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的本性与人的居住——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贤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6-139,共4页
基于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揭示了在贫乏时代,荷尔德林诗在克服语言的技术化,把语言保存在其纯粹性之中,实现诗与思的合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诗作为接受的尺度,意味着思想对语言的倾听。诗人是存在之家的守护人,只有在语言家... 基于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揭示了在贫乏时代,荷尔德林诗在克服语言的技术化,把语言保存在其纯粹性之中,实现诗与思的合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诗作为接受的尺度,意味着思想对语言的倾听。诗人是存在之家的守护人,只有在语言家园中,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本性 诗思合一 接受尺度 语言家园 诗意居住
下载PDF
诗形·诗味·诗魂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传彪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5期100-104,共5页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英汉诗歌翻译应该侧重诗意、诗味而非诗形.文章作者试图从诗歌本质出发,探讨诗歌翻译的深层矛盾,并在此基础上论证黄杲炘先生提出的所谓"三兼顾"译诗法理论上缺乏根据,实践上难以令人信服.
关键词 诗的本质 英诗汉译 格律 “三兼顾”译诗法
下载PDF
诗,必须用“心”译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传彪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11,共6页
诗歌翻译没有定法。诗所以为诗不在其诗“形”,而在其诗学价值。从诗的本质出发探讨诗歌翻译的深层矛盾,并在此基础上论证黄杲火斤先生提出的“三兼顾”译诗法理论上缺乏根据,实践上难以令人信服。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诗的本质 “三兼顾”译诗法
下载PDF
从一首唐诗的英译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传彪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13,共5页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个不同语系,汉语又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汉诗英译中诗歌审美鉴赏的差异性。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个不同语系,汉语又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汉诗英译中诗歌审美鉴赏的差异性。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汉语简隽、含蓄的特点、字词组合的随意性、句子成分的大量省略等语言现象造成了古典汉诗的多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本质 汉诗英译 诗性汉语 差异性
下载PDF
废名对新诗审美标准的追求——以《谈新诗》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侯桂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5-90,105,共7页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论之一,废名的《谈新诗》对"诗的内容"予以极度重视,对涉及诗的内容的各方面因素,都从审美的眼光加以评判,论述独到,灵感四溢。在对中国诗史的整体观照下,废名将目光集中于新诗的审美标准上,目的在...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论之一,废名的《谈新诗》对"诗的内容"予以极度重视,对涉及诗的内容的各方面因素,都从审美的眼光加以评判,论述独到,灵感四溢。在对中国诗史的整体观照下,废名将目光集中于新诗的审美标准上,目的在于为新诗的发展前途提供一种前瞻性的方向。同时,废名的评述以感性为基础,充满个性,为现当代诗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的标准 诗的内容 个性 真实
下载PDF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八)
6
作者 王锺陵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91,共7页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乃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古代诗论在其开端期,即已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诗歌传统的内在矛盾,社会功能的要求与其文体特征的矛盾:诗承担的社会功能过于广泛,然而,其个体性的言志抒情的特...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乃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古代诗论在其开端期,即已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诗歌传统的内在矛盾,社会功能的要求与其文体特征的矛盾:诗承担的社会功能过于广泛,然而,其个体性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又使它往往缺乏与此种广泛的社会功能相符应的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广阔内涵。中国诗的特征构成了不仅是古代诗歌史,而且是新诗史运动的内在根据。诗的抒情性与群体性的结合,涉及一个小我与大我的问题。一个世纪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功利地看待与人民的相通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到文化—心理结构这一层次上,从其同构性与相异性上,既沟通小我与大我,又区别小我与大我,这才能找到走出怪圈的途径。从总体上说,无论旧诗、新诗都要将赋比兴结合起来。赋以吸收现实内容,比兴以增强诗味。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以"长波段"语言营造意象的优势,新诗将能获得自己不同于古代诗词的诗味。将活泼自如、既能容纳现代口语而又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的格律化追求,与避免了其弊病的现代派技巧,以及古典诗词曲的韵味这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新诗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诗的一条大有希望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本质属性 中国诗歌的内在矛盾 小我与大我 建立新诗格律的构想 发展新诗的新道路
下载PDF
《九歌》人称辨疑
7
作者 张雅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2期35-41,共7页
《九歌》所述乃楚国神灵祭祀仪式,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辞,但《九歌》究竟是祭祀仪式专用的祭歌,还只是屈原以个人视角叙述观感、铺陈想象并借以抒写情志的诗作,迄今仍然存在分歧。而所以如此,即与《九歌》文本中宾主彼我之辞的复杂难辨有... 《九歌》所述乃楚国神灵祭祀仪式,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辞,但《九歌》究竟是祭祀仪式专用的祭歌,还只是屈原以个人视角叙述观感、铺陈想象并借以抒写情志的诗作,迄今仍然存在分歧。而所以如此,即与《九歌》文本中宾主彼我之辞的复杂难辨有关。因此,与诗歌主旨的整体判断同等重要的,是对不同篇章中人称的分布特征与情节脉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人物称谓 话语归属 诗歌性质
