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97
1
作者 程爱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7-113,共7页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 ,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 ,是连接过去...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 ,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 ,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 ,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谭恩美的小说之所以在主题和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小说创作 母亲形象 母女关系 文化内涵 文学评论 美国 中国情结 中国传统文化 《喜福会》
下载PDF
母亲形象的错位与异化——焦母与曹七巧合论 被引量:7
2
作者 杨爱芹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4-146,共3页
作为现代文学中的两个寡母形象典型,焦母与曹七巧的心理特征显示出传统母性错位与异化的另类 体验,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从女性意识角度表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女作家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与超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寡母 错位 变异
下载PDF
《灶神之妻》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被引量:6
3
作者 顾世民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43,共3页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生活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即美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中的美国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其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对中国母亲形象的刻画,将具有东方...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生活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即美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中的美国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其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对中国母亲形象的刻画,将具有东方传统特征的“母亲”与深受西方文化浸润的“女儿”之间的矛盾,艺术地提升到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层面上来,体现其所倡导的“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东西方文化必然走向融合的文化‘大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形象 东西方文化 冲突 融合
下载PDF
泛延拓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被引量:8
4
作者 袁晖坪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39-1543,共5页
从普通奇异值分解出发,导出了泛延拓矩阵的奇异值和奇异向量与母矩阵的奇异值和奇异向量间的定量关系,并对泛延拓矩阵作了简单的扰动分析、信号与图像分析.给出了泛延拓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与广义逆公式,极大地减少了它们的计算量与存储量... 从普通奇异值分解出发,导出了泛延拓矩阵的奇异值和奇异向量与母矩阵的奇异值和奇异向量间的定量关系,并对泛延拓矩阵作了简单的扰动分析、信号与图像分析.给出了泛延拓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与广义逆公式,极大地减少了它们的计算量与存储量,又不会降低数值精度.同时推广和优化了文献[6,7]的相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延拓矩阵 母矩阵 奇异值分解 扰动分析 图像分析 信号处理 时频分布 广义逆
下载PDF
特殊的“他者”:中国文学母亲形象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纯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母亲形象 孝文化 他者
下载PDF
再造“传统”:现代中国的母职话语与母亲形象
6
作者 姜瑀 《妇女研究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在日常语境中,怀着无私的爱含辛茹苦地将儿女抚养长大的母亲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形象,然而此种传统母亲形象实际上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现代母亲的复杂互动之中。儒家宗法制家族伦理推崇的“父权母亲”以“寡”和“教”为主要特征... 在日常语境中,怀着无私的爱含辛茹苦地将儿女抚养长大的母亲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形象,然而此种传统母亲形象实际上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现代母亲的复杂互动之中。儒家宗法制家族伦理推崇的“父权母亲”以“寡”和“教”为主要特征。晚清以来在科学话语和情感型家庭伦理的主导之下,对儿童抚养和教育以及家务劳动的事必亲进入母职范畴,“主妇母亲”成为理想典范。然而,“主妇母亲”与“新女性”“新家庭”在事实和叙事层面均构成矛盾,影片《神女》将“新”“旧”置于“神女”一身,小说《寒夜》则设置了“新”“旧”两位母亲互为映衬。最终怀瑞着“爱”又付出“苦”的理想母亲在新旧交织的家庭叙事之中成为“传统”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母职 母亲形象 科学话语
原文传递
绘本中母亲角色的内隐形象分析
7
作者 王彦淇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0-25,共6页
绘本是重要的儿童教育读物,绘本中母亲角色内隐形象的塑造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构成了儿童对母亲最初的意识形态。为了明晰当前绘本中母亲角色的价值定位与角色塑造,以国内成熟的当当、京东和亚马逊三大线上图书网站为依托开展研究。经... 绘本是重要的儿童教育读物,绘本中母亲角色内隐形象的塑造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构成了儿童对母亲最初的意识形态。为了明晰当前绘本中母亲角色的价值定位与角色塑造,以国内成熟的当当、京东和亚马逊三大线上图书网站为依托开展研究。经两轮筛选共确定了53本与母亲角色相关的绘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所有绘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以深度挖掘绘本中母亲角色的内隐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与讨论。为引领儿童树立正确的母亲角色观念,从绘本创作者及教师、家长视角出发,对创作绘本、选择绘本、解读绘本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绘本 母亲角色 内隐形象 NVivo质性分析
下载PDF
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 被引量:5
8
