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史》《画史》的叙事转向
1
作者 李浩然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58,共6页
中国古代艺术史家擅长叙事,却有着叙事模式之别。在以帝王将相、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传统治史模式的影响下,宋代以前的艺术史写作通常按照传统史籍的治史方法,表现为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大叙事,这是一种以品评艺术家为主的“... 中国古代艺术史家擅长叙事,却有着叙事模式之别。在以帝王将相、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传统治史模式的影响下,宋代以前的艺术史写作通常按照传统史籍的治史方法,表现为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大叙事,这是一种以品评艺术家为主的“叙史”写作体例。到了宋代,私撰笔记的大量涌现使得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叙事成为主流,特别是以米蒂为代表的著述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叙事模式在由宏观至微观之转向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史》《画史》 米芾 叙事转向 艺术作品 通俗化
下载PDF
中国书法艺术的“终结”危机与“复古”延续
2
作者 上官文金 《特立研究》 2023年第2期73-80,共8页
中国书法艺术的“终结论”思考不能以“后现代”“多元化”的表现为依据,而应着眼书法的汉语语境和中国文化土壤,进行“发展延续性有无可能”的探索。现代书法面临“终结”危机,其发展本质是魏晋字体的确立后不再有新书体出现,发展规律... 中国书法艺术的“终结论”思考不能以“后现代”“多元化”的表现为依据,而应着眼书法的汉语语境和中国文化土壤,进行“发展延续性有无可能”的探索。现代书法面临“终结”危机,其发展本质是魏晋字体的确立后不再有新书体出现,发展规律是重视对固定本体的临摹,发展路径是着眼于本身的经典传承。虽然现代中国书法受到不同民族派和现代“先锋派”的冲击,但其艺术生命将永恒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终结 复古 书法史
下载PDF
米芾《书史》与黄伯思《东观余论》书法鉴定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雒三桂 钟宇欣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33,157,共11页
米芾与黄伯思都是北宋晚期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其代表著作《书史》与《东观余论》中保存了不少二人鉴定书法作品的记录。相比较而言,米芾的书法鉴定主要基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常利用物料进行综合考量;黄伯思学问博洽,注重史料记载,也十... 米芾与黄伯思都是北宋晚期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其代表著作《书史》与《东观余论》中保存了不少二人鉴定书法作品的记录。相比较而言,米芾的书法鉴定主要基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常利用物料进行综合考量;黄伯思学问博洽,注重史料记载,也十分注重作品文辞所包含的时代特征。同时,二人皆注重书法艺术的自身特点,能灵活运用文献记载,都流露出崇尚古法的美学倾向。由于二人出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文献的运用有较明显的区别,成文目的也不尽相同。学养深厚的黄伯思还曾批评米芾"疏略甚多"。二人书法鉴定的差异,正显现出艺术家与学者的不同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黄伯思 书法鉴定 《东观余论》 《书史》
原文传递
柳溥庆与《标准习字帖》的书法传播--一个新中国书法出版史视角中的编辑与印刷案例
4
作者 祝帅 《印刷文化(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在中国古代,刻书与刻帖几乎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同时发展起来的两种物质文化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古代的刻帖从属于今天的“美术出版”,是出版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在书法史、出版史等领域已有诸多研究。与此同时,19世纪后半叶以降... 在中国古代,刻书与刻帖几乎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同时发展起来的两种物质文化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古代的刻帖从属于今天的“美术出版”,是出版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在书法史、出版史等领域已有诸多研究。与此同时,19世纪后半叶以降,随着现代出版、机械印刷、摄影技术的传入,无论是书籍出版还是书法出版面貌都发生了范式性的转变,但相对于古代的刻帖和现代的编辑出版史而言,学界对新式书法出版的形态及其对书法史、出版史、印刷史所带来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重要出版机构、出版人和书法类丛书、书籍出版的案例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空白。在本文中,笔者即对书法史上长期以来忽视的我国著名印刷出版专家柳溥庆及其编著的《标准习字帖》丛书个案展开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史 印刷史 书法史 柳溥庆 字帖
原文传递
泰山:一部中国书法史 被引量:1
5
作者 沈维进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10,共4页
