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 被引量:12
1
作者 郭静云 郭立新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共11页
本文依靠考古学和古代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学的资料,试图厘清稻作起源的发祥地以及早期发展的时空问题。本文认为:广义上来说,我们应将江南─岭北整个地带,全部视为人类开始食用稻谷的发祥地,然而,最早栽培水稻农作的发生地区并没有那... 本文依靠考古学和古代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学的资料,试图厘清稻作起源的发祥地以及早期发展的时空问题。本文认为:广义上来说,我们应将江南─岭北整个地带,全部视为人类开始食用稻谷的发祥地,然而,最早栽培水稻农作的发生地区并没有那么广大,且以澧阳平原作为核心。本文内容主要在讨论彭头山文化之前稻作栽培的萌生,以及彭头山文化之后稻作形成与成熟的条件,并认为浙江上山文化不能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稻作发祥地",而仅是一个与彭头山相类似的采集或初步栽培水稻之文化,但与彭头山不同的是,它后来并未形成一脉相承的农耕传统。长江中游的农耕发展,从彭头山以降,经过皂市下层、汤家岗、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连续发展出来的文化,表现出了完整而一脉相承的进步过程,故而新石器中期的汤家岗文化,已表现出相当成熟的农业文明形态。而长江下游则因其地域的自然条件不稳,在新石器中期时,虽有小黄山、跨湖桥、河姆渡等数度努力发展稻作的文化,但却仅仅是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并未形成一脉相承的农耕技术,所以亦分别遭遇了被湮没、或是农耕技术绝传的情形。因此,长江下游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晚期的马家浜文化后段,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农耕文明的进展,而渐次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农业文明。马家浜、崧泽文化不但快速地吸收长江中游稻作栽培的丰富经验,并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创造了许多新技术与文化内涵,因此又回头重新影响了长江中游及其他地区。之后,崧泽—良渚和屈家岭—石家河文明,则处于互相学习、促进且协同进展的情况。在他们之间,还有颇为重要的北阴阳营、薛家岗等文化。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文化的稻作特点加以研究,才能更系统性地阐明长江流域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在新石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起源 澧阳平原 长江中下游 新石器时代 农业史
原文传递
关于《氾胜之书》“积穰于沟间”的释读 被引量:5
2
作者 熊帝兵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6,共10页
《氾胜之书》"区田法"中有"积穰于沟间"语,石声汉对"穰"字存疑,推测其可能作肥料用;万国鼎和缪启愉认为"穰"与区田生产相矛盾,系"壤"字之误。区田法并非大田农业生产的常规方法,而... 《氾胜之书》"区田法"中有"积穰于沟间"语,石声汉对"穰"字存疑,推测其可能作肥料用;万国鼎和缪启愉认为"穰"与区田生产相矛盾,系"壤"字之误。区田法并非大田农业生产的常规方法,而是干旱地区遇到旱灾时的特殊生产设计,或隙地利用技术,对灌溉、供水、施肥、保墒要求较高。"穰"的保水性良好,灌溉条件下可充当水肥担体,不但能契合上述区田技术要求,还可实现节约灌溉、精确供给水肥、持续保泽。同书垫"豆萁"区种芋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现代"穴贮肥水"、"浸水秸秆增墒"等农业新技术与"区田积穰"原理相近或相通。要之,"穰"字无误,其主要功能不是改良土壤,而是保水保肥、保墒增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氾胜之书》 区田法 保墒 秸秆 农业史
原文传递
哈尼族农业历史考察——以哈尼族史诗为基础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严火其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54,共13页
以哈尼族史诗为基础的研究表明,在遥远的虎尼虎那,哈尼过一种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在什虽湖边,哈尼驯养了动物并开始种植作物。在嘎鲁嘎则,哈尼大约处在一种游耕和游猎的状态。在惹罗普楚,哈尼人首次安寨定居,并首次种植了水稻,从此... 以哈尼族史诗为基础的研究表明,在遥远的虎尼虎那,哈尼过一种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在什虽湖边,哈尼驯养了动物并开始种植作物。在嘎鲁嘎则,哈尼大约处在一种游耕和游猎的状态。在惹罗普楚,哈尼人首次安寨定居,并首次种植了水稻,从此开始了向南方稻作民族的转变。在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哈尼经营一种以坝区稻作为主的农业。隋唐以来,哈尼在红河南岸的崇山峻岭中创造了山区梯田稻作农业。山区梯田稻作与坝区稻作相比,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具有不同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 农业历史 哈尼族史诗
原文传递
转换的耕作:从农业史到食物体系史 被引量:2
4
作者 彼德·考克莱尼斯 徐旺生 陈意新 《古今农业》 2003年第1期46-55,共10页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来研究农业历史,这一概念使得农业生产与销售、分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许多从事农业史的学者将自己限制在农业生产之中,以至于他们不能有效地把握农业因素与其它社会因素...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来研究农业历史,这一概念使得农业生产与销售、分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许多从事农业史的学者将自己限制在农业生产之中,以至于他们不能有效地把握农业因素与其它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随着农业的地位越来越变得相对下降,特别是在研究者将农业孤立于社会和经济生活之外的时候,越来越少的学者有兴趣来研究农业史。由于强烈地受到由诺贝尔奖得主威斯利·里昂提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特别是戴维斯和高登博格将其运用于农业史研究中的影响,作者展示了系统的概念,提供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如何将系统的概念应用于实际之中,忠告从事农业史研究的学者遵循。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写出更加准确的农业史,而且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史 食物体系 食物体系史 系统 季后行为 科研
下载PDF
新作物史:缘何兴起,走向何处?
