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雾灵山不同海拔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卢振启 黄秋娴 杨新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对雾灵山4个海拔梯度(820,995,1080,1270m)的油松(Pinustabuliformis)人工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能力均随海拔升高先减小而后增大,最大持水率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对雾灵山4个海拔梯度(820,995,1080,1270m)的油松(Pinustabuliformis)人工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能力均随海拔升高先减小而后增大,最大持水率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枯落物总储量在29.11~47.14t/hm。之间,最大持水量在61.13~128.31t/hm2之间,有效拦蓄能力在41.00~106.74t/hm2之间,最大持水率在192.50%~252.02%之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R〉0.95,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9。土壤容重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变化范围为0.66~0.95g/cm2,总孔隙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土壤层有效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土壤人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0.96。由此可知,低海拔油松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高于高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灵山 油松 海拔 枯落物 土壤水文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森林枯落物与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塔莉 杨新兵 +2 位作者 朱辰光 刘海翔 李生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3,共5页
以河北省易县崇陵小流域3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差异较大,侧柏枯落物蓄积量最大,高达57.9t/hm2,油松枯落物蓄积量次之,为29.8t/hm2,刺槐枯落物蓄积量最小,是... 以河北省易县崇陵小流域3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差异较大,侧柏枯落物蓄积量最大,高达57.9t/hm2,油松枯落物蓄积量次之,为29.8t/hm2,刺槐枯落物蓄积量最小,是28.7t/hm2;3种林分枯落物中,侧柏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最强,为114.5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持最小,仅为60.1t/hm2;3种林分下土壤的平均容重和总孔隙度差别不大,容重的变化范围在1.46~1.66g/cm3;总孔隙度均偏低,具体表现为:侧柏(30.86%)〉油松(29.31%)〉刺槐(27.1%);3种林分林下土壤持水能力有所差异,表现为:侧柏〉油松〉刺槐。土壤持水能力与各林分林下土壤的孔隙度大小呈正相关,即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的持水能力越强;3种林分的土壤稳渗速率相差较大,表现为:刺槐(10.50mm/min)〉油松(2.80mm/min)〉侧柏(0.80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崇陵小流域 枯落物水文 土壤水文
下载PDF
冀北山地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89
3
作者 陈波 孟成生 +3 位作者 赵耀新 杨新兵 赵心苗 张丽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6-221,共6页
对冀北山地4个海拔梯度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能力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枯落物总储量在8.19~39.49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 对冀北山地4个海拔梯度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能力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枯落物总储量在8.19~39.49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17.76~74.12t/hm2之间,有效拦蓄能力在14.56~54.60t/hm2之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土壤容重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变化范围为0.89~1.13g/cm3,总孔隙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大而后减小,土壤层有效持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减小而后增大,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山地 华北落叶松 海拔 枯落物 土壤水文效应
下载PDF
山丘地区森林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杨吉华 柳凯生 +2 位作者 宫锐 于世春 韩绍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7-52,66,共7页
山丘地区森林具有显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通过对泰、沂山区和胶东丘陵主要森林类型进行水土保持效益的定点、定期、定量测定,得出不同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水文效益、枯枝落叶吸水量、土壤抗蚀性、土壤侵蚀量的... 山丘地区森林具有显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通过对泰、沂山区和胶东丘陵主要森林类型进行水土保持效益的定点、定期、定量测定,得出不同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水文效益、枯枝落叶吸水量、土壤抗蚀性、土壤侵蚀量的差异性。为山丘区荒山绿化、工程造林和水土保持林业措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侵蚀 效益 山丘地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 被引量:188
5
作者 杨文治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3-438,共6页
论文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分析基础上, 讨论了人工林系统的土壤水文效应、 土壤干燥化──土壤干层的形成与植树造林问题。
关键词 土壤水资源 土壤水文效应 土壤干层 植树造林 黄土高原 土壤水循环
下载PDF
黑河高山草甸冻土带水热传输过程 被引量:34
6
作者 阳勇 陈仁升 +3 位作者 吉喜斌 卿文武 刘俊峰 韩春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5,共6页
以黑河源区高山草甸冻土带的基本气象参数、植被参数和土壤水热性质参数为输入条件,利用CoupModel模型计算了试验点两个完整年度日尺度上的各种基本水热状况,计算结果较符合实测值(7层地温和土壤液态含水量平均R2分别为0.95和0.83)。利... 以黑河源区高山草甸冻土带的基本气象参数、植被参数和土壤水热性质参数为输入条件,利用CoupModel模型计算了试验点两个完整年度日尺度上的各种基本水热状况,计算结果较符合实测值(7层地温和土壤液态含水量平均R2分别为0.95和0.83)。利用模型输出的土壤热通量和土壤水迁移分析了试验点季节性冻土区的水热传输过程:在土壤层开始冻结期,下层土壤液态水向冻结锋面集结,集结期向上的地热通量急剧增加;在冻结期,土壤热传导主要与上下层的土壤温度有关,土壤水迁移基本处于零通量状态;在融化期,在融化锋面未出现液态水分集结现象,融化层土壤水热传输过程迅速改变并与非冻结土壤一致,向下的地热通量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源区 高山草甸 冻土水文 水热传输 CoupModel模型 全球变暖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rainfall-runoff and watershed convergence proces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July 2002 被引量:13
7
作者 GAO Yanhong L(U) Shihua CHENG Guod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1期1-8,共8页
