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章太炎对法家与法治思想的现代阐释
1
作者 华云刚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107,共10页
晚清以来,面对国内外社会政治发展态势,章太炎率先擎起法家的大旗,开启现代法家研究之先声。章太炎对法家历史的祛魅为研究法家思想提供了契机,在还原法家历史时,他重新廓清法家学派与法家思想的概念及其联系,并融合儒、法思想以重建法... 晚清以来,面对国内外社会政治发展态势,章太炎率先擎起法家的大旗,开启现代法家研究之先声。章太炎对法家历史的祛魅为研究法家思想提供了契机,在还原法家历史时,他重新廓清法家学派与法家思想的概念及其联系,并融合儒、法思想以重建法家的价值体系。面对西方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冲击,章太炎主张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养分,强调因循传统和习俗来制定法律,镜鉴西方法治思想以熔铸中国的法治精神,并通过法家“著述定律”、法吏“听事任职”实践这一法治理想。虽然章太炎的法治建国思想含有颇多理想化成分,但他在法律准则的制定、法学学科的设置、法吏建设等方面的理念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他所倡导的法治精神也直接推动了现代法学研究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法家 著书定律 法吏 “听事任职” 法治
下载PDF
董仲舒思想外儒内法考论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德春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8-22,共5页
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细按之,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关键词 董仲舒 儒家 法家 外儒内法 《贤良对》 《灾异对》 《春秋繁露》
下载PDF
法家与兵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小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9,共6页
分析法家对兵家的批判继承,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以阐明法家思想中的军事因素,法家迫于战争环境的现实需要,其治国思想表现出很大的战时政策的特征,而兵家的治军理论则直接构成了它的思想渊源,兵家讲上下同欲者胜,法家讲一民于耕战;兵家... 分析法家对兵家的批判继承,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以阐明法家思想中的军事因素,法家迫于战争环境的现实需要,其治国思想表现出很大的战时政策的特征,而兵家的治军理论则直接构成了它的思想渊源,兵家讲上下同欲者胜,法家讲一民于耕战;兵家讲恩威并重,法家讲以法赏罚;兵家讲立信,法家则讲信赏必罚;兵家讲诈敌,法家讲以循名责实驭臣民的诈术;兵家讲势,法家强调恃人不敢为非的制度化建设。法家在继承兵家思想的同时,将其治军措施扩大到了整个国家的领域,并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家 法家 赏罚 一民 诈术
下载PDF
论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的变异 被引量:3
4
作者 韩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在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大都得以落实。然而,在此过程中,法家思想发生了变异,集中体现在法家"真精神"的遗失。法家"法"的精义、变革现实的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贵公抑私精神及法、术、势结合... 在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大都得以落实。然而,在此过程中,法家思想发生了变异,集中体现在法家"真精神"的遗失。法家"法"的精义、变革现实的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贵公抑私精神及法、术、势结合的理论体系等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使得法家后来成为封建专制政治的帮凶。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剥离和清除这些消极的东西,以为我们的社会确定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政治文化 法家学派 法家精神
下载PDF
汉代酷吏溯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巍涛 《唐都学刊》 2011年第3期23-26,共4页
酷吏是曾经活跃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官员类型,其盛衰变化与汉代法律文化的演进有着密切关联,思想根源和制度保障是酷吏现象在汉代出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汉代酷吏的考察动态地分析汉代法律文化的走势,并阐明儒法合流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 酷吏是曾经活跃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官员类型,其盛衰变化与汉代法律文化的演进有着密切关联,思想根源和制度保障是酷吏现象在汉代出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汉代酷吏的考察动态地分析汉代法律文化的走势,并阐明儒法合流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酷吏 法家思想 文吏制度
下载PDF
“实用法治主义”:一个概念与路径的初步分析
6
作者 熊征 《民间法》 2023年第1期83-93,共11页
“实用法治主义”是中国传统特色法治的一般形态,其内涵不是法的治理实用性与法治主义的简单叠加。“法治主义”以其“超验正义”为国家对社会的改造注入意识形态合法性;“实用性”则系于“重人生”“事中庸”的道德哲学,试图拉近抽象... “实用法治主义”是中国传统特色法治的一般形态,其内涵不是法的治理实用性与法治主义的简单叠加。“法治主义”以其“超验正义”为国家对社会的改造注入意识形态合法性;“实用性”则系于“重人生”“事中庸”的道德哲学,试图拉近抽象的法概念、法原则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实现政通人和,解决实际问题。两者的矛盾结合,藉由中国的特殊语境,呈现为一个相互嵌入的、具有内洽性的整体单元。古往今来,“实用法治主义”中的法治观历经变化,但其实用性并不稍减。这种实用性或是中国法治道路的历史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性 法治 法家 道德
原文传递
王充对先秦诸子文风的继承——以名、法二家为中心的考察
7
作者 李浩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1-80,共10页
王充持论淡化道德伦理内涵、弱化价值判断,《论衡》部分篇章甚至只作事实判断,不作价值考量,价值理性完全让位于工具理性,文风冷酷、犀利、峭刻。这些基于功利主义立场提出的学说既缺乏必要的温情,又带有底层胥吏的政治空想意味,只是“... 王充持论淡化道德伦理内涵、弱化价值判断,《论衡》部分篇章甚至只作事实判断,不作价值考量,价值理性完全让位于工具理性,文风冷酷、犀利、峭刻。这些基于功利主义立场提出的学说既缺乏必要的温情,又带有底层胥吏的政治空想意味,只是“治术”而非“治道”,注定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王充行文特重概念界定的明晰性、文字转述的规范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但过度追求“综核名实”亦给《论衡》带来矫枉过正、“烦猥琐屑”、“乏精覈而少肃括”的缺陷,部分篇章甚至陷入名家末流“苟钩鈲鋠析乱”之弊。在讨论汉王朝政治文化建构、基层治理与士人出处等重大时代命题时,为达到特定的言说意图,王充惯于效法名家“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言说方式,借诡辩与横说证成己论,表现出强烈的理论建构倾向,同时流露出其对“言说趣味”的迷恋。《论衡》上述特点折射出中古子学嬗变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名家 法家 东汉文学
