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秦葆 刘瑶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9期91-96,共6页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父亲形象 颠覆 重构
下载PDF
父爱的缺失与找寻——透视萧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其创作心理 被引量:4
2
作者 谢丽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6-80,共5页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父亲形象 父爱 情感结构模式 创作心理
下载PDF
新生代电影中分裂的父亲形象 被引量:5
3
作者 郝延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9-93,共5页
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中,传统的父亲形象被重新书写。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不同书写策略的解析,着重探讨了这一传统形象的新变。文中指出父亲形象在电影中的表达,与新生代导演的文化立场、创作态度和市场遭遇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父亲形象 书写策略
下载PDF
菲茨杰拉德主要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爱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90,共5页
菲茨杰拉德对其主要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出色的设计和运用。其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主要有两类,这两类不同父亲形象的塑造间接地显示了作家的道德判断,为整部作品提供了一个道德审判标准,加剧了故事的... 菲茨杰拉德对其主要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出色的设计和运用。其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主要有两类,这两类不同父亲形象的塑造间接地显示了作家的道德判断,为整部作品提供了一个道德审判标准,加剧了故事的悲剧内涵,对故事的完整性和主题思想的挖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创作源泉来自于他与生活中的两位“父亲”的关系和他们对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父亲形象 道德判断 悲剧内涵
下载PDF
“父亲”形象的互文书写——《王蒙自传》与《活动变人形》对照解读
5
作者 黄亚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82,共12页
《王蒙自传》与《活动变人形》中的“父亲”形象,构成了显著的互文现象。作为两种创作路向,自传和小说相互提供由文外看文内的参照性史料。《王蒙自传》为《活动变人形》“父亲”形象倪吾诚的虚构,提供了政治与心理动机的说明;以《王蒙... 《王蒙自传》与《活动变人形》中的“父亲”形象,构成了显著的互文现象。作为两种创作路向,自传和小说相互提供由文外看文内的参照性史料。《王蒙自传》为《活动变人形》“父亲”形象倪吾诚的虚构,提供了政治与心理动机的说明;以《王蒙自传》父亲王锦第为原型,在倪吾诚形象的生成中,见出作家艺术表达中重抒情想象的情感审美,重政治意义的逻辑起点和真诚勇敢的心理线索;受小说人物影响,王锦第与倪吾诚同构,因而在史实、史评、史思三个层面偏离了传记人物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思想性。由此可见,关注传记与其他文类编织的史料网络,可弥补文学史偏于虚构文学而致的结构性缺失,赋予文学研究以历史维度和思想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自传》 《活动变人形》 “父亲”形象 家族史 互文
下载PDF
论《苏茜的世界》中的父亲形象 被引量:3
6
作者 苏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86-88,共3页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曾被媒体盛赞为"最具潜力的作家"。小说《苏茜的世界》是艾丽斯·西伯德的代表作。在《苏茜的世界》中,艾丽斯·西伯德成功地塑造了杰克·沙蒙这一人物形象。杰克·沙蒙是一位成...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曾被媒体盛赞为"最具潜力的作家"。小说《苏茜的世界》是艾丽斯·西伯德的代表作。在《苏茜的世界》中,艾丽斯·西伯德成功地塑造了杰克·沙蒙这一人物形象。杰克·沙蒙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的慈爱、有责任感以及锲而不舍精神给中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茜的世界》 艾丽斯·西伯德 父亲形象
下载PDF
拉康镜像理论对幼儿主体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彦琳 杨晓萍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6,共3页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互动中不断以他者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为参照建构完满的理想自我的过程。幼儿教育应重视儿童主体诞生的痛苦方式,关注他者对儿童主体形成的解放力量,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模式,在建立主体间性中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 他者 主体 父法 幼儿教育
下载PDF
童年家庭经验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宋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8-104,共7页
在儿童的生活里,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联系"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家庭经验中的"母亲意象""父亲意... 在儿童的生活里,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联系"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家庭经验中的"母亲意象""父亲意象""家庭氛围""家庭出身"等因素都深刻影响了他们个性、气质、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及先在意向结构的形成。他们的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人物形象塑造、风格基调等因素也因此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家庭经验 “母亲意象冶 “父亲意象冶 家庭出身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冶
下载PDF
The Far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in Cat in the Rain—Analyze with Speech Act Theory
9
作者 刘雨霖 《海外英语》 2012年第6X期238-239,共2页
