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诗的本性与人的居住——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
张贤根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2
|
诗形·诗味·诗魂 |
张传彪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5 |
8
|
|
3
|
诗,必须用“心”译 |
张传彪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6
|
|
4
|
从一首唐诗的英译谈起 |
张传彪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1
|
|
5
|
废名对新诗审美标准的追求——以《谈新诗》为中心 |
侯桂新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6
|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八) |
王锺陵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7
|
《九歌》人称辨疑 |
张雅
|
《文学与文化》
|
2022 |
0 |
|
8
|
藉象传心 言此意彼——论诗的本质特征 |
夏春豪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1
|
|
9
|
高蹈乎八荒之表 抗心乎千秋之间——康德、叔本华与《人间词话》 |
佘德银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0
|
小说的历史兴趣与诗性本质——以《玫瑰的名字》、《我的名字叫红》为例 |
肖泳
|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1
|
山水诗在初唐的分流 |
李海燕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20 |
0 |
|
12
|
文本实践与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重构 |
胡友峰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3
|
“自然”在人类诗学观念中的变迁 |
刘精科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4
|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
耿宁
徐玉凤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7 |
0 |
|
15
|
中诗英译难点探析 |
廖玲
|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6
|
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为例 |
黄国文
陈旸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7 |
74
|
|
17
|
自然诗歌中的元功能和语法隐喻分析——以狄金森的一首自然诗歌为例 |
黄国文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7
|
|
18
|
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和发展比较 |
杨惠芳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9
|
|
19
|
“感观的魔咒”:德里克·马洪诗歌“忧郁”的生命符号机制 |
孙宣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0
|
及物性视域下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
鲍成莲
吴思雨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2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