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5例病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欣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5-56,66,共3页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服用丙基硫氧嘧啶(PTU)后对血小板的影响。停用丙基硫氧嘧啶,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为所有患者的血小板均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抗体和自身免...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服用丙基硫氧嘧啶(PTU)后对血小板的影响。停用丙基硫氧嘧啶,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为所有患者的血小板均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抗体和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抗体具有部分同源性,抗甲状腺药物(PTU)对血小板也有破坏作用,因此,同时患有这2种疾病的患者,需选用对血小板影响小的药物,或者选用I131及手术治疗甲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丙基硫氧嘧啶
下载PDF
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对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唐俊海 杨波 熊高洁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析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对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小板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55例均给予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重症ITP患儿作为治疗组,观察和比较治... 目的探析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对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小板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55例均给予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重症ITP患儿作为治疗组,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并与同期来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55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前的PLT、MPV、PCT和PDW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PLT、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MPV和PDW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经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并不会对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该治疗方案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郎海燕 褚雨霆 +2 位作者 马薇 张雅月 陈信义 《中医药信息》 2017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非附加条件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3批ITP模型小鼠相关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按照病证结合模型辨识标准,评估注射APS的被动性免疫造模法复制的小鼠模... 目的:探讨非附加条件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3批ITP模型小鼠相关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按照病证结合模型辨识标准,评估注射APS的被动性免疫造模法复制的小鼠模型是否能够模拟人类ITP发病过程与临床特征。结果:注射APS复制的ITP模型小鼠特征如下:1)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骨髓产板巨核细胞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3)模型小鼠注射APS部位或其他部位有自发性出血。4)造模1周后模型小鼠即有活动减少,行动迟缓,不思饮食,进食(水)量明显减少,大便溏稀,皮肤瘀斑、瘀点,皮肤或注射部位自发性出血,并随造模时间延长,上述表征日趋加重。结论:在非附加任何条件下,注射APS的被动免疫造模法复制的ITP动物模型符合病证结合模型特征,从而为开展中药药理学实验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脾(气虚)不统血证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下载PDF
CBA技术检测ITP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4
作者 罗洪强 封蔚莹 +2 位作者 钟永根 周国忠 傅佳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46-1849,共4页
目的:探讨CBA技术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8例ITP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微珠阵列(CBA)分别检测... 目的:探讨CBA技术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8例ITP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微珠阵列(CBA)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外周血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和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并分析指标间的变化关系。结果:治疗前,初治ITP组外周血Th1细胞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h2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激素治疗有效组Th1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2/IL-4比值也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IL-2/IL-4比值为(1.05±0.43 vs 2.53±0.7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治疗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初治ITP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存在平衡偏移现象,ITP是一种Th1优势疾病,治疗前后IL-2/IL-4的比值变化与预后相关,对指导ITP个体化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1细胞因子 TH2细胞因子 CBA技术
下载PDF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t a teaching institution 被引量:18
5
作者 ZHENG Chao-xu ZHENG Dong +2 位作者 CHEN Liu-hua YU Jun-feng WU Zhi-mi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8期1175-1180,共6页
Background High anatomic location, fragility, and generous blood supply of the spleen makes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difficult to master, and few patients need splenectomy for benign disorders. The aim of this ... Background High anatomic location, fragility, and generous blood supply of the spleen makes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difficult to master, and few patients need splenectomy for benign disorder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operative outcomes and hematological results of a large seri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LS for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and to determine which clinical variables predict favorable hematological outcome.Methods LS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for 154 patients with chronic ITP from September 1999 to April 2009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Operativ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retrospectively. Long-term follow-up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outpatient medical records and phone interview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age, disease duration before surgery, previous response to steroids, preoperative platelet count, and postoperative peak platelet count) were evaluated by univariate