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名利场》的叙述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文军 徐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5-98,107,共5页
《名利场》作为英国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 ,一直以来为世人所关注。本文从现代叙述学的角度 ,从“关于叙述者” ,“关于叙述者与读者” ,“关于叙述者的议论”三方面分析了作者于《名利场》
关键词 《名利场》 叙述者 读者 论文 叙述策略
下载PDF
《琥珀》中人物心理描写的透视手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丽娜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73-74,共2页
《琥珀》是一部经典的女性小说 ,它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女性的婚姻、情感及经济意识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小说运用聚焦人物的选择、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全知叙述者的评论等四种心理透视手法 ,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魅力、发展故事情... 《琥珀》是一部经典的女性小说 ,它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女性的婚姻、情感及经济意识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小说运用聚焦人物的选择、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全知叙述者的评论等四种心理透视手法 ,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魅力、发展故事情节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聚焦人物选择 自由直接引语 自由间接引语 全知叙述者评论
下载PDF
全知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丁尼生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的独白与对白
3
作者 肖菊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57-158,168,共3页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并解读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角色间的对白,进一步剖析由此带来的叙事者、叙事、人物及读者间的距离变化,寻觅其创作的引人入胜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知叙述 叙事者评论 独白 对白
下载PDF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述评 被引量:7
4
作者 贾志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4-116,共3页
网络化教学是国家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实现网络化教学,而网络化教学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实现由"教"到"学"的根本转变。本文旨在叙述评论现有的主要大... 网络化教学是国家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实现网络化教学,而网络化教学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实现由"教"到"学"的根本转变。本文旨在叙述评论现有的主要大学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模式,提出自己有关网络自主学习的观点,厘清网络自主学习的一些问题,为网络自主学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网络化自主学习 叙述评论
下载PDF
《红楼梦》摔玉情节的叙事功能论
5
作者 刘金润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通过设置摔玉这一充满冲突与张力的情节,大旨谈情的《红楼梦》造就了一对情真意切的欢喜冤家。宝玉之“玉”是贯穿整部作品始终的核心主题物。摔玉情节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更彰显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宝玉在黛玉面前两度摔玉,且两次... 通过设置摔玉这一充满冲突与张力的情节,大旨谈情的《红楼梦》造就了一对情真意切的欢喜冤家。宝玉之“玉”是贯穿整部作品始终的核心主题物。摔玉情节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更彰显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宝玉在黛玉面前两度摔玉,且两次摔玉间隔时间较长,其起因、经过与结果有较大不同。这一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展现出宝玉的痴情与疯狂,并凸显了痴情女黛玉的深情形象,在宝黛爱情的发展历程中成为推动他们情感纠葛与深化的关键节点,具有独特的叙事功用。此外,脂砚斋的批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仅为理解摔玉情节的创作意图提供了重要材料,更使摔玉情节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摔玉情节 叙事功能 脂批
下载PDF
审美形态学视野中的王小波怪诞描写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法民 王赣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85-91,共7页
 用审美形态学的怪诞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学术上还只是一种尝试。严格按照怪诞的形态特征进行筛选,王小波小说、散文中共有怪诞描写181个。本文引用原文展示其中的100个。这些怪诞总体上具有丑恶极端,滑稽膨体,构想妙绝,...  用审美形态学的怪诞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学术上还只是一种尝试。严格按照怪诞的形态特征进行筛选,王小波小说、散文中共有怪诞描写181个。本文引用原文展示其中的100个。这些怪诞总体上具有丑恶极端,滑稽膨体,构想妙绝,意象惊骇的鲜明特色。王小波的怪诞描写的数量和质量均为中国当代文学上乘,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怪诞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形态学 王小波 怪诞描写 当代文学
下载PDF
解读莫言《檀香刑》的叙事形态 被引量:4
