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中国的风景园林 被引量:28
1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27,共5页
以人居环境体系的视角,从背景、活动、建设三方面认识、理解、发掘中国风景园林的特征,感受途径和载体,原型和本质以及规划设计的灵魂。阐述了中国风景园林的自然、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山水园林、山水画、山水诗... 以人居环境体系的视角,从背景、活动、建设三方面认识、理解、发掘中国风景园林的特征,感受途径和载体,原型和本质以及规划设计的灵魂。阐述了中国风景园林的自然、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山水园林、山水画、山水诗三位一体的感受途径、机制模式及其几何空间、直觉空间、知觉空间、意向空间的4类空间载体与山水林基本元素;论述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居住园林、山水园林、想象园林3个原型及其追求自然的本质;论证了"时空转换"作为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灵魂。进而分析了当今与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以寻找中国的风景园林为目标,提出了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领域和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山水园林 山水画 山水诗 景观感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时空转换
下载PDF
道家与审美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8,共8页
构成中华文化大厦的儒、道、佛三家中,唯有道家以达到审美境界为其最高的追求。庄子的“心游”说最能表达道家审美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心游”的意思是指一种对有限性的超越和对无限虚空的冥想。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道家这种... 构成中华文化大厦的儒、道、佛三家中,唯有道家以达到审美境界为其最高的追求。庄子的“心游”说最能表达道家审美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心游”的意思是指一种对有限性的超越和对无限虚空的冥想。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道家这种审美境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心游”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占突出地位的山水诗的灵魂;二、“心游”是中国一般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儒道两家代表中华文化中的虚实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儒道结合、虚实结合,应是中华文化的精义和理想的人格,而针对当前人们过分热衷于功利追求的情势,则应着重在“虚”字上多下点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游” 审美境界 山水诗 人生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被遮蔽的幽境:唐代园林诗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浩 王书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100,共5页
文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分法及其至唐合流的说法使诗歌分类陷入困境,忽略了唐代造园产业兴盛的事实,遮蔽了以描写园林生活为内容的大量作品,因而有必要引入"园林诗"概念。园林诗作为一种独立于山水诗、田园... 文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分法及其至唐合流的说法使诗歌分类陷入困境,忽略了唐代造园产业兴盛的事实,遮蔽了以描写园林生活为内容的大量作品,因而有必要引入"园林诗"概念。园林诗作为一种独立于山水诗、田园诗又与其有交叉关系的诗歌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唐代园林诗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人生活与心态、有助于认识唐代园林文化,并对后代园林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学 园林诗 山水诗 田园诗
下载PDF
《兰亭集诗》中的“道·自然·人”
4
作者 陈雅妮 《理论界》 2024年第7期101-108,共8页
两晋玄风独振,时人作诗亦崇盛谈玄论道,后世文学评论受檀道鸾《续晋阳秋》、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诗品序》等一系列论述的影响,谈玄言诗往往推重孙绰、许询,而忽视《兰亭集诗》及其成就。事... 两晋玄风独振,时人作诗亦崇盛谈玄论道,后世文学评论受檀道鸾《续晋阳秋》、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诗品序》等一系列论述的影响,谈玄言诗往往推重孙绰、许询,而忽视《兰亭集诗》及其成就。事实上,《兰亭集诗》不仅将玄言诗创作推向了高峰,还是开启山水田园诗时代的关键。孙、许二人重在“道·人”关系的阐释,关注人如何合道,《兰亭集诗》则在由道及人的过程中融入了山水,关注“道·自然·人”之间的多维互动,同时也推动了玄言诗向山水田园诗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诗 玄学思想 玄言诗 山水诗
原文传递
“符号—凝视—镜像”视域下名山景观探赜:以浙江乍浦九山为例
5
作者 唐晓岚 宋天锐 《园林》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当前名山风景区得到普遍开发,本应先于规划设计的名山形象认知却鲜有提及,这难免会出现脱离景观认知本质的人为景观涌现的现象。故引入镜像理论、凝视理论以及符号学等相关哲学理论,建构一套主体对于山水景观审美的SGM认知方法论体系。... 当前名山风景区得到普遍开发,本应先于规划设计的名山形象认知却鲜有提及,这难免会出现脱离景观认知本质的人为景观涌现的现象。故引入镜像理论、凝视理论以及符号学等相关哲学理论,建构一套主体对于山水景观审美的SGM认知方法论体系。其步骤共分为符号收集、凝视、符号再生产、形象塑造以及镜像功能,旨在对景观现象的本质进行解构与再认知,为名山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打下理论基础。选取最能体现名山形象建构的山水诗文作为数据源,以描述浙江省内乍浦9座山体的《乍浦九山补志》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发现乍浦九山景观以自然资源为基底,辅以龙祠祷雨以及天妃妈祖的在地文化特质;并通过该方法论体系得到乍浦九山“风景名胜”“祷雨胜地”“文学胜地”“隐居处所”的名山形象。总结得出主体山水景观审美的SGM认知方法论的可行性与可验性,为名山形象乃至景观本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可验的方法,为后续名山景观的认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景观 镜像理论 凝视 符号学 SGM认知体系 山水诗文
