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礼权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锦 晚唐 模式 演进
下载PDF
从王铎死因看晚唐藩镇之祸及落第士人的心态 被引量:3
2
作者 房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2-56,共5页
中和四年 ,新任义昌节度使王铎在赴任途中 ,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从训劫杀。这一事件是唐王朝在面临崩溃之际 ,中央政府与藩镇之间 ,以及朝中权贵与广大寒门士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文章试图从王铎死因入手 ,对晚唐的藩镇之祸及广大... 中和四年 ,新任义昌节度使王铎在赴任途中 ,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从训劫杀。这一事件是唐王朝在面临崩溃之际 ,中央政府与藩镇之间 ,以及朝中权贵与广大寒门士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文章试图从王铎死因入手 ,对晚唐的藩镇之祸及广大落第士人的心态进行简要的剖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王铎 藩镇之祸 士人心态
下载PDF
唐后期两税法下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新探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彩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8,共7页
关于唐朝两税法下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及其经济影响,前辈学者评说不一。通过量化分析可以发现,两税法下纳税人法定的两税斛斗及其附加的粮食负担率,以及两税钱谷的产值负担水平,只比唐前期分别高出3.8和3.7个百分点。其后物价下降,田亩税... 关于唐朝两税法下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及其经济影响,前辈学者评说不一。通过量化分析可以发现,两税法下纳税人法定的两税斛斗及其附加的粮食负担率,以及两税钱谷的产值负担水平,只比唐前期分别高出3.8和3.7个百分点。其后物价下降,田亩税增长约2个百分点。由于两税法本身的制度性缺陷,加之唐后期行业税率差的存在引发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以及为维持政府收入而在各地普遍实行的"摊逃",制约了两税法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剧了唐朝后期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后期 两税法 税收负担水平
下载PDF
“四六”指骈文之形成与接受过程考述 被引量:7
4
作者 莫道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四六"之名指骈文是在中晚唐自然形成的,从柳宗元合成"骈四俪六"到李商隐提炼为"四六"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而这种提炼的基础应该是在中晚唐"四六"指骈文逐渐成为了文坛的共识。晚唐以后,"... "四六"之名指骈文是在中晚唐自然形成的,从柳宗元合成"骈四俪六"到李商隐提炼为"四六"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而这种提炼的基础应该是在中晚唐"四六"指骈文逐渐成为了文坛的共识。晚唐以后,"四六"概念迅速流行,结集益多,日渐成为专指应用性骈文的专有各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 骈文 李商隐 晚唐
下载PDF
晚唐温李诗风评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中华 韩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211-217,共7页
温庭筠、李商隐均为晚唐重要诗人。温、李承元和诗风之变 ,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温李诗风以丽婉曲为特征 ,以遣词精工密致为手段 ,以艺术美为追求 ,代表了晚唐诗坛的流行风格。温李诗风同中有异 :温重于词藻 ,色调绚丽 ;李深于情致 ,... 温庭筠、李商隐均为晚唐重要诗人。温、李承元和诗风之变 ,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温李诗风以丽婉曲为特征 ,以遣词精工密致为手段 ,以艺术美为追求 ,代表了晚唐诗坛的流行风格。温李诗风同中有异 :温重于词藻 ,色调绚丽 ;李深于情致 ,绚中有素。温李诗风对于词风的形成与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李商隐 温李诗风 晚唐
下载PDF
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后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41,共7页
唐代至贞元、元和时期,在中央政务的实际运作中,已经确立了使职行政体制,而不再是以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和九寺五监为依托的部司寺监体制。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是使职行政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向使职体制的过渡,是在不断反... 唐代至贞元、元和时期,在中央政务的实际运作中,已经确立了使职行政体制,而不再是以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和九寺五监为依托的部司寺监体制。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是使职行政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向使职体制的过渡,是在不断反复中完成的。以郎官出使为例,这种转变在法令中有了体现。但是,整个唐后期六部寺监的框架都还在发挥作用。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体制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对唐宋间政治形态和官僚形态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后期 使职 行政体制 制度变迁