5
作者 刘启振 卢勇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40,共15页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是故作物史一直是农史研究的基础和中心,意义重大。全球史的出现、作物景观概念的提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推动等社会背景,共同促进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新作物史是关于作...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是故作物史一直是农史研究的基础和中心,意义重大。全球史的出现、作物景观概念的提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推动等社会背景,共同促进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新作物史是关于作物与经济社会的研究。它重外史,将作物文化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和生态背景中考察;重交互,关注对联系、互动和作物文化网络的研究;重影响,阐释作物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新作物史研究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全新视野来考察农业发展的研究框架,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地域的特点,与作物产生联系的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商业贸易、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粮食安全和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属于其讨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作物史 作物景观 农业史 全球史
原文传递
陕西古农书大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波 冯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陕西古农书在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占有光彩夺目的地位,见诸古籍目录者约37种,现存28种。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大全式整体农书,也有分门别类的专业农书.包含耕桑树畜各部门生产技术知识,具有传统经验农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廓清历代官... 陕西古农书在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占有光彩夺目的地位,见诸古籍目录者约37种,现存28种。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大全式整体农书,也有分门别类的专业农书.包含耕桑树畜各部门生产技术知识,具有传统经验农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廓清历代官私书目基础上,分五个历史阶段,系统评述了陕西古农书起始、发展及最终被现代农业科学取代的历史过程,全面展示了陕西古代农业科学的光辉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史 农书 古代 陕西
下载PDF
从地方志看乾隆年间亳州水灾及其应对 被引量:1
7
作者 熊帝兵 刘亚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9-23,共5页
乾隆年间亳州地区发生水灾约20次,明显多于清代其他历史时段,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活。亳州易涝与其地势平衍有关,但受"客水"过境影响更大,河道淤塞亦是其影响因素。灾害发生后,清朝中央政府对灾区的蠲免、赈恤力度较大... 乾隆年间亳州地区发生水灾约20次,明显多于清代其他历史时段,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活。亳州易涝与其地势平衍有关,但受"客水"过境影响更大,河道淤塞亦是其影响因素。灾害发生后,清朝中央政府对灾区的蠲免、赈恤力度较大,包括提供资金修缮房屋,帮助重建与恢复生产;当地官员也积极救灾抢险,还有民间绅商表现出的乐于助赈。亳州境内的涡河、淝河及多条支河都曾在该时期有过修浚,但次数不多,效果不明显,当时的修浚力度远远小于赈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年间 亳州 水灾 皖北 水利建设 农业史
下载PDF
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研究三题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昕升 《全球史评论》 2020年第2期-,共12页
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待加强。物种起源与交流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话题,需要跳出人文学科的桎梏,结合植物学、考古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审慎地进行综合统筹。当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稳定化、... 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待加强。物种起源与交流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话题,需要跳出人文学科的桎梏,结合植物学、考古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审慎地进行综合统筹。当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稳定化、常态化、批量化时,一定是经济动因使然,物种的初次交流往往是伴有微弱经济目的的偶然行为,其交流的影响长时间来看不容小觑,但是在前近代社会,这种影响之于中国是非常小的,原因在于"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物种交流 农业史
原文传递
帅念祖家世生平及其在陕西的重农实践
9
作者 熊帝兵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8-41,71,共5页
帅氏乃清代江西奉新望族,人才辈出,帅念祖是其家族之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历官多地,乾隆初年出任陕西布政使;任上,帅念祖认真调查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上传下达,履行布政使职责,并协助刊印杨屾的《豳风广义》,推广蚕桑;帅氏亦颇关注当地百... 帅氏乃清代江西奉新望族,人才辈出,帅念祖是其家族之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历官多地,乾隆初年出任陕西布政使;任上,帅念祖认真调查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上传下达,履行布政使职责,并协助刊印杨屾的《豳风广义》,推广蚕桑;帅氏亦颇关注当地百姓负担,丰年担心谷贱伤农,灾年积极奏请豁免或延缓赋税,还亲自撰写《区田编》,改良传统的区种法,推广抗旱高产技术,为清代陕西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表现出良好的勤政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帅念祖 帅氏家族 陕西 乾隆年间 农业史
下载PDF
论农业文物与农业史研究之关系
10
作者 胡泽学 《古今农业》 2021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本文从农业文物与农业史研究的关系角度,深入阐释了农业文物在推动农业史研究方面具有历史物证、填补空白、修正偏差、文献印证及丰富研究方法等重要作用,分析了农业文物在打开研究空间、拓展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搭建数据平台和推... 本文从农业文物与农业史研究的关系角度,深入阐释了农业文物在推动农业史研究方面具有历史物证、填补空白、修正偏差、文献印证及丰富研究方法等重要作用,分析了农业文物在打开研究空间、拓展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搭建数据平台和推进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前景,对推动农业文物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物 文物 农业史 史学研究