下载PDF
“诗各有体,不可混一”——山水诗、田园诗、田家诗的类型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8-39,共12页
山水诗、田园诗、田家诗是诗歌史上诗体最为接近的三类作品。因此,今人往往把山水诗和田园诗视为一派,田园诗与田家诗则视为一家。从诗歌史看,这三类诗歌渊源不同,体性不同,艺术旨趣和精神风貌也有本质区别;从诗学史看,对三类作品体性... 山水诗、田园诗、田家诗是诗歌史上诗体最为接近的三类作品。因此,今人往往把山水诗和田园诗视为一派,田园诗与田家诗则视为一家。从诗歌史看,这三类诗歌渊源不同,体性不同,艺术旨趣和精神风貌也有本质区别;从诗学史看,对三类作品体性的异同,古今诗论家均有深入论述。先考察古今诗学对三类诗体的论述,再借鉴朗松的“类型的晶化成型规律”理论,对三类诗体的类型规律作比较阐述,为鉴赏分析和诗歌史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田园诗 田家诗 类型规律
下载PDF
钱塘江山水诗之宋韵三昧
7
作者 吴小英 裴新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韵”是中国美学的经典范畴,“宋韵”是对宋代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的集中概括。钱塘江山水诗是钱塘江流域宋代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承载了宋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从审美探索的角度看,宋代钱塘江山水诗词的风光描摹中... “韵”是中国美学的经典范畴,“宋韵”是对宋代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的集中概括。钱塘江山水诗是钱塘江流域宋代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承载了宋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从审美探索的角度看,宋代钱塘江山水诗词的风光描摹中透露出娴雅、淡远、富有余味的宋韵美学特征;从历史沉思的角度看,宋代钱塘江山水诗词的古迹拜谒中流露出强烈的历史感,以及民族性之下的家国认同和忠孝观念;从人生感悟的角度看,宋代钱塘江山水诗的江河论道中充满着形象与哲理相结合、虚静与实动相统一的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 山水诗 宋韵 美学
下载PDF
敛情约性,因狭出奇--论徐照山水诗
8
作者 诸葛忆兵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6,共12页
徐照居“四灵”之首,以擅写山水风景著称。徐照一生,大半在家乡温州度过,他的大量优秀诗篇都是歌咏永嘉山水的。只有写到家乡山水,徐照才以组诗形式予以咏叹,如《游雁荡山》八首、《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组诗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 徐照居“四灵”之首,以擅写山水风景著称。徐照一生,大半在家乡温州度过,他的大量优秀诗篇都是歌咏永嘉山水的。只有写到家乡山水,徐照才以组诗形式予以咏叹,如《游雁荡山》八首、《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组诗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家乡的山水风貌。温州城市坐落在山水之间,城内外山峰林立,水道交错,徐照居家周边或友人住宅附近都是赏心悦目的风光,这成为徐照诗歌吟咏的另一对象。“吾洲见地形”,徐照对家乡的山水充满自豪感。徐照多次外出游历,离家距离最远、时间最久的一次是随徐玑赴任永州司理参军。徐照沿途和在湘中饱览风光,并将之化作诗材,其山水诗有了更为开阔的画面。而且,他有意“诗将远地传”,以诗歌表达游历见闻。徐照自称“唐世吟诗侣”,以学习唐诗相标榜。其学习的是由中唐入晚唐的姚合、贾岛一派,更多的是承继了姚合“闲适诗”的创作精神,诗风清新秀丽,在平淡朴实中见新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照 永嘉四灵 山水诗 温州
下载PDF
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之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袁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0-95,共6页
通过比较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可见二人在用笔方面都如工笔画,但在设色上有艳丽和清丽之分;表达的情感内容都是“寂寞心”,但表现在诗歌中又有贵族名士气和文士气之别。并由此角度看出柳宗元对谢灵运的继承和发展,继而揭示从晋宋到中... 通过比较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可见二人在用笔方面都如工笔画,但在设色上有艳丽和清丽之分;表达的情感内容都是“寂寞心”,但表现在诗歌中又有贵族名士气和文士气之别。并由此角度看出柳宗元对谢灵运的继承和发展,继而揭示从晋宋到中唐山水诗演变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谢灵运 柳宗元 工笔 寂寞心 贵族名士气 文士气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的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的虚实表现差异比较
10
作者 李春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1-4,65,共5页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虚实表现 诗歌字词 创作主体 景物表现 情境表现
下载PDF
佛教思想观照下谢灵运山水诗的意象营构特色
11
作者 娄纯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0-96,共7页
谢灵运生活的时代恰逢佛教兴盛,他受到大乘净土、般若空观、涅槃佛性三种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使其山水诗的诸多意象呈现佛学色彩。净土思想影响下,谢灵运山水诗意象呈现严净色彩,表现为清净、光明、环绕三种意象营构特色;般若思想影响下,... 谢灵运生活的时代恰逢佛教兴盛,他受到大乘净土、般若空观、涅槃佛性三种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使其山水诗的诸多意象呈现佛学色彩。净土思想影响下,谢灵运山水诗意象呈现严净色彩,表现为清净、光明、环绕三种意象营构特色;般若思想影响下,谢灵运山水诗意象呈现空无色彩,表现为空旷、贞观、主变三种意象营构特色;涅槃思想影响下,谢灵运山水诗意象呈现达观色彩,表现为有情有性、一悟得遣、佛性常住三种意象营构特色。通过考察佛学思想对谢灵运山水诗意象营构特色的影响,可厘清谢灵运的思想理路,更好地理解、诠释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佛教 意象
