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从方法论的观点看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30,共13页
关于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往往谈论的不是方法论,而是方法。后者是指导研究如何开展的操作方案,但前者的功能不是预先的指导,而是后设的评价,是对"中国哲学"名义下已有的研究是否算是一种研究,给出判定的标准,而此判定标准... 关于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往往谈论的不是方法论,而是方法。后者是指导研究如何开展的操作方案,但前者的功能不是预先的指导,而是后设的评价,是对"中国哲学"名义下已有的研究是否算是一种研究,给出判定的标准,而此判定标准又是何种研究方案可被实施的能行规则。要论证的是,判定标准与能行规则只能从普遍哲学的角度看。但所谓"普遍哲学",其普遍性只是形式的,即人类思想无分中西,都有依逻辑地讲述普遍道理的形式。如果这样理解哲学,就能从内涵上将中国哲学的研究刻画为,其对象是中国思想中依逻辑地讲述普遍道理的成分,其目的是把没讲清的道理讲清楚,没讲出的道理讲出来。由此,中国哲学的研究就能视为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思想。从方法论的层面看,"哲学的方式"意味着中国思想的研究——要能冠以"中国哲学"的名义——必须满足专业性与科学性的要求;从方法的层面看,"哲学的方式"又尤其对应于分析或语义分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普遍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方式” “接着讲” 语义分析
原文传递
剑桥实用批评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理论影响
2
作者 肖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3,共9页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剑桥实用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和燕卜荪先后来到中国任教,他们的诗学理论给中国诗人新的启示。瑞恰慈和燕卜荪在方法论上标举语义分析法,将其用于诗歌批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朦胧”诗学,从意义学的角度对诗...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剑桥实用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和燕卜荪先后来到中国任教,他们的诗学理论给中国诗人新的启示。瑞恰慈和燕卜荪在方法论上标举语义分析法,将其用于诗歌批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朦胧”诗学,从意义学的角度对诗歌本体进行了探讨,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语言的多义性。语言的多义性与诗人的复杂心理密切相关,他们也由此探究诗歌与经验的关系,即诗人应该如何利用“综感”实现复杂、冲突的经验之间的平衡,并以此启发读者,这是他们对现代诗的价值追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结合中国诗坛现状,吸收并发展了剑桥实用批评的部分观点,为40年代诗坛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实用批评 西南联大诗人群 语义分析法 “朦胧”诗学 “综感”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