作者 秦弓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2,共6页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从女儿的婚姻悲剧中寻求心理补偿,《金锁记》更是把母亲的变态推向了极致。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从女儿的婚姻悲剧中寻求心理补偿,《金锁记》更是把母亲的变态推向了极致。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视父母的种子;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她有机会接触中外文学中的负面母亲形象,《红楼梦》里的王夫人更使她在性格刻画上获得认同。张爱玲以尖刻的笔触刻画出另类母亲形象,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幽暗处的真实与导致母性扭曲变态的多重原因,给人以震悚的审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母亲形象 阴性 书写
下载PDF
两种截然不同的母亲形象——解读《苦菜花》与《丰乳肥臀》 被引量:4
9
作者 徐英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5-79,共5页
 《苦菜花》和《丰乳肥臀》都以胶东半岛的抗战作为写作题材,但由于写作时代的差异,他们在写作手法、取材角度、主观感情的投入等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同一段历史生活,同一历史时期的女性,在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  《苦菜花》和《丰乳肥臀》都以胶东半岛的抗战作为写作题材,但由于写作时代的差异,他们在写作手法、取材角度、主观感情的投入等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同一段历史生活,同一历史时期的女性,在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究其原因,我们只能归结为时代精神的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形象 《苦菜花》 《丰乳肥臀》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浅论《楢山节考》中的母亲像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春红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8-41,共4页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曾经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楢山节考》便是其中之一。该小说是由日本有名的近代文学作家深泽七郎创作的,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备受推崇的短篇小说。笔者通过小说文本解读与分析,旨在探究阿玲的母亲像。首先...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曾经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楢山节考》便是其中之一。该小说是由日本有名的近代文学作家深泽七郎创作的,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备受推崇的短篇小说。笔者通过小说文本解读与分析,旨在探究阿玲的母亲像。首先对小说的环境做了分析,其次通过详解作品,考察了阿玲的人物形象,最后探究了其母亲像,得出了伟大而无私、慈祥而刚强的慈母形象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楢山节考》 母亲阿玲 儿子辰平 母亲像
下载PDF
Esther Jacobson-Tepfer,The Hunter,the Stag,and the Mother of Animals:Image,Monument,and Landscape in Ancient North Asi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被引量:3
11
作者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 2018年第1期243-259,共17页
One cannot help feeling envious of Esther Jacobson-Tepfer. Many times since the late1980s she has explored som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ly beautiful—and, for ordinary travelers, largely inaccessible—landscapes on ear... One cannot help feeling envious of Esther Jacobson-Tepfer. Many times since the late1980s she has explored som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ly beautiful—and, for ordinary travelers, largely inaccessible—landscapes on earth:the Altai and Sayan mountain ranges with their surrounding woodlands and step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her Jacobson-Tepfer The Hunter the Stag and the mother of Animals:image Monument and Landscape in ANCIENT North Asi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原文传递
世俗化时代的身份变异——当代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的一种写作方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秀金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3-36,共4页
1990年代以来的世俗化潮流极大影响了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当代文学写作。女性文学写作对女性重要角色——母亲身份的质疑与反思,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彰显出女性写作的独特意义。对母亲欲望化情感的书写和母女情感的去魅是女性文学写... 1990年代以来的世俗化潮流极大影响了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当代文学写作。女性文学写作对女性重要角色——母亲身份的质疑与反思,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彰显出女性写作的独特意义。对母亲欲望化情感的书写和母女情感的去魅是女性文学写作的两种重要叙事策略,由此实现了母亲形象的世俗化还原,动摇、冲击着男权话语的权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化时代 女性文学 母亲形象 身份变异
下载PDF
刻板印象的解构——论《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茗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7-60,64,共5页
从后殖民的视角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塑造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沉默、柔弱可怜的刻板印象,对华裔自身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后殖民视角 母亲形象
下载PDF
简论《史记》中的母亲形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岳洋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5期50-52,共3页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母亲 形象
