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研究 被引量:79
1
作者 冉大川 罗全华 +1 位作者 刘斌 王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3,共7页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的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淤地坝减洪量、拦泥量和减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淤地坝的减蚀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多沙粗沙区核心地区的...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的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淤地坝减洪量、拦泥量和减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淤地坝的减蚀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多沙粗沙区核心地区的河龙区间,1970~1996年淤地坝减洪减沙量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总量的59 3%和64 7%,其减洪减沙作用十分明显。1970~1996年,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年均减沙达1 138亿t,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淤积0 285亿t;可减少冲沙用水22 8亿m3;节约清淤费用85 5亿元。淤地坝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此,建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应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减洪减沙作用 减蚀作用 拦泥指标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流域环境要素对水沙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浩 周金星 +1 位作者 陆中臣 陈金荣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7,共9页
目前 ,黄河中游地区流域的水沙变化主要以水文法和水保法研究为主。由于黄河中游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 ,流域系统的水沙过程受到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根据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已控一级支流的测站资料 ,采用地理环境要... 目前 ,黄河中游地区流域的水沙变化主要以水文法和水保法研究为主。由于黄河中游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 ,流域系统的水沙过程受到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根据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已控一级支流的测站资料 ,采用地理环境要素法分析水沙变异及成因。研究表明 ,河龙区间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密切相关。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降雨减水减沙作用不断减小 ,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提高 ,人类活动减水减沙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70年代与 80年代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平均减水减沙作用分别为5 3 4 %、 2 8 6 %和 4 6 6 %、 71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流域系统 环境要素法 水沙变异 成因 水土保持 气候波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拦减粗泥沙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冉大川 左仲国 上官周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50,共8页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四大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四大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淤地坝配置比例与减沙比例关系的变化后认为:淤地坝是快速减少入黄粗泥沙的首选工程措施和第一道防线,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功能。只要河龙区间坝地的配置比例保持在2%左右,其减沙比例即可达到45%以上。当四大典型支流淤地坝配置比例平均达到2.5%时,淤地坝减沙比例平均可以达到60%。因此,为有效、快速地减少入黄泥沙尤其是粗泥沙,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应采用以淤地坝为主的工程措施与坡面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淤地坝的配置比例应保持在2%以上。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河龙区间 淤地坝 粗泥沙 淤地坝配置比例 减沙比例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年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响应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晓萍 张橹 +1 位作者 王勇 穆兴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19-26,共8页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其中29条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17~2.61 mm/a;28条流域年径流量具有显著跃变时间,无定河流域各水文站跃变时间多在1970—1973年间,其余则多为1978—1985年,最晚为1994年;在5%、50%和95%的发生频率上,跃变前后时段年径流量减少幅度以30%~60%普遍,最大分别为73.2%、63.5%和69.7%;河龙区间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79 mm/a,跃变时间发生在1979年,3个频率上的减少幅度分别为46.5%、42.4%和24.1%。估算的11条流域中有9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减少影响程度超过50%。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尤其淤地坝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持续修建,对区域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 时空响应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黄河中游地区
下载PDF
黄河中游小流域的泥沙来源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浩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6,共8页