下载PDF
儒法结合创建新型医患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方安安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5,共2页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均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但是二者的核心内容及处事态度却截然不同,怎样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进行糅合,将其实际运用于现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当中,使其产生最佳效果,创造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并进而将...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均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但是二者的核心内容及处事态度却截然不同,怎样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进行糅合,将其实际运用于现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当中,使其产生最佳效果,创造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并进而将这种国学化的医患关系推向全世界,是重点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新型医患关系
下载PDF
论韩非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 被引量:3
9
作者 喻中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67,共8页
韩非的学术思想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纽结。从韩非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来看,少年时代的韩非主要学习申不害之学,创作《和氏》篇,是为韩非学术思想的起点。青年时代的韩非精研黄老道家的思想,创作《解老》、《喻老》。中年时代的韩非... 韩非的学术思想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纽结。从韩非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来看,少年时代的韩非主要学习申不害之学,创作《和氏》篇,是为韩非学术思想的起点。青年时代的韩非精研黄老道家的思想,创作《解老》、《喻老》。中年时代的韩非师事于荀子,受荀子的影响,创作《奸劫弑臣》、《杨权》等篇。在韩桓惠王末年与韩王安时代,壮年时代的韩非创作《有度》、《爱臣》、《忠孝》及《饰邪》诸篇,以之作为"谏韩王书",体现了当下所说的"研以致用"的追求。公元前234年,年过六旬的韩非进入晚年,他出使秦国,创作了《存韩》、《初见秦》,并以《难言》作为绝笔之作。历史性地理解韩非学术思想的起点、深化、拓展与定格,是全面理解韩非学术思想的必要环节,是深入阐述中国法律文化的必要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法律文化 法家 韩学
下载PDF
格义的再现:法家学说与法学对等关系之建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喻中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8,共16页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为了促成中国人对于佛教名相的理解,竺法雅开创了格义之法。清末民初,在西方法学传入中国的早期,格义之法再次浮现:外来的法学被理解为中国的法家学说,法家学说与法学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建构成一种虚拟的对等...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为了促成中国人对于佛教名相的理解,竺法雅开创了格义之法。清末民初,在西方法学传入中国的早期,格义之法再次浮现:外来的法学被理解为中国的法家学说,法家学说与法学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建构成一种虚拟的对等关系。其中,严复运用格义之法,以中国固有的"法家"解释西方的"法学家";梁启超、沈家本、胡适等人以外来的法学解释甚至取代中国固有的法家学说,则是对反向格义方法的运用。反向格义也是格义。无论是以法家学说解释法学,还是以法学解释法家学说,都表明格义之法乃是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一个环节。回顾法家学说与法学对等关系的建构及其终结,省思格义与中国现代法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是当下及未来中国的法学实现理论自觉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反向格义 法学 法家 孟德斯鸠 严复
下载PDF
胡适“先秦无六家”论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宁腾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7,共8页
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胡适建立了新的学术典范。其中,"先秦无六家"论就是胡适提出的一大创见。所谓"先秦无六家"论是指先秦时代并不存在司马谈所说的六大学派。它的重点在于对"名家"、"道家"、&... 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胡适建立了新的学术典范。其中,"先秦无六家"论就是胡适提出的一大创见。所谓"先秦无六家"论是指先秦时代并不存在司马谈所说的六大学派。它的重点在于对"名家"、"道家"、"法家"的质疑和批判。在该论的建立过程中,胡适受益于西方逻辑学的训练,借鉴了梁启超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受到了顾颉刚的影响。然而,胡适之所以能够形成系统的理论,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方法指导下的疑古辨伪学实践。此论破除了对先秦诸子派分的汉人论述之迷信,恢复了先秦学者因人研究的路径,对于当下的诸子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胡适的"先秦无六家"论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前瞻性和典范性的重大命题,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先秦无六家”论 名家 道家 法家
下载PDF
论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子良 石雨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1-36,共6页
三晋法家的思想一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在三晋法家思想体系中,历史观与人性论、以法治国论、君主专制论、严刑重罚论都服务于当时的主题——富国强兵。因此,研究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把握三晋法家思想的主流以及历史地... 三晋法家的思想一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在三晋法家思想体系中,历史观与人性论、以法治国论、君主专制论、严刑重罚论都服务于当时的主题——富国强兵。因此,研究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把握三晋法家思想的主流以及历史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三晋法家 思想体系
下载PDF
此“法家”非彼“法家”:古籍所称“法家”词义考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俞荣根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2年第3期1-17,共17页