下载PDF
藉象传心 言此意彼——论诗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春豪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5-80,共6页
言志抒情,是文学作品内容方面普遍属性,而非作为文体之一的诗和诗美的本质、特质。诗的本质特征在表达的特殊方式,即诗力避抽象、直诉地叙议说明,而是藉象传心、言此意彼。唯描绘物象,营造意象、象征,借显性可感事物,言幽微隐含的心志情... 言志抒情,是文学作品内容方面普遍属性,而非作为文体之一的诗和诗美的本质、特质。诗的本质特征在表达的特殊方式,即诗力避抽象、直诉地叙议说明,而是藉象传心、言此意彼。唯描绘物象,营造意象、象征,借显性可感事物,言幽微隐含的心志情念,才是诗与诗美的核心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特征 形象性 意象 象征
下载PDF
高蹈乎八荒之表 抗心乎千秋之间——康德、叔本华与《人间词话》
9
作者 佘德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8-23,共6页
受康德、叔本华等美学思想的影响,《人间词话》在寻求西方近代美学与中国诗学相契合方面作了最早有意且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拓宽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视野,在诗的质性规定、创作目的及创作规律等理论问题上亦不乏有别于中国传统诗论并趋近于... 受康德、叔本华等美学思想的影响,《人间词话》在寻求西方近代美学与中国诗学相契合方面作了最早有意且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拓宽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视野,在诗的质性规定、创作目的及创作规律等理论问题上亦不乏有别于中国传统诗论并趋近于西方近代美学的新颖而深邃的洞见。但由于历史及个人的原因,它也存在不少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乃至理论认识上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质性规定 静观 目的 形式 意象 普遍有效性 生发性
下载PDF
小说的历史兴趣与诗性本质——以《玫瑰的名字》、《我的名字叫红》为例
10
作者 肖泳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11-517,共7页
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历史学研究陷入文学性阐释的危机。但诗从未与历史发生过冲突,畅销书《玫瑰的名字》、《我的名字叫红》都显示了历史兴趣。《玫瑰的名字》通过迷宫这一象征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历史迷局,随后将之解构;《我的名字叫... 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历史学研究陷入文学性阐释的危机。但诗从未与历史发生过冲突,畅销书《玫瑰的名字》、《我的名字叫红》都显示了历史兴趣。《玫瑰的名字》通过迷宫这一象征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历史迷局,随后将之解构;《我的名字叫红》则以小说作为文本织体,把业已消失的中古伊斯坦布尔从历史深处拉出来,尝试着复现历史经验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小说 迷宫 细密画传统 话语 诗性
下载PDF
山水诗在初唐的分流
11
作者 李海燕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67-74,共8页
山水诗在初唐出现了明显的分流,可分为为"田园山水诗""园林山水诗""边塞山水诗"和"自然山水诗"四种类型。它们在描述空间、生成方式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初唐山水诗分流的主要原因... 山水诗在初唐出现了明显的分流,可分为为"田园山水诗""园林山水诗""边塞山水诗"和"自然山水诗"四种类型。它们在描述空间、生成方式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初唐山水诗分流的主要原因是诗人的空间变化。这种空间变化往往是诗人身份地位的变化所致,会深刻影响他们的内心体验和观察自然的视角,从而使生成于不同空间的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意蕴和内心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园山水诗 园林山水诗 边塞山水诗 自然山水诗 初唐
下载PDF
文本实践与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重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友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9,共9页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孕育了其内在的困境,即文学理论远离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而与哲学结为同盟,文论哲理化的倾向严重。而从诗学的演变规律来看,诗学的原初形态是从文学本文出发建构的本文诗学,因而返回本文自身就成为诗学走出困境...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孕育了其内在的困境,即文学理论远离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而与哲学结为同盟,文论哲理化的倾向严重。而从诗学的演变规律来看,诗学的原初形态是从文学本文出发建构的本文诗学,因而返回本文自身就成为诗学走出困境的合法性道路,在这方面中西方的理论家已经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维柯、巴赫金、都从具体的文本中提炼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诗学思想,因而重建本文诗学在科学主义理性精神泛滥的今天提出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让诗学真正的回到文本自身,让诗学充满诗性,另一方面又与理性诗学形成一种互补,构成当前诗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困境 本文诗学 理性诗学诗性创造
下载PDF
“自然”在人类诗学观念中的变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精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5-128,共4页
本文以人类历史分期为基础,考察了在各个时期中“自然”与诗学理论的关系。在后现代时期,“自然”成为生态批评的重要构成因素,生态批评将积极促进自然、艺术与人的沟通与和合。
关键词 生态批评 “自然” 诗学观念 诗学理论 时期 后现代 艺术 期中 构成因素 沟通
下载PDF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14
作者 耿宁 徐玉凤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济慈短短的一生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美的强烈追求始终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济慈才具有了对自然界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 在济慈短短的一生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美的强烈追求始终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济慈才具有了对自然界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济慈的自然观体现了相容共生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自然 生态 诗歌