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差异,已往黄河中游小流域的泥沙来源研究均以地貌部位确定泥沙来源。根据坡面水下沟的“净产沙”原理,在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小流域坡沟侵蚀关系与产沙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成因分析法的概念分析和确定了小流域的... 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差异,已往黄河中游小流域的泥沙来源研究均以地貌部位确定泥沙来源。根据坡面水下沟的“净产沙”原理,在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小流域坡沟侵蚀关系与产沙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成因分析法的概念分析和确定了小流域的泥沙来源,结果表明:在体现不同地貌部位在小流域汇流与产沙中的侵蚀作用机理方面,也就是从不同地貌部位泥沙产生的根源上看,黄河中游小流域的泥沙主要来自坡面。证实了在黄河中游地区“治坡为主,坡沟兼治”治理方针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沟侵蚀 泥沙来源 黄河 产沙机理 成因分析法
下载PDF
黄河中游古代瘟疫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仇立慧 黄春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41,共5页
通过对地方灾害史料和疫病专著资料的整理收集,统计出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通过深入的分析,表明瘟疫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在气候恶化时期瘟疫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 通过对地方灾害史料和疫病专著资料的整理收集,统计出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通过深入的分析,表明瘟疫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在气候恶化时期瘟疫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异常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出现时最容易发生瘟疫;从一年之内来看,春夏季是瘟疫多发的时期。况且,瘟疫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最容易发生,它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瘟疫 环境变化 城市发展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大尺度植被冠层截留降水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宋文龙 杨胜天 +2 位作者 路京选 刘昌明 王树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9,共10页
大尺度植被冠层截留降水定量模拟与分析是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区域水沙变化机制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区间为研究区,耦合遥感等空间数据与植被冠层截留估算模型,利用地面监测站点降水数据、GLASS叶面积... 大尺度植被冠层截留降水定量模拟与分析是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区域水沙变化机制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区间为研究区,耦合遥感等空间数据与植被冠层截留估算模型,利用地面监测站点降水数据、GLASS叶面积指数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模拟和分析了黄河中游20世纪80年代以来3个典型年份的地表植被冠层截留降水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实施的生态修复政策,使得黄河中游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植被覆盖明显改善;(2)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植被冠层截留降水发生了明显变化,1984年、1995年和2010年研究区植被冠层截留降水量区域年平均值分别为19.57 mm、13.66 mm和22.68 mm,截留率分别为3.24%、3.32%和4.92%;(3)黄河中游植被冠层截留降水特征及其变化受降水特征和地表植被状况共同影响,其中,降水量是决定植被冠层截留降水特征的控制性因素,而叶面积指数年际变化是影响植被冠层截留降水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降水 叶面积指数 植被冠层截留 遥感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信忠保 余新晓 +2 位作者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龙区间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径流输沙
下载PDF
SCS模型在黄河中游次洪模拟中的分布式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丽 王加虎 +1 位作者 郝振纯 刘文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08,共5页
针对SCS模型存在的空间描述能力有限等问题,使用概念性源汇(source-to-sink)汇流方法,替换原有的无因次单位线汇流方法,建立基于栅格的分布式SCS模型,并引入2个参数对SCS模型的径流量计算方法进行修正.选择黄河中游八里胡同水文站控制... 针对SCS模型存在的空间描述能力有限等问题,使用概念性源汇(source-to-sink)汇流方法,替换原有的无因次单位线汇流方法,建立基于栅格的分布式SCS模型,并引入2个参数对SCS模型的径流量计算方法进行修正.选择黄河中游八里胡同水文站控制小流域检验了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分布式SCS模型不仅较好地再现了5场典型洪水的径流过程,还能给出分布式径流深等数据供空间分析参考;改进后的参数确定方法使得SCS模型的CN值既能反映区域间类似下垫面组合之间的差异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产流的影响,又无需利用大量的观测资料重新对其进行率定,可供无资料地区的水文模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模型 分布式 参数确定 黄河中游
下载PDF
略论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及水土保持减沙效益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胜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11,19,共5页
该文评述了80年代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情况,水沙变化原因,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及水沙变化带来的某些影响,并对今后水沙变化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初步意见。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水沙变化 水土保持 效益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土地利用与林地覆被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晓萍 董冰让 +1 位作者 李锐 杨勤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3-166,共4页
