认为性是理、是天理,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即是道德性,又依循于程子而有"论性不论气,不备"之说,视孟学于气有所不备,因此要于性外再补一个气质之性,于是则有二性之说:即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于阳明学则是针对朱子而起,朱子的二元之性在阳明处都一一地被缝补,视性为理、气相合。由此需以《孟子·告子上》为文本依据,对阳明与朱子的孟学尤其孟子性善论做一比较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之谓性 气质之性 性即理 理气相合
下载PDF
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结构论析
17
作者 闫利春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3-61,共9页
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结构体现在思想基础、运思方法和思想旨归三个层面。其思想基础通过天人同构、善恶同源、人贵于物的逻辑理路表现出来。天有阴有阳,阳善阴恶,人亦有阴阳,阴阳之中亦各有阴阳,故而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人有“达... 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结构体现在思想基础、运思方法和思想旨归三个层面。其思想基础通过天人同构、善恶同源、人贵于物的逻辑理路表现出来。天有阴有阳,阳善阴恶,人亦有阴阳,阴阳之中亦各有阴阳,故而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人有“达知”能“为仁义”、人能循天之理以“偶天地”以及人有伦理价值取向、能够化物的属性决定了人贵于物。深察名号是董仲舒人性论的运思方法,他通过反性之名,指出性有情、身、心之目,只有通过性之目,才能辨明人性的本质;通过对情、身、心之名的辨析指出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并进一步指出人性中的善质并非圣人(孔子)所名之善;通过对君、王、大夫、士、民之号的辨析,指出只有未觉未化的中民之性才是本源之性的直接体现,圣王之性与斗筲之性是本源之性改变后的结果。因性而施王教之化是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旨归。他认为人性是天人相与的落脚点,化民之性是天赋予君王的责任,君王体现的是责任伦理而非权力伦理。董仲舒认为“王教”应当因循人性中的情、身、心,安情而不禁情、执中以反中和、以利养体更要以义养心。与先秦人性论相比,董仲舒的人性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突破性,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人性论
下载PDF
朱子哲学中的“道心”辨义
18
作者 孟少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14,共7页
朱子有道心、人心之辨,又有“心统性情”之论,道心人心是否等同于性情便成为历来聚讼之处。事实上,朱子以四端论道心,因此道心和情在同一层次;若以《中庸章句序》中的道心人心说为定论,那么道心作为知觉之心,既有主体思维的功能性面向,... 朱子有道心、人心之辨,又有“心统性情”之论,道心人心是否等同于性情便成为历来聚讼之处。事实上,朱子以四端论道心,因此道心和情在同一层次;若以《中庸章句序》中的道心人心说为定论,那么道心作为知觉之心,既有主体思维的功能性面向,又有源于性命之正的自然生发面向,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属于形气。朱子所说的道心虽在概念上不同于天理,但道心的主宰源于性理,因此,从本体论.上说,道心并不以人心为基础,道心人心说的理论意义基本等同于天理人欲之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知觉 天理
下载PDF
二程的性二元论及其教育价值
19
作者 陈水长 《长春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82-85,共4页
人性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作为“程朱理学”开创者的二程——程颢、程颐,对以往4种人性论即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和性三品论的批评性继承基础上提出了性二元论,即将人性分为2个层面: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这种性二... 人性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作为“程朱理学”开创者的二程——程颢、程颐,对以往4种人性论即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和性三品论的批评性继承基础上提出了性二元论,即将人性分为2个层面: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这种性二元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够充分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必要性,而且也为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教育手段的差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人性论 天命之性 气质之性
下载PDF
“变化气质”——薛瑄复性说的理论依据
20
作者 杨居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2-24,共3页
明代理学家薛瑄提倡"复性",理论依据就是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孟子"性善论"和张、程、朱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他认为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理,气质之性是"兼理气言",是与气质相结合的本然之性,是本然之... 明代理学家薛瑄提倡"复性",理论依据就是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孟子"性善论"和张、程、朱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他认为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理,气质之性是"兼理气言",是与气质相结合的本然之性,是本然之性的现实体现。性本来"善而无恶",由于"气质之拘"才产生了恶。只有通过"变化气质"之功,才能使人最终去除物欲,实现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瑄 本然之性 气质之性 变化气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