原文传递
略论五代后唐“小康”之局 被引量:5
7
作者 曾国富 《唐都学刊》 2008年第1期89-95,共7页
五代后唐时期一度出现"小康"之局,表现在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四方来朝,局势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有所成就。这是后唐庄宗、明宗采取的与民休息、整饬吏治、广招贤能、虚怀纳谏等政策的结果。但后唐"小康"之局未能... 五代后唐时期一度出现"小康"之局,表现在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四方来朝,局势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有所成就。这是后唐庄宗、明宗采取的与民休息、整饬吏治、广招贤能、虚怀纳谏等政策的结果。但后唐"小康"之局未能维持多久,其遽然丧失是由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后唐 庄宗 明宗 “小康”
下载PDF
晚唐离别诗的盛唐余韵
8
作者 蔡星灿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晚唐的许多离别诗延续了盛唐气韵,其意境或宏阔壮大或自然清新,其情感或昂扬健朗或冲淡平和,其气韵浑然流转,这些都鲜明地折射出盛唐气象。出现这一情形的原因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诗赋取士...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晚唐的许多离别诗延续了盛唐气韵,其意境或宏阔壮大或自然清新,其情感或昂扬健朗或冲淡平和,其气韵浑然流转,这些都鲜明地折射出盛唐气象。出现这一情形的原因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诗赋取士和军功制的影响,诗人性情及人生经历,诗人主动追求盛唐的审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气象 晚唐 离别诗 盛唐余韵
下载PDF
河南荥阳晚唐卢珰墓 被引量:5
9
作者 于宏伟 刘良超 +4 位作者 李曼 李扬 王奕 陈国乾 王丽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80,共9页
2010年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荥阳市博物馆在荥阳市苜蓿洼村西南部的檀山阳坡发掘了晚唐墓葬1座,墓主为晚唐秀才卢珰。卢珰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洞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形制较小。出土有陶塔罐盖、陶饼、白瓷碗... 2010年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荥阳市博物馆在荥阳市苜蓿洼村西南部的檀山阳坡发掘了晚唐墓葬1座,墓主为晚唐秀才卢珰。卢珰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洞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形制较小。出土有陶塔罐盖、陶饼、白瓷碗、白瓷执壶、铜钥、铁尺、骨梳、风字砚、墓志。随葬品虽不甚丰富,却十分精致,与卢珰出身名门但家境一般的境况契合。根据墓志的记载,卢珰的曾祖、祖父、外祖父、父亲均为唐朝官员,其外祖父为太傅,身份尤为显赫,然此四人未见载于史书,故墓志可补史书之缺。卢珰为范阳卢氏之后,其外祖父家为赵郡李氏,范阳卢氏与赵郡李氏为有唐之望族,墓志亦对研究唐代世族有着重要价值。卢珰墓未经盗扰,保存较好,出土器物时代明确,为郑州地区晚唐墓葬断代提供了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荥阳 晚唐 卢珰 墓葬
原文传递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财政与救灾 被引量:5
10
作者 毛阳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灾害及救灾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唐中央政府也多次督促地方利用留使、留州财政进行救灾。地方财政参与救灾本身有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冲突的背景,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救灾的主动性与效率,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救灾也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的废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后期 两税三分制 救灾 羡余 闭籴
下载PDF
论晚唐“苦吟”的内蕴流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荣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5-129,共5页