采用1986年和1997年夏季LANDSAT TM(30 m×30 m)遥感影像数据,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林地覆被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研究区农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减少,林灌地类型面积在增加,但是增加... 采用1986年和1997年夏季LANDSAT TM(30 m×30 m)遥感影像数据,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林地覆被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研究区农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减少,林灌地类型面积在增加,但是增加或减少幅度均较微弱,其变化在24条主要流域表现得不均衡。林地覆被类型与其他用地类型间相互转换的面积和形状表现得零星、破碎,变化方向不规律。林地覆被斑块数和斑块面积关系10年前后在各流域间表现得很相似,斑块数及其面积所属分级的分布格局在全区变化不大。聚类结果表明,1986年和1997年林地覆被状况在绝大多数流域间表现出巨大的相似性,全区10年前后林地覆被格局没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林地覆被 格局 遥感 黄河中游
下载PDF
1819年黄河中游极端降水:史实、特征及气候背景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健 满志敏 张俊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7-698,共12页
据清宫档案与方志记载,复原了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黄河中、下游大范围房屋倒塌、民田冲没、人口伤亡、黄河多处决溢等雨涝灾情图景及时空分异特征,这是在明清小冰期大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研究指出,该年黄河中... 据清宫档案与方志记载,复原了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黄河中、下游大范围房屋倒塌、民田冲没、人口伤亡、黄河多处决溢等雨涝灾情图景及时空分异特征,这是在明清小冰期大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研究指出,该年黄河中游夏秋季雨期长(连阴雨)、且多大到暴雨,二级流域(汾河、渭河)6—9月份降水县区雨日高达40日以上,与该年6—9月份黄河万锦滩报汛志桩的相对水位变化基本一致,可见该年下游洪涝灾害主要受中游极端降水所致,并利用Pearson-Ⅲ型分布曲线对志桩水位实测值进行分析,其最大水位乃百年一遇。主要有3个降水中心:(1)黄河中游干流北部河曲县至葭州段;(2)泾、渭流域上游区;(3)汾河流域中下游与黄、渭、洛三角区。认为该年降水异常不是非厄尔尼诺年大范围降水偏多的一般性特征的表现,与南极涛动指数(AAO)变化也不能对应,与太阳活动周期的较小值年、坦博拉火山活动持续影响等因子亦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黄河中游区 雨涝灾害 极端降水 1819年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标准化降水指数的黄河中游干旱情势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艳丽 王国庆 +4 位作者 顾颖 张建云 刘九夫 金君良 刘静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5-80,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旬累积尺度的月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前期降雨量对区域当前旱情的影响,因而对旱情的评估更为客观,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更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更能体现气象干旱的累积效应和预报的时效性。计算了黄... 提出了一种基于旬累积尺度的月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前期降雨量对区域当前旱情的影响,因而对旱情的评估更为客观,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更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更能体现气象干旱的累积效应和预报的时效性。计算了黄河中游山西省境内近40a(1971-2009年)各旬干旱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标准化降水指数能够很好地表征黄河中游山西省境内的历史旱情状况。引入国际上常用的多种未来气候情景,研究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下2021-2050年黄河中游山西省境内地区旱情发展的可能情势,结果表明其存在对农业不利影响加重的可能,需要引起水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候变化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不确定性 黄河中游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地区节节麦抗穗发芽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苏亚蕊 刘新浩 +1 位作者 张大乐 李锁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小麦穗发芽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灾害和重要问题,在普通小麦中缺乏抗穗发芽的品种资源。本试验通过对35份黄河中游地区节节麦1、4份国外节节麦及部分小麦品种的发芽率的测定及抗性多样性分析,综合评价了黄河中游地区节节麦的穗发芽抗性状... 小麦穗发芽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灾害和重要问题,在普通小麦中缺乏抗穗发芽的品种资源。本试验通过对35份黄河中游地区节节麦1、4份国外节节麦及部分小麦品种的发芽率的测定及抗性多样性分析,综合评价了黄河中游地区节节麦的穗发芽抗性状况。结果表明,节节麦穗发芽抗性普遍高于小麦品种,黄河中游地区节节麦的抗穗发芽能力优于国外材料,其中以T005、T007、T008、T016、T030、T062、T065、T068、T069、T072和T085等11个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最强,是小麦穗发芽改良优异的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黄河中游 穗发芽 抗性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夏季降水异常的先兆特征和预测方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宋文玲 顾薇 +1 位作者 柳艳菊 刘长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04-1209,共6页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61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和同期及前期环境场特征,并建立了夏季降水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黄河中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显著周期在3年左右;黄河中游夏季降水主要受到同期东亚高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61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和同期及前期环境场特征,并建立了夏季降水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黄河中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显著周期在3年左右;黄河中游夏季降水主要受到同期东亚高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以及贝加尔湖附近低槽的影响,当急流和副高偏强(弱)偏北(南)、贝加尔湖附近高度场偏低(高)时,黄河中游降水偏多(少)。另外,前期秋季南方涛动指数、北非副热带高压(20°W^60°E)、南海副热带高压(100°~120°E)、北半球副高强度及北半球极涡强度发生异常时,对夏季环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黄河中游夏季降水,据此,建立预测模型。评估发现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可用于黄河中游夏季降水的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夏季降水 特征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和信息熵的水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金萍 肖宏林 张鑫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4,41,共6页
