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什么心智哲学的学术资源可以用于语言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邱晋 廖巧云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9年第2期21-25,共5页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是徐盛桓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基于意识本质探索的科学研究前沿所构建的符合汉语研究实际的创新性理论探索。徐盛桓将心智哲学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为语言研究服务的五大观点,即计算观、意识观、意向观、涌现观和拓扑...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是徐盛桓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基于意识本质探索的科学研究前沿所构建的符合汉语研究实际的创新性理论探索。徐盛桓将心智哲学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为语言研究服务的五大观点,即计算观、意识观、意向观、涌现观和拓扑观。本文在对心智哲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对心智哲学视域下语言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哲学 语言研究 意识本质 评述
原文传递
经验的畏惧与聆听——谈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对经验不同的道说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章忠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76,共6页
黑格尔因其概念辩证法的强力完成了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 ,但也因此掩蔽了其力量的源头“经验的辩证运动”。海德格尔对此提出质疑 ,他认为这是黑格尔因畏惧经验的辩证运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所致。本文指出 ,黑格尔对经验的打压、遗忘其... 黑格尔因其概念辩证法的强力完成了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 ,但也因此掩蔽了其力量的源头“经验的辩证运动”。海德格尔对此提出质疑 ,他认为这是黑格尔因畏惧经验的辩证运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所致。本文指出 ,黑格尔对经验的打压、遗忘其实质就是要以在场的形而上学抹杀更为本真、深藏不露的不在场的东西 ,进而将不在场的东西逻辑化、概念化 ,以求得知识论意义上的绝对的主体确定性。其实 ,这也是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性的局限与痼疾所在。黑格尔对意识本性的经验及其道说 ,不仅暗示了尼采、叔本华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同时也为海德格尔通过对经验的原始回声的聆听走上一条护送存在之到达、在场并应合存在者之存在的呼唤之思想大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 意识本性 不在场 黑格尔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下载PDF
Neurons Can Generate Electromagnetic Waves
3
作者 Zuodong Sun 《Natural Science》 CAS 2022年第11期463-471,共9页
Based on the potassium channel “origami windmill” model, and the conservation law of cell membrane area and ion inequality equation of based on the potassium channel “origami windmill” model, and Maxwell’s electr... Based on the potassium channel “origami windmill” model, and the conservation law of cell membrane area and ion inequality equation of based on the potassium channel “origami windmill” model, and Maxwell’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it is theoretically proved that neurons can generate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is an energy wave, never disappear. Neurons are equivalent to engineering antennas, and information between neurons can be transmitted through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neurons to generate electromagnetic waves is the result of the exchange of cation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cell membrane, especially Na<sup>+</sup> and K<sup>+</sup>;The essence of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 conclusion that “neurons can generate electromagnetic waves”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human beings to finally solve the mystery of the brai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gives seven falsification schemes. The brain is a huge gold mine, and it is too important to crack the mystery of the brain. It should be a joint operation of “multiple arms”. It should not only be the work of brain scientists, but also the participation of physicists, chemists and mathemati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N Electromagnetic Wave Accelerated Motion Charge Antenna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下载PDF
On the Limit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4
作者 Jinchang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2013年第4期170-175,共6页
Whether digital computers can eventually be as intelligent as humans has been a topic of controversy for decades. Neither side of the debate has provided solid arguments proving this way or the other. After reviewing ... Whether digital computers can eventually be as intelligent as humans has been a topic of controversy for decades. Neither side of the debate has provided solid arguments proving this way or the other. After reviewing the contentions, we show in this article that machine intelligence is not unlimited. There exists an insurmountable barrier for digital computers to achieve the full range of human intelligence. Particularly, if a robot had a human’s sentience of life and death, then it would cause a logical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a digital computer will never have the full rang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This thesis substantiates a limit of computer intelligence and draws a line between biological humans and digital robots. It makes us rethink the issues as whether robots will remain forever one of the tools for us to use, or they will someday become a species competing with us;and whether robots can eventually dominate humans intellect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INTELLIGENT COMPUTERS
下载PDF
邦格对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的批判与超越
5