It analyzes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in Hemingway's short story Cat in the R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y.Firstly,it presents the frame work of Speech Act Theory.According to Austin,ther... It analyzes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in Hemingway's short story Cat in the R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y.Firstly,it presents the frame work of Speech Act Theory.According to Austin,there are two types of sentences: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Yule further presents the action performed by producing an utterance will consist of three related acts: 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and perlocutionary act.Then it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speech act of the husband,the hotel keeper,and the wife.Through the analysis,the daughter image of the wife and the coldness of the husband the reveal and accentuate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who is considerate to his daughter and gives his daughter selfless love.Furthermore,it unfolds a broader horizon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 in the RAIN Speech ACT Theory father image
下载PDF
浅析陈染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颖华 《新余高专学报》 2004年第4期28-29,共2页
陈染是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对父亲形象的颠覆性描写和既恨又爱的感情显示了其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在面对男权社会和男人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关键词 陈染小说 女性主义 父亲形象 男权社会
下载PDF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探究
11
作者 王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第11期134-137,共4页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影中的父亲,已不仅仅是家庭中所出现的由郎雄所扮演的中国父亲形象,而是映射了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李安借此表达了作为一名导演的雄心,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文化的雄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父亲形象 父子关系 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宠儿》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陌生化手法
12
作者 赵君仡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5-18,共4页
以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深入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名作《宠儿》,从异化的"宠儿"、扭曲的母爱、缺失的父爱等角度,探讨了莫里森如何在《宠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巧妙地使用"陌生化"技巧... 以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深入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名作《宠儿》,从异化的"宠儿"、扭曲的母爱、缺失的父爱等角度,探讨了莫里森如何在《宠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巧妙地使用"陌生化"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思考和理解奴隶制对美国黑人几代人命运的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陌生化 母亲形象 父亲形象 孩子
下载PDF
尼尔之死:一个毁灭的俄狄浦斯之路
13
作者 陈彦均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对于同一影像文本,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本身就带着极强的理论预设性和实践封闭性。然而,当我们面对《死亡诗社》这部掷地有声的影片,激荡过后,借助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重新看待"尼尔之死"这一段落高潮,在揭示"死亡真相&q... 对于同一影像文本,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本身就带着极强的理论预设性和实践封闭性。然而,当我们面对《死亡诗社》这部掷地有声的影片,激荡过后,借助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重新看待"尼尔之死"这一段落高潮,在揭示"死亡真相"的同时,我们不仅能够重组主体构建的意义结构,也能在这一残酷青春物语的侧影中体味出现代伦理生活的困境与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阶段 家庭神话剧 “父之名” 时空错位
下载PDF
父与子:后苏联电影中的苏联形象
14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9,共17页
作者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并以后苏联电影中描写父与子代际冲突的代表性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些影像叙事的分析和解构,来探讨"苏联形象"在后苏联电影中作为一个"想象的能指",是如何以父亲的形象出现的... 作者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并以后苏联电影中描写父与子代际冲突的代表性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些影像叙事的分析和解构,来探讨"苏联形象"在后苏联电影中作为一个"想象的能指",是如何以父亲的形象出现的,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符码,并如何通过"父与子"的叙事,来进行创伤修复,重新塑造"理想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苏联电影 苏联形象 父与子 拉康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拳拳怜子情 殷殷报国心——辛弃疾“示儿”诗词解读