为研究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及其细部演化特征,利用黄河中游控制性水文站——潼关水文站1919—2015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作为研究数据,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径流和泥沙随机变化的复杂性,并运用信息熵理论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上径流和... 为研究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及其细部演化特征,利用黄河中游控制性水文站——潼关水文站1919—2015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作为研究数据,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径流和泥沙随机变化的复杂性,并运用信息熵理论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上径流和泥沙分解序列及原始序列的熵值、径流与泥沙各分量与其原始序列之间的互信息、径流与泥沙之间的互信息。结果表明:潼关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具有显著下降的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某种同步变化关系;径流量与输沙量的长周期分量及趋势项互信息较大,因此水沙关系宜采用长周期研究,趋势项分量数据信息阐述原始序列数据信息比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信息熵 互信息 黄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误差修正的BP神经网络含沙量预报模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清烜 梁忠民 +2 位作者 曹炎煦 霍世青 许珂艳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6,66,共5页
以黄河龙门—潼关河段作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区间来沙来水对含沙量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潼关站含沙量过程预报模型。同时,为提高预报模型的预报精度,利用误差序列建立了相应的误差自回归模型对预报结果进行校正。校正前后... 以黄河龙门—潼关河段作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区间来沙来水对含沙量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潼关站含沙量过程预报模型。同时,为提高预报模型的预报精度,利用误差序列建立了相应的误差自回归模型对预报结果进行校正。校正前后泥沙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校正后的泥沙过程预报精度有较显著的提高,5场验证泥沙场次的平均确定性系数由校正前的0.35提高到校正后的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BP神经网络 误差自回归 水文预报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近522年旱涝突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于淑秋 林学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9-95,共7页
应用T检验方法对我国黄河中游地区1470~1991年夏季(5~9月)旱涝等级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存在着两次百年尺度突变,即17世纪50年代前后(早转涝)和18世纪60年代初期(涝转正常),以及百年尺度内... 应用T检验方法对我国黄河中游地区1470~1991年夏季(5~9月)旱涝等级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存在着两次百年尺度突变,即17世纪50年代前后(早转涝)和18世纪60年代初期(涝转正常),以及百年尺度内20~30年尺度的气候突变;并指出黄河中游地区各时期旱涝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SSTI)和大气活动中心的演变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中游地区 海温 大气活动中心 旱涝
下载PDF
黄河中游干旱的变化及区间遭遇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金花 刘红梅 +1 位作者 康玲玲 王云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113,共5页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及其分区1955~2002年盛夏干旱指数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中游盛夏干旱变化的周期性特点和各分区不同干旱等级之间的遭遇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中游盛夏干旱的显著周期是12年,其次...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及其分区1955~2002年盛夏干旱指数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中游盛夏干旱变化的周期性特点和各分区不同干旱等级之间的遭遇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中游盛夏干旱的显著周期是12年,其次是准3年(2.8年);②各分区显著周期不尽相同,其中泾渭洛河和汾河为3年(2.8年)和2.1年,龙花间和河龙间为8年和10年(9.6年);③黄河中游不同分区同时发生大旱或特旱的概率比较高,而同时发生涝的概率却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周期 遭遇 黄河中游
下载PDF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潘威 庄宏忠 +1 位作者 李卓仑 叶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100,共7页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梅雨结束平均日期。研究时段内,1840 s前流量平,汛期开始时间总体较稳定;1840~1850 s流量普遍偏丰,汛期到来偏晚;1860 s开始流量减少,汛期提前,此阶段持续约40 a左右,是近300 a中黄河中游产流微弱持续最长的1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汛期 三门峡 夏季风 径流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