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魂的诗语——论戴望舒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传习 《常熟高专学报》 2003年第1期71-74,共4页
"死亡"意念在戴望舒诗歌中的形态不是始终从一的,它发生了由心理情绪到审美意象的变化。戴望舒的诗歌时常散发着忧郁的暗色,死亡意识的介入使得原有的感伤色彩更加暗淡,论者们对此褒贬不一。其实,诗歌忧郁中的人文关怀才是最... "死亡"意念在戴望舒诗歌中的形态不是始终从一的,它发生了由心理情绪到审美意象的变化。戴望舒的诗歌时常散发着忧郁的暗色,死亡意识的介入使得原有的感伤色彩更加暗淡,论者们对此褒贬不一。其实,诗歌忧郁中的人文关怀才是最可感人的力量。戴望舒诗歌里的死亡意识总是随情绪的起落而浮动,在情绪低谷中产生了死亡期待,一旦情绪昂扬起来,期待就消失了,即兴的情感涌动缺少哲理性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诗歌 死亡意识 感伤色彩 人文关怀 审美意象 心理情绪 死亡哲学
下载PDF
试析凉山彝族传统临终关怀行为实践 被引量:15
2
作者 嘉日姆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4-128,共5页
彝族人临终关怀的实践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同西方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彝族人的生死观、临终状况的界定、临终关怀的特点和临终病人的权利几个方面对彝族人传统临终关怀行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认为该文化事项根植于彝... 彝族人临终关怀的实践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同西方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彝族人的生死观、临终状况的界定、临终关怀的特点和临终病人的权利几个方面对彝族人传统临终关怀行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认为该文化事项根植于彝人的传统,它借助宗教仪式来实现对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支持。这种传统临终关怀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濡化和实践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关怀 彝族 生死观 文化实践
下载PDF
决策者理性死刑观的构建
3
作者 王秀梅 袁彬 曾赛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8-60,共3页
学者的思想启蒙是促进决策者理性死刑观构建的思想来源。构建官方的死刑改革研究与推动机构是促进决策者理性死刑观构建的内部平台。构建民间与官方的死刑改革对话机构是促进决策者理性死刑观构建的外部平台。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限制死... 学者的思想启蒙是促进决策者理性死刑观构建的思想来源。构建官方的死刑改革研究与推动机构是促进决策者理性死刑观构建的内部平台。构建民间与官方的死刑改革对话机构是促进决策者理性死刑观构建的外部平台。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限制死刑与慎用死刑的观念是促进决策者理性死刑观构建的本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观念 决策者 理性
下载PDF
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的哲学解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0-63,共4页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渊源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但它具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敏 “死”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汉魏六朝墓砖“反书”现象与“生死异路”观念 被引量:5
5
作者 魏镇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墓砖反书现象出现于两汉之际,流行于六朝时期。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工匠疏忽所致,它的出现和流行与当时生死异路的观念有密切联系。墓砖反书文字与反向图像一样,都是一种运用逆向思维来强调生死有别的朴素表达方式,与同时期流行的镇墓... 墓砖反书现象出现于两汉之际,流行于六朝时期。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工匠疏忽所致,它的出现和流行与当时生死异路的观念有密切联系。墓砖反书文字与反向图像一样,都是一种运用逆向思维来强调生死有别的朴素表达方式,与同时期流行的镇墓文等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它的流行展露了时人生死观的一次重大转折,体现了丧葬思想在墓葬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砖反书 生死异路 生死观
原文传递
从夏目漱石《心》中的人物自杀现象透析日本人的生死观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素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6-78,共3页
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心》中的人物自杀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 以死求生 生死价值观 夏目漱石 《心》 自杀现象 日本人
下载PDF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志刚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84-87,共4页
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伏羲 女娲 生死观
下载PDF
常识与科学:当代中国死刑观念形成的两种不同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曾赛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1-4,20,共5页
常识是一种以人们的共同经验为基础构成的认知图景。常识是认识和理解刑法学的一种知识。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导致常识认识和理解刑法学是有限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常识是形成当代中国死刑观念的一种最基本路径。这意味着,常识不... 常识是一种以人们的共同经验为基础构成的认知图景。常识是认识和理解刑法学的一种知识。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导致常识认识和理解刑法学是有限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常识是形成当代中国死刑观念的一种最基本路径。这意味着,常识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认识死刑的认知图景,而且为老百姓提供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科学不仅是认识和理解刑法学的一种最有力知识,而且科学也是当代中国死刑观念形成的一种最可取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观念 常识 科学
下载PDF
从《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黎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4年第2期40-42,共3页
从《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他衡量生死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关键词 司马迁 生死观 史记
原文传递
生死学的理论探究与教育实践——郑晓江生死学理论述评
10
作者 靳凤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2,共5页
现代经济理性造就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冲击,致使人类的信仰危机日渐加重。为了有效疗救人类的这一精神痼疾,郑晓江以生命与生活的二元区分为基础,以生命与死亡的辩证统一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独具特... 现代经济理性造就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冲击,致使人类的信仰危机日渐加重。为了有效疗救人类的这一精神痼疾,郑晓江以生命与生活的二元区分为基础,以生命与死亡的辩证统一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死学理论体系。为了使这一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接续中国传统生死哲学之血脉,他对中国历史上诸多思想家的生死观进行了精细深广的学术探究,并将研究成果全面充实到其所从事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之引起海内外同仁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晓江 生死学 生命教育 生死观
下载PDF
论道家哲学思想对张衡的影响
11
作者 王婉尧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22-24,共3页
张衡受《太玄经》思想的启蒙,对于自然、宇宙、天文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张衡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明确提出了“浑天”学说,其中用“道根、道干、道实”来论述宇宙的起源、发展,“阙中惟虚,阙外惟无”称谓“溟滓”,用道根来概括;... 张衡受《太玄经》思想的启蒙,对于自然、宇宙、天文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张衡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明确提出了“浑天”学说,其中用“道根、道干、道实”来论述宇宙的起源、发展,“阙中惟虚,阙外惟无”称谓“溟滓”,用道根来概括;第二阶段各种不同物质性元气不断运转,混沌不分,称谓“庞鸿”,用道干来概括;又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团元气清浊分离,天形成于外,地形成于里,天地构合精气,生育万物,称谓“太元”,用道实来概括。道家哲学关于宇宙的起源的论述是张衡天文学著作《灵宪》的主导思想。同时,道家哲学豁达开朗的生死观,尖锐透辟的“人情之察”,不计名利的价值取向,在张衡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如“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秽累而漂轻。”“谅天道之微昧,追渔夫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乎长辞”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精神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太玄经》 《灵宪》 价值取向 生死观
下载PDF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12
作者 姜志刚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7-60,共4页
人的生老病死,自远古至今一直没有离开人类的视野,古先民更是投入了更大的关注。从我国古老的远古神话中就可对古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窥见一斑。
关键词 神话 伏羲 女娲 生死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