下载PDF
技术作为一种文化与社会建构 被引量:10
11
作者 章梅芳 白馥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1-151,共11页
白馥兰的研究强调在"社会-技术体系"的象征维度和现象学维度,技术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产出人以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外,由"技术作为文化"这一基本观念延伸出去,可以进一步区分出"技术景观"和&... 白馥兰的研究强调在"社会-技术体系"的象征维度和现象学维度,技术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产出人以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外,由"技术作为文化"这一基本观念延伸出去,可以进一步区分出"技术景观"和"技术文化"两个略有差异却又无法分开的概念。技术景观指带有技能含量的异质性的物质性实践和人工物,技术文化则是关乎这些技术问题的思想理念,如动用不同类别的技术活动能带来怎样的力量,如何使用技术、是否应该使用技术、使用或者不使用技术要达到怎样的最终目的,技术效果的本质和重要性何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产生的条件,后者为前者凝聚资源,并渗透到前者的再生产与发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史 社会性别 技术-社会系统 技术景观 技术文化
原文传递
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0-70,共11页
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发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开发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西康地区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推广过程中,民国初年普遍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等相关机构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文章... 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发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开发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西康地区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推广过程中,民国初年普遍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等相关机构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提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西康省农业改进所”较之“西康农事试验场”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更多的农业改进的实际成效,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改进所 民国后期 历史意义
下载PDF
历史上西北地区农牧交互关系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宏斌 郭向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8,共5页
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农牧业发展及其关系演进的重要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 ,西北农牧之间的关系亦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西北农牧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结构 :表层是一个以农牧分界线变迁为表征的历史过程 ,其深层次则... 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农牧业发展及其关系演进的重要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 ,西北农牧之间的关系亦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西北农牧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结构 :表层是一个以农牧分界线变迁为表征的历史过程 ,其深层次则表现为一个农牧文明交互影响、交互渗透的动态过程 ;具体而言 ,就是农耕文明在思想、操作和现实三个层次上不同形式与特点的主导性推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农牧史 农牧关系 层次
下载PDF
中国农史研究必须正视环境差异——对汉代关中“区田法”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庭硕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7,共15页
"区田法"是我国农业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耕作体制。有关"区田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氾胜之书》,贾思勰则是在《氾胜之书》的基础上对"区田法"作了全面的研究,并写成了定本。至此,汉代"区田法"... "区田法"是我国农业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耕作体制。有关"区田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氾胜之书》,贾思勰则是在《氾胜之书》的基础上对"区田法"作了全面的研究,并写成了定本。至此,汉代"区田法"的相关资料均保存于《齐民要术》一书中,因而,此书成了后世研究"区田法"的关键依据。到了元代,王祯著有《农书》,对"区田法"又做了新一轮的诠释,其后相关研究均取准于王祯《农书》。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农史专家借助于现代的技术和理论,重新研究了"区田法"种植,并做了相应的试验。在这些研究中全面探讨了各项技术的演进,并对"区田法"种植的有效性作了全面总结。然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曾经广泛种植过的农作物千差万别,每一种作物对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此前的农史研究对技术的发展、农田的扩大等问题探讨甚精,但却忽视了各地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这样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成效的影响。本文仅以前人对"区田法"的研究为对象,力图说明开展农史研究必须重视环境的差异,而不能单凭技术的精粗、劳动力投入的多少、畜力投入的多少或收成的多寡就对某项传统农耕体制匆忙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史 环境差异 “区田法”
原文传递
旱区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的历史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直民 《古今农业》 2003年第2期21-30,共10页