7
作者 姬凤霞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99-101,共3页
莫言的中篇小说《檀香刑》采取复调式的叙事形态,从人性角度诠释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历史与现代,民间与庙堂之间搭建互为观照的桥梁,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寻找民间社会中的文化精神,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叙事形态 人性解读 民间立场
下载PDF
煤制兰炭废水处理技术的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罗雄威 马宝岐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5年第2期28-36,16,共9页
简述兰炭废水处理现状,介绍兰炭废水来源、组成以及与焦化废水的异同;综述兰炭废水处理的工程实例、技术方案、专利技术、研究进展。
关键词 兰炭 污水处理 废水生物处理 废水沉降池 综述
下载PDF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谈马嵬之变中的杨贵妃与后人的题咏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在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3-128,共6页
杨贵妃被逼死于马嵬有"饮金屑"和被缢死两种说法,其实杨贵妃是被缢死的,而饮金屑乃是人们对她缢死表示同情怜惜的一种宛转的说法。杨贵妃被逼时的态度也有不同的记载,其实也均反映出人们对她被逼死的态度。唐及其后的人们对... 杨贵妃被逼死于马嵬有"饮金屑"和被缢死两种说法,其实杨贵妃是被缢死的,而饮金屑乃是人们对她缢死表示同情怜惜的一种宛转的说法。杨贵妃被逼时的态度也有不同的记载,其实也均反映出人们对她被逼死的态度。唐及其后的人们对于杨妃死马嵬事多有题咏议论,他们的态度是多有不同的。其中杜甫之说乃是美化君王,并不符合实际;而诸人之论也多有角度、观点的不同。尽管不无认为杨妃罪过该死,但多数却是取同情或反感态度。这些题咏与议论是研究杨贵妃赐死马嵬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珍贵文献,具有宝贵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嵬之变 杨贵妃 题咏 评论
下载PDF
试论《干校六记》的表现手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丹 《新余高专学报》 2008年第6期53-54,共2页
探讨《干校六记》一书的表现手法,可概括为精巧的白描、精致的叙事和精彩的议论。
关键词 《干校六记》 杨绛 白描 叙事 议论
下载PDF
高拱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岳金西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9-26,共8页
学术界对明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高拱的研究,肇始于1944年嵇文甫先生出版的《晚明思想史论》,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六十余年来,研究者对高拱的学术思想、政治改革、边疆治理、历史地位、著作版本等内容作了全面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有... 学术界对明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高拱的研究,肇始于1944年嵇文甫先生出版的《晚明思想史论》,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六十余年来,研究者对高拱的学术思想、政治改革、边疆治理、历史地位、著作版本等内容作了全面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高拱与隆庆阁臣的关系问题,《病榻遗言》的刊刻时间、内容真实性和政治影响力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总结已有的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无疑对高拱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拱 学术思想 政治改革 边疆治理 历史地位 述评
下载PDF
试论电视足球节目主持人的陈述与评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隽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33-136,共4页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电视体育节目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作为电视体育节目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在电视体育节目转播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足球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喜爱程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电视体育节目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作为电视体育节目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在电视体育节目转播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足球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喜爱程度,使得足球节目主持人更是备受关注。在电视足球比赛转播中,主持人“述”与“评”的优劣尤为重要,其评述的准确与否,对比赛转播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节目主持人 陈述 评论
下载PDF
朱松、朱槔别集叙评与版本流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增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4-66,82,共4页
朱熹之父朱松为宋代名臣,既深究道德学问,也致力于经世致用,被誉为"通儒",而亦为诗文家。其弟朱槔。择取二人别集,略述他们生平,释评其文学成就、艺术风貌,并依据相关史志、目录学等著作,阐述二人别集的版本源流及承传关系。
关键词 朱松、朱槔 别集 叙评 版本流变
下载PDF
对中学传统作文观中两个理论的反思
14
作者 吴道文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6-79,共4页