The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scheme in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y-soil- vegetation model (DHSVM) is coupled with the mesoscale atmospheric model MM5 version 3.5, in which the Oregen States University land surface m... The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scheme in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y-soil- vegetation model (DHSVM) is coupled with the mesoscale atmospheric model MM5 version 3.5, in which the Oregen States University land surface model (OSULSM) was involved. The flood event which happened in July 2002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is simulated and the surface flow convergence process is shown with this coupled model.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imes water head reaches each place of the basin are different. Water amount at each point is split-flow proportionally as the drops in elevation between it and neighbor points. Large part of the water amount pass away in greater slope direction and small part pass away in smaller slope one.Adding of the slope convergence makes the atmospheric model redistributes the surface water later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ed hydrology-soil-vegetation model MESOSCALE atmospheric model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process.
原文传递
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富 甄宝艳 +2 位作者 董智 李红丽 贾志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61-66,共6页
为明确退耕林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以封育草地为对照,定量研究坝上地区典型区域张北县沙棘林、柠条林和榆树林等退耕林地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水分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等... 为明确退耕林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以封育草地为对照,定量研究坝上地区典型区域张北县沙棘林、柠条林和榆树林等退耕林地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水分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等水文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间土壤密度、孔隙度与持水性能差异显著,同一植被类型内不同土层间各指标差异不明显;与草地相比,林地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好于草地;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05 mm范围内,约占64.08%~71.13%;林地土壤密度小于草地,榆树林、沙棘林和柠条林的土壤密度分别比草地的减小25.26%、24.98%、16.49%;土壤孔隙度以及土壤饱和持水量、有效持水量表现为沙棘林>榆树林>柠条林>草地;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遵从f=at-b的幂函数关系,柠条林、沙棘林和榆树林的稳渗速率分别为草地的4.96、3.18和2.88倍。研究结果可为坝上地区退耕林地生态效应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林地 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土壤物理性质 坝上地区
下载PDF
黑河上游环境要素场对降雨汇流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高艳红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4-191,共8页
运用包含土壤、植被陆面过程OSULSM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将分布式水文模式DHSVM中汇流参数化方案与其耦合,成功地模拟了2002年7月黑河流域上游的洪水事件,在大气模式中实现了地表水的再分布。综合考虑了陆地水文状况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 运用包含土壤、植被陆面过程OSULSM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将分布式水文模式DHSVM中汇流参数化方案与其耦合,成功地模拟了2002年7月黑河流域上游的洪水事件,在大气模式中实现了地表水的再分布。综合考虑了陆地水文状况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了地表特征场以及大气要素场随汇流过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式 中尺度大气模式 汇流过程 黑河流域
下载PDF
生态修复对采矿废弃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燕 高翔 +1 位作者 潘叶 杨晓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77,183,共6页
以南京幕府山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例,探讨生态修复如何影响采矿废弃地土壤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在先的废弃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高,因修复模式不同,同一时期修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土壤pH值与土壤容重主要取决于修复... 以南京幕府山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例,探讨生态修复如何影响采矿废弃地土壤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在先的废弃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高,因修复模式不同,同一时期修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土壤pH值与土壤容重主要取决于修复覆盖的土壤性质,且随修复时间增加,容重降低,而修复植被的生长也影响土壤pH值与土壤容重;土壤水文效应则主要取决于覆土厚度,其次是土壤孔隙度,而土壤孔隙度与土壤容重也与修复植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废弃地 生态修复 土壤性质 土壤水文效应 南京幕府山
下载PDF
Assimilation of ASAR Data with a Hydrologic and Semi-empirical Backscattering Coupled Model to Estimate Soil Moisture 被引量:3
11
作者 LIU Qian WANG Mingyu ZHAO Yingsh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3期218-225,共8页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for studying soil moisture is the assimilation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However, there is much uncertainty in the assimilation process, which affects the assimilation...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for studying soil moisture is the assimilation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However, there is much uncertainty in the assimilation process, which affects the assimilation results.