下载PDF
中诗英译难点探析
15
作者 廖玲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8-60,87,共4页
英汉两门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表达各异,译时需从整体风格出发注重语境分析,以保存原作艺术魅力,并注意关键词与语意场,再现语意内容和形式风格。语境分析是诗歌翻译的实质所在。
关键词 中文诗歌 英语翻译 文学翻译 语境分析 关键词翻译 语意分析
下载PDF
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为例 被引量:74
16
作者 黄国文 陈旸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6,共6页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的诗歌中有500多首是谈论自然和生态话题的。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运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重点进行语域与语类和元功能分析,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试...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的诗歌中有500多首是谈论自然和生态话题的。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运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重点进行语域与语类和元功能分析,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试图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诗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她对自然的观察和态度的;二是演示生态话语分析的一种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元功能 艾米莉·狄金森 自然诗歌
下载PDF
自然诗歌中的元功能和语法隐喻分析——以狄金森的一首自然诗歌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黄国文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的诗歌《"自然",是我们所见》在文学研究界已经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讨论,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考察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对其进行生态语言分析,主要从元功能和语法隐喻两...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的诗歌《"自然",是我们所见》在文学研究界已经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讨论,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考察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对其进行生态语言分析,主要从元功能和语法隐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揭示该诗歌的语言形式是怎样体现其意义的。本文的分析表明两点:一是作者的语言选择是为意义的表达服务的,二是语言学分析会给文学作品研究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功能 语法隐喻 艾米莉·狄金森 自然诗歌
原文传递
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和发展比较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惠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9-32,共4页
中西山水田园诗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中西地理环境、社会形态、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寻求真理方式的不同是中西山水田园诗特征各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山水田园诗 自然意识 文化背景 中西比较
下载PDF
“感观的魔咒”:德里克·马洪诗歌“忧郁”的生命符号机制
19
作者 孙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125,共13页
德里克·马洪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自我创作的解构性,其“忧郁”情结的生发与主体的感知、建模系统有关。透过生命符号的书写发现,“忧郁”是诗人在自然环境互动过程中通过符号建模而进行自我生命符号内外编码的结果。生命时间感与幽暗... 德里克·马洪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自我创作的解构性,其“忧郁”情结的生发与主体的感知、建模系统有关。透过生命符号的书写发现,“忧郁”是诗人在自然环境互动过程中通过符号建模而进行自我生命符号内外编码的结果。生命时间感与幽暗的周围环境奠定了马洪诗歌忧郁的基调,这也是马洪诗歌艺术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符号拥有其文化机制,从文化的象征史与资源看,人类独特文化心理模型使得“忧郁”没有脱离象征主义范畴,但马洪的诗歌在科学与文明的反思中又呈现出不同于浪漫主义挽歌的后现代主义生态诗歌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克·马洪 自然诗歌 忧郁 生命符号学文学批评 建模系统
下载PDF
及物性视域下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鲍成莲 吴思雨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88-93,共6页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及物性系统为分析视角,自建小型语料库,使用UAMCorpus Tool3.3x版本语料库处理软件,对华兹华斯的5首代表性诗歌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以探究诗歌的语言结构如何在生态层面上发挥其意义。研究表明,采用及物性...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及物性系统为分析视角,自建小型语料库,使用UAMCorpus Tool3.3x版本语料库处理软件,对华兹华斯的5首代表性诗歌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以探究诗歌的语言结构如何在生态层面上发挥其意义。研究表明,采用及物性系统进行诗歌分析,可以较好地剖析自然诗歌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显示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生态话语分析上的适用性;另外,诗人华兹华斯通过语言传达了他关注自然、敬畏自然,倡导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以期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进而主动去关爱自然,保护地球家园,建造一个和谐共存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物性 华兹华斯 自然诗歌 生态话语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