长期以来 ,用以指导中学作文训练的一些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严重阻碍着作文训练水平的提高。其中两个理论值得反思 ,即“记叙文的内容是否必须真实 ,不能虚构”和“训练顺序是否先记叙后议论”。记叙文既可以取材于真人真事 ,也可... 长期以来 ,用以指导中学作文训练的一些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严重阻碍着作文训练水平的提高。其中两个理论值得反思 ,即“记叙文的内容是否必须真实 ,不能虚构”和“训练顺序是否先记叙后议论”。记叙文既可以取材于真人真事 ,也可以取材于想象虚构的“假人假事” ;记叙文允许虚构 ,可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作文时“没有写的”的普遍苦恼。在表达的训练顺序上 ,不应该先叙述后议论 ,几种表达方法可同步交叉进行 ,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叙 记叙文 虚构 议论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中学 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
下载PDF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研究述评
15
作者 郭传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0-74,共5页
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再现了一段洋场遗风与改造运动交织的暧昧历史。关于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革前,在文艺社会学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成果多为较客观的文本分析;文革中,主要批判它美化资产阶级、丑化工人阶级... 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再现了一段洋场遗风与改造运动交织的暧昧历史。关于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革前,在文艺社会学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成果多为较客观的文本分析;文革中,主要批判它美化资产阶级、丑化工人阶级、阴谋复辟资本主义;新时期,随着比较研究、文化研究、接受研究等新方法的运用,研究视野得到了拓展,观点也逐步出新。综观《上海的早晨》的研究,曲折中兼有成绩与不足。有鉴于此,笔者期待关于它的更系统、深入的重读,并希望由此引发对当代文学一些问题和现象的思考,拓展、深化当代文学研究的思路与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的早晨》 革命意识形态 上海书写 当代文学 研究述评
下载PDF
清代私家书目之小说类目述评
16
作者 邓建 《鄂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42-44,共3页
与前代书目相较 ,清代私家书目之小说类目在著录形式方面多有突破 ,著录内容则仍趋于保守。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述 。
关键词 清代 私家书目 小说类目 述评 著录形式 著录内容
下载PDF
三十六体骈文的叙事议论之美
17
作者 韩雪晴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三十六体骈文汲取六朝骈文的精粹,同时又融合了唐骈的特点,既保存了骈文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汲取了散文叙事说理的优点,实用性增强,实现了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在典丽精工中展现叙事议论之美。
关键词 三十六体骈文 叙事 议论 审美 实用
下载PDF
永远的狂人,独立的自己——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头发的故事》比较研究
18
作者 周玉容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77-79,共3页
1920年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发表,《头发的故事》和早期的《狂人日记》在叙事层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除去不同的隐指读者,两者的叙事层次、人物功能和干预评论等均一脉相承。小说形式的"同"与"异"最终透露了作家... 1920年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发表,《头发的故事》和早期的《狂人日记》在叙事层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除去不同的隐指读者,两者的叙事层次、人物功能和干预评论等均一脉相承。小说形式的"同"与"异"最终透露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一致性和嬗变性,这对于理清现代文学史上纷繁复杂的鲁迅思想脉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头发的故事》 叙事分层 反讽式评论 隐指读者
下载PDF
论王禹偁碑文之新变
19
作者 陈为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3-117,共5页
作为北宋初期重要的作家,王禹偁的碑文在继承了唐代以来以叙事为主的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碑文的表达方式由叙事为主一变而为夹叙夹议,再变而为以议论为主甚至以抒情为主。王禹偁碑文的这种新变,充分体现了其散文创作在唐宋古文运... 作为北宋初期重要的作家,王禹偁的碑文在继承了唐代以来以叙事为主的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碑文的表达方式由叙事为主一变而为夹叙夹议,再变而为以议论为主甚至以抒情为主。王禹偁碑文的这种新变,充分体现了其散文创作在唐宋古文运动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禹偁 碑文 叙事 议论 抒情
下载PDF
万斯同学行述论
20
作者 徐世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95-699,共5页
万斯同幼承家学,后师从黄宗羲,精通经学,由经而入史。他以布衣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十九年,成《明史稿》。万斯同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史学事业。我们通过了解他的治学之渊源、学术之特点、对明史之贡献以及个人之品格,不仅... 万斯同幼承家学,后师从黄宗羲,精通经学,由经而入史。他以布衣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十九年,成《明史稿》。万斯同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史学事业。我们通过了解他的治学之渊源、学术之特点、对明史之贡献以及个人之品格,不仅能够全面地认识万斯同,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清初学术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斯同 学行 《明史稿》 史学家 治学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