从四库古籍和古代法律文献序跋中搜得123次“法家”用例,考其词义,可分三类:学术史上之学派名称,律学、刑幕学、司法检验学等刑名之学,典狱之官。典狱之官这一“法家”新义,泛指古代刑事司法官吏,作为一种职业名称,系《四库全书总目》... 从四库古籍和古代法律文献序跋中搜得123次“法家”用例,考其词义,可分三类:学术史上之学派名称,律学、刑幕学、司法检验学等刑名之学,典狱之官。典狱之官这一“法家”新义,泛指古代刑事司法官吏,作为一种职业名称,系《四库全书总目》之“法家类”提要所未揭示。这三类“法家”词义均非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原型含义,即“此‘法家’非彼‘法家’”。窥此一斑,可以印证中国古代之主流思想和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儒家思想,先秦法家学说被秦汉以后的儒学所吸融;中国古代法和中华法系远不限于“律令法”与“律令体制”,而是由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构成的“礼法体制”;从刑事法,即律典的角度而言,瞿同祖先生所谓的“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乃是不刊之论,而今日中国之现代法治绝不是法家之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学派 刑名法术 典狱之官 礼法体制
下载PDF
朱熹与法家之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公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34,共5页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呈现儒法交融,对法家之学的批判、融合与折衷,使理学法律思想较之于法家更有补治道,成为引导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几百年政治活动的思想规范。朱熹是真正的儒法思想家。
关键词 朱熹 法家之学 批判 融合 折衷
下载PDF
先秦儒家与法家人性学说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21-24,共4页
先秦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方略上针锋相对,儒家崇尚德治而法家强调法治。本文试图从儒、法两家的“人性论”中找出他们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统一的合理性。进而结合现实讨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先秦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方略上针锋相对,儒家崇尚德治而法家强调法治。本文试图从儒、法两家的“人性论”中找出他们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统一的合理性。进而结合现实讨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人性论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合法性抑或有效性——对儒、法两家秩序思想的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英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儒家和法家对于秩序的诉求迥异其趣。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君主秩序的来源是否有疑问、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假定、对于政治权力的行使所应坚守的原则等方面。但在君主专制“秩序第一”前提下的儒家、法家的分歧,又在这一前提下得以合流... 儒家和法家对于秩序的诉求迥异其趣。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君主秩序的来源是否有疑问、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假定、对于政治权力的行使所应坚守的原则等方面。但在君主专制“秩序第一”前提下的儒家、法家的分歧,又在这一前提下得以合流和相互补充,从而共同构成传统中国专制制度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秩序思想 合法性 有效性
下载PDF
简论儒道佛的心理保健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凯 张洪春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第4期151-153,156,共4页
初步探讨了儒家、道家、佛家心理保健方法的主要特点、理论基础、基本要求和具体操作程序,以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的心理保健方法。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佛家 法家 心理保健
下载PDF
先秦义利观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俊 陈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21期27-29,共3页
自从孔子最早"义利之辨"之后,先秦儒道都表述了各自的"义利之辨"的观点而且成为中国哲学中探讨的重要内容。儒家"重义而轻利"但并非不言"利",只是将"义"置于"利"之上;道... 自从孔子最早"义利之辨"之后,先秦儒道都表述了各自的"义利之辨"的观点而且成为中国哲学中探讨的重要内容。儒家"重义而轻利"但并非不言"利",只是将"义"置于"利"之上;道家则主张"绝义弃利",将"义"和"利"都看作"与我何有"的外物;墨家"重义亦重利",将"义"和"利"统一起来;法家则"利以生义,以利为义,以法制利"。通过浅析先秦义利观从而找到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义利观 医德教育 百家争鸣
下载PDF
法家对刑名之学的批判继承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小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5,共6页
为了辨析刑名之学与名家之关系的基础上法家对刑名之学的批判继承的不同方面,采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以及分析对比的方法给以论证。名家分为实用名学和理论名学两部分,对法家发生影响的是前者,而后者则正... 为了辨析刑名之学与名家之关系的基础上法家对刑名之学的批判继承的不同方面,采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以及分析对比的方法给以论证。名家分为实用名学和理论名学两部分,对法家发生影响的是前者,而后者则正是法家所坚决排斥的。实用名学中的名实关系、刑名之学对法律条文的规定及其经验教训和孔子的正名学说,都给法家提供了构建社会和制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名家 名辨 刑名 正名
下载PDF
浅谈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露雅 《科教文汇》 2012年第15期203-204,共2页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法律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法学家,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至今对我国...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法律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法学家,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至今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以儒、道、法、墨为主的各家学说都在尽可能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的发展,其中以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有力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法制建设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