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 one-dimensional soil moisture assimil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 (EnKF) and Genetic Algorithm (GA). A two-dimensional hydrologic model-Distributed Hydrology-Soil-Vegetation Model (DHSVM) was coupled with a semi-empirical backscattering model (Oh). The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SAR) data were assimilated with this coupled model and the field observation data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is scheme in the soil moisture assimilation experi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ssimilation results, a cost function was set up based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imulated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from the coupled model and the observed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from ASAR. The EnKF and GA were used to re-initialize and re-parameterize the simulation process, respectively. The assimi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ree-run simulations from hydrologic model and the field observation data.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 that this assimilation scheme is practical and it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oil moisture estimation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SAR) Distributed hydrology-soil-Vegetation Model (DHSVM) Oh Model couple soil moisture data assimilation
下载PDF
基于冻土水文模拟的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水清 周祖昊 +4 位作者 刘佳嘉 李佳 谢新民 贾仰文 王浩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为分析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基于寒区水-热-氮素循环模型(the 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and nitrogen cycle processes model in cold regions,WEP-N)和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径流发生突变的1998年前后(即1999—2018年和... 为分析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基于寒区水-热-氮素循环模型(the 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and nitrogen cycle processes model in cold regions,WEP-N)和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径流发生突变的1998年前后(即1999—2018年和1956—1998年)进行比较,松花江流域年水资源总量减少217.0亿m^(3),减幅达到22.2%。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减少是水资源总量减少的主要组分,占水资源总量减少的比例为96.9%,不重复地下水资源减少量占3.1%。基于多因子归因分析方法分析可知,气候变化是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因素,对松花江流域全年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1.6%、74.9%、286.6%,取用水的贡献率分别为18.4%、25.1%、-86.6%。从年内不同时期分析可知,非冻融期是全年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时期,占全年水资源总量减少的82.6%,冻融期占17.4%。和北方的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相比,水资源减少幅度和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幅度的不同。与位于华北和西北的两大流域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对比,气候变化对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衰减的影响与海河流域相当,明显大于黄河流域,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衰减的影响明显小于两大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水资源 演变规律 冻土水文模拟 归因分析
下载PDF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类型影响下洪水特征响应分析
13
作者 梁霄 许继良 +2 位作者 许月萍 周焕 刘甜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降低洪涝灾害影响、提高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评估极端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类型对洪水特征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对浙江省汤浦水库上游流域20场洪水进行入库洪水建模,并采用模糊决策树法将洪水划分为快... 为降低洪涝灾害影响、提高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评估极端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类型对洪水特征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对浙江省汤浦水库上游流域20场洪水进行入库洪水建模,并采用模糊决策树法将洪水划分为快速洪水、短历时降雨洪水和长历时降雨洪水3种类型,研究极端土地利用和降雨类型对各类型洪水的特征指标影响。结果表明:DHSVM模型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和验证期各场次洪水纳什效率系数均值大于0.7。受区域内耕地面积影响,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对洪峰和洪量的消减作用皆小于2%。快速洪水的洪峰对下垫面变化最敏感,在退林还耕和城市扩张的极端土地利用变化下其洪峰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87%和60.88%。下垫面变化对长历时降雨洪水的洪量影响最大,在退林还耕和城市扩张情境下其洪量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和20.70%。城市扩张情景使得峰现时间平均提前2.10 h,降雨类型改变使得快速-短历时洪水开始时间平均延迟3.63 h,洪峰减小34.73%;短历时-快速洪水开始时间平均提前7.11 h,洪峰增大2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 雨型 DHSVM模型 洪水分类 洪水特征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拟的流域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玲娜 陈喜 +3 位作者 董建志 韩靖博 田欣 曾春芬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针对大范围地面土壤水监测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问题,为了获取密度较高同时又准确可靠的流域土壤水数据用于时间稳定性分析,寻找可以反映流域土壤水平均状况的代表性点,利用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模拟淮河黄泥庄水文站以上小流... 针对大范围地面土壤水监测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问题,为了获取密度较高同时又准确可靠的流域土壤水数据用于时间稳定性分析,寻找可以反映流域土壤水平均状况的代表性点,利用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模拟淮河黄泥庄水文站以上小流域293个采样网格上、中、下三层土壤含水量数据。结果显示:垂向方向上,黄泥庄流域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随深度递减;流域上层和中层具备时间稳定性特征的代表性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易发生于流域主要土壤和植被类型覆盖区域,在此区域布设测点观测土壤水,可以更准确快速地捕获代表黄泥庄流域上层和中层平均土壤水分特征;采样点7、17和215可作为上、中层土壤的流域平均土壤水代表性点,利用它们预测流域土壤水平均值,可降低观测成本。研究成果可为流域土壤水监测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时间稳定性 流域 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 大气-陆面交互作用 土壤水时空变异性 卫星遥感大尺度土壤水产品验证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俊华 牟皓 +2 位作者 谢天资 别鹏飞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8-14,共7页