下载PDF
论初唐宫廷文人山水诗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桂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1-96,共6页
初唐宫廷文人诗歌研究历来易被忽视 ,整体观照其山水诗的流变 ,更是罕有论者。综观初唐宫廷文人的山水诗创作 ,其理论核心是性情声色的统一 ,其推动力是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而形式的完善、意境的开拓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为其外在表现。初... 初唐宫廷文人诗歌研究历来易被忽视 ,整体观照其山水诗的流变 ,更是罕有论者。综观初唐宫廷文人的山水诗创作 ,其理论核心是性情声色的统一 ,其推动力是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而形式的完善、意境的开拓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为其外在表现。初唐宫廷文人以自己多方的创作实践 ,促进了盛唐山水诗高潮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宫廷文人 山水诗
下载PDF
栖居在诗意中——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俊利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8-61,共4页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外化,是其寻找生活本真、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意境 诗意表达
下载PDF
“家园体验”与陶谢田园山水诗的文化差异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69-175,共7页
在处理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诗学命题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性质:田园富于人间情味,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山水则突出远离人寰的荒野性质,诗人游赏其间凸显出主客关系的紧张。这与其个性化的家园体验有关:陶在躬耕... 在处理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诗学命题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性质:田园富于人间情味,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山水则突出远离人寰的荒野性质,诗人游赏其间凸显出主客关系的紧张。这与其个性化的家园体验有关:陶在躬耕归隐的田园人生中重构价值依据,获得生命的安顿;谢则徘徊在山林与朝廷之间苦苦寻觅精神的归宿,在情理冲突中提炼出山水幽奇之美。正是这种家园体验的差异造成了田园、山水不同的审美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羁旅行役 陶渊明 谢灵运 田园诗 山水诗 家园体验
下载PDF
药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之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伟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5,共6页
文章指出,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兴起与日渐成熟有密切关系。出于养生和消疾的需要,服药之举与采药之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人追奉的风尚,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为满足服药之需,人们“不远千里”,“穷诸名山,泛沧海”以采药石,山... 文章指出,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兴起与日渐成熟有密切关系。出于养生和消疾的需要,服药之举与采药之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人追奉的风尚,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为满足服药之需,人们“不远千里”,“穷诸名山,泛沧海”以采药石,山水在满足时人药石之需的同时亦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山水之趣,药因此与山水及山水诗有了直接的联系。东晋,尤其是在晋宋之交,服药与采药的活动极为频繁且更加地普遍化,中国士人山水审美情趣亦于此时得以确立,而山水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山水诗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药 采药 山水审美情趣 山水诗
下载PDF
基于诗词审美解析的桂林城市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16
作者 孙硕 陈江碧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9期131-136,共6页
诗词作为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与山水园林一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译山水诗词中的园林审美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与景观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整合和归纳桂林山水诗词的基础上,运用ROST CM6软件提取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 诗词作为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与山水园林一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译山水诗词中的园林审美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与景观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整合和归纳桂林山水诗词的基础上,运用ROST CM6软件提取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对山水诗词文本进行诗意景观语境剖析,尝试探索诗词元素与园林景观之间的关联,追寻山水诗词中蕴含的特定景观主题与特色空间,进而解析山水诗词流变中隐含的园林艺术审美,最后提出城市景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引导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城市空间特色,传承地域景观文化,并对现代园林的发展提供指导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审美 山水诗词 景观空间 地域营建