analysis to identify potential predictors of hematological outcom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hematological outcome.Results One patient died from subphrenic abscess and postoperative sepsis. The overall major morbidity rate was 8.4%. None of the patients required a second surgery for complications. Of the 127 patients available for a mean follow-up of 43.6 months (range 9-114 months), the overall initial response (i.e., at two months after LS) and long-term response to LS were achieved in 89.0% and 80.3%, respectively. Five patients (3.9%) developed pneumonia 3-35 months after L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age between responders (29.1 years) and nonresponders (38.8 years; P <0.05). Patients who responded to steroid therapy had better hematological outcome than those who did not respond (P <0.05). Compared to nonresponders, responders to L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ostoperative peak platelet count (404x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FOLLOW-UP treatment outcome platelet count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萍 唐吉斌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430-433,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液系统一种常见的获得性免疫性疾病,目前对ITP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机体内细胞免疫紊乱、体液免疫紊乱和氧化应激作用等方面,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平衡状态的改变是疾病发生的前提。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液系统一种常见的获得性免疫性疾病,目前对ITP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机体内细胞免疫紊乱、体液免疫紊乱和氧化应激作用等方面,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平衡状态的改变是疾病发生的前提。该文就近年来ITP发病机制研究中和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免疫紊乱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学改变与中医证候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宇飞 周霭祥 +3 位作者 麻柔 郑金福 公殿广 薛向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63-266,共4页
为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医证候分型与免疫学改变关系,应用APAAP桥联酶标技术和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了66例ITP患者与53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亚群)、成熟B淋巴细胞、NK细胞、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和血浆抗血... 为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医证候分型与免疫学改变关系,应用APAAP桥联酶标技术和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了66例ITP患者与53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亚群)、成熟B淋巴细胞、NK细胞、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和血浆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分析了它们与中医辨证分型、年龄、血小板计数、病程和免疫球蛋白间的关系。结果显示:T亚群和PAlg的改变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按血热妄行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的顺序,T亚群和PAlg改变逐渐明显,年龄与病程依次递增,和各型轻重程度相吻合。中医各证型间不仅差异显著,还各有特点。证实IT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中医证型 免疫学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运用脾统血理论指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 被引量:18
8
作者 褚雨霆 陈信义 +2 位作者 李天天 陈科 侯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70-1172,共3页
"脾统血"是脾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义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反之,这种生理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病理现象。基于中文"统"字解释,提出广义的"脾统... "脾统血"是脾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义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反之,这种生理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病理现象。基于中文"统"字解释,提出广义的"脾统血"概念。指脾有"统领"和"总辖"血液功能,并通过文献查阅和临床实践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慢性期出血与"脾不统血证"极为相似,涵盖了统则血生、统则血行、统则血止、统则血裹4种生理变化、病理过程及其治疗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统血 脾不统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出血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爱军 侯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23-62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试验多建立于临床药物的应用,而非亚临床研究,有可能因为意外并发症被迫中止,因此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加深对I5发病机制和用药机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试验多建立于临床药物的应用,而非亚临床研究,有可能因为意外并发症被迫中止,因此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加深对I5发病机制和用药机理的理解。本综述回顾了ITP模型的发展过程,总结了被动型和主动型造模方法在ITP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转基因小鼠可更好模拟人类疾病病理状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抗体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T细胞亚群、NK细胞及IFN-γ、IL-4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培岭 石太新 +2 位作者 高俊 赵东菊 肖爱菊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80-18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T细胞亚群、NK细胞、IFN-γ、IL-4,探讨急性ITP患儿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急性ITP患儿及20例对照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T细胞亚群、NK细胞、IFN-γ、IL-4,探讨急性ITP患儿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急性ITP患儿及20例对照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方法检测两组儿童外周血IFN-γ、IL-4水平,并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ITP患儿CD3+、CD4+、CD4+/CD8+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01),CD8+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NK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细胞百分比的改变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IFN-γ与IL-4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ITP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同时存在细胞因子紊乱,可能是Th1优势疾病,NK细胞与儿童急性ITP发病机制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细胞亚群 NK细胞 IFN-Γ IL-4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与应用评价 被引量:14
11