 泰山是一部厚重的书法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历代不乏书法大家,在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在书法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法书名刻。其中以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北齐《泰山金刚经》,唐欧阳询《房彦谦碑》、李隆基《大观碑》,宋...  泰山是一部厚重的书法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历代不乏书法大家,在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在书法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法书名刻。其中以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北齐《泰山金刚经》,唐欧阳询《房彦谦碑》、李隆基《大观碑》,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明顾有初《玄帝宫碑》,清何人麟《杜甫秋兴八首》九大名帖,集篆、隶、楷、行、草之大成,名垂书史。泰山书法,造就了书法中的泰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文化 泰山 书法史
下载PDF
王岑伯和他的《书学史》 被引量:2
6
作者 叶康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9-125,共7页
王岑伯的《书学史》比祝嘉的同名著作早问世28年,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史著作。王岑伯是河北乐亭人,是李大钊的同乡好友,早年供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并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他的《书学史》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其一... 王岑伯的《书学史》比祝嘉的同名著作早问世28年,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史著作。王岑伯是河北乐亭人,是李大钊的同乡好友,早年供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并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他的《书学史》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其一是手书石印本,其二是铅字仿古排印本,其三是哈尔滨《教育月刊》连载本。书中内容以上古时代的传说人物仓颉开篇,收笔于晚清翁同龢。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的活动和当时"整理国故"的思潮,可能是王岑伯撰著《书学史》的诱因。《佩文斋书画谱》可能是他写作《书学史》的主要参考书之一,因为这部书是晚清民国文化人书画史知识的主要来源。王岑伯和他的《书学史》长期不为学界所知,表明民国书学研究仍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岑伯 书学史 版本
原文传递
东亚书法史的演变--殷商至20世纪初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光德 陈利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书法艺术是东亚文化的标志之一,东亚书法史是东亚文化史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古文献中,汉字不仅记录了东亚各国共同的文化特征,而且也记录了其共同的艺术——书法的审美历程。自古以来,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东亚文化的标志之一,东亚书法史是东亚文化史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古文献中,汉字不仅记录了东亚各国共同的文化特征,而且也记录了其共同的艺术——书法的审美历程。自古以来,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成为东亚文明中独一无二并能骄傲于整个世界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是东亚文化认同的纽带,古往今来,在东亚各国、各地区书法家的努力下,这条纽带由窄渐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做出了并仍在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书法史 演变
下载PDF
唐宋书学的历史嬗变——以制度为视角的书法史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慧斌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51-156,共6页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存在着一个"唐宋书学历史嬗变"的重要问题。从制度层面来看,唐宋铨选制度、科举制度及职官制度的变革给宋代书法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新变,这是导致唐宋书学发生历史转变的基础。受其影响,宋代书学在书...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存在着一个"唐宋书学历史嬗变"的重要问题。从制度层面来看,唐宋铨选制度、科举制度及职官制度的变革给宋代书法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新变,这是导致唐宋书学发生历史转变的基础。受其影响,宋代书学在书论形式与语言表达方式、书法风尚及风格、书法史观、书法批评和书法理论等五个方面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尤其是以欧阳修的一系列新观念为先导和基础,在宋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最终在书法领域建立起一个符合并满足于士大夫审美需求的全新的书法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书学 书法题跋 书法史
下载PDF
北魏碑刻书人考逸
9
作者 王力春 《兰台世界》 2020年第12期174-176,共3页