作者 魏晓红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唯物主义一元论在关于意识问题的争论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却止步不前,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邦格揭露了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存在的问题,试图在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作出新的解答。邦格重新阐释了心身关系,... 唯物主义一元论在关于意识问题的争论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却止步不前,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邦格揭露了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存在的问题,试图在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作出新的解答。邦格重新阐释了心身关系,并创造性提出意识反作用的发生机制,成功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现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反作用
原文传递
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合性与知觉”——以朱熹和牟宗三的不同解读为引
6
作者 李睿 《唐都学刊》 2023年第2期81-86,共6页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心性论 “合性与知觉” 道德主体 宋明理学
下载PDF
试论《格萨尔王传》中古代藏族先民的自然保护意识 被引量:2
7
作者 索南卓玛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2期34-38,共5页
自古以来,藏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心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可窥探古代藏族先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 自古以来,藏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心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可窥探古代藏族先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到竭力保护这一过程,本文阐述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均衡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与朴素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王传 古代藏族 自然保护意识
下载PDF
诗性自然——游观美学视域下的《楚辞》自然审美意识探微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玉茜 《唐都学刊》 2017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游观自然是人类审美生活的重要内容。《楚辞》中的自然不仅是楚地生活环境的再现,更作为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而存在。一则,《楚辞》对山水景致的细腻描画显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二则,《楚辞》中的比德自然已由《诗经》中随意、... 游观自然是人类审美生活的重要内容。《楚辞》中的自然不仅是楚地生活环境的再现,更作为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而存在。一则,《楚辞》对山水景致的细腻描画显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二则,《楚辞》中的比德自然已由《诗经》中随意、零散的表现渐渐整合为完整的比德系统;三则,《楚辞》中的自然具有鲜明的主体色彩,展现着诗人游走自然的诗意情怀;四则,《楚辞》中的"游观"不仅是外向的、现实的,还包含着心灵的"流观",具有超越意义。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楚辞》中的外部世界突破了客观形状的局限,焕发着与主体心灵契合的美和诗意,从而完成了由《诗经》中的"生活自然"向楚骚"诗性自然"的美丽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自然 游观美学 《楚辞》 自然审美意识
下载PDF
从“实证唯心主义”到“实证科学”——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聚焦在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其结果是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确立。这一思想史事件如不能以感性活动为原则把捉,必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退回到近代哲学的框架。感性活动作为"新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聚焦在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其结果是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确立。这一思想史事件如不能以感性活动为原则把捉,必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退回到近代哲学的框架。感性活动作为"新哲学"的基本原则,不仅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与内在逻辑,而且揭示了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唯心主义” 意识内在性 真正的实证科学 感性活动
下载PDF
思辨哲学的宰制与“新哲学”的理论良心——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历史性意义
10
作者 李齐 卢德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3-28,共6页
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本原则,并在贴近洞察现实世界的存在基础上与思辨哲学划清界限。在这一思想史事件中,展现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旨趣,以及持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良心,这是我们在现时代发展马克思哲学应当履行... 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本原则,并在贴近洞察现实世界的存在基础上与思辨哲学划清界限。在这一思想史事件中,展现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旨趣,以及持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良心,这是我们在现时代发展马克思哲学应当履行的艰巨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哲学 意识内在性 现实世界 感性活动
下载PDF
自然审美的精神意识分析——兼论自然审美教育成为一门课程的必要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都爱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指向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看,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指向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看,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神联结,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和谐价值观的诉求。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自然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在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自然意识 生命意识 本源意识 和谐
下载PDF
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连弟 《闽江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20,共3页
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是妈祖文化的牵引力,也是妈祖文化能由湄洲岛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驱动力。然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研究与阐释妈祖文化的厚重意蕴尚欠不足。生命意识、自然意识、道德意识是妈祖文化中人文关怀取向的重要内涵... 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是妈祖文化的牵引力,也是妈祖文化能由湄洲岛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驱动力。然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研究与阐释妈祖文化的厚重意蕴尚欠不足。生命意识、自然意识、道德意识是妈祖文化中人文关怀取向的重要内涵。文中从生命意识与对生命的关爱、自然意识与对自然的征服、道德意识与对道德的义务三个方向阐释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生命意识 自然意识 道德意识