作者 何昊 徐玥 +1 位作者 秦蓓 陈信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10期1971-1974,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为主要症状。鉴于ITP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晰,因此,探讨人类ITP发病相近或相似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ITP发病机制的认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为主要症状。鉴于ITP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晰,因此,探讨人类ITP发病相近或相似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ITP发病机制的认识与治疗效果的评估。但就目前状况分析,被动型与主动型的ITP造模方法虽对研究ITP发病机制与药理学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系统回顾ITP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并给予适当评价,有助于发现、应用并完善现有的动物模型,也能更好的探索新的ITP动物模型来研究发病过程与药物治疗的效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免疫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益髓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晓勇 李冬云 +3 位作者 陈信义 王瑞昙 岳明 张恩户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9-852,共4页
目的: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鼠动物模型,观察益髓颗粒对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影响,探讨益髓颗粒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治疗组和益髓颗粒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隔日1次... 目的: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鼠动物模型,观察益髓颗粒对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影响,探讨益髓颗粒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治疗组和益髓颗粒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隔日1次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建立ITP小鼠模型,于造模第8d开始,各组均按0.2mL/(10g·d)体积灌胃。其中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泼尼松按0.0113mg/(10g·d)灌胃;益髓颗粒按0.3g/(10g·d)灌胃。连续7d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水平明显降低,IFN-γ/IL-4比值明显异常;与模型组相比,泼尼松治疗、益髓颗粒治疗组的IFN-γ、IL-4均有所恢复,IFN-γ/IL-4比值接近正常。结论:益髓颗粒可通过影响Th1/Th2细胞及其因子水平而对ITP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髓颗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贺锋 李彦勋 程金凤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6期825-828,共4页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选取ITP患者166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判断患者性别、病程、血小板输注次数、出血、脾肿大、糖皮质激...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选取ITP患者166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判断患者性别、病程、血小板输注次数、出血、脾肿大、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TPO)应用、血小板制剂种类等是否影响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共输注单采血小板865人次,混合浓缩血小板1 480单位(148人次),血小板输注有效769人次,有效率75.91%,PTR 244人次,无效率24.09%。血小板输注次数、病程、脾肿大、TPO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单因素分析χ^(2)值分别为4.364、4.828、11.516、5.376,均P<0.05。性别、出血、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制剂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单因素分析χ^(2)值分别为0.308、1.319、2.062、2.495、0.48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次数≥5次、病程≥1年、脾肿大、未使用TPO均为ITP患者PT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可根据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病程、脾肿大、TPO使用情况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进行预判,减少PTR,对于反复出现PTR的患者可采用内科治疗手段,规避血小板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输注疗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6/STAT3信号活化在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辅助性T淋巴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失衡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国兵 李成荣 +2 位作者 杨军 温鹏强 贾实磊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探讨IL-6/STAT3信号活化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失衡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ITP患儿30例,同年龄健康对照组30例。ELISA法检测其血浆IL-6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淋... 目的探讨IL-6/STAT3信号活化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失衡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ITP患儿30例,同年龄健康对照组30例。ELISA法检测其血浆IL-6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淋巴细胞RORγt mRNA、FOXP3 mRNA、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 mRNA、SOCS3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CD4+IL-17A+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平均荧光强度(MFI);甲基化特异性定量PCR检测CD4+T淋巴细胞SOCS1基因外显子2、SOCS3基因5'端非翻译区(5'-UTR)3个可能的STAT3结合位点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组患儿CD4+IL-17A+T淋巴细胞比例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a<0.05),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a<0.05),Th17/Treg比值明显升高(P<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组患儿IL-6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且pSTAT3 MFI值亦明显增高(P<0.05);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组患儿CD4+T淋巴细胞SOCS1和SOCS3 mRNA水平显著增加(Pa<0.05),与其Th17/Treg比值均呈负相关(r=-0.63、-0.70,Pa<0.05);健康对照组SOCS1基因外显子2、SOCS3基因5'-UTR区第3个STAT3结合位点的CpG岛完全去甲基化,急性ITP患儿呈低甲基化状态(Pa<0.05),其去甲基化水平与表达呈正相关(r=0.76、0.65,Pa<0.05)。各组SOCS3基因5'-UTR区第1、2个STAT3结合位点CpG岛均处于完全去甲基化状态(Pa>0.05)。结论 SOCS1和SOCS3基因低甲基化所致IL-6/STAT3信号异常活化可能是急性ITP患者Th17/Treg细胞失衡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STAT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调节性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和环胞素A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孔凡霞 陈晓乐 +4 位作者 杜秋香 李楠 罗清霞 段红萍 顾海霞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5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A联合应用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均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小板(PLT)、白细胞数(W...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A联合应用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均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小板(PLT)、白细胞数(WBC)及血红蛋白(Hb)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PLT、WBC及Hb分别为(14.41±2.11)×109/L、(8.92±1.01)×109/L及(119.32±9.8)g/L,治疗后分别为(118.92±14.50)×109/L、(9.01±1.05)×109/L及(120.14±6.84)g/L,治疗后血小板数显著高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69,P<0.001)。治疗前、后WBC、H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535,t=0.594;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89.3%(67/75),不良反应率为4.0%。结论:联合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A治疗ITP的疗效佳,能显著提高血小板数,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糖皮质激素 环孢素A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下载PDF