适宜的林分结构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试验,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探讨水土保持的最适间伐强度,为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 适宜的林分结构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试验,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探讨水土保持的最适间伐强度,为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Ⅰ:10%~15%,Ⅱ:16~25%、Ⅲ:26~35%和对照CK(不间伐)。2019年实地取样分析,计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吸持贮水量、饱和贮水量和枯落物蓄积量、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等水文效应指标以及枯落物持水、吸水动态过程模拟。(1)间伐后,枯落物蓄积量明显增加。间伐强度Ⅰ、Ⅱ和Ⅲ总枯落物蓄积量分别是CK的1.24倍、1.78倍和2.38倍。枯落物持水性能也明显增加,间伐强度Ⅲ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是CK的3.73倍和2.59倍。除间伐强度Ⅱ与CK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枯落物层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遵循对数函数W=a–b×ln(t+c),R^2>0.95,吸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遵循幂函数V=mtn,R^2>0.80,拟合效果较好。(3)不同间伐强度下的土壤容重均明显低于CK。间伐强度Ⅲ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35.30±2.60%),最小的是对照(28.19±1.29%)。0~30 cm土壤最大吸持水量在间伐强度Ⅲ为最大(105.90±2.60 mm),其次是Ⅱ(103.07±3.01 mm),最小的是CK(84.58±1.29 mm)。不同间伐强度的饱和贮水量均高于CK。间伐强度Ⅰ、Ⅱ和Ⅲ土壤0~30 cm饱和贮水量分别是CK的1.09倍、1.21倍和1.27倍。综合土壤层和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间伐强度Ⅲ,即保留株数1700株·hm^−2~2100株·hm^−2为最适宜强度,3种间伐强度下的林分水文性能均优于CK,说明间伐对林地水文性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间伐强度 土壤层、枯落物层水文效应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Potential Runoff Coefficient Using GIS and Remote Sensing
16
作者 Ragab Khali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7年第6期752-762,共11页
Flash floods in arid environments are a major hazard feature to human and to the infrastructure. Shortage of accurate environmental data is main reason for inaccurate prediction of flash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The ... Flash floods in arid environments are a major hazard feature to human and to the infrastructure. Shortage of accurate environmental data is main reason for inaccurate prediction of flash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urve number (CN) is a hydrologic number used to describe the storm water runoff potential for drainage area. This study introduces an approach to determine runoff coefficient in Jeddah, Saudi Arabia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obtain and prepare input data for hydrologic model. The land cover map was derived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of a SPOT image. The soil properties (texture and permeability) were derived using the soil maps published my ministry of water and agriculture in Saudi Arabia. These soil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soil map into hydrological soil groups (HSG). Using the derived information within the hydrological modelling system, the runoff depth was predicted for an assumed severe storm scenario.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are simplicity, less input data, one software used for all steps, and its ability to be applied for any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noff depth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runoff coefficient and the total volume of runoff is more than 136 million cubic meters for a rainfall of 103.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Runoff Coefficient (PRC) GIS Remote Sensing hydrological soil Group (HSG)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Land Use
下载PDF
耦合降水预报和多目标参数优化的洪水预报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林锐 泮苏莉 +1 位作者 刘莉 许月萍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7-34,共8页
为了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数值天气预报和多目标参数优化的洪水预报方法。利用基于ε网格的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ε-NSGAⅡ)对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进行了自动率定,并将欧洲中期天气... 为了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数值天气预报和多目标参数优化的洪水预报方法。利用基于ε网格的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ε-NSGAⅡ)对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进行了自动率定,并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24小时累积降水预报信息进行等权重加权集合平均,驱动DHSVM模型进行洪水预报。结果表明对于整体流量过程线而言,预见期在8天以内较为可靠,其预报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平均误差(RME)在20%范围之内。相对于传统的确定性洪水预报,引入集合数值天气预报后能够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为发展洪水预报方法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集合预报 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 洪水预报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多目标参数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