下载PDF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的母亲形象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霄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7-180,共4页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付梓问世的女诗人。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安妮对母亲形象情有独钟。文章着重探讨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三类母亲形象:第一类是实际...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付梓问世的女诗人。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安妮对母亲形象情有独钟。文章着重探讨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三类母亲形象:第一类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类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类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母亲形象塑造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 诗歌 母亲形象
下载PDF
追寻与失落——管窥20世纪末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16
作者 阎丽君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9-33,共5页
作为家庭、社会活动中重要参与者的母亲群体,是父权社会着力讴歌的对象,在女性自觉意识的感召下,20世纪末女作家表现出了解构"母亲神话"、重塑母亲形象的渴望。以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本为切入点,追问"恶母"的成因,... 作为家庭、社会活动中重要参与者的母亲群体,是父权社会着力讴歌的对象,在女性自觉意识的感召下,20世纪末女作家表现出了解构"母亲神话"、重塑母亲形象的渴望。以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本为切入点,追问"恶母"的成因,梳理母亲形象的新变,有助于揭示女性自身在宏大叙事中强烈的失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 女作家 贤妻良母 小说
下载PDF
狂欢化《尤利西斯》中的母亲形象及相关水形象解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梅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0-65,共6页
乔伊斯的经典著作《尤利西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诞的形象和极度夸张的行为,这一切奠定了其狂欢化的氛围。在狂欢化的《尤利西斯》中,展示了三个典型的母亲形象——代表过去母亲的梅,代表现在母亲的普里福伊太太和代表未来母亲的摩... 乔伊斯的经典著作《尤利西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诞的形象和极度夸张的行为,这一切奠定了其狂欢化的氛围。在狂欢化的《尤利西斯》中,展示了三个典型的母亲形象——代表过去母亲的梅,代表现在母亲的普里福伊太太和代表未来母亲的摩莉。而且,小说还赋予了这特别的母亲伴随其出现的水形象——伴随梅出现的海水形象、伴随普里福伊太太出现的酒液形象甚至是伴随摩莉出现的尿液形象。基于此,《尤利西斯》再次以都柏林和都柏林人事为中心展现了其"瘫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欢化 母亲形象 水形象 瘫痪 《尤利西斯》
下载PDF
“母亲神话”的解构——论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书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学谦 刘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67-71,共5页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母亲形象 丑化 儿童形象 生育
下载PDF
童年家庭经验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8-104,共7页
在儿童的生活里,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联系"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家庭经验中的"母亲意象""父亲意... 在儿童的生活里,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联系"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家庭经验中的"母亲意象""父亲意象""家庭氛围""家庭出身"等因素都深刻影响了他们个性、气质、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及先在意向结构的形成。他们的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人物形象塑造、风格基调等因素也因此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家庭经验 “母亲意象冶 “父亲意象冶 家庭出身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冶
下载PD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Mother Images” and Their “Self-Trauma-Healing Mechanism” in Kipling's War Poetry
20
作者 张济春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7期166-168,共3页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Britis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07.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huge blow of his own beloved son John's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Kiplin...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Britis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07.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huge blow of his own beloved son John's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Kipling's later writi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in and trauma which the war brings,and the noble qualities of love,belief,and tenacity in human nature after the baptisms of pain and trauma.This paper selects two poems—"My Boy Jack"and"A Nativity"in Kipling's later poetry creation career.Freud's "trauma" and treatment theories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two mothers' "self- trauma- healing mechanism"in face of pain and trauma,and to interpret the two mother images that experience the war-torn pain and trauma,and achieve their spiritual salvation at last.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wo mothers,Kipling wants to mourn his beloved son's death and expresses his determination and hope of faith and commitment in order to heal his inner pain and trauma,which unwittingly realizes Freud's trauma-healing theory.Key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dyard Kipling WAR TRAUMA self-healing mechanism Sigmund Freud mother im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