下载PDF
魏晋山水意识及谢灵运的山水诗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曙光 《菏泽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8-10,21,共4页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体裁多样化的时期,而此时出现的山水诗备受学人关注,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魏晋时社会动乱、昏暗,个体生命的无所依靠及朝不保夕,使他们感到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他们醉心娱乐,去游山玩水,所以出现...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体裁多样化的时期,而此时出现的山水诗备受学人关注,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魏晋时社会动乱、昏暗,个体生命的无所依靠及朝不保夕,使他们感到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他们醉心娱乐,去游山玩水,所以出现了游乐诗。不仅如此,当时文人尚谈玄学,老庄思想的兴盛,使精英分子“谈玄’成为一种时尚。由谈玄与游乐结合,形成了山水与玄言杂糅的诗歌。随着文人山水意识的加强,东晋时出现了山水诗宗匠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山立幢建下了丰功伟绩,并对后来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前人无以超越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山水意识 魏晋时期 文学体裁 玄学 老庄思想
下载PDF
杰拉德·霍普金斯风景诗中的神性自然
18
作者 郑昭梅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4期41-50,共10页
维多利亚时代诗人杰拉德•霍普金斯不仅是公认的宗教诗人和自然诗人,也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觉敏感度和表现力的风景诗人。他的风景诗作将自然与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其笔下的风景既具有宗教的超验神性,又具有物质存在的现实性,实现了神学与... 维多利亚时代诗人杰拉德•霍普金斯不仅是公认的宗教诗人和自然诗人,也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觉敏感度和表现力的风景诗人。他的风景诗作将自然与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其笔下的风景既具有宗教的超验神性,又具有物质存在的现实性,实现了神学与生态观照之间的平衡统一。诗人通过参差多态和神秘崇高的景观描写折射出对神性自然的敬畏虔诚,同时以现代生态神学思想抵御理性主义对自然的祛魅,从而推动自然踏上复魅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拉德·霍普金斯 风景诗 神性自然 生态批评
下载PDF
僧人·诗人·山水:论帛道猷的山水诗
19
作者 李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37-42,共6页
诗僧帛道猷以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创作不含玄理的山水诗,这在东晋诗坛一枝独秀。他创作的成功与般若学的兴盛以及他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有关。他的山水诗是诗学从“体道”走向“体物”的先驱,其诗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为后人称颂... 诗僧帛道猷以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创作不含玄理的山水诗,这在东晋诗坛一枝独秀。他创作的成功与般若学的兴盛以及他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有关。他的山水诗是诗学从“体道”走向“体物”的先驱,其诗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为后人称颂,成为诗家典范。帛道猷余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道猷 僧人 山水诗
下载PDF
从依山傍石到点石成金——清代贵州山水诗管窥
20
作者 李荷莲 温迪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1-55,共5页
贵州是一个著名的旅游之地,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贵州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色,很少有人发现贵州自然景色背后的人文之美。明清时期,贵州涌现出很多有影响力的诗人,这些诗人留下了大量赞美家乡的优秀诗作。诗人借助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彩,有感而发... 贵州是一个著名的旅游之地,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贵州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色,很少有人发现贵州自然景色背后的人文之美。明清时期,贵州涌现出很多有影响力的诗人,这些诗人留下了大量赞美家乡的优秀诗作。诗人借助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彩,有感而发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山水诗与山水风光相融合起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自然风景提升了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文章从清代贵州山水诗入手,发掘贵州自然风光背后更多的人文之美,探究山水诗对自然风光的文化内涵产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词 贵州诗人 山水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