在中晚唐诗歌史上,姚、贾虽以苦吟并称,但思想境界的不同、时代士风的变迁,已使二人的诗歌精神产生巨大差异。从孟郊、贾岛到姚合,随着苦吟的内蕴变化,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姚合上承王维及大历诗人,融汇张籍、贾岛等诸家之... 在中晚唐诗歌史上,姚、贾虽以苦吟并称,但思想境界的不同、时代士风的变迁,已使二人的诗歌精神产生巨大差异。从孟郊、贾岛到姚合,随着苦吟的内蕴变化,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姚合上承王维及大历诗人,融汇张籍、贾岛等诸家之长,成为苦吟诗人的集大成者。他所追求和倡导的“清峭”诗风,代表了晚唐苦吟诗人共同的审美趋向。这是他们在艺术旨趣上最终选择姚合,远离贾岛,形成情感平和、风格雅正创作格局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苦吟内蕴 流变
下载PDF
论宋初诗坛崇尚晚唐之原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尔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0-63,共4页
宋初诗坛为何崇尚晚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宋初诗人对晚唐这一概念的认定跟后人有所不同;二是对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没有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上说明宋初... 宋初诗坛为何崇尚晚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宋初诗人对晚唐这一概念的认定跟后人有所不同;二是对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没有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上说明宋初与晚唐诗坛既相互承接又共同转折、完成唐诗向宋诗过渡的意义;四是忽视了宋初的社会政治现状和文化思想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 晚唐 诗歌 承接 转折 过渡
下载PDF
陕西西安市祝村唐墓M19发掘简报
13
作者 段成刚 +3 位作者 吕佳昕 王艳朋 王艺婧(绘图) 吴旭升(摄影)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共8页
2020年1—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祝村发掘了一批古墓葬,时代跨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尤以唐代墓葬数量最多。其中,M19有明确纪年,墓主为唐代官员陈少游之子陈正仪。该墓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 2020年1—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祝村发掘了一批古墓葬,时代跨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尤以唐代墓葬数量最多。其中,M19有明确纪年,墓主为唐代官员陈少游之子陈正仪。该墓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墓中出土石经幢,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唐代葬俗的影响。陈正仪墓的发掘为研究晚唐时期高级官吏墓葬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石经幢 墓葬 陈正仪
原文传递
唐末诗人的隐逸风尚与淡泊情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7,共5页
唐末黑暗的现实使一大批诗人怀着理想破灭的隐痛从社会生活中退缩出来,遁隐山林,在优游山水中不断进行心理调节,并在诗歌中广泛地表现出淡泊情思。唐末隐逸诗人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计民生也显得淡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诗... 唐末黑暗的现实使一大批诗人怀着理想破灭的隐痛从社会生活中退缩出来,遁隐山林,在优游山水中不断进行心理调节,并在诗歌中广泛地表现出淡泊情思。唐末隐逸诗人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计民生也显得淡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诗人如此大规模地远离政治斗争流向以及参政热情的低落,是唐朝此前任何时期都不曾出现的,体现出晚唐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失去维系人心的力量,文人士大夫阶层淡化甚至放弃社会责任,对唐王朝向心力明显减弱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 隐逸诗人 淡泊情思 诗歌表现
下载PDF
从许浑送别诗看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49,共4页
许浑的送别诗约占其今存诗作的五分之一,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浑送别诗所构成的写作特点,反映了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也是他的诗作为后世模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晚唐送别诗在其结构模式化的同时,诗情则由壮大浓郁转为... 许浑的送别诗约占其今存诗作的五分之一,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浑送别诗所构成的写作特点,反映了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也是他的诗作为后世模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晚唐送别诗在其结构模式化的同时,诗情则由壮大浓郁转为平和散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许浑 送别诗 创作模式
下载PDF
从崔致远交游看其旅唐之生存状态
16