下载PDF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山水生命意识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玲娟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着深沉而厚重的山水意识。这种山水意识,首先在宗教意识中体现出来,再进而提升体现为哲学思想意识。追溯中国古代山水意识的根源,其实是先民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感知和意识。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出现、...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着深沉而厚重的山水意识。这种山水意识,首先在宗教意识中体现出来,再进而提升体现为哲学思想意识。追溯中国古代山水意识的根源,其实是先民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感知和意识。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出现、发展和繁荣,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山水生命意识高度艺术化表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意识 山水艺术 民族文化心理 中国古代
下载PDF
西方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山水文学——重审中国文学的自然之思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0,共3页
从西方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角度看,中国山水文学具有深厚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观念上讲,中国传统山水文学是世界生态理论重要的思想宝库,而从批评上讲,它又是生态批评非常理想的批评对象与话语实践领域。
关键词 生态批评 山水文学 自然意识 人性
下载PDF
华兹华斯和徐志摩比较研究
15
作者 王勇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70-72,共3页
本文通过赏鉴湖畔诗魂华兹华斯和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对其心物感应进行透视 ,揭橥了两位浪漫主义作家的童年意识和自然意识 ,提出两者流露出的童年意识是以对自然的感受性为参照的 ,其自然意识渗透于童年意识之中 ,两者的童年意识 (意向性 ... 本文通过赏鉴湖畔诗魂华兹华斯和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对其心物感应进行透视 ,揭橥了两位浪漫主义作家的童年意识和自然意识 ,提出两者流露出的童年意识是以对自然的感受性为参照的 ,其自然意识渗透于童年意识之中 ,两者的童年意识 (意向性 )的自觉是以自然意识(感受性 )由强到弱衰退所形成的张力为动因。它钩沉了两者所受的思想影响和渊源。华兹华斯诗作风格是牧歌性的 ,徐志摩诗文充满灵性 ,究其原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童年意识 自然意识 感受性
下载PDF
运世间之万象,舞心灵之双翼——梭罗与陶渊明作品意象之所寄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琳 刘怀平 古玉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544-549,共6页
中国东晋时期的田园诗宗陶渊明与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作家梭罗可谓世界文学史上之"隐者双星",他们的作品中意象离离,不仅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而且蕴含了珍贵的生命意识与自然意识,并在中美不同的文化建构中... 中国东晋时期的田园诗宗陶渊明与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作家梭罗可谓世界文学史上之"隐者双星",他们的作品中意象离离,不仅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而且蕴含了珍贵的生命意识与自然意识,并在中美不同的文化建构中生发出生命话题的默契以及对人类心灵痼疾与现世人性的拷问与劝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梭罗 意象 生命意识 自然意识 文化建构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四个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17
作者 王国良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1-88,131,共9页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天下主义是指破除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全天下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以建立普适天下的世界和平与秩序、提高全人类的文明教养为自己的责任。这4个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支撑,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这4种传统本身也将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创新转化,有助于当代中国自身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自然意识 民本意识 忧患意识 天下主义
下载PDF
论玛拉沁夫小说对民族气派的弘扬
18
作者 蔡继莲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2-25,共4页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某种凝聚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凝聚力来自内涵的向心力,蓬勃的创造力产生于自在的生命力。从玛拉沁夫这个重量级的蒙古族作家的作品切入,去深入研究和追溯草原民族在长久的生存和心理积淀中形成的以原初性、地域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某种凝聚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凝聚力来自内涵的向心力,蓬勃的创造力产生于自在的生命力。从玛拉沁夫这个重量级的蒙古族作家的作品切入,去深入研究和追溯草原民族在长久的生存和心理积淀中形成的以原初性、地域性、诗意性和发展性为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探索出草原文化为什么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极大的创造力,为什么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具有时代性和深远意义的研究。本文从自然意识、惜生心态、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三个方面论述玛拉沁夫小说对民族气派的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拉沁夫 自然意识 惜生心态 英雄意识
下载PDF
建筑营造意识中的人地关系——兼论茜洋村的聚落形态 被引量:5
19
作者 关瑞明 《华中建筑》 2002年第1期79-82,共4页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夫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建筑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建造房屋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夫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建筑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建造房屋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作用必然作用于建筑之上,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也必然反映在建筑的营造意识之中。该文从分析比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与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入手,以小小山村茜洋村为实例,论述蕴含在人类聚落环境中,在建筑营造意识中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建筑营造意识 人地关系 聚落形态
下载PDF
从电影《2012》看中国为何缺少末日主题灾难片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丽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2期221-224,共4页
随着美国影片《2012》的火爆上映,灾难题材电影又一次被搬上了大银幕,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美国灾难片的繁荣截然不同,中国百年来灾难片寥寥无几,像《2012》式末日主题灾难片更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 随着美国影片《2012》的火爆上映,灾难题材电影又一次被搬上了大银幕,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美国灾难片的繁荣截然不同,中国百年来灾难片寥寥无几,像《2012》式末日主题灾难片更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为何缺少末日灾难片。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美国灾难片繁荣和中国灾难片匮乏的文化根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美不同的宗教思想影响所形成的集体毁灭意识差异;第二中美不同的人与自然观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意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日灾难片 宗教思想 人与自然 生态危机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