健脾摄血方对ITP模型小鼠生命体征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长乐 何昊 +5 位作者 徐玥 郑蕾 孙艳平 张雅月 秦蓓 陈信义 《中医药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的:观察健脾摄血方对ITP小鼠生命体征和脏器指数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以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免疫造模法,建立BALB/c小鼠模型,体内造成ITP小鼠模型,观察强的松、健脾摄血方对ITP小鼠生命体征和胸腺、脾脏指数影响。结果:... 目的:观察健脾摄血方对ITP小鼠生命体征和脏器指数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以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免疫造模法,建立BALB/c小鼠模型,体内造成ITP小鼠模型,观察强的松、健脾摄血方对ITP小鼠生命体征和胸腺、脾脏指数影响。结果:(1)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体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第8天,模型组、强的松组、健脾组小鼠游泳时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结束后,模型组小鼠游泳时间仍低于空白组(P<0.05),强的松组、健脾组小鼠游泳时间均有所延长,以健脾摄血效果最佳。(3)从注射APS第4天开始,模型组、强的松组、健脾摄血组小鼠进食量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给药第10天、第12天,强的松组模型小鼠进食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天健脾摄血组小鼠进食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注射APS第6天开始,模型组饮水量增加,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10天开始,强的松组小鼠饮水量增加,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脾摄血组小鼠饮水量无明显增加。(5)注射APS后由于免疫效应,模型组脾脏、胸腺明显增大,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强的松干预后,脾脏、胸腺缩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健脾摄血方干预后,脾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注射APS复制的ITP小鼠模型符合病证结合模型特征。(2)强的松、健脾摄血方对ITP模型小鼠不耐劳力、食欲不振等脾气虚症状有明显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健脾益气摄血颗粒 生命体征 脏器指数
下载PDF
周郁鸿从营卫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朗 俞繁华 +1 位作者 俞庆宏 周郁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210-1213,共4页
介绍周郁鸿教授从营卫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营卫俱损"为本,以"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为发病机制,并审证求因,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内伤、先天禀赋三个方面。治疗上应审因论治,外感致... 介绍周郁鸿教授从营卫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营卫俱损"为本,以"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为发病机制,并审证求因,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内伤、先天禀赋三个方面。治疗上应审因论治,外感致病,治以扶正祛邪,益气滋阴;情志致病,治以益气滋阴,养血安神;劳倦致病,治以补益气血;饮食内伤,治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先天禀赋不足,治以补益脾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营卫理论 名医经验 周郁鸿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范玮 石瑞平 +1 位作者 郭树霞 李安琪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3期382-384,共3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02月—2012年1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ITP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15mg/d,连续7d,治疗无效,...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02月—2012年1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ITP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15mg/d,连续7d,治疗无效,继续应用地塞米松15mg/d最长至28d,第8天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104U,皮下注射,1次/d,根据血小板恢复情况用7~14d。对照组应用地塞米松用法及用量同治疗组,最长治疗28d。治疗结束后,计算两组达到血小板良效的平均时间和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达到血小板良效的平均时间为(17.88±3.67)d,对照组为(21.63±5.7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发生头晕、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骨质疏松、血糖升高、高血压、恶心、呕吐、纳差等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率为22.22%,对照组为27.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优于糖皮质激素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可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夏小军 段赟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3期41-44,共4页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体会3方面入手探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思路与方法,夏小军主任医师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为外邪侵袭、血热妄行,情志过极、血失统摄,饮食伤中、湿热内蕴,劳倦久病、损伤气阴4方面...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体会3方面入手探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思路与方法,夏小军主任医师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为外邪侵袭、血热妄行,情志过极、血失统摄,饮食伤中、湿热内蕴,劳倦久病、损伤气阴4方面,临床辨证为热迫血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阻滞4型,用自拟升板系列方加减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本病虚实夹杂,临证应辨证论治,勿忘温补脾肾,活用活血化瘀法,且常用中药黄芪、墓头回、紫草、甘草4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辨证论治 升板系列方
下载PDF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袁永平 杨翔 +2 位作者 胡贝妮 朱宏基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681,共5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所导致的出血性风险增高。当前已经出现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尚不能完全缓解或者保持持续缓解ITP。最近研究中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刺激血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所导致的出血性风险增高。当前已经出现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尚不能完全缓解或者保持持续缓解ITP。最近研究中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刺激血小板生成药物、Syk抑制剂、分子靶向类药物等,这些针对疾病进程的关键步骤起到作用,其中,新型的刺激血小板生成药物从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前景,Syk抑制剂药物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更是一种新的治疗思路。这些治疗方法有希望提高ITP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ITP的新型治疗药物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脾脏酪氨酸激酶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