15
作者 赵其钧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0-73,共4页
辛弃疾才具文武,一世之雄。他的有关家事的“示儿”之作给我们自塑了一位深于爱、严于教、明于理的“父亲”的形象,从一个侧面透视出辛氏的人生情怀及其创作活动,并由此折射出中国文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情结。
关键词 辛弃疾 “示儿之作” 父亲形象 文化情结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
16
作者 王雪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4-27,共4页
"父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崇高完美的。而《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却是负面的形象。本文从《红楼梦》中三类具有不同性格缺陷和恶德的父亲形象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教育失... "父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崇高完美的。而《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却是负面的形象。本文从《红楼梦》中三类具有不同性格缺陷和恶德的父亲形象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子女和家族的影响。在曹雪芹笔下这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否定性描写,表明曹雪芹对父亲权威性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父亲形象 性格缺陷 恶德
下载PDF
平面图形对象拾取算法研究
17
作者 李萍 刘欣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66-72,共7页
介绍了在图形处理中,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的平面图形对象拾取算法。与传统的以大量图像信息的存储为基础的位图存储方式下的图形对象拾取算法相比,本算法不但包括单个图形对象的拾取,而且也探讨了在复杂的图形组合下,如在图形重叠与覆... 介绍了在图形处理中,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的平面图形对象拾取算法。与传统的以大量图像信息的存储为基础的位图存储方式下的图形对象拾取算法相比,本算法不但包括单个图形对象的拾取,而且也探讨了在复杂的图形组合下,如在图形重叠与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多个图形对象拾取所需解决的算法难点。本算法对提高图像信息的存储效率和图形对象拾取的质量,对图像科学与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别阈 对象拾取 图形处理 父结点 子结点
下载PDF
《黄冈秘卷》:“父亲”形象意蕴及其变异
18
作者 钟梦姣 沈嘉达 《写作》 2019年第6期77-82,共6页
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市场经济大潮的落伍者、零余人,同时又是过去时代精神的固守者。近作《黄冈秘卷》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比照、衬托、皴染等手法继续彰显"父亲"崇高的精神品性,另一方面有意将故事时间... 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市场经济大潮的落伍者、零余人,同时又是过去时代精神的固守者。近作《黄冈秘卷》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比照、衬托、皴染等手法继续彰显"父亲"崇高的精神品性,另一方面有意将故事时间界定在20世纪最后三年,来对那个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进行反思,从而昭示父辈的"风范"模式与"品格"属性。小说中,"老十"刘声志与"老十一"刘声智的是非曲直及其分分合合,体现出了由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融合"状态。这种"融合"既有着父辈对现实的无奈屈从,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对信念伦理的重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形象 《黄冈秘卷》 信念伦理 责任伦理 重新认知
下载PDF
失范与重塑:《素歌》中“父亲”形象的伦理释读
19
作者 赵冰扬 佘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6期65-69,共5页
小说《素歌》作为美国当代作家肯特·哈鲁夫耗时六年的扛鼎之作,描写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西部小镇的多代社区生活。本文透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蠡测文本,观察到父亲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身份,其伦理选择成为贯穿小说的中心议题。鉴... 小说《素歌》作为美国当代作家肯特·哈鲁夫耗时六年的扛鼎之作,描写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西部小镇的多代社区生活。本文透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蠡测文本,观察到父亲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身份,其伦理选择成为贯穿小说的中心议题。鉴于父亲角色的多面性,因而将其梳理为沉溺自由意志的父亲、迷失伦理身份的父亲、重塑道德榜样的“父亲”等三种父亲形象。在回溯美国西部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进程中重回伦理现场,探究父亲所呈现的伦理选择及其影响与肇因,继而观照作家的伦理思想,彰显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教诲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歌》 肯特·哈鲁夫 父亲形象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下载PDF
卡夫卡、萧红笔下父亲形象比较研究——以《判决》与《旷野的呼喊》为例
20
作者 刘婷婷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1-64,共4页
卡夫卡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父亲"在两位作家笔下均存在"悖反"形象... 卡夫卡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父亲"在两位作家笔下均存在"悖反"形象,同时又各有特色。本文从分析两位作家作品父亲形象的成因出发,结合文本性体现,尝试提炼出两人在面对父亲权威形象与创作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形象 卡夫卡 萧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