魏碑体是指以北魏石刻书法为代表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楷书字体,但因没有署名体例,故其书写者鲜为人知。结合历史文献和传世碑刻及其拓片,对北魏碑刻可考的书人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可考证出几种常被忽略的北魏碑刻书人史料,澄清了其中的... 魏碑体是指以北魏石刻书法为代表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楷书字体,但因没有署名体例,故其书写者鲜为人知。结合历史文献和传世碑刻及其拓片,对北魏碑刻可考的书人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可考证出几种常被忽略的北魏碑刻书人史料,澄清了其中的一些讹误,从一个侧面补证了北魏书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石刻 石刻书人 书法史 魏碑体
下载PDF
新面世华氏家族墨迹研究
10
作者 盛诗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无锡博物院新近征集到华氏家族旧藏文物200余件,多为家族文献资料。该家族历史悠久,而重孝之风一以贯之。通过历代题咏、著文、绘图、抄写,华氏家族孝文化以书法、绘画为载体,物化为一件件珍贵的墨迹实物,实现了家族孝文化与书法艺术的... 无锡博物院新近征集到华氏家族旧藏文物200余件,多为家族文献资料。该家族历史悠久,而重孝之风一以贯之。通过历代题咏、著文、绘图、抄写,华氏家族孝文化以书法、绘画为载体,物化为一件件珍贵的墨迹实物,实现了家族孝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亮点。其内容包括由家族成员发起征集的、歌颂华氏家族孝德的原创诗文作品,抄录家族先代遗文的书法作品以及与华氏家族有关的乡邦文献作品。这些家族资料通常以亲笔墨迹的形式出现,一般不进入书画市场流通,故得以留存至今。其中不乏佚文、孤本,极具珍贵的文物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填补史阙的文献价值;勘比对的版本学价值;拾漏补遗的书法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氏家族 家族文献 亲笔墨迹 书法史
原文传递
黄道周章草书法探析
11
作者 葛超 曾凡朝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第2期57-64,共8页
黄道周书法研究在学界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包括其行草书、草书、楷书、隶书乃至书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但是黄道周章草书法的研究却十分欠缺,原因主要在于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黄道周的章草艺术往往融通于其他书体当中,体现出章在行中、章... 黄道周书法研究在学界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包括其行草书、草书、楷书、隶书乃至书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但是黄道周章草书法的研究却十分欠缺,原因主要在于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黄道周的章草艺术往往融通于其他书体当中,体现出章在行中、章在草中的特点。其章草的取法主要来自汉隶与魏晋钟繇、索靖、皇象,以及汇集各家之所长,因而形成灵活多变的笔法、天趣烂漫的字法、疏密对比明显的章法、丰富并饶有趣味的墨法等特点。要而言之即是质朴古拙、潇洒飘逸的章草风格。从书法史上看,明代书风因受赵孟頫影响,前期流派往往笔下缺少骨力,缺少魏晋精华,而黄道周可谓是超越唐宋、直追魏晋的第一人,以富有刚健精神的章草为明末书坛注入一股生气,同时为后世章草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章草 取法 风格 书法史
下载PDF
考古发现与现当代书学
12
作者 叶康宁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3-58,共6页
20世纪的"三大考古发现"(殷墟甲骨、简牍帛书、敦煌遗书)不仅丰富了书学思想,甚至改写了中国书法史,而且还适应了"从下往上看"的价值观转化趋势。引发了人们对民间书法和精英书法的重新思考。考古发现还让许多新的... 20世纪的"三大考古发现"(殷墟甲骨、简牍帛书、敦煌遗书)不仅丰富了书学思想,甚至改写了中国书法史,而且还适应了"从下往上看"的价值观转化趋势。引发了人们对民间书法和精英书法的重新思考。考古发现还让许多新的或者长期被忽视的审美元素进入书法创作和欣赏之中,从而鼓荡起流行书风的大潮,导致了非经典对经典的反动。当今,学科体系日渐系统化、科学化,"三大考古发现"也促使人们重新考量书法学科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考古发现 书法史 书法创作与审美
下载PDF
贯古通今 参变博识——孙清彦《学书枝言》法书点评及书史内容述评
13
作者 熊洪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92-96,共5页
《学书枝言》指点"入古尽势"的学书路径,开示其"帖学"门庭,点评经典,臧否人物,倾其所学,金针度人。依次展开其"真行草章之传",正所谓"杂采旁搜,多识陈法","纷纭杂出,无不可参变博识,助我... 《学书枝言》指点"入古尽势"的学书路径,开示其"帖学"门庭,点评经典,臧否人物,倾其所学,金针度人。依次展开其"真行草章之传",正所谓"杂采旁搜,多识陈法","纷纭杂出,无不可参变博识,助我功能耳。"继而又综论书史书风之变,直到对当下清代书法的品评,展现了作者的家学渊源和书香门第的广闻博识,也为学书者开启浩瀚渊深的书学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 经典 帖学 书风
下载PDF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14
作者 吴小寒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81-83,共3页
在书法史上,临摹和仿书其实是两个看似相同却逐渐形成界限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很多学者将两者混为一谈。临摹和仿书在含义、出现次序、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区别。临摹是初学者步入书法领域的必经之路,而仿书是一种创作表现形式,更像是临... 在书法史上,临摹和仿书其实是两个看似相同却逐渐形成界限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很多学者将两者混为一谈。临摹和仿书在含义、出现次序、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区别。临摹是初学者步入书法领域的必经之路,而仿书是一种创作表现形式,更像是临摹与创作的过渡阶段。本文通过一些典型的书法作品来界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 临摹 仿书
