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洛川月家庄秦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战伟 夏培朝 +2 位作者 冯丹 申保发(绘图) 王保平(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3,共11页
2020年3~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洛川县月家庄墓地发掘了363座战国中晚期秦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月家庄墓地的发掘丰富了陕北南部地区战国时期的考古内容,对探讨秦人对陕北的经略,秦与戎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
关键词 洛川月家庄 秦墓 战国中晚期 “衙市”
下载PDF
西安泾渭秦墓陶俑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龙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95,共8页
泾渭秦墓中出土了189件彩绘陶俑,根据服饰差异可分为塑衣式俑和裸体俑两类,结合肢体姿势与共出的相关器物综合判断可知,有牛车俑、乐舞俑、骑马俑、角抵俑和杂技俑等几类。陶俑的制作方法简单,为捏塑、细部刻划并绘彩后,简单烘烤或晾干... 泾渭秦墓中出土了189件彩绘陶俑,根据服饰差异可分为塑衣式俑和裸体俑两类,结合肢体姿势与共出的相关器物综合判断可知,有牛车俑、乐舞俑、骑马俑、角抵俑和杂技俑等几类。陶俑的制作方法简单,为捏塑、细部刻划并绘彩后,简单烘烤或晾干而成。这批陶俑时代早、数量多、种类全、组合完整,弥补了东周秦俑的空白,同时对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及发展源流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渭秦墓 陶俑 战国中晚期
下载PDF
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在陕北补证——兼论战国中期秦赵边界情况
3
作者 陈陶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1,共7页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中晚期 肤施 秦赵边界
原文传递
长沙九尾冲浏阳河小学一号战国墓出土三件铜器的保护修复
4
作者 唐小红 张大可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4年第1期518-524,共7页
2015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市九尾冲浏阳河小学一号战国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铜器,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各种破坏,这批铜器皆出现不同程度残缺、变形。基于研究和保管的需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市九尾冲浏... 2015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市九尾冲浏阳河小学一号战国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铜器,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各种破坏,这批铜器皆出现不同程度残缺、变形。基于研究和保管的需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市九尾冲浏阳河小学一号战国墓出土的三件铜器进行保护修复处理,根据保护修复方案,首先进行必要的检测分析,再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和保存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除锈、拼接、粘接、矫形、补配、做色等保护处理,使修复后的铜器重新焕发光彩,最终达到了后期保存、研究及展陈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铜器 保护修复 战国中晚期
原文传递
陕西山阳县鹃岭战国墓葬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昌富 张小兵 +4 位作者 彭力 蔺德智 柳德珊 董红卫 杨亚长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34,i007,共8页
1997年和1998年,商洛地区考古队在山阳县鹃岭村发现7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棺木多髹漆并绘彩,个别木棺带有边箱。其中,M1的葬式和随葬品较特殊,应为战国晚期的秦墓。其余6座墓均司战国中、晚期的楚墓,随葬陶器基... 1997年和1998年,商洛地区考古队在山阳县鹃岭村发现7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棺木多髹漆并绘彩,个别木棺带有边箱。其中,M1的葬式和随葬品较特殊,应为战国晚期的秦墓。其余6座墓均司战国中、晚期的楚墓,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敦、壶、仅在 M2和 M7中出有少量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墓 墓葬 西山 山阳县 陕西
原文传递
湖北随州师范墓地2011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文广 席奇峰 +4 位作者 王文平 曾令斌 张君 宋贵华 金翔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2,共16页
湖北随州师范墓地位于随州义地岗墓群北部,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为配合基建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勘探发掘了14座东周时期的墓葬。从随葬器物组合、形态特征等推断这批墓葬为战国中晚期楚墓。本次发掘为研究鄂北地区中小型楚... 湖北随州师范墓地位于随州义地岗墓群北部,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为配合基建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勘探发掘了14座东周时期的墓葬。从随葬器物组合、形态特征等推断这批墓葬为战国中晚期楚墓。本次发掘为研究鄂北地区中小型楚墓,了解义地岗墓群的变迁及曾楚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州师范墓地 义地岗墓群 楚墓 战国中晚期 曾楚关系
原文传递
“六诗”之制与“兴诗”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6,139,共6页
“兴”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该文综合分析了“兴”在先秦文献中使用的情况,并从《周礼》职掌“六诗之制”的“大师”一职设置的时间、职能,探讨其教授“六诗”的大致时间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又从先秦其... “兴”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该文综合分析了“兴”在先秦文献中使用的情况,并从《周礼》职掌“六诗之制”的“大师”一职设置的时间、职能,探讨其教授“六诗”的大致时间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又从先秦其他文献对“六诗”各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六诗”诸义项产生的先后次序,发现“六诗”之中,风、赋、比、雅、颂的使用时间均早于“兴”。“兴也”最早见于战国帛书,“六诗”的称谓也仅见之于《周礼》,故“六诗”及“兴”诗概念的产生及应用大致应在战国中晚期,而《周礼》“大师”教授“六诗”的时间也应该在此稍前的一段时间。至秦汉之际,以“兴”说诗的现象开始较为多见,成为毛诗以“兴”解诗的前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诗之制 大师 战国中晚期
下载PDF
湖北丹江口市八腊庙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
8
作者 张俊 宋纪章 +4 位作者 陈明芳 胡志华 郭长江 杨学安 陈方艺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2,107,共12页
2011年6~7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丹江口市八腊庙墓群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东周墓18座、唐墓2座、明清墓3座。东周墓主要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有以鬲、盂、罐为主的日常生活... 2011年6~7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丹江口市八腊庙墓群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东周墓18座、唐墓2座、明清墓3座。东周墓主要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有以鬲、盂、罐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组合,墓葬时代约在春秋中、晚期,以鼎、敦、壶为主的仿青铜礼器组合,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市 八腊庙墓群 春秋中晚期 战国中晚期 楚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