旱地农业中,耕种技术研究是个不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从1950年代起,旱地农业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变化。少耕、免耕在一些国家从开始试验发展到广泛实际应用。中国旱农技术起始很早,在古代农书中汇聚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因地制宜、不违农... 旱地农业中,耕种技术研究是个不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从1950年代起,旱地农业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变化。少耕、免耕在一些国家从开始试验发展到广泛实际应用。中国旱农技术起始很早,在古代农书中汇聚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因地制宜、不违农时、耕、种、创造土壤疏松表层、品种选育、种子处理、节水灌溉、土壤用养结合等特别宝贵。作者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应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认真汲取古代农业生产和农学体系中的有益内容,使之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 农业技术 发展 资源利用 历史 品种选育 种子处理 节水灌溉
下载PDF
浅谈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农业的传统与现代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中婧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4期154-155,共2页
对于农业来说,它是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再加上这些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促使农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本文主要对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农业的传统与现代进行浅析。
关键词 中国 农业发展史 传统 现代
下载PDF
旱区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的历史(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直民 《古今农业》 2003年第3期22-32,共11页
旱地农业中,耕种技术研究是个不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从1950年代起,旱地农业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变化。少耕、免耕在一些国家从开始试验发展到广泛实际应用。中国旱农技术起始很早,在古代农书中汇聚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因地制宜、不违农... 旱地农业中,耕种技术研究是个不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从1950年代起,旱地农业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变化。少耕、免耕在一些国家从开始试验发展到广泛实际应用。中国旱农技术起始很早,在古代农书中汇聚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因地制宜、不违农时、耕、种、创造土壤疏松表层、品种选育、种子处理、节水灌溉、土壤用养结合等特别宝贵。作者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应遵循古为今用的精神,认真汲取古代农业生产和农学体系中的有益内容,使之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农业技术 发展史 农业资源利用 旱地保墒 施肥技术 品种选育 节水灌溉 病虫害防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唐关中农业史与长安城粮食供应研究综述——兼论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18
作者 赵建勇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79,共9页
The system reviewed the Tang Dynasty Guanzh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 research historical process as well a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and has made the summary regarding the Tang Dynasty Changan city’s food supply re... The system reviewed the Tang Dynasty Guanzh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 research historical process as well a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and has made the summary regarding the Tang Dynasty Changan city’s food supply research.Through the analysis existing research’s achievement and the insufficiency,proposed the present will study should the direction diligently and possible to progress,and discussed the region economic history research possible application long time interval and quantity analysis unifies and attempts re-enters the research technique which the historical scene the time and the space will unif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区域经济 粮食供应 唐长安城 农业史 社会史 综述 经济区域
下载PDF
读《印度农业史》,评普通栽培稻种起源问题
19
作者 俞履圻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6-93,共8页
根据‘印度农业史’的纪述,印度种稻的历史是晚于中国的。该书引用印度稻谷考古学纪录计36处,其中最早的一处是公元前2300年的。与中国比较,中国史前出土稻谷40处,有2处是距今7000年的,3处距今6000年的,7处距今5000年的,21处距今4000年... 根据‘印度农业史’的纪述,印度种稻的历史是晚于中国的。该书引用印度稻谷考古学纪录计36处,其中最早的一处是公元前2300年的。与中国比较,中国史前出土稻谷40处,有2处是距今7000年的,3处距今6000年的,7处距今5000年的,21处距今4000年的,7处距今3000年的。印度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是梵文经典(Vedas),我国称之为吠陀经。梵文是雅利安人(Aryans)的文字。吠陀经大概是在公元前1000年缩成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里并没有提到水稻。与中国比较,中国神农氏教民稼穡,稻为五谷之一,距今约为5000年,是早于印度的。1886年 DeCandolle 说到中国种稻的历史早于印度,他说:“栽培稻可能原出亚洲南部的中国直到盂加拉之间,因为在中国与印度之间,各民族对稻的称呼都是单音节的。”再者,中国有普通野生稻分布。中国栽培稻种的变异非常丰富多采,中国的栽培稻种质资源是多于印度的。由以上各方面所见,中国的栽培稻种不是来自印度。Vavilov 把中国列为栽培稻的次级起源中心,那是不确切的。栽培稻是中国的原产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农业史 稻谷考古 栽培
下载PDF
元代防治蝗灾的措施
20
作者 李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98年第3期235-239,共5页
主要研究了元代前期和中期对防治蝗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措施中包括方法、技术指导等.元代治理蝗灾的指导思想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规定各级地方官员必须负责防蝗治蝗工作,对于失职者要予以处罚.
关键词 元代农业史 蝗灾 中国昆虫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