下载PDF
论汉晋“势体文”的成立与隐退
15
作者 丁涵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1,共12页
“势”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书学专论文体。汉末至西晋期间,“势体文”从初兴直至鼎盛具备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是书体和文体大备;二是书论和文论昌明。作为早期书学和文学交汇发展的产物,势体文不但显著地标志着书学史上书法艺术的提升和... “势”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书学专论文体。汉末至西晋期间,“势体文”从初兴直至鼎盛具备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是书体和文体大备;二是书论和文论昌明。作为早期书学和文学交汇发展的产物,势体文不但显著地标志着书学史上书法艺术的提升和书法审美的自觉,而且集中地反映了文学史上文体意识的进步和文体理论的成熟。此外,它由盛而衰的轨迹还可折射出其时书风移变和文体竞争的影响,从而为观照中古“技艺”文体兴衰浮沉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提供合理的解释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 书体 “技艺”文体 书学史和文学史
原文传递
汤燕生生平考略——以其题弘仁画诗跋为窗口
16
作者 程国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93,共13页
本文以清初徽籍学人汤燕生题弘仁画诗跋为弁,对汤氏的生平、艺文创作、交游活动展开了考察,要之,他的诗文书法是“艺以人传”的典范,为深入研究清初遗民社会、思想和艺术增添了样本;且他在芜湖、黄山、南京等地的交游活动帮助疏通了这... 本文以清初徽籍学人汤燕生题弘仁画诗跋为弁,对汤氏的生平、艺文创作、交游活动展开了考察,要之,他的诗文书法是“艺以人传”的典范,为深入研究清初遗民社会、思想和艺术增添了样本;且他在芜湖、黄山、南京等地的交游活动帮助疏通了这一带的书画网络。对弘仁等画家的不懈揄扬,也推动了清初安徽诸画派艺术成就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燕生 弘仁画题跋 书法 诗歌 安徽书画史
原文传递
现代转型背景下的党晴梵书法史研究考察
17
作者 杨晓萍 《唐都学刊》 2023年第6期73-80,共8页
在现代转型大潮中,党晴梵的书法史研究虽然保留了旧学的传统,但也在张怀瓘、康有为等书法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偏重文物的撰述模式,以理论认知为指导,形成与偏重文字记录的书法史研究的不同特点,并与现代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有相近趋向。又... 在现代转型大潮中,党晴梵的书法史研究虽然保留了旧学的传统,但也在张怀瓘、康有为等书法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偏重文物的撰述模式,以理论认知为指导,形成与偏重文字记录的书法史研究的不同特点,并与现代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有相近趋向。又因综合金石与墨迹文物,辅之以实践探索,而较之有相近撰述模式的张宗祥、顾鼎梅的书法史研究更为全面、客观、精审,并以对形式意味、碑帖融合新发展的思考,而达至民国书法史论认识的最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晴梵 书法史研究 现代转型
下载PDF
儒家观念与宋代颜真卿书法批评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慧斌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1-75,共5页
宋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儒家化,是与宋代儒家文化的重建相表里的。甚至可以说,颜真卿的人格形象与书法典范,正好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重构儒家文化的现实需要,并且逐渐推演成为具有一定政治意义和书家修身典范的楷模。这一楷模的树立,是从... 宋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儒家化,是与宋代儒家文化的重建相表里的。甚至可以说,颜真卿的人格形象与书法典范,正好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重构儒家文化的现实需要,并且逐渐推演成为具有一定政治意义和书家修身典范的楷模。这一楷模的树立,是从欧阳修开始的,是从最先发掘颜真卿的历史事迹、重塑其人格形象展开的。其后,由此推演到书法领域,再经过诸多士大夫对其所进行的带有明显儒家审美观念的批评,特别是"书如其人"批评观的影响,使得颜真卿被逐渐接受,并在书法史上得到了至高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真卿 书法批评 儒家观念 宋代书法史 接受
下载PDF
再论祝嘉《书学史》的现实意义——兼与马宗霍先生《书林藻鉴》相比较
19
作者 邱世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6-97,共2页
本文对《书学史》现实意义的重新剖析 ,兼与马宗霍《书林藻鉴》相比较 ,充分肯定了祝先生对书坛的贡献 ,纠正了一些著述中对其不正确和不全面的看法 ,也指出该书的不足 。
关键词 祝嘉 <<书学史>> 马宗霍 <<书林藻鉴>> 书法史
下载PDF
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的意义
20
作者 林娜 张瑞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9-111,共3页
丛文俊等著七卷本中国书法史是对中国书法史进行史研究最详尽、学术成就最高的论著之一,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一,发挥学术独创性,富有思辨性;其二,材料详实,观照全面;其三,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学术规范。
关键词 七卷本中国书法史 书法理论 书法学术规范 独创性 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