作者 马舒辰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崔致远与各阶层士人的交游方式体现出了一定区别。其与高位者的来往,大多出于干谒的需求,交游行为官方性质较强。与平级、寒士的交游,尤其后者,由于其异国身份与寒门子弟在当时仕途境遇的相似性,更能产生较为真挚的情感。崔致远在与这... 崔致远与各阶层士人的交游方式体现出了一定区别。其与高位者的来往,大多出于干谒的需求,交游行为官方性质较强。与平级、寒士的交游,尤其后者,由于其异国身份与寒门子弟在当时仕途境遇的相似性,更能产生较为真挚的情感。崔致远在与这些士人交游时,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其对自身异国士人身份的清醒认知、对儒家价值体系的向往与遵循,以及努力融入士人风俗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晚唐 交游 生存状态 《桂苑笔耕集》
下载PDF
唐建中年间岭南“撙节送上都”银铤考释
17
作者 李锦绣 张慧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中国人民银行所藏“唐代岭南观察使建中四年巡内州及当使撙节送上都”银铤铭文的关键词“撙节”,即节俭支费之意,与“方圆”分别代表节流与开源两种理财方式。此银铤铭文中的“巡内州”“当使”及“送上都”涉及唐后期的两税三分制,岭... 中国人民银行所藏“唐代岭南观察使建中四年巡内州及当使撙节送上都”银铤铭文的关键词“撙节”,即节俭支费之意,与“方圆”分别代表节流与开源两种理财方式。此银铤铭文中的“巡内州”“当使”及“送上都”涉及唐后期的两税三分制,岭南将撙节银送上都,体现了两税法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政治关系。这笏银铤的进献者是岭南节度、观察使元琇。建中时期德宗与藩镇频繁战争,国家财政难支,岭南献撙节银是为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兴元元年,元琇升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应与其撙节进银之功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撙节 岭南 银铤 两税三分制 唐后期
下载PDF
论晚唐文人的普遍流寓现象
18
作者 汪钰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晚唐时代是文人普遍流寓的时代,出现了普遍流寓现象。当时文人主要流寓方式以贬谪、入幕、避乱与在京师蹭蹬科举为主。而因为僖宗、昭宗或曾出奔蜀中或曾为军阀劫迁,故出现了从龙流寓与扈从不及而被迫流寓这两种特殊的流寓方式。这一时... 晚唐时代是文人普遍流寓的时代,出现了普遍流寓现象。当时文人主要流寓方式以贬谪、入幕、避乱与在京师蹭蹬科举为主。而因为僖宗、昭宗或曾出奔蜀中或曾为军阀劫迁,故出现了从龙流寓与扈从不及而被迫流寓这两种特殊的流寓方式。这一时期文人流寓的主要地域集中在江南、闽粤和巴蜀等南方地区,亦有少数流寓北方者。随着陇西的重新归附,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张球为代表的流寓陇西乃至西域的文人。长期处于流寓这一生存状态中,文人们较为普遍地形成浓重的流寓意识,并深度融入其流寓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文人 流寓 流寓意识
下载PDF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春媚 刘尊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7,共5页
温庭筠是唐五代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词在晚唐五代时期既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广为传播 ,又深受各文化阶层人们的喜爱。《花间集》以选本的形式传播温词 ,功在千秋 ;歌妓的演唱把温词更广泛地推向市井民间 ;广大文人对温词的接受表现出... 温庭筠是唐五代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词在晚唐五代时期既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广为传播 ,又深受各文化阶层人们的喜爱。《花间集》以选本的形式传播温词 ,功在千秋 ;歌妓的演唱把温词更广泛地推向市井民间 ;广大文人对温词的接受表现出一个共识———“侧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温词 传播 接受 晚唐 五代
下载PDF
穿越大唐的缕缕芳魂——唐诗中的女性形象述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思思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1252-1258,共7页
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间顺序,简要论述唐诗中各类女性的形象及其变迁,指出:初唐女性题材诗歌以描写宫廷女性的上官体、历史美女题材为主;盛唐时期,除宫廷女性题材、历史美女题材继续大行其道以外,思妇、怨妇、弃妇、征妇、勇... 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间顺序,简要论述唐诗中各类女性的形象及其变迁,指出:初唐女性题材诗歌以描写宫廷女性的上官体、历史美女题材为主;盛唐时期,除宫廷女性题材、历史美女题材继续大行其道以外,思妇、怨妇、弃妇、征妇、勇妇题材盛行起来;中唐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有关思妇、怨妇、弃妇、征妇的诗歌题材更多更广,贞妇烈女及妓女题材也有所表现;晚唐诗人不仅关注女性的外貌之美,更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有唐一代,除男性诗人关注女性,写下了有关女性题材的大量优秀诗作以外,不少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从关注自身的角度出发,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女性形象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